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开启辅助访问
切换到窄版
登录
注册
首页
Portal
养生
中医
疾病
方药
针灸
古籍
论坛
BBS
公告
搜索
搜索
中医基础
中医诊断
临床经验
理论探讨
中医文化
新闻动态
内科
外科
妇科
儿科
传染病
肿瘤
医案
中药
方剂
经典类
方剂类
各家类
五官类
四诊类
针灸类
外科类
妇儿类
医案类
养生类
现代类
本版
帖子
用户
大医精诚网
»
论坛
›
中医论坛
›
古今医案
›
《伤寒论临床研究》与《伤寒论诠解》——大承气汤(节选 ...
返回列表
发新帖
《伤寒论临床研究》与《伤寒论诠解》——大承气汤(节选)
[复制链接]
2441
|
2
|
2004-2-11 22:31:32
|
显示全部楼层
|
阅读模式
208.阳明病,脉迟,虽汗出不恶寒者,其身必重,短气,腹满而喘,有潮热者,此外欲解,可攻里也,手足濈然汗出者,此大便已硬也,大承气汤主之。若汗多,微发热恶寒者,外未解也,其热不潮,未可与承气汤。若腹大满不通者,可与小承气汤,微和胃气,勿令至大泄下。
大承气汤方
大黄(四两)12.0克 厚朴(半斤)12.0克 枳实(五枚)12.0克 芒硝(三合)10.0克
上四味,以水一斗,先煮二物,取五升,去滓内大黄,更煮取二升,去滓内芒硝,更上微火一两沸,分温再服,得下,余勿服。
小承气汤方
大黄(四两)13.0克 厚朴(二两)10.0克 枳实(三枚)10.0克
上三味,以水四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温二服,初服汤当更衣,不尔者尽饮之,若更衣者,勿服之。
《伤寒论临床研究》
本条为表里的鉴别,大小承气汤的应用。
“阳明病脉迟”:阳明病本应脉大,今反迟。迟为寒,数为热,偏太阳还有点表邪,是里热未全亢盛,表邪未全入里。
“虽汗出不恶寒者”:因脉迟,寒邪未全入里,故“其身必重”与汗出不恶寒同时出现。
“其身必重”:是太阳气血瘀滞,无疼痛说明表邪不甚,脉迟身重说明还有表邪,不能当阳明病治。
“短气,腹满而喘,有潮热者”:腹满胀是里热,短气而喘是热熏于上于肺,亦是里热。有潮热不恶寒不是麻杏石甘汤证,于此处是府有大热。麻杏石甘汤证无腹满,潮热,而是汗出而喘的肺热。文中明言“此外欲解可攻里也”:欲解证明表邪没有完全解。要注意攻不要过早。“攻”指用大承气汤而言。
“手足濈然汗出者,此大便巳硬也,大承气汤主之”:此时脉迟身重已去。脾主四肢,中焦阳亢时四肢温热而有汗。“濈然”汗出如水蒸气状,里热亢盛,阳明病已成,大便已干。故用苦寒清热,咸以软坚之大承气汤主之。
“若汗多,微发热恶寒者,外未解也”:微发热恶寒不是阳明证,是外未解,但来说表证,也不是典型太阳病,若用桂枝,应发热恶寒有汗。其意是其热未潮,不可与承气。还是有表邪,外未解当先解外。这也是用承气汤要注意之处。故接着说“其热未潮未可与承气汤”:应解外,应用什么方呢?有说用桂枝汤,有说用大柴胡汤者,要依其方征裁夺。因为文中未用“表未解”之词,是否可用大柴胡汤?即可能有表,可能有半表半里证。“外未解也”当先解外,或半表半里者,取法当和。
“若腹大满不通者,可与小承气汤”,如腹胀甚,大小便不通之急症,急应治其标,可与小承气,微和其胃气。
