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开启辅助访问
切换到窄版
登录
注册
首页
Portal
养生
中医
疾病
方药
针灸
古籍
论坛
BBS
公告
搜索
搜索
中医基础
中医诊断
临床经验
理论探讨
中医文化
新闻动态
内科
外科
妇科
儿科
传染病
肿瘤
医案
中药
方剂
经典类
方剂类
各家类
五官类
四诊类
针灸类
外科类
妇儿类
医案类
养生类
现代类
本版
帖子
用户
大医精诚网
»
论坛
›
中医论坛
›
古今医案
›
《伤寒论临床研究》与《伤寒论诠解》——葛根汤(节选)
返回列表
发新帖
《伤寒论临床研究》与《伤寒论诠解》——葛根汤(节选)
[复制链接]
1874
|
0
|
2004-1-5 21:38:28
|
显示全部楼层
|
阅读模式
31. 太阳病,项背强几几,无汗恶风,葛根汤主之。
葛根(四两)12.0克 麻黄(三两)10.0克 桂枝(二两)6.0克 芍药(二两)6.0克 炙甘草(二两)6.0克 生姜(三两)10.0克 大枣(十二枚)4枚
上七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葛根,减二升,去白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覆取微似汗。余如桂枝汤将息及禁忌,诸汤皆仿此。
《伤寒论临床研究》
本条为葛根汤证。
本篇讨论“伤寒”的治疗,讨论以“麻黄”为主的药品,上篇则“桂枝汤”为主。全文为一篇文章,前后参考学习.
此篇首先提出“葛根汤”,是继上篇来的。14条“太阳病项背强几几,反汗出恶风者,桂枝加葛根汤”。这两条的异同要点:14条脉浮头项强痛,有项背强几几是因为太阳经走行于背,因本经受风寒之害,经气不通,故项背强几几,治疗此证应“驱风发表”。如果反“汗出恶风”,汗出是风伤卫,则以桂枝汤为主,调和营卫,解肌发表。有项背强是病邪比桂枝汤又深一层,到了阳明界限,阳明界是偏热,故加偏凉一点的发表药“葛根”。14条不应有麻黄,是抄写的错误,因“反汗出”不是麻黄证。如果有麻黄应称为桂枝加葛根麻黄汤,或叫葛根汤,但未如此写。31条葛根汤有麻黄,此条不同是“无汗恶风”,所以用麻黄,无汗者,中风有寒的表现,是麻黄证,可知14条没有麻黄。
太阳中篇先提葛根汤的原因:
(1) 本篇用方为三级:葛根汤为一级,麻黄汤又一级,大青龙汤又一级;由中风转葛根逐步往下转的文法。葛根汤是交界地方,可谓“承前启后汤”。
(2) 风伤卫,寒伤营,因伤稍深一些,故文法如此顺序排列,继之讲麻黄汤。病再深一层就是大青龙汤,即麻黄汤加生姜、大枣、石膏。
葛根:向外发,其性偏凉,本条有点太阳与阳明合病的成份。本太阳病是风寒所中伤。而有点偏热的证状,即发病第一天就是太阳、阳明证状同时出现。
“无汗恶风”:说明表邪很盛,是风寒之邪盛。
“项背强几几”:说明有与阳明“合病”之徵。单纯太阳病即无此证。14条反有汗出恶风,用桂枝加葛根汤。本条无汗恶风,用葛根汤,这两条都有项背强几几,故都有葛根一药。背有肌肉属阳明,项属太阳,以太阳为主。
方中的葛根味甘气凉,能生津液,滋养筋脉,故能解除项背强几几,为君。麻黄发汗解表,无汗属实,所以用麻黄为臣药。
多数作者认为,葛根汤与麻黄汤的鉴别:葛根汤有项背强几几,无喘。麻黄汤无项背强几几,有喘。这些看法都是很可贵的。笔者临床观之,除上述之外,葛根汤的基本方征是外感、上感、伤寒的发病初期时,证见发热恶寒头身痛无汗,伴有项背强急而紧,自觉转动不甚灵活为主者。亦可用于“着凉”、“落枕”后有项背强。急而痛者。言其脉象,在急性病多为紧,在杂病中又多为弦紧。原文中“无汗恶风”是提示我们用于表实证,或体实病初恶寒发热,汗似有似无,微量汗出者,亦可应用。只于应用时适当调整麻桂用量,即将原麻桂的3:2用药比例改为等量,呈3:3或1:1,或稍提高芍药用量即可。再从其可以治疗杂病的“项背强几几”、颈项拘紧而痛等证看来,用于杂病时,可以舍脉从证使用于临床。
