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开启辅助访问
切换到窄版
登录
注册
首页
Portal
养生
中医
疾病
方药
针灸
古籍
论坛
BBS
公告
搜索
搜索
中医基础
中医诊断
临床经验
理论探讨
中医文化
新闻动态
内科
外科
妇科
儿科
传染病
肿瘤
医案
中药
方剂
经典类
方剂类
各家类
五官类
四诊类
针灸类
外科类
妇儿类
医案类
养生类
现代类
本版
帖子
用户
大医精诚网
»
论坛
›
中医论坛
›
古今医案
›
中医珍宝(八)
返回列表
发新帖
中医珍宝(八)
[复制链接]
1358
|
2
|
2003-11-8 17:44:49
|
显示全部楼层
|
阅读模式
《疑难病症思辨录》 柯雪帆著 ****
我所知目前最好的教你如何辩证论治的科普书籍!!作者功力深厚,深入浅出,初学者或有一定水平者都能从中学到不少东西!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提升卡
置顶卡
沉默卡
喧嚣卡
变色卡
显身卡
匿名
|
2003-11-22 15:32:49
中医珍宝(八)
柯雪帆,男,生于1927年。,江苏常熟人。1944年从医学医,1962年毕业于上海中医学院,现任上海中医药大学教授,伤寒教研室主任,张仲景学说研究室主任。除教学、科研工作外,柯雪帆教授临床上善于应用《伤寒论》、《金匮要略》中的理法方药。所著《医林掇英》一书,为疑难病症治疗记录,不仅受到国内读者的普遍好评,并全文翻译,在日本刊行,受到日本汉方医学界的重视。曾两次应邀赴日本讲学。柯氏还以《伤寒论》辨证论治精神为基础,主编了我国第一本《中医辨证学》教材。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悔悟卡
匿名卡
显身卡
匿名
|
2003-11-22 15:33:50
中医珍宝(八)
《伤寒论》研究札记
[原文]
伤寒,脉结代,心动悸,炙甘草汤主之。
甘草四两炙生姜三两切人参二两 生地黄一斤 桂枝三两去皮 阿胶二两 麦门冬半升,去心 麻仁半升大枣三十枚擘。上九味以清酒七升,水八升,先煮八味,取三升,去滓,纳胶烊尽。温服一升,日三服。一名复脉汤。
注:上列经文载《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下,第177条。
[体会]
1 关于此条经文中的“伤寒”二字
一般认为,炙甘草汤能治脉结代、心动悸,即心律不齐,而忽略本条经文中冠首的‘伤寒’二字。初余亦未曾重视,用炙甘草汤泛治多种心脏病引起的心律不齐,疗效或佳或不佳。往往从心律不齐之程度、病程之长短、患者年龄、工作等因素探析。有一年,病毒性心肌炎发病较多,其后遗症大多为心律不齐,余用炙甘草汤治疗,往往取效,效之速者一剂即愈。余惊奇其效果之佳而思辨之。病毒性心肌炎必有外感病所引起,乃病毒感染侵犯心脏所致。外感病发热古代皆称谓伤寒,即《素问·热论》:“今夫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因而重新细读此条经文,乃知炙甘草汤能治之脉结代、心动悸是外感热病所引起者,非能泛治一切心脏病引起之脉结代、心动悸。“伤寒”二字绝非可有可无,而是十分重要。再回过头来,整理自己所治心律不齐之医案,发现炙甘草汤用之于病毒性心肌炎后遗症之心律不齐疗效最佳,对于风湿性心脏病之心律不齐有小效,对冠心及高心引起的心律不齐几乎无效。从而深切地体会学习中医经典著作切忌浮光掠影,应该遂字研究,联系临床实践,必有所得。
2 关于脉结代与心动悸
有些病人主诉心动悸,并且十分明显,一有触动即行发作,声光事物、语言刺激均能引起发作。发则坐卧不安,夜不成寐,心情烦躁,余用炙甘草汤治疗悉无疗效。之后凡遇主诉心动悸之患者,必须仔细诊脉,察其是否有脉律不齐(脉结代),如无脉结代,即为心脏神经官能症,但有心动悸之感觉,并无客观之心律不齐,这样的病人用炙甘草汤无效。应进一步辨证,或为心血虚、心神不宁,或为心肝火旺,或为心肾不交、水火不济,另有治法。从而深知经文中之脉结代与心动悸应联在一起理解,不可割裂,而脉结代较心动悸尤为重要。
3关于脉结代