“微和胃气,勿令至大泄下”:指出不用大承气。用小承气也应中病则止,故云“若更衣者,勿服之。”
最后一段说明轻一些,稍有点表证已去了的用小承气,段自“若汗多……未可与承气汤”处,是大柴胡或柴胡加芒硝汤。而应用大承气条件,是外已解,大汗,脉大,腹胀满,潮热等。
综上可见本条大体可以分为三节讨论,第一节“脉迟……大便已硬也”,指出表证与里汪的鉴别与大承气汤的主证。第二节“若汗多微发热恶寒者……未可与承气汤”,说明表未尽解之时,不可使用下法。第三节“若腹大满不通者……勿令至大泄下”,提示里实证虽应攻下,但燥结未甚,不宜用大承气汤峻攻,只用小承气汤和下之。
大承气汤、小承气汤与调胃承气汤,三者用药相近,且均有清热通下之功,临床如何权衡应用,必须加以区别。大承气汤是由厚朴、枳实、芒硝、大黄所组成,其主要方征是有痞满燥实四症,“痞”为气机不利,有痞满之感;“满”为腹部饱满瞋胀感,“燥” 为肠中水分缺乏大便干而燥结;“实”为积滞不下,肠中有实热,身热汗其出,大便充实,证实之意,四证俱备之时,用大承气以“行痞消满,清热泻便”,取其大剂欲急下其邪。小承气汤,是大承气汤去芒硝,且以大黄为君,枳实厚朴为臣佐,减其剂量,欲缓下其邪。调胃承气汤,则为大黄芒硝甘草三味组成,是取其调和承顺胃气之意,非若大小承气汤专以攻下。热邪传至中焦,俱有痞满燥实四症者,用大承气汤;若只有“痞满”者,在大承气汤的基础
上去芒硝,余药稍减其量,则为小承气汤证,若痞满不显,只有热结于里者,又当去大承气汤中的枳实、厚朴,加甘草则为调胃承气汤的方证。
三承气汤的煎法、服法均有所区别,小承汤是取大黄,厚朴、枳实三味一起煎,大黄久煎则可减缓其泻下功效,取其攻下和胃,非若大承气汤之峻猛,用于腹满不大便者,所以在服法中也说“若更衣者,勿服之”,是便通之后,停后服之意,并且条文中也强调指出“微和胃气,勿令至大泄下”。大承气汤是先煎枳实、厚朴,将水煎去一半去滓之后,再加煎大黄,最后加芒硝,分温再服、是寒药温服,取“热因热用”之意,因其剂大峻猛,后下大黄取其攻下力强,故服法中说“得下,余勿服”,更强调了中病则止,以防伤正。调胃承气汤是先煮大黄甘草,大黄先煮,更加甘草之甘缓,使其攻下之力大为减缓,后入芒硝取其软坚,且服法为“温顿服之”,均取其调和胃气之功。故余云其非若大小承气汤专以攻下。
三承气汤的临床应用,依伤寒原文,药物组成、剂量、服法等,结合笔者使用经验,作如上讨论。今用之时,多与其它方剂配伍应用,参考本书29条、70条及207条,三者的适应症基本相近,只是程度轻重不同,再试举几例,特别是大承气汤用之得当,确可挽救垂危重症,用药方法也要结合现代医学,若服不及之急症,亦可灌肠,或高压灌肠等,均师古人之意而不拘泥其给药途径,则效如桴鼓。
例一,调胃承气汤与茵陈蒿汤合大柴胡汤加减治疗“热偏重型”黄疸肝炎:
病例7106号,张X X,男性,24岁,炊事员。自1961年6月21日开始食欲不振,身乏无力,恶心未吐,尿色变为深黄 6月30日被周围人发现目黄,经x x医院诊为“急性传染性黄疸型肝炎”,于1961年7月5日转入x x传染病医院,住院治疗。患者体壮,神智清楚,巩膜明显黄染,全身皮肤中度黄染。肺肝界在右锁骨中线第五肋间,肝在右肋弓下可触及1.5厘米,有压痛和叩击痛,脾未触及。入院第二天出现厌油腻,肝区疼痛,尿如浓茶,大便色白而秘,近4~5天只排一次,口干苦欲饮。身目均黄,肝于肋下2.0厘米,质软而压痛明显。舌苔黄干而不腻,舌质正常,六脉均濡。肝功报告,血胆红素9.2毫克%,TTT 5马氏单位,TFT(一),CCFT(十),S—GPT385单位。综上述诸证,乃“阳黄”而“热偏重”,邪热蕴结少阳阳明,法宜和、清、下三法兼施,方用小承气汤合茵陈蒿汤及大柴胡汤加减:
生大黄12.0克(后下) 枳实6.0克 厚朴6,0克 茵陈30.0克 栀子10.0克 柴胡15.0克 黄芩10.0克 姜半夏10.0克 杭芍 12.0克 大枣5枚(去核)
急煎服下,药尽1剂后,上述自觉症状稍有减轻,但大便仍秘,舌苔转为薄白稍黄,脉象转见滑象。连服3剂后仍口干苦而欲饮水,下午腹胀,便秘不畅,每日虽可排便2—3次,但便滞而量不多,便色仍白,仍用前方加芒硝10.0克分冲,则有调胃承气汤与柴胡加芒硝汤之义,以增加咸寒软坚清下之力。又服2剂后,每天大便2~3次,且转为稀软通畅,便色转黄,上述自觉症状全部消失,精神转佳,只感身稍无力。舌苔转净,脉转和缓,巩膜黄染大为减轻。肝大如前,但压痛减轻。随复查肝功:血胆红素降至4.0毫克%,S—GPT410单位。此清下之后,少阳阳明邪势大衰,邪去正虚,当虑及扶正,然而S--GPT偏高,肝大未减,随改用茵陈五苓散合保元汤加减,又服用13剂后,诸自觉症状消失未发,体力增
加,黄染将欲消尽,舌净脉象缓和。又复查肝功,血胆红素降至1.8毫克%,S--GPT已降至正常。此余邪未尽,又加减原方服4剂而血胆红素降至微量,治愈出院。
按:本例为1961年6月27日发病,6月30日出现黄疸,7月5日入院,7月6日开始服用中药治疗,6月2日肝功恢复正常而临床基本治愈出院。除应用大柴胡汤,茵陈蒿汤之外,就应用承气汤而论,初次方中加用小承气汤,服用3剂后,发现患者仍便滞不畅,大便色白随于前方中加入芒硝10.0克之后既有调胃承气之意,亦有大承气之旨,以强加软坚攻下,又服2剂后,大便转为通畅色黄,相继症状好转,肝功明显改善,可见病与药何者轻重,还须靠临床实践观察,并提示“府证宜通”,“权衡轻重”时可而止是何等重要。
例二,小承气汤合茵陈蒿汤与大柴胡汤加减,治“湿热并重型”黄疸肝炎:
病历6373号,王x x,女性,23岁,农民。1961年4月14日发病,4月28日入院,5月26日出院。基本治愈所需时间21天。
患者自觉于4月10日左右出现身乏无力,食欲减退。14日发现尿黄,眼黄,食欲不振加重,胃脘胀闷不适,继之黄疸加重,全身发黄,尿如黄连水状,病后八天未能及时休息。至24日去x x医院查肝功后诊断为“黄疸肝炎”,28日转入北京市x x传染病医院住院。随查肝功,血胆红素11.6毫克%,CCFT(++++),TTT17单位,TFT(++++)。巩膜明显黄染,皮肤重度黄染,舌苔薄黄,脉象弦数90次/分。肺肝界在右锁骨中线第Ⅳ肋间,肝区有叩击痛,肝于肋弓下可触及3.0~4.0厘米,质软光滑且有轻度压痛。脾未触及。综上述各证,虽发病10余日,仍纳差口苦而干,渴欲饮水,胸脘阻胀,头晕较甚,大便色白而干,每日一次,尿色深黄,巩膜皮肤黄染鲜明,苔仍薄黄而干,脉象弦数,精神烦急不安,仍为阳黄、“热偏重”之候,予茵陈蒿汤加味以清为主。服用2剂后,到4月29日,即现肠鸣矢气,便转溏而黄臭,尿黄而短,日晡身热,身乏无力,口干仍苦。舌根及体部出现两条腻白苔。脉仍弦数,右脉转为滑象。复查肝功,血胆红素下降至7.2毫克%,TTT12单位,TFT(+),CCFT(+++),S--GPT345单位。此肝功虽有好转,但证情已转入“湿热并重”,遂改用小承气汤合茵陈蒿汤与大黄黄连泻心汤加减:
熟军10.0克 枳实6.0克 厚朴6.0克 茵陈30.0克 栀子10.0克 黄芩10.0克 猪苓10.0克 泽泻12.0克 知母10.0克 黄柏10.0克 杭芍10.0克 柴胡10.0克 霍香10.0克
服用4剂后,至5月6日诸证明显减轻,食欲睡眠转常,大便每日一次,舌苔虽仍白腻,但较前减少,脉象弦滑,仍有口苦,胆红素降至3.0毫克%,TTT10单位,TFT(++),CCFT(++),S--GPT225单位。此热象虽衰湿象仍存,实转变为“湿偏重型”,改为淡渗利湿为主,佐以清热为治,用茵陈五苓散加减又服12剂后,肝功转为正常,诸自觉症状消失而治愈出院。
按:本例服茵陈蒿汤后,大便虽塘而臭。尿黄而短,口干而苦,日晡身热者,提示阳明之热仍存,故加用小承气汤,取其“微和胃气。勿令至大泄下”之旨,病情迅速改善而逐渐全愈。
例三,黄疸肝炎“阳明府实”热重者,当“急下”:
病历6646号,宁x x,女性,59岁,1961年5月6日出现黄疸,5月22日下午8点入院,7月2日治愈出院,35天治愈。
患者于5月6日出现纳差恶心,身乏无力,恶寒发热,咳嗽流涕,同时发现巩膜黄染,尿如浓茶似红,周身皮肤轻度黄染。继之胃肠道证状加重,黄染增剧,伴以全身干热无汗,呕吐数次,口干苦欲饮水,皮肤搔痒。随去x x医院检查,S--GPT700单位,黄疸指数84单位,诊断为“黄疸肝炎”,于5月22日下午8点转入北京市x x传染病医院。既往于1951年有高血压史,半年前出现中风证状至今未愈,13岁患过猩红热,26岁患过痢疾,39岁患过疟疾,53岁有阑尾炎史。
查共体温36.0度,脉搏98次/分,呼吸18次/分,血压150/110毫米汞柱。体格中等,肥胖体型,意识清楚,且与检查合作。巩膜深度黄染,皮肤润泽而黄染鲜明,舌被黄腻之苔。肺肝界于右锁骨中线第六肋间,肝于肋弓下2.0厘米,剑下2.0厘米,质软轻度压痛。遂查肝功:血胆红素12.4毫克%,TTT17单位,TFT(+),CCFT(++),S—GPT395单位。遂诊断为“急性黄疸型传染性肝炎,重型”。
5月23日诊之,虽发病半月,黄疸遂日增剧,恶心呕吐,已不能进食,入食则吐,口苦咽干而喜冷饮,大便己七日未排,昨日因服泻下药只排少许干粪,腹胀满痛不适,日晡时心烦发热,微汗少许,身痒较甚。且出现心烦不安,懊憹不解,感情易激动,易哭,夜不能入睡,或有时朦胧谵语。目及全身黄甚,舌苔白厚根部黄干,舌质正常。脉象左沉实有力,右弦数。左下腹可触及粪块且有明显压痛。证属“阳黄”,热结阳明府实,入院一夜之中精神变化较大,并有朦胧谵语欲昏迷之兆,虽宜和、清、下并施,但以下其燥屎为急,否则易于发生肝昏迷,遂处以小承气汤合茵陈蒿汤加减内服,另以大承气汤灌肠急下存阴,以救昏迷:
(1)生大黄6.0克 枳实6.0克 厚朴6.0克 茵陈30.0克 栀子10.0克 黄芩10.0克 柴胡15.0克 清半夏10.0克 生甘草10.0克
急煎二剂少量频频饮下以防呕出。
