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开启辅助访问
切换到窄版
登录
注册
首页
Portal
养生
中医
疾病
方药
针灸
古籍
论坛
BBS
公告
搜索
搜索
中医基础
中医诊断
临床经验
理论探讨
中医文化
新闻动态
内科
外科
妇科
儿科
传染病
肿瘤
医案
中药
方剂
经典类
方剂类
各家类
五官类
四诊类
针灸类
外科类
妇儿类
医案类
养生类
现代类
本版
帖子
用户
大医精诚网
»
论坛
›
中医论坛
›
古今医案
›
伤寒论临床研究——(1)
返回列表
发新帖
伤寒论临床研究——(1)
[复制链接]
1932
|
6
|
2003-10-4 21:46:00
|
显示全部楼层
|
阅读模式
1.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本条是太阳病的总纲。
有说伤寒397法,113方。实则398条、112方。其中一条只有方名无有药物。
“辨”者,动词、辨别也。太阳病于概说中较为典型单纯,此章复杂故耍辨。“辨太阳病脉”象及病象,包括患者自觉症状及大夫检查的物理体“证”,并且联系治疗法则及方药。“治”,手段也。方药即针、药都包括在内。这是“太阳病脉证并治”命题的主要意义。
上篇30条主要讨论“桂枝汤”及“中风”的辨证。故有人说前后次序经王叔和改编了不好,其实有一定次序,很有道理。《伤寒论》全书分开为398条,读之则为整篇文章,有纲领,且逻辑性很强。
本条是太阳病的总纲,主要脉证皆包括在内。其所以不叫“太阳病”,而叫“太阳之为病”,是指“太阳”是人身第—道防线,最外一层,如果要发病的,则其表现为“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脉浮”:轻按有余,如木漂水,重按不足。是部位关系,浮者病在表,太阳是人身最外一层,其脉与病证相应,故“太阳之为病”要“脉浮”,脉不浮者为变证。非伤寒脉浮亦主表?但不能片面从脉取之。非太阳病亦可脉浮。其所以于此只提脉浮,不提快慢有力与否,因后者不是主证故不提。
“头项强痛”:“强”古文同‘僵’,不柔和。“项”为后项,两旁叫颈。正常人应柔软,此不软而“头项强痛”。所以有此证,本阳经自内眥开始上额交巅,入络于脑,还出别项下,下连风门,故邪客其经必会头项强痛。
“而恶寒”:一是正常人本不冷而其恶塞,二是无风亦恶塞。“而”者,因恶寒不是太阳病特有之症,太阳病为热或未热反而恶寒,因少阴证亦有恶寒不要误认为是阴证。这里的“而恶寒”是指太阳表证。
以后文中所提到恶寒者,多是表未解,因太阳病“恶寒”故也。或汗出发热微恶寒即微有表证。
伤食者恶食,伤寒者恶寒,伤风者恶风,这是一般之概念。太阳传阳明时邪气下传,气上长故不恶寒。而少阴病是恶寒有踡卧,太阳为实,少阴为虚应有区别。
综上可谓:“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不论伤寒中风,凡属太阳病皆有此症,此病为定型。故名之曰本条是“太阳病总纲”。
程曰(程郊倩,下同):“有此脉证可按太阳论治。虽病已多日不问其过经已未,而尚见此脉证,仍可作太阳病处治。”
柯曰(柯韵伯*伤寒来苏集*论翼*附翼。下同):太阳病“脉 浮头项强痛”六宇当作六句读,言脉气来尺寸俱浮,头与项强而痛,若脉浮两字连读,头项强痛而恶寒作一句读,疏略无味,则字字读断,大意明矣!
