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开启辅助访问
切换到窄版
登录
注册
首页
Portal
养生
中医
疾病
方药
针灸
古籍
论坛
BBS
公告
搜索
搜索
中医基础
中医诊断
临床经验
理论探讨
中医文化
新闻动态
内科
外科
妇科
儿科
传染病
肿瘤
医案
中药
方剂
经典类
方剂类
各家类
五官类
四诊类
针灸类
外科类
妇儿类
医案类
养生类
现代类
本版
帖子
用户
大医精诚网
»
论坛
›
中医论坛
›
古今医案
›
各医家关于麻子仁丸的论述
返回列表
发新帖
各医家关于麻子仁丸的论述
[复制链接]
1992
|
0
|
2004-1-31 22:30:03
|
显示全部楼层
|
阅读模式
麻子仁丸 《伤寒论》方
药物组成: 麻于仁 二升,芍药 半斤,枳实 半斤(炙),大黄 一斤(去皮),厚朴 一尺(炙,去皮),杏仁 一升(去皮尖,熬,别作脂)。
服用方法: 上六味,蜜和丸,如梧桐子大,饮服十丸,日三服。渐加,以知为度。
功能效用: 润肠通便。
主治病证: 趺阳脉浮而涩,浮则胃气强,涩则小便数,浮涩相搏,大便则硬,其脾为约,麻于仁丸主之。(249)
名医方论
***成无己***
约者,结约之约,又约束之约也。《内经》曰: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凋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是脾主为胃行其津液者也。今胃强脾弱,约束津液,不得四布,但输膀胱,致小便数而大便硬,故曰其脾为约。麻仁味甘平,杏仁味甘温。《内经》曰:脾欲缓,急食甘以缓之。麻仁杏仁润物也。《本草》曰:润可去枯。脾胃干燥,必以甘润之物为之主,是以麻仁为君,杏仁为臣,枳实味苦寒,厚朴味苦温。润燥者必以甘,甘以润之,破结者必以苦,苦以泄之,枳实厚朴为佐,以散脾之结约。芍药味酸微寒,大黄味苦寒,酸苦涌泄为阴。芍药大黄为使,以下脾之结燥。肠润结化,津液还入胃中,则大便利,小便少而愈矣。(《伤寒明理论》)
***方有执***
麻子、杏仁能润干燥之坚;枳实、厚朴能导固结之滞,芍药敛液以辅润,大黄推陈以致新,脾虽为约,此之疏矣。(《伤寒论条辨》)
***张璐***
此治素惯脾约之人,复感外邪,予防燥结之法。方中用麻仁,杏仁以润肠燥,芍药以养阴血,枳实、大黄以泻实热,厚朴以破滞气也。然必因客邪加热者用之,方为合辙。后世以此概治老人津枯血燥之闭结,但取一时之通利,不顾愈伤其真气,得不速其咎也。(《伤寒缵沦》)
***柯琴***
土为万物之母者,以其得和平之气也,湿土不能生草木,然稻藕菱芡等物,亦有宜于水者。若燥土坚硬无水以和之,即不毛之地矣。凡胃家之实,多因于阳明之热结,而亦有因太阴之不开者,是脾不能为胃行其津液,故名为脾约也。承气诸剂,只能清胃,不能扶脾,如病在仓卒,胃阳实而脾阴不虚,用之则胃气通,而大便之开合如故。若无恶热自汗烦燥胀满谵语潮热等症,饮食小便如常,而大便常自坚硬。或数日不行,或出之不利,是谓之孤阳独行,此太阴之病不开,而秽汗之不去,乃平素之蓄积使然也。慢而不治,则饮食不能为肌肉,必致消瘦而死。然腑病为客,脏病为主;治客须急,治主须缓。病在太阴不可荡涤以取效,必久服而始和。盖阴无骤补之法,亦无骤攻之法。故取麻仁之甘平入脾,润而多脂者为君;杏仁之降气利窍,大黄之走而不守者为臣;芍药之滋阴敛液,与枳朴之消导除积者为佐,炼蜜和丸,少服而渐加焉,以知为度,此调脾承气,推陈致新之和剂也。使脾胃更虚更实,而受盛传导之官,各得其职,津液相成,精血相生,神气以清,内外安和,形体不敝矣。(《伤寒附翼》)
**钱潢***
麻仁味甘而润。李时珍:麻仁、阿胶之属,皆润剂也,杏仁苦辛油滑,皆润燥之剂,芍药酸收,所以益阴而敛津液也。厚朴辛温,下气而宽中,枳实味苦,能破结利气,大黄苦寒下泄,而能荡除实热,药物虽峻,实和胃之法也,(《伤寒溯源集》)
***尤怡***
浮者阳气多。涩者阴气少,而趺阳见之,是为胃强而脾弱。约,约束也,犹弱者受强之约束,而气馁不用也。脾不用而胃独行,则水液并趋一处,而大便失其润矣。大黄枳实厚朴所以泻令胃弱,麻仁杏仁芍药所以滋令脾厚,用蜜丸者,恐速下而伤其脾也。(《伤寒贯珠集》卷四)
