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内科学三字经*段苦寒*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 (节选)

[复制链接]
查看8664 | 回复30 | 2004-2-20 21:01:2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感  冒***
        感冒病,发热寒。
        脉浮紧,败毒研。
        脉浮数,银翘痊。
    感冒是风邪侵袭人体而引起的一种外感疾病。以发热恶寒为主要特征,兼见头痛鼻塞,流涕喷嚏等症状。若脉象浮紧,发热轻,恶寒重为风寒袭表,可用荆防败毒散研末治疗。若脉象浮数,发热重,恶寒轻为风热袭表用银翘散可使之痊愈。
        身重痛,湿邪缠,胜湿汤,求安然。
    若感冒而见身体困重,骨节疼痛,是风寒挟湿,湿邪外侵肌表,留滞关节。用羌活胜湿汤可使患者安然无恙。
        身体虚,病缠绵,固正气,标本联。
    身体虚弱的人,最易患感冒,而且患感冒后病势缠绵,不易治愈。若按常法单纯治疗感冒则难以取效,有时会将身体治得更虚弱。在这种情况下,必须标本同治,扶正祛邪,以达到治愈疾病的目的。
        气若虚,呼吸难,倦无力,补中元。
    气虚者患感冒,多兼见呼吸气短,体倦无力等气虚症状。治疗上可用补中益气汤益气升阳,解表祛邪。
        血若虚,悸而眩,唇舌淡,七味贤。
    血虚者患感冒,多兼见心悸,头晕旋,唇舌淡白无血色等血虚症状。治疗上可用葱白七味饮养血解表。
        阳若虚,脉沉潜,四肢冷,再造丸。
    阳虚者患感冒,多兼见脉沉潜无力,四肢冷等阳虚症状。治疗上可用参附再造丸助阳解表。
        阴若虚,燥少痰,葳蕤汤,津液还。
    阴虚者患感冒,多兼见口燥咽干,干咳少痰等阴虚症状。治疗上可用加减葳蕤汤滋阴解表。
***咳  嗽***
        咳嗽病,治在肺。
        杏苏散,风寒退。疗风热,桑菊贵。
        干咳者,病入内,桑杏汤,法完备。
    咳嗽主要是肺经的疾病,临床上要从治肺入手。杏苏散可治疗咳嗽兼见寒热无汗,骨节酸痛,苔薄白,属风寒外感肺气失宣者。治疗身热头痛,汗出恶风,脉浮数,属风热犯肺的咳嗽,桑菊饮则是医家十分推崇的良方。若干咳无痰,鼻燥咽干者,为风燥入里,燥热伤肺。可用桑杏汤润肺止咳。
        痰湿侵,苔腻秽,二陈汤,须加味。
        木犯金,审胁肋,化痰汤,黛蛤配。
    痰湿侵犯肺经的咳嗽是由于脾失健运,不能运化水湿,湿邪聚于肺脏,肺失清肃。证见舌苔腻秽,痰多胸闷,可用二陈汤加苍术,厚朴,紫菀、冬花治疗。肝(木)火犯肺(金)的咳嗽是由于肝气郁结,气火上逆侵犯肺经,使肺气失于肃降。故咳时引胁肋作痛。可用清金化痰汤配黛蛤散治疗。
***喘  息***
        喘息病,虚实觅。
    喘息病以呼吸急促,张口抬肩为主要特征。临床上分为实喘和虚喘两大类,治喘证判明虚实是最重要的。
        因外感,寒热异。
        治风寒,麻黄虑。
        治风热,麻杏畀。
    因外感发为喘息者,多有恶寒发热,头痛脉浮等症。一般分为外感风寒和外感风热。外感风寒者,可考虑用麻黄汤治疗。外感风热者,可给与麻杏甘石汤。畀音闭,给与的意思。
        痰阻肺,苔白腻,养亲汤,二陈聚。
        气伤肺,弦而悸,五磨饮,解忧郁。
    痰浊阻肺的喘息是由于脾虚生痰,痰浊阻肺,肺气失于肃降。故见喘息,舌苔白腻,痰多胸闷等症,可用三子养亲汤合二陈汤—起治疗。气郁伤肺的喘息是由于平素忧思恼怒,肝气上逆犯肺。故见脉弦,心悸,失眠等症。可用五磨饮解忧郁,平喘息。
        肺金虚,喘无力,畏寒风,生脉系。
        肾水虚,少吸气,八味丸,参蚧续。
    肺虚的喘息是由于肺气虚弱,卫外不固。故见气喘无力,自汗畏风等症。可用生脉散一类的方剂加减治疗。阴虚有痰者加沙参,玉竹,贝母。阳虚有寒者加黄芪,干姜、甘草。肾虚的喘息是由于下元不固,气失摄纳。故见呼多吸少,气不得续,自汗出等症。可用八味地黄丸和参蚧散补肾纳气。   
***哮  证***
        哮为病,时发作,喉中鸣,痰之过。
    哮证的临床表现为呼吸急促,喉中有哮鸣声,时常发作。病因是痰气交阻,闭塞气道,肺失清肃。主要致病因素是痰。
        小青龙,冷哮破。
    因寒痰阻于肺道发为哮鸣者为冷哮,可用小青龙汤温肺散寒,破痰利窍。
        定喘汤,热哮挫。
    因热痰阻于肺道发为哮鸣者为热哮。可用定喘汤宣肺平喘,清热化痰。
        缓解期,将虚遏,脾肺肾,皆衰弱,随证补,除隐祸。
    哮证属宿疾,根深蒂固,病因是伏痰潜于体内,遇有风寒、风热、饮食,情志失常等诱因则发作。在发作期应以治痰为主。发作过后,进入缓解期,就临床所见,病人的身体都很虚弱,集中表现在脾、肺,肾三脏。所以调理补益脾肺肾,消除疾病隐患,是缓解期治疗哮证的关键。
***饮  证***
        饮为病,水伤中,温药和,其法精。
    饮证是脏腑运化水湿的功能失职,水饮为患,停积体内某些部位的一种病证。《金匮要略》中对此病有精辟的论述。书中说: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这是治疗痰饮的大法,临床若遵此法,每获良效。
        痰饮者,肠有声,用甘遂,将邪攻。
    饮邪留于胃肠为痰饮。痰饮者,临床多见水走肠间,沥沥有声,自利,心下坚满等症。治疗上可用甘遂半夏汤攻下逐饮。
        悬饮者,审胁胸,十枣汤,捷报听。
    饮邪留于胸胁,胸胁胀痛,咳唾、转侧,呼吸时疼痛加重,气促息迫者为悬饮。治疗上可用十枣汤攻逐水饮。
        溢饮者,四肢壅,用青龙,散寒风。
    饮邪留于四肢,四肢壅肿,关节重痛,无汗恶寒者为溢饮。治疗上可用小青龙汤温散水饮。
        支饮者,倚息轻,喘逆重,泻肺宗。
    饮邪留于胸肺,咳逆倚息不得平卧者为支饮。治疗上可用葶苈大枣泻肺汤泻肺逐饮。
        脾胃虚,背如冰,术甘汤,药须增。
    脾胃阳虚而又伤于饮者,多见背部寒冷这一特殊症状。治疗上可用苓桂术甘汤温肺化饮。咳逆重者加半夏,水肿甚者加猪苓、泽泻,阳虚甚者加附子、干姜。
        脐下悸,溲不通,八味丸,少火充。
    脐下动悸,小便不利者为肾阳虚而患水饮者,治疗上可用八味地黄丸温肾化饮。
羊角锤 | 2004-2-21 18:10:01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医内科学三字经*段苦寒*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 (节选)


***肺  痿***
        肺痿病,皆属虚,吐涎沫,邪久羁。
    肺痿病是肺脏失其津液濡养,升清降浊功能失职,不能输布津液,津液化为痰浊的虚弱型疾病。肺痿的主要特征是咳吐浊唾涎沫。
        口燥渴,虚热逼,咳喘甚,数脉居,麦冬汤,仲祖医。
         