例如,风寒感冒;
病历219890号,宋X X,48岁,女性,北京市工人。于1980年10月24日,感冒风寒一天后,头痛畏寒流梯,无汗,咽干不咳来我院门诊。某医查其舌红苦薄黄,咽红,脉象浮数,体温37.1度,遂给予银花15.0克、连翘12.0克、桑叶10.0克、菊花10.0克、荆芥穗10.0克、防风10.0克、薄荷6.0克、桔梗10.0克、牛蒡子10.0克、芦根10.0克、服3剂后未效,诸症状加重,于10月29日转诊治疗仍头痛,恶寒无汗,腰脚沉痛,项背发紧,心荒乏力,咽痒而痛,且咳嗽无痰,观其舌红少苔,脉象浮紧而数,体温37.8度。此感冒、感受外感风寒,初期虽甘用“辛凉挟辛温法”治疗,由于辛温驱邪药力不足、已经4日、寒邪内传颈项经络,但恶寒无汗的表寒实证仍在,仍宜葛根汤主之。
葛根15.0克 麻黄12.0克 桂枝10.0克 杏仁10.0克 白芍12.0克 甘草5.0克 生姜10.0克 大枣4枚(去核)
服用2剂出汗后,头痛恶寒等症状消失、腰脚疼痛不明显,体温降至正常,只稍有轻度咳嗽,舌质稍红,脉象细弦而稍数。转用清热养阴法,取麻杏石甘汤加沙参、麦冬、五味子、黄芩,清理余邪为之善后处理而愈。
《伤寒论诠解》
[解析] 本条论述太阳伤寒,经输不利的证治。
经脉为气血通路,太阳表邪不解,经脉受邪,气血运行不畅,经输为之不利,因而出现项背强几几的证候。若此筋脉拘急反见汗出恶风等证,则为太阳病中风无疑,用桂枝加葛根汤治疗已如前述。若项背强几几,无汗而恶风寒的,则为伤寒表实证,是寒邪外闭,玄府不通,经脉气血不利所致。“恶风”乃恶寒之互词。治当发汗散寒,输通经脉,用葛根汤主之。
从用药来看,葛根汤即桂枝汤加麻黄、葛根。其中葛根为主药,既能配麻桂解肌发表,又能升津液、濡筋脉以治项背强几几。表虚之项背强几几,用桂枝加葛根汤,本证属表实经输不利,为何不用麻黄汤加葛根呢?这是因为,麻黄汤发汗力强,再加入葛根之升阳发表,恐汗出太多。此证为经输不利,应发输经之汗,但也应看到筋脉失滋,拘紧不柔,用麻黄汤加葛根极易造成汗多津伤,而达不到滋津润燥,缓和筋脉拘挛的目的。故选用桂枝汤加麻黄、葛根,既可发汗散寒而又不致大汗伤津,且有芍药,甘草、大枣滋津化阴以缓和筋脉之急,甚合病情。
在临床上,有很多项背疼痛的病人,用葛根汤治疗常可取效。服葛根汤后,有的病人项背疼痛处有发热的感觉,这是阳气将要通达的反应,紧接着项背部就会出汗,随之出汗延及全身而病愈。正如曹家达在《经方实验录》中所说:“服后倾刻,觉背内微热,再服,背汗遂出,次及周身,……病遂告差。”
本方煎服法,要注意先煎麻黄、葛根,去上沫,然后入诸药。这样做一方面可以缓麻黄、葛根辛散之性,防止发汗力太强而汗出过多,一方面可以减弱麻黄走散之悍,以免药后发生心悸、心烦、头晕等副作用。服药盾不必啜粥,温复即可出汗。
32.太阳与阳明合病者,必自下利,葛根汤主之。
《伤寒论临床研究》
本条是太阳阳明合病下利的治法。
这条与前条互参,则好象“异病同治”,反之则为“同病多法”。然“本”相同,因一本可生很多证。“本”者病机也,本于阴阳。
“必自下利”:此证明显,欲知其太阳与阳明合病,按文法讲应有头项强痛而恶寒来说明太阳病。阳明者发热汗出,不怕冷,怕热。不是如此杂乱,是以太阳病为主,同时少许阳明病证的胃府症状,本有内热盛,可见此病不是由太阳传来,而是与太阳一起来的,“胃肠有热,外有风寒”。故用葛根汤,以清外面风寒。此下利不同于“热利”,此热不能用石膏,石膏清无形之热,况且在腑之热不是主要的,所以用葛根汤,没有专门治利。而从根本治疗太阳病,与31条的病机相同,有点阳明稍热,因而下利用葛根清热即可。
