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开启辅助访问
切换到窄版
登录
注册
首页
Portal
养生
中医
疾病
方药
针灸
古籍
论坛
BBS
公告
搜索
搜索
中医基础
中医诊断
临床经验
理论探讨
中医文化
新闻动态
内科
外科
妇科
儿科
传染病
肿瘤
医案
中药
方剂
经典类
方剂类
各家类
五官类
四诊类
针灸类
外科类
妇儿类
医案类
养生类
现代类
本版
帖子
用户
大医精诚网
»
论坛
›
中医论坛
›
古今医案
›
《伤寒论临床研究》与《伤寒论诠解》——麻子仁丸
返回列表
发新帖
《伤寒论临床研究》与《伤寒论诠解》——麻子仁丸
[复制链接]
1847
|
0
|
2004-2-3 21:16:24
|
显示全部楼层
|
阅读模式
247.趺阳脉浮而涩,浮则胃气强,涩则小便数,浮涩相搏大便则硬,其脾为约,麻子仁丸主之。
麻子仁丸方
麻仁(三升)1000.0克 芍药(半斤)250.0克 枳实(半斤)250.0克 大黄(一斤)500.0克 厚朴(一尺)500.0克 杏仁(一升)500.0克
上六味,蜜和丸,如梧桐子大,饮服十丸,日三服,渐加,以知为度。
《伤寒论临床研究》
本条讲胃强脾弱的脾约证及其治法。
“趺阳脉浮而涩”:趺阳脉是阳明脉,在足背上,即足背动脉。汉朝看病,手足都看,不能“按手不及足”,对危证断定预后时,如手无脉足有脉,则尚有生机。浮涩是浮而不流利,“浮”为表,主外,“涩”不通也,如刀刮竹,亦即津不足之象。
“浮则胃气强”:胃热阳气亢盛,阳明经之浮,又不能当表治。
“涩则小便数”:涩是小便数与津不足,二者并存。涩为津液血分不足,气不通也。
“浮涩相搏”:内热盛,小便数,故:“大便则硬,其脾为约”:约束不通。脉涩加大便秘为“脾约”,其因出汗尿数,津不足引起,非阳明里实热。治宜滑润养阴为主,佐以清热,用“麻子仁丸主之”。其作用颇似蜜煎导法,但较之稍重,由于用丸剂,作用较缓,其与承气汤的差别,后者是汤者荡也。
综观本条是以脉联系证与病机的方法记录下来的,浮为阳脉,涩为阴脉,“趺阳脉浮而涩”提示胃气强,脾气弱,即胃中有热,脾阴不足。胃强脾弱,脾为胃之约束而失去其作用,不能散精于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也不能为胃行其津液,故但能下输膀胱而小便数。同时又有伤津,又有内热而致脾约,故大便难。有曰“浮则胃气强”提示阳明热盛,而脉浮于外;“涩则小便数”,因热盛伤津液而小便淋漓故脉亦见涩象。既为“脾约”,治疗当用润肠通便之脾约麻仁丸。
再从麻子仁丸的方剂组成来看,方中以麻仁多脂润肠滑便为君;杏仁甘润开肺气为胃行其津液为臣,厚朴枳实顺气行滞,白芍敛阴,柔肝止痛,均以为佐;大黄泻肠热以通下为使。又有炼蜜为润,甘缓补中之功,使其清热通便不致太猛。余等于临床经常用于习惯性便秘,特别是弛缓性便秘其效更佳,更用于热病后期津液受灼,或气阴两伤以阴虚为主者,及虚人,产后便秘更为相宜。
《伤寒论诠解》
[解析] 本条论述脾约证的病机、脉证及治疗。