综上所述,结合临床而观之,本书《太阳病》首条所载之“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者,既为太阳病总的提纲,也是太阳病脉证的高度概括。学习研究时要深思熟虑。临床所见这种脉证更多出现于外感,一般伤风感冒、流行性感冒、上感、急性支气管炎、肺炎,也可见于某些热性传染病的初期(参阅《伤寒论脉法研究》科技文献出版社重庆分社,1980年版)。
2。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
本条是太阳中风的主要脉证。
此言太阳病即包括第一条脉证。本条又在太阳病总纲的基础上提出有“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
“脉缓”:有曰“和缓不急,浮而缓”;有曰“缓者,缓慢也”,即迟脉。正常人一呼一息四至,中间有一次,故4—5次,此际为不足,故有经验的医生不用单纯发表法。多数人争论主张是和缓。“名为中风”是中风的定义。
“发热”是现象,其本质没讲,而前条说太阳病发热,太阳主表为阳证。亦有非表证之热,如阴虚、阳盛都能发热;“阴虚”者内热,由于阴分少,参考其脉细而数,口渴,而且有阴虚病史,病程较久,而太阳发热只一、二天;“阳盛”热,则蒸蒸发热,是阴不虚阳亢之故,不怕风寒。本条怕风,故可区别非此二种发热。
“汗出”,发热汗出,汗出热不退。阳明亦汗出热不退,但阳明脉洪大,汗出发热不恶风反恶热,且口渴。可与中风相区别。
“名为中风”,丹波曰:实际风中有寒,寒中有风,不可死板命名。“风伤卫,寒伤营”中风邪伤较浅一层,从邪伤体表部位来看,中风伤寒有别。“中”字有人曰很重,应此伤寒重一些。如不单从字眼而从证状脉象来分析,则中风是比伤寒要轻一些。喻嘉言曰(喻嘉言*伤寒尚论篇,下同);“中与伤字同”与中风卒倒大有区别。是否可以叫伤风呢?有的同意,也有的不同意,其理由是饬寒论之中风与后世伤风不太一样,确实如此。中、伤有别:中风,风为阳邪、主动、风去找人;伤寒,寒为阴邪,主静,人去找它,“触冒者伤寒”。
有汗与无汗,古人认为恶风与自汗并见,因风主疏泄,恶寒常与无汗并见,因寒主收引。
“恶风”:方曰:汗出腠理疏,玄府开,而不固也。此风邪伤卫,故卫逆而主于恶风。
“发热”:方曰(方有执*伤寒条辨。下同。):风邪干于肌肤,而郁蒸也。
“发热汗出”:柯氏曰:风为阳邪,风中太阳,两阳相搏而阴气衰少,阳浮故热自发,阴弱故汗自出。综上可见,本条是进一步补充说明,前条是太阳病的总纲,本条为太阳中风的诊断要领,故曰:“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者,名为中风。”重点应着眼于“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这一特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提升卡
置顶卡
沉默卡
喧嚣卡
变色卡
显身卡
羊角锤
|
2003-10-5 22:40:41
|
显示全部楼层
伤寒论临床研究——(1)
3.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
本条为太阳伤寒的主要脉证。
“或已发热,或末发热”:是时间问题,早晚一定耍“发热”。如怕冷不发热者为少阴病。
“必恶寒”:此处强调恶寒,不恶寒即不是太阳病,如恶寒不发热亦不是太阳病。
“体痛”:四肢骨节筋脉都痛,而未说内脏痛,故知不痛,末在里故也。而太阴病在里则腹痛。伤寒的脉证必须把本条和第一条参照在一起来看,才更全面。