    若见咳吐浊唾涎沫,口干咽燥,口渴,咳喘气急,脉数等症状,为虚热型肺痿。治疗上可用张仲只所制的麦门冬汤滋阴清热,润肺降浊。
        若属寒,涎沫稀,精神疲,身蜷曲,理中汤,效如期。
    虚寒性肺痿,症见吐涎沫清稀量多,精神疲倦,睡卧时身体蜷曲。治疗上可用理中汤温肺益气。
***肺  痈***
        肺痈病,毒蕴成,热与淤,华盖停。
    肺痈是风热邪毒侵袭肺脏或风寒化热侵袭肺脏,热壅血淤,蕴毒化脓而成肺部痈疡性的疾病。
        在初期,显胸疼,寒热发,银翘灵。
    肺痈病在初期多属风热袭表,症见胸疼,咳时疼痛加重,发热恶寒等。治疗上可用银翘散加鱼腥草疏风散热,清肺化痰。
        成痈期,吐痰脓,身壮热,苇茎宁。
    在肺痈成痈期,可见吐痰带脓或咳吐脓痰,身体壮热等症。治疗上可用千金苇茎汤清热解毒,化淤排脓。
        溃脓期,咳血红,如米粥,腥臭浓。
        烦而喘,卧不平,桔梗汤,加味同。
    肺痈病溃脓期,症见咳吐脓血如米粥样,腥臭异常,烦满而喘,胸痛不能平卧。治疗上可用桔梗汤和千金苇茎汤,再加清热解毒之品助其药力。
        恢复期,气不荣,救肺汤,有美名。
    肺痈病溃脓期后进入恢复期,此时正气大虚,余邪未退,治疗上可用清燥救肺汤酌加清热化痰之品以清热养阴,益气化痰。
***肺  痨***
        肺痨证,性传染,滋补法,病机转。
    肺痨是传染性很强烈的消耗性疾病。因患病者大多气血不足,身体虚弱,所以治疗肺痨要以滋补法为主要方法。
        干咳嗽,痰血显,潮热起,汗难敛,
        肺阴虚,是重点,固金汤,不可缓。
    肺痨肺阴虚损,症见干咳少痰,或痰中带血,潮热盗汗。治疗上可用百合固金汤养阴润肺。
        兼火旺,骨蒸感,烦且怒,鳖甲散。
    若肺阴虚损而兼见内热者,则成阴虚火旺证。多兼见骨蒸潮热,心烦易怒等阴虚火旺症状。治疗上可用秦艽鳖甲散滋阴清热。
        兼气虚,呼吸短,倦无力,月华减。
    若肺痨肺阴虚损而兼见气虚者,多兼见呼吸气短,四肢倦怠无力等气阴两虚症状。治疗上可用月华丸加减,以益气养阴。
        兼阳虚,自汗喘,形寒冷,保真选。
    若肺痨肺阳虚损,除见有阴虚之证外,又兼见有自汗而喘,形寒肢冷等阳虚证则成阴阳两虚证。治疗上可用保真汤滋阴补阳,填精益血。
***失  音***
        失音证,不可苟。
    失音证虽然于身体无甚大的危害,但也不能任其随便,不作治疗。
        因风寒,病在首,咳不爽,金沸有。
    因风寒而失音者,多有头痛,咳嗽不爽之外感证,治疗上可用金沸草散疏散风寒,宣利肺气。
        因痰热,痰黄否?宁肺汤,功不朽。
    因痰热而失音者,诊断的关键是否有黄痰,若痰黄则为痰热。治疗痰热可用清咽宁肺汤清肺利窍,泄热化痰。
        肺津伤,干在口,桑杏汤,声如吼。
    因肺燥津伤而失音者,以口干咽燥为诊断要点。可用桑杏汤清肺润燥。
        肺肾亏,病情久,五心热,百合偶。
    因肺肾阴亏而失音者,多见病程较长,五心烦热等阴虚征。治疗上可用百合固金汤滋阴降火。
***胃  痛***
        胃脘痛,气血乱,病不通,奇疾患。
    胃脘痛的最主要原因是气血紊乱,不通则痛。
        寒实痛,冷则厌,势暴发,良附散。
    因寒实而痛者,以怕冷,疼痛暴作为辨证要点。可用良附丸散寒止痛。
        虚寒痛,喜热按,肢不温,黄芪建。
    因虚寒而痛者,以痛时喜热喜按,四肢不温为辨证要点。可用黄芪建中汤温中健脾,缓急止痛。
        食滞痛,酸腐泛,吐后减,保和擅。
    因食滞而痛者,以酸腐之气上泛,或呕吐酸腐食物,吐后痛减为辨证要点。保和丸是最擅长治疗食滞胃脘痛的药物。
        肝气痛,胀满看,连胁肋,柴胡赞。
    因肝气犯胃而痛者,以胃脘胀满,胃痛连及胁肋为辨证要点。治疗上可用柴胡疏肝散疏肝理气。
        郁热痛,如火窜,口干苦,化肝湛。
    因郁热而痛者,以胃脘灼痛如有火窜,口干口苦为辨证要点。治疗上可用组方精湛的化肝煎清热和胃。
        阴虚痛,难大便,舌少津,养胃献。
    因胃阴虚而痛者,以大便干燥难解,舌干红少津为辨证要点。治疗上可用养胃汤滋养胃阴。痛甚者可和芍药甘草汤缓急止痛。
        淤血痛,舌紫暗,如针刺,失笑验。
    因淤血而痛者,以舌质紫暗,痛有定处如针刺为辨证要点。治疗上可用失笑散加丹参饮活血化淤,理气止痛。

羊角锤 | 2004-2-23 21:19:38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医内科学三字经*段苦寒*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 (节选)

***吐酸、嘈杂***
        吐酸水,皆属肝。
    泛吐酸水,当以治肝为根本。
        若因热,烦不安,脉弦数,左金煎。
    若因热而吐酸者,以心烦不安,脉弦数为辨证要点。治疗上可用左金丸清肝泻火。
        若因寒,热则欢,脘胀闷,六君专。
    若因寒而吐酸者,以得热则喜,胃脘胀闷,喜热喜按为辨证要点。治疗上可用六君子汤温补脾胃。
        嘈杂证,意难宣。
    嘈杂证是一种脘中似饥非饥,似辣非辣,似痛非痛难以表达的疾病。
        胃热者,将冷贪,舌苔黄,温胆添。
    因胃热而患嘈杂证者,以口渴喜冷,舌苔黄为辨证要点。治疗上可用温胆汤清热和中。
        胃虚者,脉象勘,食后胀,四君餐。