从“必自下利”字眼分析,一定是表热无汗,外邪不能外泄,而内入阳明,下走大肠,故云必下利。葛根汤的现在用法:对急性胃肠炎,或胃肠型感冒用葛根汤效果很好。证见怕冷发热,下利。利是泻肚子,不是脓血痢。
所谓“漏底伤寒”,其一是外有风寒,内下利,由外有风邪引起的下利,以表证为主。共二是太阴证:276条“太阴病,脉浮者,可发汗宜桂枝汤”。这些治法都属于“逆流挽舟”,下利用表药拉回来,即用表散药治拉利。热甚者多加点发表药,否则即用葛根。汤。后人用“人参败毒散”,亦为逆流挽舟法。兹举葛根汤治疗胃肠型感冒一例:
病历号9308,男性33岁。患者于1965年1月21日在劳动中汗出受凉之后,全身无力酸痛,鼻塞喷涕,身热有汗不多,随即拉稀,一日二、三行,便黄稀薄而臭气不堪,口干喜饮,但无咳嗽。舌苔薄黄,左脉无力右浮数。此外感之邪协热作利,用葛根汤加味:
葛根12.0克 麻黄10.0克 桂枝6.0克 白芍6.0克 生姜10.0克 甘草6.0克 大枣4枚 去核 银花10.0克 杏仁6.0克
每日煎服1剂。服药1剂利止,2剂后身痛等证已去大半,服3剂而痊愈,愈后于4月20日随访未发。
《伤寒论诠解》
[解析] 本条论述太阳与阳明合病而见下利的证治。
两经或两经以上病证同时发生,无先后次第之分者,谓之合病。合病的发生,多由于邪气过盛,以致同时侵犯数经,其病势也较一经发病为重。“太阳与阳明合病”,在此是指太阳与阳明经表同时受邪,既表现有恶寒发热、头项强痛等太阳经表证,又有缘缘面赤,额头作痛,目痛鼻干,卧寐不宁的阳明经表证。关于阳明经证,《伤寒论》中讲得并不太清楚。原文第49条仅提到“面色缘缘正赤”一证,很不全面。近年来,许多学者把白虎汤证作为阳明经证,混淆了经的概念,也不尽合适。严格地说,白虎汤证作为阳明热证似为贴切。根据庞安时《伤寒总病论》与朱肱《类证活人书)等书的记载,均以阳明经脉为病才叫做经证。而《医宗金鉴》对阳明经证又作了歌诀予以概括:“葛根浮长表阳明,缘缘面赤额头痛,发热恶寒身无汗,目痛鼻干卧不宁。”这里所说的葛根汤证即阳明经证,是阳明经脉受邪,经气被遏所表现的证候,因其经也行于表,故也有发热、恶寒等全身症状。二阳合病,由于太阳、阳明二经受邪多少不同,病变也有所侧重,若太阳病证偏重者,可用麻黄汤,如第37条所述:“太阳与阳明合病,喘而胸满者,不可下,宜麻黄汤”即是其例。本条的二阳合病,其中以阳明经邪为重,这可从“必自下利”一证而知。太阳与阳明经表受邪,尤以阳明经邪为重,由于阳明之气抗邪于表,不能顾护于胃肠之里,里气不和,升降失常,所以出现自发的下利或呕吐等证。以下利为主者,治用葛根汤以解经表之邪、升阳明之气。表解则里和,下利必自止。
葛根汤为阳明经证正治之方,又可兼解太阳表邪,方中主药葛根,不仅能解肌发表,且能入脾胃,升发清阳,鼓舞胃气,善治泄利,故本方治二阳合病,自下利者,最为合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提升卡
置顶卡
沉默卡
喧嚣卡
变色卡
显身卡
返回列表
发新帖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发表回复
回帖并转播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羊角锤
回复楼主
返回列表
中医沙龙
尊生保健
走进中医
医理探源
临床经验
中药方剂
四大经典
美容之声
声乐治疗
房中探玄
针道天下
中西结合
古今医案
中医资源
医学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