“呕逆”:影响胃气下降则呕逆。有声有物曰“呕”,无声有物曰“吐”,有声无物曰“哕”,干呕者即哕。
“脉阴阳俱紧”,紧者“转索”无常之象也,浮紧“阴阳俱紧”一曰浮沉俱紧也。一日寸为阳尺为阴,寸关尺惧紧也。第二种说法较正确,如第6条有“脉阴阳俱浮”用第1种说法就无法解释。再有第49条、第50条都分别有“尺中脉微”、“尺中迟者”不可发汗的告诚,这是里虚、血少故也。所以伤寒脉寸关尺俱浮紧。
鉴别:与中风鉴别,中风有汗,伤寒无汗。故曰有汗者中风,无汗者伤寒。中风恶风,伤寒恶寒,恶寒者屋内无风而静亦怕寒,虽近衣复被也恶寒怕冷。怕风者以有风吹则怕,怕风轻而病浅,怕寒者重。脉象,中风浮缓,伤寒则阴阳俱浮紧。“体痛”不是鉴别要点,中风也可能有体痛,但伤寒体痛病重,疼痛广泛;中风则部位局限于四肢骨节。左传云,“风淫末节”即四肢关节。“呕逆”一证不是伤寒中风主证,中风也有呕逆、“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其区别点,伤寒多伴有呕逆,中风条未提呕逆,本论后面提出的也少。伤寒呕逆有物较重,中风干呕则轻。呕逆是病象,必求其本,恶寒体痛,脉阴阳俱紧,为伤寒呕逆,风、热、食、虚等都可以呕,故要分析。干呕脉缓者可能是中风,热呕则口渴,是因火能消水之故;少阳呕逆口苦脉弦数;食吐者,吐物有食臭,食之即吐;虚呕吐水。脉紧,“紧则为寒”为“痛”,寒有虚实表里之分。脉沉紧者是里寒,脉浮紧为表寒。总之本条指明太阳伤寒的主证为,不论发热的先后出现时间,但“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惧紧者”,命其“名为伤寒”。
4. 伤寒一日,太阳受之;脉若静者,为不传,颇欲吐,若躁烦,脉数急者为传也。
本条是从脉证来判断传经与否。
一日太阳,二日阳明。这是对传经时间的一种提法。
“脉静者为不传”,太阳病脉浮缓或浮紧为静,不传是还在太阳。反之脉不静者传也,“脉数急者”为不静,提示将要传经。“颇欲吐”是要传至阳明胃经去。或要到少阳。单靠吐这一症状还不足,宜参脉数为传也。“烦躁”,热入阳明。虚者则脉不数急而微细,故躁烦有虚实之分。
钱天来*伤寒溯源集中曰:伤寒—日太阳受之,即热论曰:“一日巨阳受之,二日阳明受之”之义。因太阳主表,总统营卫,故先受邪,然寒伤营之证,其脉阴阳俱紧,或见浮紧之脉,若一日之后,脉安静恬退,则邪轻而自解,不至传入他经。倘见证颇觉欲吐,则伤寒呕逆之证犹未除也,况“吐则邪犯胃,乃内入之机,若口燥而烦热,脉数急者,是邪气已郁为热”,其气正盛,势未欲解,故为传经之候。总之本条是脉证互参判定其传经与否及预后情况。太阳病的本脉是浮紧或浮缓,“脉若静”为无躁急之现象,说明病势较浅,可以自愈,或不会深入发展而传经,故曰“脉若静者,为不传”。若“脉数急者”则提示病势将深入发展,数则为热,有深入阳明之势;“急”则为弦急之象,结合“颇欲吐”等证观察,则又有传入少阳的可能。如此脉证与发病时间互参,更有临床实际意义。
5.伤寒二三日,阳明少阳证不见者,为不传也。
本条指出传经与否决定证候,不必呆于日数。
接上条补充一句:“二三日,阳明少阳证不见者,为不传”,还是太阳病“伤寒”。
金鉴说:伤寒二日阳明受之,三日少阳受之,此其常也。若二三日阳明之“不恶寒反恶热,身热心烦,口渴不眠”等证与少阳之证“寒热往来,胸胁苦满,喜呕,口苦”等症不见者,此为太阳邪轻热微,不传阳明少阳也。
“方”曰:不传有二,一则不传而遂自愈。二则不传犹或不解,若阳明少阳证不见,太阳亦不鲜,则始终在太阳经者有之,余经类推,要以脉证为准,不可拘之按日轮经之说。