    因胃虚而患嘈杂者,以脉象细弱或虚,食后脘胀为辨证要点。治疗上可用四君子汤补养胃气。
        血虚者,面色观,晕而悸,归脾蠲。
    因血虚而患嘈杂者,以面无血色,头晕心悸为辨证要点。治疗上可用归脾汤补益心脾。
***腹  痛***
        腹痛证,通则愈,前贤法,莫更替。
    腹痛证是腹部发生疼痛的一种疾病。治疗上多以“通”立法,即古人所谓“通则不痛,痛则不通。”
        一寒痛,溲清利,冷则甚,良附煦。
    寒痛者,以小便清利,得冷则痛甚为辨证要点。治疗上可用良附丸温煦肠胃,散寒止痛。
        二热结,大便秘,烦热渴,大承气。
    因热结者,以大便秘结,腹痛拒按,烦渴身热为辨证要点。治疗上可用大承气汤攻下热结。
        三虚寒,脉沉细,饥劳重,建中议。
    因虚寒者,以脉象沉细,饥饿及劳累后腹痛加重为辨证要点。治疗上可用小建中汤甘温补养,益气散寒。
        四淤血,痛势剧,终不移,逐淤记。
    因淤血者,以腹痛剧烈,痛有定处为辨证要点。治疗上可用少腹逐淤汤逐淤止痛。
        五气滞,恼怒遇,胀且窜,柴胡裨。
    因气滞者,以遇恼怒则发作,脘腹胀闷或痛,攻窜不定为辨证要点。治疗上可用柴胡疏肝散理气疏肝,止痛解郁。
        六食积,舌苔腻,嗳酸腐,保和谛。
    因食积者,以嗳腐吞酸,舌苔腻为辨证要点。治疗上可用保和丸消食导滞。
***呃  逆***
        呃逆证,气上反,胃失降,分深浅。
    呃逆是因胃失和降,气逆上反所致。呃逆有深浅之分,病深者多属久病正气亏损,病浅者多属实证而正气不亏。
        寒实阻,声沉缓,喜得热,丁香散。
    因寒实阻遏,胃中寒冷而呃逆者,以呃声沉缓,得热则减为辨证要点。治疗上可用丁香散温中祛寒,降逆上呃。
        火上逆,声如喊,大便难,承气减。
    因胃火上逆而呃逆者,以呃声洪亮如喊叫,大便秘结为辨证要点。治疗上可用小承气汤加柿蒂通腑泻热,降逆止呃。
        痰气结,胀胸脘,人恼怒,代赭选。
    因痰气阻逆而呃逆者,以胸脘胀闷,抑郁恼怒则发作为辨证要点。治疗上可用旋复代赭汤降逆化痰,和胃止呃。
        脾肾虚,苍白脸,声无力,理中暖。
    因脾肾阳虚而呃逆者,以面色苍白,呃声无力为辨证要点。治疗上可用理中丸加附子、肉桂温补脾肾。
        胃阴虚,急促感,舌红干,益胃衍。
    因胃阴不足而呃逆者,以呃声急促而不连续,舌红而干为辨证要点。治疗上可用益胃汤加柿蒂、刀豆生津养胃,降逆止呃。
***噎  膈***
        噎膈证,伤食道。
    噎膈证是食道受损的一种疾病。
        痰气阻,痞满貌,忧则剧,启膈妙。
    因痰气交阻而噎膈者,以胸膈痞满,忧伤则加剧,情绪舒畅可稍减轻为辨证要点。治疗上可用启膈散开郁通结,润燥化痰。
        津液亏,咽干燥,人枯瘦,五汁靠。
    因津亏热结而噎膈者,以咽干燥涩,吞咽困难,形体枯瘦为辨证要点。治疗上可用五汁安中饮滋养津液。
        淤血结,疼痛兆,舌青紫,通幽效。
    因淤血内结而噎膈者,以胸膈疼痛、舌质青紫为辨证要点。治疗上可用通幽汤滋阴养血,破结行淤。
        阳气衰,危急告,面足肿,阴水闹,运脾汤,右归要。
    噎膈日久则气虚阳微,阳衰无以运化水湿,可见面目,足跗浮肿,病情危急,治疗上可用补气运脾汤,右归丸补脾温肾,以图万一。
***呕  吐***
        呕吐证,胃气纵,或体虚,或邪盛。
    呕吐证,主要是胃失和降,气逆于上,发病原因不外体虚,或邪气盛。
        外邪犯,头身痛,寒热发,藿香用。
    因感受风、寒,暑湿、秽浊之气等外邪而发生呕吐者,多有头身疼痛,发热恶寒等外感症状,治疗上可用藿香正气散疏邪解表,芳香化浊。
        食滞阻,得食重,嗳酸腐,保和奉。
    因饮食停滞发生呕吐者,以得食则重,嗳腐吞酸为辨证要点。治疗上可用保和丸消食化滞,和胃降逆。
        痰饮停,心悸动,涌清涎,半夏定。
    因痰饮内停而发生呕吐者,以心下悸动,呕吐多为清水痰涎为辨证要点。治疗上可用小半夏汤加苓桂术甘汤温化痰饮,和胃降逆。
        肝气横,胀满症,胁肋疼,四七控。
    因肝气横逆犯胃而发生呕吐者,以胸胁满痛为辨证要点。治疗上可用四七汤或半夏厚朴汤合左金丸舒肝和胃,降逆止呕。
        脾胃虚,劳则病,常作呕,理中赠。
    因脾胃虚寒而发生呕吐者,以遇劳累过度或饮食稍有不慎则呕吐,经常发作为辨证要点。治疗上可用理中丸加半夏,陈皮温中健脾,和胃降逆。
        阴不足,燥热性,咽口干,麦冬送。
    因胃阴不足而发生呕吐者,主要由于燥热性质的疾病损伤胃阴,以咽干口燥为辨证要点。治疗上可用麦门冬场滋养胃阴,降逆止呕。
羊角锤 | 2004-2-24 21:30:07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医内科学三字经*段苦寒*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 (节选)

***反  胃***
        反胃证,寒气大,朝暮吐,食不化,
        透膈散,效不差。肾阳虚,附子恰,
        胃阴虚,大半夏,能识此,食则纳。
    反胃是因中焦严重虚寒而发病,以朝食暮吐,暮食朝吐,吐出宿谷不化为辨证要点。治疗上可用丁香透膈散温中健脾,降逆和胃。若久吐伤及肾阳,可用附子理中汤加吴茱萸,丁香、肉桂温补脾肾。若久吐伤及胃阴,可用大半夏汤加麦冬,石斛益气生津,降逆止呕。
***泄  泻***
        泄泻证,因湿停,便如水,无血脓。
    泄泻是因水湿停滞脾胃肠道,脾胃运化水湿失职而发病,泄泻的特征是大便清稀,甚如水样便,无血无脓。
        感外寒,腹冷疼,或发热,正气平。
    因外感寒湿或外感风寒而发生泄泻者,以腹冷痛,或发热恶寒为辨证要点。治疗上可用藿香正气散疏表散寒,芳香化湿。
        黄褐便,湿热乘,肛门热,芩连迎。
    因感受湿热或暑湿而泄泻者,以大便黄褐色,肛门灼热为辨证要点。治疗上可用葛根黄芩连汤清利湿热,解肌散邪。
        因食滞,败卵形,嗳腐臭,保和从。
    因食滞肠胃而泄泻者,以大便臭如败卵,嗳腐酸臭为辨证要点。治疗上可用保和丸消食导滞。
        肝克脾,恼怒逢,痛泻方。可称雄。
    因肝气乘睥而泄泻者,以每逢抑郁恼怒或情绪紧张时发生腹痛泄泻为辨证要点。治疗上可用痛泻要方抑肝扶脾。
        脾胃虚,气力穷,怕油腻,参苓崇。
    因脾胃虚弱而泄泻者,以肢倦乏力,稍进油腻则大便增多为辩证要点。治疗上可用参苓白术散健脾益气。
        肾阳衰,近天明,四神丸,有奇能。
    固肾阳虚衰而泄泻者,以黎明之前,腹痛泄泻为辨证要点。治疗上可用四神丸温肾健脾,固涩止泻。   
***霍  乱***
        霍乱证,卒吐泻,腹绞痛,伤津液。
    霍乱证是以卒然发作,上吐下泻,腹部绞痛为主要特征的急性疾病。因本病吐泻交作,津液大伤,若不及时中西治疗则生命危在旦夕。
        身清冷,寒邪确,正气散,将邪灭。
    若见身无热,四肢不温,吐下清稀者,为寒霍乱之轻证。治疗上可用霍香正气散和纯阳正气丸散寒化湿,芳香化浊。
        手足厥,病剧烈,面苍白,附子借。
    若见吐泻不止,手足厥逆,面色苍白者为寒霍乱之重证,治疗上可用附子理中汤温补脾肾,回阳救逆。
        烦而渴,热为孽,苔黄腻,燃照阅。
    若见脘闷心烦,口渴,舌苔黄腻,吐下物臭秽难闻者,为热霍乱。治疗上可用燃照汤清热化湿,辟秽泄浊。
        干霍乱,吐泻略,面清惨,疫作虐,乱而烦,玉枢惬。
    另有一种病,称为干霍乱,不吐不泻。以面色青惨,肢冷,闷乱烦燥,腹绞痛为其主要特征。这是因为感受暑令秽浊疫疠之邪而发病。治疗上可用玉枢丹辟浊解秽,利气宣壅。
***痢  疾***
        痢疾证,急而坠,下赤白,湿热罪,调行法,前贤睿。
    痢疾是以腹痛,里急后重(感觉直肠重坠),下痢赤白脓血为主要特征的疾病。病因主要是湿热。治痢之大法当以调气行血为主,切不可一见下痢次数较多即用固涩法。
        因湿热,苔腻秽,肛如灼,芍药退。
    因湿热而患生痢疾者,称为湿热痢。以肛门灼热,舌苔黄腻秽浊为辨证要点。冶疗上可用芍药汤清热解毒,调气行血。
        因疫毒,神昏愦,身壮热,白头对。
    因感受疫毒之邪而患痢疾者,称为疫毒痢。以发病急,身壮热,甚则昏迷痉厥为辨证要点。治疗上用白头翁汤清热解毒方为对症。
        噤口痢,食难内,开噤散,意深邃。
    下痢不能进食,或呕不能食者,称为噤口痢。治疗上可用开噤散苦辛通降,泄热和胃。