(2)生大黄15,0克 厚朴10.0克 枳实10.0克 芒硝10.0克(烊化)急煎500毫升高压灌肠。于当晚6点先用清洁灌肠后未排出大便,用大承气汤500毫升高压灌肠后排出多量球状坚硬粪块。该夜恶心呕吐明显减轻,服药后未吐,朦胧谵语现象明显好转,烦躁易哭现象减轻,但精神仍较紧张。至5月24日舌苔仍厚腻,但舌根部黄干苔减少,脉象同前,又与前方(1)中加玉金10.0克、滑石25.0克,以加强舒肝解郁兼使湿热从小便而出。服至27日患者虽有便欲感,但仍排之不出,舌苔白腻。说明已有湿象渐增之势,又与前方(2)加苍木10.0克,黄柏10.0克煎至500毫升灌肠后,又排出约长2寸许燥屎一块,继之于当日下午自行排山黄色软便,此后恶心呕吐完全消失。共服7剂至5月29日,舌苔白腻亦相继减少,舌前部及中部之白苔已退大半,舌质正常,脉弦象减轻,精神转佳。此时苦寒清热攻下之剂于六日内已用7剂,舌苔黄干消失,但仍稍厚腻,肥人体质多气虚,则苦寒不宜有过,过则伤阳损正,遂改用“燥湿健脾,清胆和胃”之温胆汤加减,服用5剂后,一切自觉症状消失。复查胆红素降至2.2毫克%,TTT降至6单位,TFT及CCFT均(-),S—GPT210单位。又加减服至6月29日,自觉症状消失未发,血胆红素降0.8毫克%,TTT5单位,S—GPT130单位,肝功完全恢复而治愈。
按:本例两次用大承气汤高压灌肠急下之,对肝昏迷早期谵语、朦胧、呕吐频频者,使燥屎得排,其神经系统症状可速缓解,故可认为有防止或减少发生肝昏迷的实际意义。
《伤寒论诠解》
[解析] 本条论述大,小承气汤的证候鉴别以及承气汤的使用禁忌。
“阳明病脉迟”,多见于阳明中寒,因寒主凝滞,脉道不利所致。如第207条“阳明病脉迟,食难用饱,饱则微烦,头眩,必小便难,此欲作谷疸,虽下之,腹满如故”。此证多属虚寒,故脉当迟而无力。至于第246条提到的“阳明病脉迟,汗出多,微恶寒者,表未解也,可发汗,宜桂枝汤”。这里的“脉迟”,则含有脉缓的意思。而本条所述之“脉迟”,是因肠胃结实,腑气不通,影响气机不利,血脉不畅所致,故脉迟而必有力。文中“虽汗出”的“虽”字,有的注家认为当放在“脉迟”之前,意思是说,阳明病本当见沉紧之脉,此虽脉迟,但迟而有力,且有汗出、不恶寒等里热的见证,故断为阳明腑实证无疑。阳明里实热盛,壅滞于内外,阳气不得流通,故身重。肠实胃满,腑气不通,气机不利,邪热上迫,壅塞于肺,故短气腹满而喘。阳明之气,旺于申酉二时,若见有日晡潮热者,说明经表之邪已人于里,腑实确已形成,故曰“可攻里也”。在上述证候的基础上,又见手足濈然汗出,则是大便已硬、燥屎内结的象征。因为手足为胃所主,阳明病,实热聚于胃,不能散发于外,势必迫津液旁走四肢,而见手足汗出连绵不断。阳明病见不大便、腹满疼痛、潮热、手足濈然汗出、脉迟有力,说明痞、满、燥、实诸证已经俱备,大便业已成燥,故以大承气汤攻下。
倘若是其人汗出虽多,但其热不潮,同时又有恶寒之证,说明不仅阳明腑实未成,而且表证也尚未解,故不可用承气汤攻下。
若潮热而不见濈然汗出,或汗出而不见潮热,二者仅见其一,同时又见“腹大满不通”,“大满”,形容胀满之甚;“不通”,指大便不下,这说明肠中糟粕初结,燥实不甚,以痞满为主,故不能用大承气汤峻下,而只可与小承气汤缓下。
