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开启辅助访问
切换到窄版
登录
注册
首页
Portal
养生
中医
疾病
方药
针灸
古籍
论坛
BBS
公告
搜索
搜索
中医基础
中医诊断
临床经验
理论探讨
中医文化
新闻动态
内科
外科
妇科
儿科
传染病
肿瘤
医案
中药
方剂
经典类
方剂类
各家类
五官类
四诊类
针灸类
外科类
妇儿类
医案类
养生类
现代类
本版
帖子
用户
大医精诚网
»
论坛
›
中医论坛
›
古今医案
›
关于泻心汤的各医家论述
返回列表
发新帖
关于泻心汤的各医家论述
[复制链接]
1527
|
0
|
2003-10-1 14:59:39
|
显示全部楼层
|
阅读模式
***吴昆***
心膈实热,狂躁面赤者,此方主之。
味之苦者,皆能降火。黄芩味苦而质枯,黄连味苦而气燥,大黄苦寒而味厚。质枯则上浮,故能泻火于膈;气燥则就火,故能泻火于心;味厚则喜降,故能荡邪攻实。此天地亲上亲下之道,水流湿、火就燥之义也。(《医方考》)
***徐忠可***
吐血,有因病久上热烦咳而致者,有因极饮过度者;若因心虚,虚则热收于内,而火盛烁阴,涌血上逆,出于清道为衄,出于浊道为吐,则主心气不足论治,谓不得同诸阴虚及极饮者之积渐而致也,故以芩、连清其热,大黄下其瘀。而曰泻心汤,谓病既侵心,恐因循则酿祸也。(《金匮要略论注》)
***魏荔彤***
火邪有余,壮火食气,心气遂觉不足,因而吐衄或兼见或专见,应先治其火邪之盛以愈标病,而本病之虚实,方可徐审而图之。主之以泻心汤,纯用苦寒,以泄实热之邪,火邪得消而气自足,少火又能生气矣。此乃治邪盛而正分阴阳俱未甚虚者,方可服也。盖火邪大盛,则用寒以泻之,非用寒以凝之也。……然于何辨之,亦于脉证辨之,其人脉必洪数,而沉取必不手按之欲绝,其证必烦满口干燥而渴,又必脉证相符,而后可恣用苦寒也,学者慎审焉。(《金匮要略方论本义》)
***尤在泾***
心气不足者,心中之阴气不足也。阴不足则阳独盛,血为热迫而妄行不止矣。大黄、芩、连泻其心之热,而血自宁。寇氏云:若心气独不足,则当不吐衄也。此乃邪热因不足而客之,故令吐衄,以苦泄其热,以苦补其心,盖一举而两得之。此说亦通。(《金匮要略心典》)
***陈修园***
此为吐衄之神方也。妙在以芩之苦寒泻心之邪热,即所以补正之不是;尤妙在大黄之通止其血,而不使其稍停余瘀,致血愈后酿成咳嗽虚劳之根。(《金匮要略浅注》)
***赵以德***
真阴不足则火热甚而心不能养血,血从热溢而吐衄。大黄、黄芩,本草治血闭吐衄者用之,而伤寒家以泻心汤之苦寒,泻心下之痞热。是知此证以血由心热而溢,泻其心之热而血自安矣。如麻黄、桂枝治衄,衄为寒邪郁其经脉,化热迫成衄也。故散寒邪,寒邪散则热解,热解则血不被迫而自安矣。此为泻心汤正其义也。若《济众方》用大黄治衄血,更有生地汁,则是治热凉血,亦泻心汤类耳。(《金匮玉函经二注》)
***唐容川***
心为君火,化生血液,是血即火之魄,火即血之魄,火升故血升,火降即血降也。知血生于火,火主于心,则知泻心即是泻火,泻火即是止血。得力大黄一味,逆折而下,兼能破淤逐陈,使不为患。此味今人多不敢用,不知气逆血升,得此猛降之药,以损阳和阴,真圣药也。且非徒下胃中之气而已,即外而经脉肌肤,凡属气逆于血分之中者,大黄之性,亦无不达,盖其气最盛。凡人身气血凝聚,彼皆能以其药气克而治之,使气之逆者,不敢不顺。今人不敢用,往往留邪为患,惜哉。方名泻心,乃仲景探源之治,能从此悟得血生于心,心即是火之义,于血证思过半矣。(《血证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提升卡
置顶卡
沉默卡
喧嚣卡
变色卡
显身卡
返回列表
发新帖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发表回复
回帖并转播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浏览过的版块
临床经验
羊角锤
回复楼主
返回列表
中医沙龙
尊生保健
走进中医
医理探源
临床经验
中药方剂
四大经典
美容之声
声乐治疗
房中探玄
针道天下
中西结合
古今医案
中医资源
医学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