        成虚寒,身疲惫,下白冻,理中类。
    若湿热痢久治不愈,或寒湿阻塞肠中可成虚寒型痢疾。临证以身倦无力,下痢赤白粘冻为辨证要点。治疗上可用理中汤一类的方剂温中散寒,健脾化湿。
        变滑脱,桃花配。
    若久痢不止,滑脱不禁可用桃花汤温中固脱。
        休息痢,实可畏,久不愈,连理萃。
    若成休息痢,时发时止,久治不愈者,可用连理汤加当归,赤芍、木香,清热化湿,调气和血。
***便  秘***
        便秘证,虚实分,妄攻下,庸而昏。
    便秘证,有虚实寒热之分,若一见大便秘结便用攻下药,此乃昏庸之医也。
        热秘者,热在身,麻仁丸,治本根。
    因肠胃积热,津液受损,肠道干枯而便秘者,称为热秘。热秘以面红身热,舌红苔黄为辨证要点。治疗上可用麻子仁丸清热润肠。
        气秘者,痞满君,六磨汤,建功勋。
    因忧愁思虑,肝气不舒,或久坐少动,气机郁滞而便秘者,称为气秘。临证以胁腹痞满,大便秘结为辨证依据。治疗上可用六磨汤顺气导滞。
        气虚者,不从心,挣则汗,黄芪斟。
    因气虚而大便秘结者,以虽有便意,但力不从心,临厕努挣乏力,挣则汗出为辨证要点。治疗上可用黄芪汤益气润下。
        血虚者,眩而晕,面无华,润肠遵。
    因血虚而便秘者,以头晕目眩,面色无华为辨证要点。治疗上可用润肠丸养血润下。
        阳虚者,肢不温,腹冷痛,济川吞。
    因阳虚而便秘者,以四肢不温,腹中冷痛为辨证要点。治疗上可用济川煎温阳通便。

羊角锤 | 2004-2-28 20:13:23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医内科学三字经*段苦寒*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 (节选)

***胁  痛***
        胁痛证,肝胆主。
    胁痛证当以治疗肝胆为主。
        胀而窜,郁结阻,疏肝散,为基础。
    胁痛以胀痛为主,走窜不定者,为肝气郁结。治疗上可用柴胡疏肝散为基础方疏肝理气。
        疼不移, 淤血辱,如针刺,复元伍。
    胁痛以疼痛不移,痛如针刺为主者,为淤血停着。治疗上可用复元活血汤活血祛淤,疏肝通络。
        若湿热,觉口苦,胸满闷,龙胆属。
    若因湿热蕴结肝胆而胁痛者,以口苦,胸胁满闷为辨证要点。治疗上可用龙胆泻肝汤加川楝子、木香、元胡清热利湿,理气疏肝。
        隐隐痛,将阴抚,咽干燥,一贯补。
    若胁痛隐隐,口干咽燥者,为肝阴不足。治疗上可用一贯煎养阴柔肝。   
***黄  疸***
        黄疸证,分阴阳。
    临证一般都将黄疸证分为阴阳两大类进行治疗。
        热重湿,火势狂,便秘结,茵陈降。
    阳黄中热重于湿型的黄疸,以热势较重,大便秘结为辨证要点。治疗上可用茵陈蒿汤清热利湿,通便祛黄。
        湿重热,大便溏,痞满重,五苓禳。
    阳黄中湿重于热型的黄疸,以大便溏薄,脘腹痞满为辨证要点。治疗上可用茵陈五苓散利湿化浊。
        热毒侵,成急黄,扰营血,犀角尝。
    若因热毒侵袭,湿热炽盛则发为急黄,可出现热扰营血之证。治疗上须用犀角散加大剂量清热解毒凉血之药物方能奏效。
        寒湿遏,畏寒凉,色晦暗,术附昂。
    因寒湿阻遏发为黄疸者,属阴黄。以畏寒肢冷,黄色晦暗为辨证要点,治疗上可用茵陈术附汤温中健脾,化湿祛黄。
        脾胃虚,力不强,心动悸,建中防。
    因脾胃虚弱,气血不足发为黄疸者,亦属阴黄。以四肢无力,心动悸,黄色晦暗为辨证要点。治疗上可用黄芪建中汤温中健脾,补气养血。
        淤血停,症块藏,逐淤汤,得慈航。
    因淤血停积发为黄疸者,胁下多有症块。治疗上可用膈下逐淤汤化淤退黄。
***湿  阻***
        湿阻证,身重困,舌苔腻,胸腹闷。
    湿阻证以全身困重乏力,胸腹胀闷,舌苔腻为其主要特征。
        因脾胃,白苔嫩,口粘淡,藿香进。
    湿困脾胃者,除见以上特征外,还可见有白苔滑嫩,口粘淡无味。治疗上可用藿香正气散芳香化湿。
        湿热者,黄苔甚,脉濡数,连朴运。
    因湿热者,除主要特征外,还可见有舌苔甚黄腻,脉濡数等热症。治疗上可用连朴饮运化水湿而清热。
        面萎黄,脾虚论,大便溏,六君炖。
    若见上述主要特征并兼见有面色萎黄,大便溏泄者,当以脾虚论治,可用香砂六君子汤健脾化湿。
***奔  豚  气***
        奔豚气,冲咽胸,气寒水,邪正争。
    奔豚气是以患者自觉有气如豚奔突上冲胸咽为主要特征。病因分为气、寒,水三种。
        肝肾逆,悸而惊,发欲死,恶人声,奔豚汤,代赭烹。
    因肝肾气逆发为奔豚气者,以惊悸不宁,恶闻人声,发作欲死为辨证要点。治疗上可用奔豚汤和旋复代赭汤平肝降逆,理气和胃。
        寒水逆,肢如冰,脐下动,气上冲,苓桂甘,大枣称。
    因寒水上逆发为奔豚气者,以形寒肢冷,脐下动悸则逆气随之上冲为辨证要点。治疗上可用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温化水饮。
        兼外感,桂枝通。
    若寒水上逆而兼外感者,可用桂枝加桂汤通阳散寒,降逆平冲。
        气挟寒,奔气应。
    若肝气挟寒上逆发为奔豚气者,可用奔气汤祛寒降逆,温阳理气。   
***积  聚***
        积聚证,痞块样,气血乱,肝脾创。
    积聚证以腹内有痞块为主要特征,病因不外气机郁滞或淤血停着,发病部位主要在肝脾二脏。
        聚在腑,块飘荡。
    积与聚是有区别的,聚的特征是时聚时散,发无定处,攻窜胀痛,病邪较轻,所以前人说是“聚在腑”。
        肝气滞,攻窜胀,情忧虑,木香畅。
    因肝郁气滞发为聚证者,以腹中气聚,攻窜胀痛,常因情绪变化而发病为辨证要点。治疗上可用木香顺气散疏肝解郁,行气散聚,以使心情舒畅。
        痰与食,如条状,大便秘,六磨贶。
    因痰食滞阻发为聚证者,以腹部时有条状物聚起,大便秘结为辨证要点。治疗上可用六磨汤消食化痰,理气散聚。
        块不移,积在脏。
    若腹内积块固定不移,为积证,病邪较重,所以前人说是“积在脏”。
        胀而软,郁阻象,大七气,失笑酿。
    若腹内积块软而不坚,胀痛有定处,为气血郁阻。治疗上可用大七气汤和失笑散行气消积,和血通络。
        硬痛轻,淤结亢,膈下汤,要酌量。
    若腹内积块增大,按之硬痛,但不坚硬,为气结血淤。治疗上可用膈下逐淤汤化淤行气。
        坚痛重,正气丧,人削瘦,八珍尚。
    若腹内积块增大,按之如石,坚硬疼痛,肌肉瘦削,为正虚邪盛。治疗上可用八珍汤和化积丸大补气血,活血化淤。