综上可见,要判断传经与否,一则参考发病日数,二则根据临床证状,发病二三日是传及阳明少阳的时间。时间虽到,但临床不出现这两经证状者,说明为不传。若其证仍有太阳证者,说明还在太阳。若脉静身无其他证状者,为欲愈。
6.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若发汗已,身灼热者,名风温。风温为病,脉阴阳俱浮,自汗出,身重,多眠睡,鼻息必鼾,语言难出。若被下者,小便不利,直视失溲;若被火者,微发黄色,剧则如惊痫时瘛疭;若火熏之,一逆尚引日,再逆促命期。
本条提出温病的脉证及误治后的变证。
“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是温病的定义,太阳病本无口渴,此处反而口渴,故不是狭义的伤寒,而是温病在太阳的阶段。
“发热而渴”不是阳明,阳明汗出热不退。太阳伤寒是阴邪故不口渴,中风亦是风刚入,阴津未受伤故不口渴。温病是阳热之邪,阳热伤阴故一开始即口渴。“不恶寒者”,本伤风恶风,伤寒恶寒,此是温邪、热邪故不怕冷,如若不识此证,仍按伤寒治之则如火上加油,因温邪遇温药,病情益重。这就为后人应用辛凉解表治疗温病奠定了基础。
“若发汗已,身灼热者,名风温”:其一,有说原是温病,医误按伤寒或中风而治,误治之故。其二,若汗发已,身灼热者,经治不好的是风温。即本来是风温,发汗也好不了,不是误治,后一种说法较好,是用治疗法来鉴别诊断。
“风温为病”的证状是“脉阴阳俱浮”,阴阳即寸尺,浮为在表。“自汗出”加上本来有发热,故很象中风,但不可误用桂枝汤;差别点则没有恶风脉缓之证,汗出原因出于热,发热是温热故曰“风温为病”。 “身重”为热伤经络;“多眠睡”与少阴病应区别,脉微细,怕冷,为少阴病。此证不怕冷脉浮,是热证,实证引起嗜睡。“鼻息必鼾”:风热在鼻窍,阻塞肺气不通。“语言难出”:声门亦肺之窍,此皆风温病,有风有热故不宜用麻桂而汗之,因其辛温之故也。并从反面指出治法,“若被下者”:是因误为阳明。“小便不利”:足膀胱小肠经病,太阳之府受伤所致。病位是太阳风温在表,攻里则引邪入内,出现“直视失溲”,皆说明膀胱府受伤。直视有五脏精气受伤,因五脏精气上注于目,也有说目要津液养之,此下后伤阴,津不养目故“直视”,“诛伐无过”所引起。急性传染病晚期目直视、可知其因伤津之故也。“若被火者、微发黄色”,黄有阴阳寒热之分,火薰或热药所致之黄鲜明、阴黄色暗。火本为热邪,再加火热,叫二阳相搏,血中生郁热则黄。亦有说稍微黄一点,此说解释不通。“剧则如惊痫”:微不是微火攻的意思,剧火攻则惊痫,亦不是真的惊痫。“时瘛疭”是惊痫,抽风之证。“瘛”抽,“疭”伸者也。因瘛疭是筋的病,津液伤筋失其养,加之热极风动故抽风。“一逆尚引日、再逆促命期”:告戒人们火攻一次则错,尚且延长日期,如再用火攻则要缩短生命。
本条重要意义:在温病治疗上很有用,已有微言大义。主要说明不要用辛温解表而可以用辛凉解表,并非不能汗。其二说明不可下,只能用清热药,热者寒之,阴虚者用养阴之法。其三不可用火,如桂附等热药亦不宜。
“若汗发已,身灼热者名为风温”:尤在泾(伤寒贯珠集*下同)说:“寒伤在表,汗之则邪去,而热已;风温者,温与风得,汗之则风去而温胜,故身灼热也”。
“脉阴阳俱浮”:尤曰:且夫风温之病,风伤阳气,而温伤阴气,故脉阴阳俱浮,不似伤寒脉阴阳俱紧也。钱曰:阳脉浮(寸),风邪伤卫,毛孔不闭故自汗也,阴浮是热伤阴。
“自汗出”风泄津液,而温伤肺气,故自汗出,“身重”,不同伤寒之无汗体痛。
“多眠睡”热胜而神昏也。