中医古代对心律不齐有一定认识,如《素问》平人气象论、三部九候论、大奇论等篇提出过多种不整脉的形象。《伤寒论》则提出了促、结、代三种不整脉,并有具体的治法,相与联系。(《金匮要略》亦有不整脉的记载)如脉促、胸闷之用桂枝去芍药汤(伴有恶寒者加附子);脉促而手足厥逆者用灸法;脉沉结之因于瘀血者用抵当汤以及本条脉结代之用炙甘草汤。这些古代经典关于不整脉的内容应该继承并用之于临床。但是,仍限于古代的水平是十分不够的,今天,有条件应用现代医学检查心脏的仪器,如EKG、HCLTER、心脏彩超等,可进一步明确心律不齐的性质,选择针对性更强的方药治疗。就笔者个人的经验而论:如EKG提示为心房纤维颤动,中医脉诊属于不整脉,不仅有促、结、代脉,而且出现“三五不调”、“乍疏乍数”等现象。可分急性、慢性两种。急性者可用西药或电击,使之恢复正常心律,中药达不到迅速恢复的效果。慢性者,心房内已产生大量瘀血成块,此时不宜复律;复律有可能导致梗塞。中医用药也不宜着眼于复律,而宜用益气温阳、健脾利水,以改善心脏功能,控制心力衰竭。可以适当应用活血药,其目的不在于化掉心房中之瘀血块,而在于改善心脏功能。余曾治多例风湿性心脏病所致的心力衰竭、心房纤颤,根据这一指导思想,用真武汤、五苓散合参附龙牡,均取得满意疗效,能恢复轻工作和操持家务。如现代医学诊断为病毒性心肌炎后遗症所出现的室性早搏、房性早搏,即使出现二联律、三联律或成串,即使24h早搏出现次数多达20,000以上,用大剂量炙甘草汤,适当加减变化,大多能取效。如EKG发现房室阻滞,则炙甘草汤效果不佳,应另外用药(将另文分析)。如属偶尔出现的早搏,中医古代(张景岳《景岳全书》)便认为属于正常,可不必用药。心理上对此紧张者可用小量补心丹或安神丸。总之,不可一见脉结代都用炙甘草汤,可惜助现代诊断技术加以进一步分析,分别论治之。
4 关于炙甘草汤的配伍
炙甘草汤方中共有10味药,5味是通阳益气的药物(桂枝、生姜、人参、炙甘草与清酒),5味是滋阴养血的药(生地、麦冬、阿胶、麻仁、大枣)。这不是随便掺合,而是具有辨证法的思想。这阴药与阳药、补气药与养血药相配方法,清·张景岳将其归纳成这样两句话:“善补阴者必于阳中求阴,阴得回升而泉源不竭;善补阳者必于阴中求阳,阳得阴助而生化无穷”。道出了阴药与阳药之间的辩证关系。就炙甘草汤而言,阴药与阳药不是半斤八两,而是以滋补阴血为主,通阳益气为辅。二者的关系既联系密切,又主次明确。
5 关于炙甘草汤中的药物
炙甘草汤方10味药中有几味颇具特色,与疗效着实有关,必须说明如下:
清酒是什么酒? 东汉时候的清酒就是农民自酿的米酒,冬季刚酿成时酒呈奶色,正如陆游诗中所说的“莫笑农家腊酒浑”,就是指奶色的米酒,储藏到来年春天,酒精度数略为增加(约20'左右),色澄清,称为清酒,目前日本仍有清酒之名称。东汉时中原地区还设有高梁酒;高粱酒是由蒙古地区传入中原的。
现在临床使用炙甘草汤时,应该加酒。把药泡在水酒各半的溶液中,浸一定时间再煎,服药时已无酒味,不是直接吃酒,也不是吃药酒,而是使其他药物的某些有效成分溶解出来之后,再加煎煮,酒精挥发,所服药汁已基本无酒。笔者曾试验过,如不加酒,效果较差。目前,如无清酒,可用黄酒代替,但用量酌减,因黄酒的酒精含量高于清酒。
生地黄不等于大生地 古代将地黄分为三种:新鲜的称生地黄,晒干的称干地黄,制过的称熟地黄。张仲景在肾气丸中用的是熟地黄,相当于现在的熟地;在薯蓣丸中用的是干地黄,相当于现在的生地;在炙甘草汤中用的是生地黄,应是现在的鲜生地。有些中医论著中误称为生地,是不准确的。
炙甘草汤中用的是鲜生地,所以用量很大,为东汉时的1斤,相当于现行公制的250g。可惜近来上海等地药店;均不备鲜生地。被迫改用生地(干生地),对疗效有些影响,用量可改为50--120g/(一天量)。必须用大量才有效,用10~18g的小剂量难以达到纠正心律失常的效果。
桂枝可以用多少剂量 现在有些临床医师畏惧桂枝,更不敢用大剂量的桂枝。张仲景在炙甘草汤中,桂枝用3两,合现在公制约47g,这是仲景一般用量,但现在来看已属大量。桂枝温通心阳,对纠正心律失常能起重要作用,用量应该大一些,我在炙甘草汤中常用20~30g。(关于桂枝的应用经验将在另文详说)
甘草是不是调和诸药 甘草在某些方剂中的作用只是“调和诸药”,不起重要作用。但在炙甘草汤中却是君药,对治疗脉结代起重要作用,用量宜大。张仲景在炙甘草汤中用炙甘草4两,合公制62.5g。我在临床用20~30g/(一天量),短期服用,未发现严重副作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悔悟卡
匿名卡
显身卡
返回列表
发新帖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发表回复
回帖并转播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崔广恒
回复楼主
返回列表
中医沙龙
尊生保健
走进中医
医理探源
临床经验
中药方剂
四大经典
美容之声
声乐治疗
房中探玄
针道天下
中西结合
古今医案
中医资源
医学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