羊角锤 | 2004-3-1 21:56:34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医内科学三字经*段苦寒*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 (节选)

***鼓  胀***
        鼓胀证,腹如鼓,气水血,相淤阻。
    鼓胀证以腹胀大如鼓,皮色苍黄,脉络暴露为特征。因气、血、水相淤阻而发病。
        腹不坚,气湿堵,疏肝散,胃苓辅。
    腹虽胀大,但按之不坚者,为气湿滞阻。治疗上可用柴胡疏肝散和胃苓汤疏肝理气,除湿散满。
        如裹水,寒湿辱,实脾饮,加味煮。
    腹大胀满,按之如裹水状,为寒湿困脾。治疗上可用实脾饮加味温中化湿。
        坚而急,湿热侮,舟车丸,力如虎。
    若腹大坚满,脘腹撑急疼痛,为湿热蕴结。治疗上可先用舟车丸攻下逐水,后用中满分消丸加减治疗。
        显血痣,淤肝土,调营饮,将邪虏。
    若腹大坚满,身现血痣,为肝脾血淤。治疗上可用调营饮,活血化淤。
        身冷寒,阳虚属,肾气丸,补其母。
    若见身寒肢冷而鼓胀者,为脾肾阳虚的虚胀,治疗上可用济生肾气丸和理中丸温中健脾,化气行水,以补肝木之母。
        口舌燥,阴虚卜,六味丸,忡祖谱。
    若鼓胀而见口舌干燥,舌红少津,为肝肾阴虚。治疗上可用六味地黄丸和膈下逐淤汤滋养肝肾,活血化淤。

***水  肿***
        水肿证,阴阳统。
    水肿证,临床一般将其分为阴水、阳水两大类。
        风水泛,来势猛,发寒热,越婢请。
    因风水泛滥发为水肿者,属阳水。以来势迅猛,发热恶寒,全身皆肿为辨证要点。治疗上可用越婢加术汤宣肺利水。
        肿没指,水湿逞,身重倦,二五巩。
    全身水肿,按之没指,身重困倦者,为水湿浸渍,属阳水。以五苓散、五皮饮为基础方,长期服用,方能巩固疗效。
        肿而亮,湿热涌,烦且渴,疏凿拯。
    全身水肿,润泽光亮,烦热口渴,为湿热壅盛,属阳水。治疗上可用疏凿饮子攻逐水湿。
        脾阳虚,四肢冷,面萎黄,实脾宠。
    脾阳虚衰之水肿属阴水。以下肢肿甚,四肢不温,面色萎黄为辨证要点。治疗上可用实脾饮温运脾阳,利水渗湿。
        肾阳衰,腰下肿,真武汤,阴寒摒。
    肾阳衰微之水肿,亦属阴水。以水肿,腰以下尤甚为辨证要点.治疗上可用真武汤温肾助阳,化气行水,以摒弃阴寒。
***淋  证***
        淋为病,涩痛拶。
    淋病是以小便频数短涩,滴沥刺痛,小腹有拘急逼迫感为主要特征。拶,音(za),意为逼迫。
        石淋者,溺石砂,八正散,要点抓。
    石淋者,以尿中夹有石砂,或排尿时突然中断,疼痛难忍为辨证要点。治疗上可用八正散清热利湿,通淋排石。
        气淋者,满痛加,沉香散,增红花。
    气淋者,属肝郁气滞,以少腹满痛为辨证要点。治疗上可用沉香散利气疏导,日久有淤者,可加桃仁,红花。
        若坠胀,中气塌,治之方,益气夸。
    气淋者,若见小腹坠胀,迫急作痛者,多为中气不足,气虚下陷。方用补中益气汤补中益气。
        血淋者,如剌扎,小蓟饮,热结压。
    小便尿血,如针刺样疼痛者,为血淋。治疗上可用小蓟饮于清热利湿,凉血止血。
        膏淋者,泔水撤,分清饮,湿热刷。
    小便混浊如米泔水者,为膏淋。治疗上可用程氏蓖薢分清饮清利湿热,分清泌浊。
        劳淋者,劳则发,山药丸,无误差。
    劳淋者,以遇劳则发淋病为辨证要点。治疗上可用无比山药丸健脾益肾,脾健肾强则劳淋自止。
***尿  浊***
         尿浊证,白如浆,无疼痛,脾肾伤。
    尿浊证以小便混浊,白如泔浆,无疼痛为主要症状。本病的发生主要是脾肾受损。
        舌黄腻,湿热殃,分清饮,将邪戕。
    如尿浊兼见舌苔黄腻,为湿热下注,殃及膀胱,方用蓖薢分清饮清化湿热。
        面色白,中气肓,神疲倦,益气汤。
    若兼见面色晃白,神疲体倦,为中气下陷,精微下注。治疗上可用补中益气汤益气升清。
        肾有热,移膀胱,地黄丸,用无妨。
    若因肾阴亏虚,移热膀胱,可兼见烦热口干,舌红少津等阴虚内热症状。治疗上可用知柏地黄丸滋阴清热。
        下元衰,面色苍,四肢冷,右归康。
    若尿浊兼见面色苍白,四肢冰冷,为下元虚衰。治疗上可用右归丸温肾固涩。
***癃  闭***
        癃闭证,膀胱拘,闭者无,癃者滴。
    癃闭证主要的病变部位在膀胱,病邪侵袭膀胱,膀胱气化受阻是本病发病之因由。小便不畅,点滴而下者,名为癃,小便闭塞气不通,名为闭。二者虽有区别,但在治疗方法上是一样的。
        灼而胀,湿热积,苔黄腻,八正驱。
    因湿热壅积而患癃闭者,以小便点滴不通,或数量极少尿道灼热,小腹胀满,舌苔黄腻为辨证要点。治疗上可用八正散驱除湿热,通利小便。
        肺热盛,审呼吸,清肺饮,药有七。
    因肺热壅盛而患癃闭者,以呼吸急促为其特征。治疗上可用清肺饮清肺泻热,利水通关。
        腰酸冷,肾气虚,肾气丸,严氏批。
    因肾气虚衰而患癃闭者,以腰酸膝冷为其主要特征。治疗上可用济生肾气丸温补肾阳,化气利尿。
        胀而痛,尿道淤,舌紫暗,抵当医。
    因淤浊败血阻塞尿道而患癃闭者,以小腹胀满疼痛,舌紫暗为主要特征。治疗上可用代抵当丸行淤散结,清利水道。

羊角锤 | 2004-3-4 21:07:04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医内科学三字经*段苦寒*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 (节选)

