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佩衡医案——燥 咳***寒 疟***阴证误下救逆案

[复制链接]
查看1505 | 回复0 | 2003-12-14 21:24:0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燥 咳***
    吴x x,男,二十四岁,昆明医学院学生。1963年10月感秋令燥邪而病咳嗽,咳声频频,干咳声响无痰无涕。唇干,舌苔薄白少津,脉浮濡,服西药止咳剂未效。此为阴虚肺燥之证,宜养阴润肺止咳,拟二冬二母汤加味,一剂尽,津液回生,咳声立止。
    麦冬15克  天冬12克  川贝母10克  知母10克  百合12克  黄芩10克  生杭芍12克  百部10克  桑皮12克  玄参10克  五味子3克  甘草6克
***寒  疟***
    阎x之妻,患疟证二十余日,每日午后发作,先寒而后热,寒甚则颤栗鼓颌,热退则汗出如洗,发作之时头痛如劈,饮食不进,呕吐酸苦涎沫,大便溏泻,两胁撑胀而痛、惟喜滚饮。脉细迟无力。舌苔白滑,质含青色,曾服消食清热平肝等十余剂未效。此乃阳气内虚,阳不胜阴,肝邪夹寒水之气上逆,午后之时,阴盛阳虚,真阳被阴邪格拒,浮越于外,遂成是状。拟四逆汤加味治之。
    天雄片60克  干姜30克  公丁5克  上肉桂10克(研末,泡水兑入)  法夏12克  茯苓30克  甘草6克
    并嘱先吞乌梅丸二粒,是晚服药一剂,次晨又一剂,午后遂不复作。后照原方加砂仁10克,两剂而愈。

***阴证误下救逆案***
    昔诊一男,约廿余岁,系一孀妇之独子,体质素弱。始因腹痛便秘而发热,医者诊为瘀热内滞,误以桃仁承气汤下之,便末通而病情反重,出现发狂奔走,言语错乱。延余诊视,脉沉迟无力,舌红津枯但不渴,微喜热饮而不多,气息喘促而短,有欲脱之势。据此断为阴证误下,逼阳暴脱之证,遂拟大剂回阳饮(即四逆汤加肉桂)与服。
    附片130克  干姜50克  上肉桂13克(研末,泡水兑入)  甘草10克
    服后,当天夜晚则鼻孔流血,大便亦下黑血。次日复诊则见脉微神衰,嗜卧懒盲,神识已转清。其所以鼻衄及下黑血者,非服温热药所致,实由于桃仁承气汤误下后,致血脱成瘀,今得上方温运气血,既已离经败坏之血,不能再行归经,遂上行而下注。嘱照原方再服一剂。服后,衄血便血均未再出,口微燥,此系阳气已回,营阴尚虚,继以四逆汤加人参连进四剂而愈。方中加人参者,取其益气生津养阴以配阳也。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