***王晋三***
下法不曰承气,而曰麻仁者,明指脾约为脾土过燥,胃液日亡,故以麻、杏润脾燥,白芍安脾阴、而后以枳朴大黄承气法胜之,则下不亡阴。法中用丸渐加者,脾燥宜用缓法,以遂脾欲,非比胃实当急下也,(《绛雪园古方选注》)
***吴昆***
胃强脾弱,不能四布津液濡润大肠,后便燥结者,此方主之。润可以去燥,麻仁、杏仁、芍药是也;苦可以胜燥,枳实、厚朴、大黄是也。(《医方考》)
***汪昂***
趺阳,胃脉也。经曰:饮食入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是脾土为胃行其津液者也。今胃火乘脾,约束精液,但输膀胱,致小便数而大便难故名牌约,与此汤润燥通肠。此太阳传入阳明之证,故仲景曰太阳阳明,脾约是也。按成氏释此证谓脾弱胃强,然本文但云脾约,未尝云脾弱也。喻嘉言曰:睥弱即当补矣,何为反用大黄朴实乎?此脾土过燥,使肠胃津液枯槁,致中消便难;使脾胃弱,非溏则泻,焉能反约少胃中之谷食乎?阳明证中凡宜攻下者,惟恐邪未入胃,大便弗硬,又恐初硬后溏,未可妄攻,故先与小承气试其转矢气,方可攻之,皆是虑夫脾气之弱也。若脾约证在太阳,即当下矣,何待阳明耶?朱丹溪曰:此由久病大汗大下之后,阴血枯槁,内火燔灼,热伤元气,又伤于脾而成。肺金受火,气无所摄,肺为脾子,肺耗则液亏,金耗则木寡于畏土,欲不伤其可得乎?肺失传送,脾失转输,故大便秘而小便数也,理宜滋养阴血,使火不炽而金化行,木有制而脾土运,津液乃能入胃肠润而通矣。此方施之热盛而气实者则安,若热盛而气血不实者,勿胶柱而鼓瑟也。(《医方集解》)
***朱震亨***
既云脾约,血枯火燔津竭,理宜滋阴降火,津液自生,何秘之有?此方惟热甚而禀实者可用,热微而虚者,愈致燥涸之苦矣。(《删补名医方论》)
***许宏***
议曰:趺阳脉者,乃脾胃之脉也,脉不当浮,今反浮者,若非胃气虚,则胃气强也。浮而涩者,为胃气燥,大便则难,其脾为约。约者,束也,此必汗出多,走亡津液,胃气燥涩,大便不得通也。趺阳脉浮者。虽大便难,尤不可以用大承气等汤下泄之者,仲景故配以麻仁丸方以润导之也。故用麻仁为君,杏仁为臣,二者能润燥也;以枳实、厚朴能调中散气为佐;以芍药之酸能敛津液,大黄之苦能泄能下,二者为使,以通导而引润下也。(《金镜内台方议》)
***魏荔彤***
趺阳者,胃脉之会也。见浮,胃中之阳盛可知;见涩,脾中之阴虚可知。脾胃表里相关之证也,逼汗于外者,此也;迫小便之数者,亦此也。浮盛之胃热与涩虚之脾阴相搏,则津液日耗,大便必难,其脾燥而不能运,遂约省所出,渐至于无。此仲景主之以麻仁丸以润燥和脾为义也,主以麻仁润燥滑肠,杏仁厚朴下气宽中,芍药收阴行血、枳实破坚、大黄推积,无非为胃家泄其盛而实之邪,则脾家之真阴可存,不致立竭而已。(《金匮要略方论本义》)
***汪琥***
上成氏注云:酸苦涌泄为阴,芍药、大黄为使,以下脾之结燥。愚以散结自有厚朴、枳实,润燥自有麻子、杏仁。至于下泄便难,莫如大黄之苦寒,与芍药何与焉?据《伤寒论》中原注云:芍药之酸,以敛津液,此为正解。脾约证,津液不足,以故小便数而大便难。津液不足,以酸收之,芍药味酸而能走阴,气平而能补津液。麻仁丸虽泄胃强之药,要之泄者自泄,补者自补,遭并行而不相悖耳。(《伤寒论辩证广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提升卡
置顶卡
沉默卡
喧嚣卡
变色卡
显身卡
返回列表
发新帖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发表回复
回帖并转播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羊角锤
回复楼主
返回列表
中医沙龙
尊生保健
走进中医
医理探源
临床经验
中药方剂
四大经典
美容之声
声乐治疗
房中探玄
针道天下
中西结合
古今医案
中医资源
医学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