***遗  尿***
        遗尿证,气化反。
    遗尿是因膀胱气化功能反常,约束失职而发病。
        脾肺虚,坠胀感,补中气,犹未晚。
    因脾肺气虚而致膀胱气化失职,发为遗尿者,多见小腹有坠胀感,脉虚软无力等气虚症状。治疗上可用补中益气汤益气升陷。
        肾不足,腰酸软,怯寒冷,菟丝敛。
    因肾气不足而致膀胱气化失职,发为遗尿者,多见腰膝酸软,神疲怯寒等阳虚症状。治疗上可用菟丝子丸温肾固涩。
        睡中遗,体重减,心脾衰,精神懒,桑螵蛸,大法阐。
    若睡中遗尿,形体消瘦,精神不振者,为肾气不足,心脾两虚而致膀胱气化失职,发为遗尿。治疗上可用桑螵蛸散补养心脾,温肾固涩。
***消  渴***
        消渴证,燥热说。
    消渴证以多饮,多食、多尿、身体消瘦为主要特征。燥热伤津是本病的主要病因。
        上消者,渴而喝,清渴方,肺热捉。
    上消者,以烦渴多饮为主要症状,多由肺热伤津所致,可用消渴方清热润肺生津止渴。
        中消者,饮食颇,玉女煎,胃热脱。
    中消者,以多食易饥为主要症状,多由胃热所致,可用玉女煎清胃泻火,滋阴保津。
        下消者,尿浊多,六味丸,肾阴疴。
    下消者,以小便混浊而量多为主要症状,多由肾阴虚所致,可用六味地黄丸滋阴固肾。
        兼阳虚,耳轮摸,阳不举,八味磋。
    消褐证一般情况多为阴虚内热,燥热伤津,但久病失治亦可阴损及阳,而成阴阳两虚证。除见一般消渴症状外,还可兼见耳轮焦干,阳萎不举等阳虚的症状,治疗上可用八味地黄丸滋阴补阳,温肾固涩。  
***遗  精***
        遗精证,虚因由。
    遗精证,多由肾虚封藏不固所致,亦有因湿热下注,相火扰动精室而遗精者,但为数甚少,临床所见还是以虚证居多。
        虚火旺,晕在头,脉细数,三才筹。
    因阴虚火旺而遗精者,以头目昏晕,脉细数为辨证要点。治疗上可用三才封髓丹滋阴清火,安神固精。
        肾不藏,白昼流,腰酸软,右归谋。阴若虚,六味柔。
    因肾虚不藏而遗精者,以滑精,腰膝酸软为辨证要点。治疗上可用右归丸补肾固精。偏于肾阴虚者可用六味地黄丸,加固精之品补肾固精。
        湿热蕴,苦在喉,苔黄腻,荜些薢求。
    因湿热内蕴而遗精者,以口苦,舌苔黄腻为辨证要点。治疗上可用程氏荜薢分清饮清热化湿。
***阳  痿***
        阳痿证,莫悲哀。
    阳痿患者的精神因素对本病影响很大,临证时要规劝病人树立起治愈疾病的信心。
        腰膝冷,命火衰,赞育丹,最合拍。
    阳痿证,若见腰膝酸冷,为命门火衰,治疗上可用赞育丹温补命门。
        思虑过,心脾乖,归脾汤,郁结开。
    因心脾受损面阳痿者,多因思虑过度,劳伤心脾。治疗上可用归脾汤补益心脾,开郁散结。
        恐伤肾,怯疑猜,补元煎,简而赅。
    因恐惧伤肾而阳痿者,多见胆怯,多疑等情志症状。治疗上可用大补元煎加枣仁,远志益肾宁神。
        湿热注,黄腻苔,知柏丸,解病灾。
    因湿热下注而阳痿者,以舌苔黄腻为辨证要点。治疗上可用知柏地黄丸清利湿热。
***腰  痛***
        腰痛证,分内外。
    腰痛证的病因有内外之分,内因多因肾虚,淤血,外因多因寒湿,湿热。
        冷而痛,寒湿碍,肾着汤,疗效快。
    因寒湿腰痛者,以腰部冷痛重着为辨证要点。治疗上可用肾着汤祛寒化湿,温经通络。
        热而痛,湿热害,二妙散,将邪败。
    因湿热腰痛者,以腰部热痛为辨证要点。治疗上可用加味二妙散清热利湿,舒筋止痛。
        酸而软,肾虚态,左右归,阴阳瘥。
    因肾虚腰痛者,以腰部酸软疼痛为辨证要点。临证时还要分清是属阴虚,还是属阳虚。肾阴虚者,用左归丸补肾滋阴。肾阳虚者,用右归丸补肾助阳。
        痛如刺,淤作怪,效灵丹,活血脉。
    因淤血腰痛者,以腰部疼痛如刺为辨证要点。治疗上可用活络效灵丹活血化淤,理气止痛。

羊角锤 | 2004-3-7 20:58:44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医内科学三字经*段苦寒*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 (节选)

***吐  血***
        吐血证,莫耽误。
    吐血证是急症,临证应中西结合积极治疗,切莫耽误,以生他变,危及生命。
        胃积热,诊脘腹,苔黄腻,脉滑数。泻心汤,十灰助。
    因胃中积热而吐血者,以脘腹胀闷而痛,舌苔黄腻,脉滑数为辨证要点。治疗上可用泻心汤和十灰散清胃泻热,化淤止血。
        肝火盛,燥而怒,脉数弦,问胁部,泻肝汤,疗效速。
    因肝火犯胃而吐血者,以烦躁善怒,口苦胁痛,脉数而弦为辨证要点。治疗上可用龙胆泻肝汤泻火清热。
        血如涌,犀角入。
    如暴吐血,血出如涌,可用犀角地黄汤清热凉血。
        正气脱,独参护。
    若吐血多则见面色苍白,四肢厥冷,汗出,脉微等正气虚脱症,可用独参汤益气固脱。
        中气寒,柏叶处。
    若用凉血药治疗但血仍不止者,则属中气虚寒,虚火上逆,可用柏叶汤寒温并用,降逆止血。
        虚火炎,玉女固。
    因阴虚火炎而吐血者,可用玉女煎养阴清火。   
***咳  血***
        咳血证,火热蠲。
    咳血证多因火热犯肺,肺络受损而发病,临证当以治火热为主。
        风热伤,痒而干,桑杏汤,鞠通编。
    因风热伤肺而咳血者,以喉痒咳嗽,口干鼻燥为辨证要点。治疗上可用桑杏汤加藕节、白茅根、侧柏叶清热润肺,宁络止血。
        肝犯肺,胸胁牵,泻白散,黛蛤掺。
    因肝火犯肺而咳血者,以咳时胸胁牵痛,烦躁易怒为辨证要点。治疗上可用泻白散和黛蛤散加生地、白茅根、藕节、仙鹤草清肝泻肺,和络止血。
        虚火旺,血红鲜,发潮热,固金坚。
    因阴虚火旺而咳血者,以咳血量少,潮热,血色鲜红为辨证要点。治疗上可用百合固金汤加止血药坚阴润肺,凉血止血。
***衄  血***
        衄血证,血外漏。
    衄血证是从鼻,齿龈、耳,舌、皮肤向外少量渗漏血液的一种病证。临床以鼻衄,齿衄为多见。
        肺热衄,身热嗽,鼻燥干,桑菊授。
    因肺热多发鼻衄,以身热咳嗽,鼻内干燥为辨证要点。治疗上可用桑菊饮加旱莲草、白茅根,牡丹皮,黄芩清宣肺热,凉血止血。
        胃热衄,出气臭,口大渴,玉女佑。
    因胃热多发齿衄或鼻衄,以口臭,口大渴为辨证要点。治疗上可用玉女煎加栀子,丹皮,天花粉,石斛清胃泻火,凉血止血。
        肝火衄,怒气怄,头眩痛,龙胆奏。
    因肝火而鼻衄者,以烦躁易怒,头痛眩晕为辨证要点。治疗上可用龙胆泻肝汤加藕节、仙鹤草、白茅根、丹皮清肝泻火,凉血止血。
        气血虚,面色侯,心动悸,十全救。
    因气血虚弱亦可发生各种衄血,以面色苍白,心悸等气血虚弱症状为辨证要点。治疗上可用十全大补汤补气摄血。   
***便  血***
        便血证,治不难。
    便血证,并不是很难治的病,但久治不愈者,则应中西并治,方能收取良效。
        色紫暗,睥胃寒,腹隐痛,人懒言,黄土汤,仲祖传。
    因脾胃虚寒而便血者,以血色紫暗,腹痛隐隐,神倦懒言为辨证要点。治疗上可用黄土汤健脾温中,坚阴止血。
        色鲜红,湿热缘,便不畅,口苦粘,地榆散,赤豆圆。
    因湿热蕴蒸而便血者,以便血鲜红,大便不畅,口苦而粘为辨证要点。治疗上可用地榆散加赤小豆当归散清热祛湿,和营止血。
        血如溅,肠风谈,槐花散,药平凡。
    若下血如溅,前人认为是肠风,多由风热灼伤肠络。治疗上可用槐花散清热凉血,血多者加地榆散。
        血污浊,脏毒嫌,用地榆,配黄连。
    若下血污浊,前人认为是脏毒,多为湿热伤于血分。治疗上可用地榆散加脏连丸清热化湿,凉血止血。
        营阴亏,邪未完,虚实顾,驻车痊。
    若下血过多,营阴亏损,湿热未清,虚实夹杂,可用驻车丸和营清热,虚实兼顾。
***尿  血***
        尿血证,虚实杂。
    尿血证,有虚实之分。实者多为新病,血色鲜红,虚者多为久病,血色淡红。
        因虚火,看颧颊,热如潮,知柏辖。
    因阴虚火旺而尿血者,以颧红潮热为辨证要点。治疗上可用知柏地黄丸加大蓟、小蓟滋阴降火,凉血止血。
        烦而渴,心火查,小蓟饮,将热拔。
    因心火亢盛而尿血者,以心烦口渴,舌红脉数为辨证要点。治疗上可用小蓟饮子清心泻火,凉血止血。
        脾肾亏,面无华,腰背酸,神困乏,山药丸,补中拿。
    因脾肾两亏而尿血者,以面色无华,腰脊酸痛,神困体乏为辨证要点。治疗上可用补中益气汤和无比山药丸健脾益气,补肾固涩。
羊角锤 | 2004-3-9 20:52:30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医内科学三字经*段苦寒*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 (节选)