伤寒,中风,风温治则及病机有别:风与寒,则寒为阴邪、风寒时可以多出点汗;治疗中风要防止出大汗,治温病则不宜辛温发汗,而用辛凉发表。太阳中风、温病与风温的辨证亦有明显区别:太阳中风之热是翕翕发热,恶风有汗,脉浮缓;风温身灼热有汗而不恶风寒,口渴较轻,脉阴阳俱浮;一般温病不—定都有汗,口渴甚而身热轻,脉浮数。这三者,在发病初期必须细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显身卡
羊角锤
|
2003-10-6 21:36:39
|
显示全部楼层
伤寒论临床研究——(1)
[7.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发于阳七日愈,发于阴六日愈,以阳数七阴数六故也。]
本条提出根据伤寒病初的证状,来判断其阴阳属性和预后。
“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1)指太阳病而言,或已发热者,发于太阳之阳;无热、或未发热,是发于太阳之阴,此解不对;(2)因为,省去太阳两字,故应认为病是概括的,不论何病,发热恶寒为“表证”,无热恶寒的是“阴证”。因本经文中“无”即无,“必”即必而没有或字。如太阴证无热都指的很清。此条放在太阳篇是发热恶寒在太阳,无热恶寒在少阴,此“表里”之典范也。亦为各病之典范也。日本学者也同意后一种说法。
“发于阳七日愈,发于阴者六日愈,以阳数七阴数六故也”:(1)热论说:七日太阳病解,阳数第七。直中少阴的六或十二日愈,经尽之故,如从太阳发病,则第五天少阴第六天好;(2)“天二生火。地七成之,天一生水,地六成之。”六是阴的成数七是火的成数。不过也不是绝对的,不如第一种传经学说好。
实际上,本条是伤寒论全书的大纲,在发热恶寒与无热恶寒的两个见证上,辨出发于阳或发于阴,作为临床处方的准则。
所谓阳是指三阳而言,所谓阴是指三阴而论,三阳经病大多属热属实证,三阴证大多属寒属虚证。
外台秘要云:王叔和曰,夫病发热恶寒者发于阳。无热而恶寒者发于阴,发于阳者可攻其外,发于阴者可攻其内,发表宜桂枝,温里宜四逆汤。可见不必呆板于日数上.
[8.太阳病,头痛至七日以上自愈者,以行其经尽故也。若欲作再经者,针足阳明,使经不传则愈。]
本条为太阳病的病机及防止传经法。
大意是太阳病要有头痛,到七日以上不痛者,是太阳经行尽了之故,而言“头痛至七日以上自愈”。因传一周第七天还是太阳经,经气传了一周。从“伤寒二三日阳明少阳证不见者为不传也。”可知,虽到七日亦是太阳病。热论曰:“七日太阳病衰头痛少愈”。
第二种解释:1—6天太阳病,7—12天阳明病,13一18天少阳病,说七天之后则太阳本经已完,故愈,此说待考。
“若欲再作经者”:若再来传经者,要预防、则“针足阳明使经不传则愈”。使其停于太阳不下传,针之部位未提明,可见在阳明经穴道上,辨证治之。故后人有说足三里者,又未免太机械了。
据此原则,亦可以用药预防,并且等于针足阳明之义。“若欲再作经”,是提示将已出现阳明经症状者,辨其阳明的“经”、“府”二证,随证治疗。
[9.太阳病欲解时,从已至未上。]
太阳病的欲解时间。
太阳日中阳气隆,太阳经气旺于此时可愈。这实际上,是应用“天人相应”学说协助临床判断疾病的病程预后,有待进一步观察研究。但于临床经验中,不但外感有此规律性,重症结核病在抗痨特效药物问世之前的四十年代中,常常死亡较多的季节是春分和秋分;各型心脏病、心力衰竭,又多加重或死于“二至”,往往冬至多于夏至。其真实机制如何?更有待进一步研究。
[10.风家,表解而不了了者,十二日愈。]
表解后精神不振者,待其正复自愈。