大承气汤用厚朴之苦温,行气以消满,枳实之苦寒,下气以消痞。二药均为气分药,可通达肠胃之气。又用芒硝之咸寒以软坚、开热邪之凝结;大黄之苦寒以泻下热结。硝黄二药在枳实、厚朴的推动下,而有荡涤肠胃,推陈致新的作用。四药相辅相成,配伍得当,用治阳明腑实痞满燥实俱备,效如桴鼓。因本方可泻热破结、化燥软坚、顺理腑气、攻下燥屎,力大而峻,故名“大承气汤”。
临床使用本方,应注意其煎药法:当先煮枳实、厚朴,以行气于前,后煎大黄,以泻热结;最后入芒硝,以软坚化燥。从而可达到荡涤肠胃、推陈致新的目的。
使用本方,除应见潮热、汗出,特别是手足濈然汗出这两个典型症状外,还一定要参以腹诊、舌诊和脉诊。若见腹如合瓦,胀满疼痛拒按,舌苔黄燥,甚至有芒刺,脉沉迟而有力的,才可用本方泻下。服大承气汤以后,如大便已下,还要再检查腹部的情况,尤其是脐周围的情况。若大便虽下,但量不多,脐周依旧硬满疼痛,乃为燥屎未尽,可再服药;若大便泻下较多,腹部已不痛不硬,为燥屎已尽,则当停药。
小承气汤用大黄泻下阳明热结,用厚朴行气消满,枳实理气消痞。厚朴、枳实协同行气导滞,以助大黄的泻下作用。因本方大黄倍厚朴,是以气药为臣,与厚朴倍大黄的气药为君之大承气汤有别,故泻下之力较大承气汤为缓,而名“小承气汤”。另外本方朴、枳、黄三药同煎,不分先后次第,则大黄泻下之力变缓。同是大黄一药,因煎法不同,其泻下则有缓急之分,临床使用时应当注意。
张仲景在上条论述了调胃承气汤证,随之在本条又列出了小承气汤,大承气汤证,以资互相鉴别。调胃承气汤治燥热在胃,证以燥热为主,故以甘草缓恋硝、黄于上,以使胃气调和,且有护正之义,而为和下之法,小承气汤治大便成硬在肠,腑气不顺,证以腹部痞满为主,但未到燥屎内结,肠气闭阻的程度,故只用朴,实,黄而不用芒硝,与大承气汤相较,则为和下之法,大承气汤治燥屎凝结在肠,腑气闭阻,证则痞、满、燥、实俱备,故方中行气、软坚、泻下并用,以荡涤肠中燥屎,为峻下之法。这就是三个承气汤的不同之处,也是临证区别使用的主要依据。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提升卡
置顶卡
沉默卡
喧嚣卡
变色卡
显身卡
沙漠草
|
2004-2-27 00:25:26
|
显示全部楼层
《伤寒论临床研究》与《伤寒论诠解》——大承气汤(节选)
依我看,书上的东东只能作参考!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显身卡
zangma
|
2005-8-31 23:50:10
|
显示全部楼层
《伤寒论临床研究》与《伤寒论诠解》——大承气汤(节选)
晕!!!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显身卡
返回列表
发新帖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发表回复
回帖并转播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羊角锤
回复楼主
返回列表
中医沙龙
尊生保健
走进中医
医理探源
临床经验
中药方剂
四大经典
美容之声
声乐治疗
房中探玄
针道天下
中西结合
古今医案
中医资源
医学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