***惊悸、怔忡***
        惊悸病,怔忡伦。分内外,深浅闻。
    惊悸,怔忡是病人自觉阵发性心中动悸不安。惊悸多由惊恐恼怒等外因诱发,怔忡则外无所惊,自觉心中惕惕,多由内因而发病。惊悸者属外因诱发其病较浅,怔忡者属由内因发病其病较探。因二病关系密切,治疗方法也基本相同,故放在一起论述。
        善惊恐,乱心神,镇心丹,属专门。
    因心神不宁而发病者,以善惊易恐为辨证要点。治疗上可用平补镇心丹镇惊定志,养心安神。
        因血虚,面色寻,归脾汤,救病人。
    因血虚而发病者,以面色无华为辨证要点。治疗上可用归脾汤补血养心,益气安神。
        虚火旺,五心焚,补心丹,功效纯。
    因阴虚火旺而发病者,以五心烦热如焚烧感为辨证要点。治疗上可用天王补心丹滋阴清火,养心安神。
        阳不足,脉弱沉,心中空,龙牡存。
    因心阳不足而发病者,以脉沉弱,心中空虚为辨证要点。治疗上可用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加人参、附子温补心阳,安神定悸。
        饮上犯,痞满云,溲短少,苓桂遴。
    因饮邪上犯而发病者,以胸脘痞满,小便短少为辨证要点。治疗上可用苓桂术甘汤温通心阳,化气行水。
        胸闷痛,淤血淫,舌紫暗,桃红频。
    因淤血而发病者,以胸闷,胸痛,舌质紫暗为辨证要点。治疗上可用挑仁红花煎加桂枝、龙骨,牡蛎活血化淤镇心安神。
   
***胸  痛***
        胸痛证,通法得。
    胸痛多因气滞血淤,胸阳痹阻,痰热壅肺而发病,临证当以通法为主要治疗方法。
        如刺痛,淤血格,逐淤汤,将血活。
    胸部刺痛者,多为心血淤阻。治疗上可用血府逐淤汤活血化淤,通络止痛。
        痛彻背,胸阳责,寒则甚,白酒夺。
    胸痛彻背,遇寒则甚者,多为胸阳痹阻。治疗上可用瓜蒌薤白白酒汤加桂枝、半夏、丹参宜痹通阳,散寒理气。
        寒极盛,乌头折。心阳脱,参附酌。
    若阴寒极盛,胸阳痹阻较重者,可用乌头赤石脂丸和苏和香丸芳香开窍,温通止痛。
    若出现胸痛气短,汗出肢冷,面色苍白等症状,为心阳欲脱,应急用参附汤加龙骨、牡蛎以回阳救逆。
        痰浊壅,喘而咳,小陷胸,苇茎和。
    因痰浊壅阻而胸痛者,以胸痛喘咳,咯痰黄稠为辨证要点。治疗上可用小陷胸汤和千金苇茎汤涤痰泻热,宽胸开结。   
***头  痛***
        头痛证,药要准。因风寒,茶调遵。因风热,芎芷稳。因风湿,羌活泯。
    头痛因风寒者,可用川芎茶调散疏风散寒。因风热者,可用芎芷石膏汤疏风清热。因风湿者,可用羌活胜湿汤祛风胜湿。风寒,风湿,风热的具体症状可参考感冒等有关章节。
        肝阳亢,怒难忍,目赤弦,钩藤饮。
    因肝阳头痛者,以心烦易怒,目赤目眩为辨证要点。治疗上可用天麻钩藤饮平肝潜阳。
        肾气虚,腰膝损,补元煎,为上品。
    因肾虚而头痛者,以腰膝酸软为辨证要点。治疗上可用大补元煎滋补肾气。
        气血亏,面色审,劳则甚,八珍谨。
    因气血亏虚而头痛者,以面色苍白无华,遇劳累则头痛加重为辨证要点。治疗上可用八珍汤补气养血。
        胸脘闷,痰为本,发呕恶,天麻允。
   因痰浊中阻,上蒙清窍而头痛者,以胸脘满闷,呕恶痰涎为辨证要点。治疗上可用半夏白术天麻汤化痰降逆。
        痛不移,淤血诊,通窍汤,最中肯。
    因淤血而头痛者,以疼痛不移,痛如针刺为辨证要点。治疗上可用通窍活血汤活血化淤。
***中  风***
        中风证,伤肢体。
    中风证是以猝然昏仆,不省人事,口眼歪斜,或半身肢体不遂为主要特征。
        络脉空,难言语,口眼歪,身不起,大秦艽,效无比。
    因正气不足,络脉空虚,风邪入中经络者,以口眼歪斜,语言不利,甚则半身不遂为辨证要点。治疗上可用大秦艽汤祛风通络,养血和营。
        风阳扰,晕不已,腰酸软,弦脉取,镇肝汤,皆赞许。
    因肝肾阴虚,风阳上扰而中风者,以头晕头痛,腰酸腿软,脉细弦而数为辨证要点。治疗上可用镇肝息风汤育阴潜阳,镇肝息风。
        突昏仆,脏腑里,邪内闭,牙关抵。若身热,至宝举。肢不温,苏和给。
    突然昏仆,不省人事,牙关紧闭,口噤不开为中脏腑,中脏腑可分为闭证、脱证。闭证又分为阳闭、阴闭。若突然昏仆,不省人事,身热面红者,为阳闭,当急用至宝丹辛凉开窍,继则用羚羊角汤清肝息风。若突然昏仆,不省人事,身无热,四肢不温看,为阴闭,当急用苏合香丸辛温开窍,继则用涤痰汤豁痰息风。
        正气脱,汗如洗,便自遗,参附拟。
    脱证为正气衰微,有阴阳离决之势,以目合口开(与闭证正相反),汗多不止,二便自遗为辨证要点。治疗上可用参附汤加龙骨、牡蛎、山萸肉益气回阳,扶正固脱。
        面潮红,寒足履,虚阳越,地黄庀。
    脱证如见面赤足冷,脉散大无根为虚阳外越之象,治疗上可用地黄饮子峻补真阴,温肾扶阳。
    歌诀中“给,音儿,供给之意。”“庀,音痞,治理之意。”
   
***中风后遗证***
        中风后,诸病众。
    中风经治疗,病情平稳后,常遗有许多后遗证。临床以口眼歪斜,语言不利,半身不遂为多见。
        口眼歪,需牵正。
    口眼歪斜者,可用牵正散加味祛风除痰,镇痉通络。
        言不利,虚实并。
    语言不利者,有虚实之分。实者为风痰阻络,虚者为肾精亏损。
        脉弦滑,风痰讼,解语丹,心悟供。
    因风痰阻络而言语不利者,以脉象弦滑为辨证要点。治疗上可用《医学心悟》中的解语丹祛风除痰,通络开窍。
        心中悸,腰软纵,肾精虚,地黄靖。
    因肾精亏损而言语不利者,以心悸气短,腰膝酸软,甚则放纵不收为辨证要点。治疗上可用地黄饮子去肉桂,加杏仁、桔梗补肾填精,开音利窍。
       半身瘫,肢难动,气虚轻,肝阳重。
    半身不遂者,有气虚血滞,脉络淤阻和肝阳上亢,脉络淤阻之分。前者症状较轻,后者症状较重。
        身无力,气虚性,舌淡紫,淤血盛,还五汤,能救命。
    因气虚血滞,脉络淤阻而半身不遂者,以肢软无力,舌淡紫为辨证要点。治疗上可用补阳还五汤益气活血,逐淤通络。
        肝阳亢,体僵硬,头晕疼,不可控,熄风汤,张氏订。
    因肝阳上亢,脉络淤阻而半身不遂者,以患侧肢体僵硬拘挛,头疼头晕为辨证要点。治疗上可用张锡纯镇肝息风汤平肝潜阳,息风通络。