趺阳脉,即足背动脉,属足阳明胃经,以候脾胃后天之气。“趺阳脉浮而涩”,浮主阳盛,涩主阴虚,见于趺阳部位,则浮为胃阳亢盛,涩主脾阴不足。脾胃相表里,胃为水谷之海,主受纳腐熟;脾主运化转输水谷精微,“脾与胃以膜相连耳,而能为之行其津液”(《素问·太阴阳明论》)。今胃强脾弱,强阳煎灼弱阴,使脾之功能受了约束,不能为胃行其津液,以致津液偏渗膀胱而“小便数”,不能还于胃中以滋润大肠,而“大便则难”,此即“浮涩相搏,其脾为约”。脾约本于胃燥,而小便愈多、津液愈伤,脾阴愈弱,则胃燥愈甚,如此形成恶性循环。脾约证以大便难为主要临床表现,这种大便难,具有以下特点;经常性、习惯性大便秘结,其粪块异常干硬。虽数日不大便,但无所苦,即不见潮热、谵语、腹满痛等证。
综上所述,可知脾约有两个意思:一,约者,穷乏也。津液素亏,脾无津液输布而穷约。二、约者,约束也。脾之弱阴被胃之强阳所约束,津液不能还于胃中。脾约之证,治以麻仁丸润下通便。
麻仁丸即小承气汤加麻子仁,杏仁、芍药而成。方用小承气汤以泻胃气之强,加芍药以滋养脾阴,麻仁、杏仁为滑利滋润之晶,可润肠以通便;又杏仁可利肺气,以助胃气的通导下降。以蜜为丸,取其缓缓润下之意。其服法采用渐加法,即初服梧桐子大者十丸,日三次,如不下,每次服用量可渐加至十一丸、十二丸、十三丸……等,直至大便变软,易于排出即可。此即所谓“渐加,以知为度”。
麻仁丸治疗习惯性便秘效果很好,其人因便秘而伴有的烦燥,口臭、头晕、寐差等证,亦可随大便之润下而得到相应地缓解或治愈。
曾治一男性患者刘某某,终年嘴唇干裂起皮,常以舌舔润而干裂愈甚,唇皮增厚如痂,痛苦异常,服多种泻火药无效。大便经常秘结难通,然却无所苦。遂断为脾约证。唇为脾之外候,唇干裂起皮,正是脾阴不足之象。遂治以麻仁丸,大便因而逐渐通利,而口唇干裂之证也渐愈。
从以上介绍的内容可以看出,阳明病不大便可有两种病变和两种证候反映:一是以燥热邪气致病为主,其表现既有“身热、汗自出,不恶寒,反恶热”等阳明外证,又有腹满痛或绕脐痛拒按等阳明里证。二是脾胃阴阳不能自和而致病,脾阴不足,不能为胃行其津液,但其既不见外证,亦不见腹满痛拒按、绕脐痛等里证。前者为胃家实,应以承气汤泻下,后者为脾约,当用麻仁丸润下。以上第257条至260条,讲的即是脾约证。它们从胃强脾弱,阴液亏虚的角度,充实了阳明病的辨证内容,故有重要的鉴别意义和临床意义。
太阳病,根据其不同的证候和病机特点,分别采用麻黄汤、桂枝汤、葛根汤、大青龙汤、小青龙汤、桂枝麻黄各半汤、桂枝二麻黄一汤,桂枝二越婢一汤等不同的汗法,以解决不同的表证。阳明病,也同样根据其不同的证候和病机特点,而施用不同的下法,如大承气汤之峻下、小承气汤之缓下、调胃承气汤之和下,麻仁丸之润下,以及猪胆汁、土瓜根、蜜煎导之导下,用以解决不同情况的大便不下。因此,学习阳明病篇,解决胃家实证,应有全局观念,只有明确辨证与鉴别,才能恰如其分地使用不同的下法,以解决各种不同类型的阳明里实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提升卡
置顶卡
沉默卡
喧嚣卡
变色卡
显身卡
返回列表
发新帖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发表回复
回帖并转播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羊角锤
回复楼主
返回列表
中医沙龙
尊生保健
走进中医
医理探源
临床经验
中药方剂
四大经典
美容之声
声乐治疗
房中探玄
针道天下
中西结合
古今医案
中医资源
医学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