“风家”;太阳中风者,表证发热汗出恶风等证消失者,还有一点尾巴 不适者,其预后于十二日好;因七天经尽,再加五天,以候五脏真元之气得复,故十二日愈。临床亦如此,表邪解后,不了了者,再过五天可愈,再不要急欲大刀剖腹治疗。可知此病家四五日后可愈,或将此时间理解为至此邪去正衰时,待正气复而愈。
[11.病人身大热,反欲得衣者,热在皮肤,寒在骨髓也;身大寒、反不欲近衣者,寒在皮肤,热在骨髓也。]
本条指出寒热真假的鉴别。
对此条有二种解释:(1)前者为外热内寒,后者为外寒内热;(2)说本条解释太阳发热,皮肤骨髓都在驱体外,不在内脏,说发热在皮肤寒在骨髓都在外没在里,还是太阳病。此解欠当。前一种解释较好。实际上本条是辨寒热的真假,前者为“真寒假热”,后者为“真热假寒”。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显身卡
羊角锤
|
2003-10-7 22:15:04
|
显示全部楼层
伤寒论临床研究——(1)
LBSALE[2]LBSALE[ 12.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
桂枝汤方:{组成与服用方法同《伤寒论》}
本条为桂枝汤方证。
桂枝汤,辛温解表,“调和营卫”“敛阴和阳”“解肌发汗”,枣芍敛阴,桂枝解肌,生姜佐桂枝解肌、甘草调和荣卫。诸药合用共凑上述功效。
桂枝汤服法:服药后少“歠热粥”,盖被以助药力,“微似有汗,不可令如水流离”,服一剂汗出病愈则止,是中病则止之义;如服一剂病仍在者可连服“二三剂”,禁生冷,粘滑,肉面,五辛,酒酪,臭恶等物。
如服汤不得法,汗出如水流漓者,“病必不除”,是重门洞开,出而复入,故应小小汗出,古人曰:桂枝汤较缓和,麻黄汤较些,故治中风不用伤寒之法。反之治伤寒亦不能用中风之法。如汗出过多则用玉屏风散以固其表。
从仲景在东汉时期创用桂枝汤,并且较细致的提出了服用后注意事项,从而为后人使用“汗法”或“调和营卫以解除表邪”时,对服药方法,取汗方法,药后效果观察方法以及饮食禁宜等方面,均开创了典范和为后人打下良好基础。
剂量:汉代一两今约13.92克左右,1升等于198.1毫升,古人煎药一剂分三次服,故汉代用1两今剂量则用4~5克左右。古人说1口升等于5合,实际成人1口能装90毫升左右。
“啬啬”:微微之义,中风则微微恶寒。
“淅淅”:如洒水之状。
“翕翕”:在表皮发热,故“翕翕发热”。
“阳浮阴弱”:多从寸脉浮、尺脉弱解释;如解释为浮浮、沉弱不好解。寸主上部,主卫气、外为阳亦是寸脉管,热浮于外故发热。尺主下部属阴,营血津液都是阴,如不足则尺脉弱,如为内伤则肾水不够。
“阴弱者汗自出”:汗出失阴,营血受伤,营亦为元气,与邪斗争往外驱邪,是用汗赶出去,故伤阴,所以汗自出则尺脉弱。
“干呕”:在太阳则是脏腑的正气向上冲,往外驱邪,而太阴呕是阳气不足,食而不化则呕吐。故治中风不用止呕药,而用桂枝汤助正驱邪可愈。书中15条说:下后气上冲者用桂枝汤,此即是还有正气向上冲,故还可用桂枝汤驱除邪气。
本条重点地讲清了桂枝汤的基本方征与病理机制,文中首冠以“太阳中风”的脉象是寸浮尺弱的浮缓脉。其证为微恶风寒,汗出发热、鼻呜干呕等,用桂枝汤辛温解表、调和营卫、敛阴和阳、解肌发汗法治疗。临床辨证治疗时,掌握上述基本的桂枝汤方征后,则可用于实践。吾于临床经验中,如感冒出现上述基本方证,或长期不明原因的“低热”,长期易患感冒,时好时发,连绵不已,稍遇气温改变则易受外感,平时易于出汗,或产后汗多易于着凉,关节疼痛等证均作“营卫不和”、机体防御机能低下所致,均可用桂枝汤“调和营卫”或发汗或止汗退热,则诸证得解。此即“桂枝汤汗少可发、汗多可止”之意。一般外感、感冒、流行性感冒等,应用桂枝汤治疗较易理解,兹举二例“表虚营卫失调”所致低热、产后关节痛等仅供参考。
