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开启辅助访问
切换到窄版
登录
注册
首页
Portal
养生
中医
疾病
方药
针灸
古籍
论坛
BBS
公告
搜索
搜索
中医基础
中医诊断
临床经验
理论探讨
中医文化
新闻动态
内科
外科
妇科
儿科
传染病
肿瘤
医案
中药
方剂
经典类
方剂类
各家类
五官类
四诊类
针灸类
外科类
妇儿类
医案类
养生类
现代类
本版
帖子
用户
大医精诚网
»
论坛
›
中医论坛
›
古今医案
›
《伤寒论临床研究》与《伤寒论诠解》——麻黄细辛附子汤
返回列表
发新帖
《伤寒论临床研究》与《伤寒论诠解》——麻黄细辛附子汤
[复制链接]
1937
|
0
|
2004-1-12 21:22:00
|
显示全部楼层
|
阅读模式
301.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麻黄细辛附子汤主之。
麻黄细辛附子汤方
麻黄(二两)6.0~10.0克 细辛(二两)3.0~6.0克 附子(一枚)6.0~10.0克
上三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伤寒论临床研究》
本条为少阴两感的证治。
“少阴病,始得之”:少阴病初起。本有里虚寒证,而今“反发热”者若为阳回,多于病程中出现发热,本条为“始得之”的初起发热,提示还有表邪。如为太阳病脉应浮。今“脉沉者”,病在里,是里虚寒,发热是有外邪。阳虚之体复感外寒。热论曰:两感证,两感于寒,即太阳少阴具病,发热为太阳,脉沉(脉微沉细)为少阴,故曰“两感”。对这种虚证外感,有阴虚阳虚之分。
里虚外感:
(1)阳虚外感,麻黄附子细辛汤主之,是给予立法,“温里解表”,提供了重要原则。
(2)阴虚外感,又当用养阴解表法。
观麻黄细辛附子汤,主要用于阳虚风寒感冒,不论普通感冒或流行性感冒均可使用,所谓阳虚外感,主要为恶寒身倦,背寒肢冷,面色萎白,舌边或有牙痕,脉象微细沉,伴以恶寒发热等,外感风寒症状。从其风寒表证之标来看,急需辛温发汗,但兼里阳不足。故方中以麻黄辛温发汗解表为君;细辛辛温助麻黄温阳发汗,兼温其里以去内寒为臣;且能调节内外之阳,又可为使;附子壮阳,对外感阳虚之体,既可助汗以解外邪,又防伤其体内之阳,诸药合凑“扶阳发表”之功。
太阳篇92条说:“病发热头痛,脉反沉,若不差,身体疼痛,当救共里,四逆汤”。本条说:“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麻黄细辛附子汤主之”。两条同样发热脉沉,为何治疗不同呢?细观92条,除发热头痛脉沉之外,可能还有下利清谷等里证,虽有表证未解,里虚下利为急,急者先救,故用四逆汤以治其里。本条虽属两感,而里虚不甚,但表实无汗,自当温阳发汗并施。二条细致参阅,自有区别之处。
《伤寒论诠解》
[解析] 本条论述太阳少阴两感的麻黄附子细辛汤证。
少阴病,本为阳虚之证,应以无热恶寒为主。今反见发热,而脉反沉,则发热为太阳受邪,脉沉则为少阴阳虚,这种表里同病,则叫做“两感”为病。治太阳应发汗,治少阴应温阳,所以后世称麻黄附子细辛汤为温经发汗之法。此条应和第96条对比,以见“两感”的提法有从太阳和从少阴的不同。
麻黄附子细辛汤由麻黄,附子、细辛三药组成,方用麻黄发汗以解太阳之表;附子扶阳以温少阴之里;细辛则既能解在表之寒,尤能散少阴之邪,与麻黄、附子相伍,可兼有表里两治之功。三药合用,温少阴之经而发太阳之表,具有扶正祛邪、温阳解表的作用。但麻黄、细辛毕竟辛散有力,走而不守、易伤正气,故本方只适用于少阴始病之时,而以正虚不甚者为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提升卡
置顶卡
沉默卡
喧嚣卡
变色卡
显身卡
返回列表
发新帖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发表回复
回帖并转播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羊角锤
回复楼主
返回列表
中医沙龙
尊生保健
走进中医
医理探源
临床经验
中药方剂
四大经典
美容之声
声乐治疗
房中探玄
针道天下
中西结合
古今医案
中医资源
医学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