羊角锤 | 2004-3-14 22:00:25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医内科学三字经*段苦寒*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 (节选)

***耳聋、耳鸣***
        耳聋鸣,虚实熟。
    临证治疗耳聋、耳鸣必须熟知有虚实之分。
        肝火盛,音全无,烦且怒,痛在颅,龙胆汤,泻热毒。
    因肝胆火盛,上壅于耳而患耳聋、耳鸣者,以突然耳聋,耳鸣,或突然全聋,心烦易怒,头痛面赤为辨证要点。治疗上可用龙胆泻肝汤清肝泄热。
        若痰多,痰火除,辨胸闷,蝉声如,脉象滑,二陈逐。
    因痰火郁结,壅阻清窍而耳聋、耳鸣者,以痰多,胸闷,两耳蝉鸣,脉象滑为辨证要点。治疗上可用二陈汤加黄芩、黄连化痰清火,和胃降浊。
        头晕眩,精不足,腰膝病,左慈图。
    因精血不足,不能上充清窍而声聋、耳鸣者,以头晕目眩,腰膝酸软为辨证要点。治疗上可用耳聋左慈丸滋阴潜阳,补肾益精。
        肾阳虚,骨脂俗。中气虚,益气服。
    因肾阳虚而耳聋,耳鸣者,可用补骨脂丸温补肾阳。因中气虚弱,清气不升而耳聋,耳鸣者,可用益气聪明汤益气升清。
***厥  证***
        厥证发,突昏迷,四肢冷,审口鼻。
    厥证以突然昏倒,四肢逆冷为主要特征。但醒后无口眼歪斜,言语不利,偏瘫等中风证。
        因于气,恼怒急,呼吸粗,五磨奇。
        呼吸微,元气疲,回阳饮,加术芪。
    气厥可分为虚实二大类,实证多由肝气不舒,气机逆乱而发病。以暴怒之后而发病,呼吸气粗为辨证要点。治疗上可用五磨饮子顺气开郁。虚证多由元气素虚,暴怒悲恐,一时气机不相顺接,中气下陷而发病。以呼吸气微为辨证要点。治疗上可用四味回阳饮加白术,黄芪补气回阳。
        唇色紫,血厥罹,通淤煎,达经渠。
        失血多,命将毙,独参汤,正气提。
    血厥亦分为虚实二大类。实证多由暴怒,肝气上逆,血随气升,上敝神明而发病。以面赤唇紫为辨证要点。治疗上可用通淤煎活血顺气。虚证多由失血过多,血不上承,神明失养而发病。以失血多为辨证要点。治疗上急用独参汤大补元气以固脱,继用人参养营汤补气养血以善其后。
        喉有痰,痰厥疑,导痰汤,莫拘泥。
    喉有痰声者,多为痰厥,治疗上可用导痰汤行气豁痰。
        脘腹满,食厥袭,吐与下,将邪涤。
    暴食之后发为厥证者,为食厥,多有脘腹胀满等食滞症状。治疗时当根据食滞部位,在上者用盐汤探吐;在中者用保和丸以消食积,在下者用小承气汤荡涤食滞。
        若暑厥,季节局,温病学,法有余。
    暑厥多发生在夏季,受季节之局限,治疗上应参照温病学中有关章节辨证施治。
   
***郁  证***
        郁证治,将气扫。胁肋痛,胀闷饱,
        或失眠,或争吵,情绪乱,须开导。
    郁证是由气机郁滞引起的一种情志性疾病。以胁肋胀痛,脘腹饱闷,或失眠,或易怒善哭与人争吵不休,情绪紊乱为主要特征。临证除用药物治疗外,还须对病人进行开导规劝等心理疗法。
        若抑郁,肝气讨,善太患,柴胡找。
    因肝气郁结者,以精神抑郁,善太息为辨证要点。治疗上可用柴胡疏肝汤理气解郁。
        气化火,易怒恼,脉弦数,逍遥了。
    因气郁化火者,以性情急躁易怒,脉弦数为辨证要点。治疗上可用丹栀逍遥散合左金丸清肝泻火,解郁和胃。
        咽不适,痰气扰,四七汤,无甘草。
    因痰气郁滞者,以咽中不适,如有物梗阻,咯之不出,咽之不下为辨证要点。治疗上可用四七汤或半夏厚朴肠化痰利气,解郁祛湿。
        善悲哭,心神搅,用甘麦,加大枣。
    因忧郁伤抻,心神不宁者,以悲忧善哭为辨证要点。治疗上可用甘麦大枣汤加柏子仁,酸枣仁养心安神。
        心脾虚,饮食少,多思虑,归脾巧。
    因心脾两虚,心失所养者,以多思善虑,食少纳呆为辨证要点。治疗上可用归脾汤健脾养心,益气补血。
        眩而悸,虚火表,脉细数,滋水好。
    因阴虚火旺者,以眩晕,心悸,脉细数为辨证要点。治疗上可用滋水清肝饮滋阴清热。
***眩  晕***
        眩晕证,旋转摇,若乘船,遇浪淘。
    眩晕证是以头晕眼花,重者如坐舟船,旋转不止,或伴有恶心呕吐,汗出,甚则昏倒为主要特征。
        肝阳亢,面红潮,躁而怒,钩藤嚼。
    因肝阳上亢而眩晕者,以面色潮红,烦躁易怒为辨证要点。治疗上可用天麻钩藤饮平肝潜阳,清火息风。
        头如蒙,痰浊疗,二陈加,可代庖。
    眩晕而头重如蒙者,多为痰浊中阻,治疗上可用二陈汤加白术天麻燥湿祛痰,健脾和胃。
        气血亏,怕遇劳,面苍白,归脾熬。
    因气血亏虚而眩晕者,以劳累即发眩晕,面色苍白为辨证要点。治疗上可用归睥汤补气养血,健运脾胃。
        腰膝病,肾精调,五心热,左归饶。
因肾精不足而眩晕者,以腰膝酸软,五心烦热为辨证要点。治疗上可用左归饮补肾滋阴。
       四肢冷,苔白薄,肾阳衰,右归瞧。
    因肾阳衰虚而眩晕者,以四肢厥冷,舌淡苔白薄为辨证要点。治疗上可用右归饮补肾助阳。
***不  寐***
        不寐证,熬通宵,或时醒,精神凋。
    不寐证是以入寐困难,或通宵不能入睡,或时寐时醒,精神萎靡不振为主要特征。
        性急躁,肝火标,日红赤,龙胆昭。
    因肝郁化火而不寐者,以急躁易怒,目红赤为辨征要点。治疗上可用龙胆泻肝汤加酸枣仁、龙齿、磁石清肝泻热,祛湿安神。
        头沉重,痰热交,苔黄腻,温胆褒。
    因痰热内扰而不寐者,以头重如蒙,舌苔黄腻为辨证要点。治疗上可用温胆汤加黄连,栀子化痰清热,和中安神。
        虚火旺,五心烧,连胶汤,疗效高。
    因阴虚火旺而不寐者,以五心烦热如有火烧为辨证要点。治疗上可用黄连阿胶汤清热安神,滋阴养血。
        心脾虚,细推敲,饮食少,归脾操。
    因心脾两虚而不寐者,多由思忧悲恐而致,临证要详细审察病情,找出致病之情志因素加以规劝开导,若因劳心过多应适当休息。心脾两虚而不寐者,多见饮食减少等脾虚症状。治疗上可用归脾汤补养心脾。
        怯而惊,心胆夭,定志丸,妙法超。
    因心胆气虚而不寐者,以胆怯心惊为辨证要点。治疗上可用安神定志丸益气镇惊,安神定志。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