例一,产后低热关节痛。患者年30岁,于一年前产后着冷,低热不愈,体温经常于37.4 ~37.6 度,偶而升至38.6 度,多汗,动则汗出,右手腕关节疼痛。睡眠不佳,二便正常,月经正常,白带偏多,时有腹痛。经多种方法检查未发现其他疾病,经治不效,于1973年9月27日由河北转地来京就医。舌苔薄白、脉象虚数。此产后气血虚衰之际感受外邪,正虚无力驱邪外出,营卫不和虽有汗而低热不退,右腕关节疼痛不止,拟“调和营卫、固表安神”法治疗,先予桂枝汤加味:
桂枝10.0克 白芍18.0克 生姜10.0克 甘草6.0克大枣4枚(去核) 桑枝20.0克 炒枣仁18.0克 合欢皮18.0克
每日煎服1剂,服8剂后体温降至37.0--37.3 度,汗出腕关节疼痛好转,脉象转为缓和,又与前方加生黄芪15.0克、白术10.0克、防风3.0克,又服3剂后,体温37,1--37.2 度,未再升高,汗出 腕关节疼痛基本消失,要求返乡,则将上方3剂共为粗末,每用一握水煎二次分服而归。
例二,表虚挟湿,低热带下:病历194152号。李某,女,年30岁,工人,1975年4月18日初诊。素有带下,近二周来每天午后身热37.1~37.6 度。食欲不振,胃脘作胀,易于出汗,下肢怕冷,双膝关节及右胁时痛,自1972年即患痛经带下至今不愈。某医院曾诊断为“神经官能症”,经久服药治疗未效而来就医。舌苔薄而稍腻,脉象沉细无力。随查血沉、白血球总数及分类正常,抗“O”阴性。此卫气虚营卫失和、易出虚汗,卫阳不布以致下肢怕冷膝痛,素有脾虚挟湿,以致纳差胃脘作胀,苔腻带下痛经诸症。宜“调和营卫”为主,佐以“健脾利湿安神”之剂,用桂枝汤加味:
桂枝10.0克 芍药18.0克 生姜6.0克 甘草6.0克大枣4枚(去核) 陈皮10.0克 南星10.0克 茯苓12.0克白术l0.0克 知母12.0克 合欢皮30.0克 夜交藤30.0克
服用3剂后低热即行消失,服用9剂后膝关节疼痛减轻大半,胃脘胀满减轻,易于出汗明显好转,白带消失。舌苔变为薄白,脉象虚大,此邪去正虚为主,继用前方加砂仁4.0克,瞩再服数剂为之善后。
除上述适应症之外,在《伤寒论》《金匮要略》中,有很多处方是由桂枝汤加减化裁而来的;“桂枝加桂汤”,即桂枝汤原方再加重桂枝的重量,加到15.0克。由于加强了桂枝的温阳作用,在治疗上除原有桂枝汤证外,主要用于气从少腹上冲心胸的奔豚证,或神经官能症、癔病之“癔球”上冲,或“七上八下,忐忑不安”等症,临床验之多可获效;“桂枝加厚朴杏子汤”,即桂枝汤原方加厚朴、杏仁。主治桂枝汤证兼有喘咳上部呼吸道感染,或并发急性支气管炎等。从而提示厚朴、杏仁相互配伍应用则可治喘或有定喘作用。我们常将这二味药加入于其他定喘处方中,治疗支气管哮喘、喘息性支气管炎,或加入豁痰宽胸、益气养阴、活血化瘀方药中治疗心力衰竭之“喘息”,均显示出明显的平喘止咳功效;“新加汤”,即桂枝汤原方再加芍药3.0克、生姜3.0克、人参6。0克。使该方增强了芍药的敛阴止汗作用,生姜和胃走表,人参有气阴两补之功,故用于治疗表解后而身痛不止、脉沉迟的气阴不足证,或外感汗后体力衰弱、或感染炎症发热体温因大汗而(与脉搏、血压)分离 血压下降的欲“脱证”;“桂枝加附子汤”,即桂枝汤加附子6.0~10.0克。附子温阳散寒,故用以治疗由于过汗而出现四肢挛急抽搐发紧、怕冷身痛、汗出小便频数、脉象软弱等阳虚证。同时也治疗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及某些关节肌肉疼痛之偏于寒痹者,“乌头桂枝汤”,即桂枝汤加乌头6.0~15.0克,由于乌头的温经助阳药力更大于附子,除治疗上述寒痹之外,更常用于治疗少腹冷痛、疝痛及疝气之偏于寒疝者;“桂枝加葛根汤”,即桂枝汤加葛根12.0克,主要用于治疗桂枝汤证兼见项背强急俯仰转动不利者。也用于治疗颈椎病及着冷落枕后引起的颈后部疼痛运动不灵活等症。葛根生肌濡润筋脉,而桂枝汤调和营卫疏通经脉也;“桂枝加芍药汤”,即桂枝汤再加芍药9.0克。桂枝汤倍用芍药,取芍药敛阴止汗柔肝止痛,治疗太阳表证误用攻下以致发生腹满时痛者,仲景谓此证“属太阴”。余于临床验之,用此方治疗急性胃炎、肠炎、胃肠炎、消化不良之腹泻疼痛、妊娠呕吐、纳差而有腹肌拘挛脉弦等证均有一定效果;“桂枝去芍药汤”,即桂枝汤原方去芍药。芍药酸敛性阴,故用于治疗太阳病误下伤阳后,表证来解而兼见脉促胸满者。表证误用苦寒攻下损及胸阳,故减去芍药恐其敛阴。依此为例,对于胸痹心痛、痰浊上扰蒙闭胸阳的冠心病、心绞痛、心肌梗塞、和某些其他器质性心脏病,脾阳虚衰之胃脘痛等证,用芍药时均当慎之;“桂枝加大黄汤”,即桂枝汤原方倍用芍药、加大黄6.0~10.0克,用以治疗太阴脾家气血不和而又兼阳明,又有腹满实痛大便秘结之里实热者;“桂枝附子汤”,即桂枝汤去芍药、再加重桂枝3.0克、附子9.0克。此去芍药之阴敛、加重桂附之温阳通络,而治疗风湿相搏身体疼痛,甚则不能自转侧,脉虚而涩等证。尤宜于各种关节炎、关节肌肉疼痛之偏于寒者。若风湿久病而有化热之势者,又宜用本方去桂枝加白术,名“去桂加术汤”;“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即桂枝汤去桂枝,加茯苓10.0克、白术10.0克,治疗服桂枝汤或下之后,仍头项强痛,翕翕发热,无汗,心下满微痛,小便不利者。此即脾阳虚水湿内停之脘满微痛,同时有小便不利等等变化多端,因本条重点讨论桂枝汤的基本方征,病历举例等本条省略,详见有关条中。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显身卡
张灵素
|
2004-2-19 16:43:56
|
显示全部楼层
伤寒论临床研究——(1)
哈!只有我一个购买。似未贴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显身卡
其言
|
2004-2-21 18:20:54
|
显示全部楼层
伤寒论临床研究——(1)
怎么只有那么一点点啊我可是花了钱的啊还有的呢是不是会贴出来的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显身卡
羊角锤
|
2004-2-21 21:23:11
|
显示全部楼层
伤寒论临床研究——(1)
因近来忙于整理其他资料,望谅解,慢慢会发全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显身卡
返回列表
发新帖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发表回复
回帖并转播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羊角锤
回复楼主
返回列表
中医沙龙
尊生保健
走进中医
医理探源
临床经验
中药方剂
四大经典
美容之声
声乐治疗
房中探玄
针道天下
中西结合
古今医案
中医资源
医学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