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 寐

[复制链接]
查看2366 | 回复5 | 2004-3-7 00:49:4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不   寐

   例一   田××,男,成年,初诊日期:1958年4月17日。
   水火不济,引动肝阳上亢,失眠多梦,头痛偏左。法当滋水济水,平肝潜阳。
   大生地12克   天麦冬各9克   细石斛9克   珍珠母18克(先煎)  煅龙齿12克(先煎)  辰茯神9克  炒枣仁9克   夜交藤12克   夜合花6克   炒杭菊9克   嫩钩藤9克(后下)  炒丹友4.5克

(胡建华等整理:程门雪院长学术渊源与成就,《中医杂志》10 :19,1979)

  例二  徐×,女性。大病之后,孕经数月,血分自当不敷,肝家荣养较差,气痞愈后,仍存余蒂,脉象弦滑而细数,姑予滋柔和化以畅生机。
   生牡蛎(包先煎)12克   旋覆花(包煎)9克   淡苁蓉9克   桑上寄生15克   生赭石9克   大麻仁9克 生鳖甲(先煎)9克   清半夏4.5克   沙枳壳实各2.4克   芡实米(盐水炒)9克   盐知柏各9克   莲心(朱拌)6克   首乌藤18克   乌药6克   藕30克
   据来函云“服15剂,头晕减,心下悸、失眠俱转轻”,是以改拟膏方调理。
   处方按原方量,加两倍,增入焦枣仁6克,炒远志18克、血琥珀15克,浓煎炼蜜收膏,每早晚各服一匙,约9克许,白开水化服。

(孔嗣伯整理:孔伯华医案,《中医杂志》8:547,1956)

  例三  沈×,女,、56岁,初诊日期:1965年7月18日。
. 失眠经久不瘥,已逾五载。轰热上升,两目干涩,心悸不宁。脉虚弦,当以半夏秫米、黄连阿胶合温胆汤三方出入之。
   仙半夏6克(杵)  北秫米12克(包)  大生地12克   杭白芍6克   珍珠母30克(先煎)   灵磁石24克(先煎)  小川连1.5克   藕粉炒阿胶9克   朱茯苓12克   炒竹茹6克   小枳实3克   橘皮4.5克   柏子仁12克
   7月21日(二诊):阳跷为病,眼失清宁,失眠经久不瘥。两目干涩,虚烦心悸,遇事惊慌,脉来虚弦。再以半夏秫米、黄连阿胶合温胆汤三方并治之。
   仙半夏6克(杵)   北秫米12克(包)   大生地12克  杭白芍6克   灵磁石24克(先煎)   小川连1.5克   藕粉炒阿胶9克   朱茯苓12克   沙竹茹6克   小枳实3克   橘皮4.5克   泡远志4.5克   炒枣仁12克(研)  3剂。
   7月25日(三诊);迭服半夏秫米、黄连阿胶合温胆汤三方之后,经久之失眠已得安睡,心悸已宁,两目重涩,脉小弦,再循前治。
   仙半夏6克(杵)   北秫米12克(包)   大生地12克   杭白芍6克   珍珠母30克(先煎)   灵磁石24克   霜桑叶9克   黑芝麻12克   小川连1.5克   藕粉炒阿胶9克   炒竹茹6克   小枳实3克   橘皮4.5克 泡远志4.5克   炒枣仁12克(研)   3剂。
   7月28日(四诊):阳能入阴,得半夏秫米之交通阴阳,温胆之宁胆化痰,黄连阿胶之清心养血,故经久之失眠已安然入睡,两目重涩已瘥,脉小弦,再以前法治之。
   仙半夏6克(杵)   北秫米12克(包)   大生地12克   杭白芍6克   霜桑叶9克   黑芝麻12克   滁菊花9克   拌炒女贞子9克   小川连1.5克   藕粉炒阿胶9克   白茯苓12克   炒竹茹6克   小枳实3克   橘皮4.5克   泡远志4.5克  炒枣仁12克(研)   3剂。
   嗣后,仍以上述方意,再适当配苍龙齿、朱灯芯、柏子仁、合欢皮、血琥珀等,以加强养心安神作用,调治一月而收功。
   1975年 3月随访: 睡眠良好,十年来未复发。

(《内科临证录》陈道隆医案)

   例四 ×××,男,40岁,初诊日期;1962年12月。
    失眠、多梦心悸,偏头痛,耳鸣,为时较久。常服用解痛片及巴比妥一类镇痛安眠药,但至今仍时时发作。胸腹胀闷,间或作痛,午后为甚。睡眠之中常有鼻阻塞,呼吸不利感。目瞀花,咽干。最感痛苦者,为大便不正常已久,坚实为多,溏泻较少,每日一、二次或二、三日一次。口臭,时有泛酸。小溲次频而滴沥不尽,时感疲倦软乏,要求冬令进补。经诊其舌苔微黄而厚,尤其于舌根部,脉细劲。
   辨证:胃有燥火,肺胃津伤。
   治法:降胃为主,甘凉儒润。
   方药:
   太子参60克   麦冬90克   北沙参90克   杏仁(去皮尖)90克  白芍60克  金石斛90克   玉竹60克  茯神120克   火麻仁60克   焦六曲60克   泽泻60克   白扁豆60克   知母60克  乌玄参90克   北秫米120克  川贝母15克   生甘草30克   生地黄120克   红枣90克   阿胶60克   龟板胶60克   蜜500克,冰糖250克收膏。服上膏方后,大便十分舒畅,已能每日一次,头痛、失眠等症,均轻减若失。

   (何任:胃腑以通为用,《新中医》3:16,1979)

   例五  徐 ××,壮年。
   患者操劳忧虑,心神交瘁,久之酿成失眠往往终宵不能合目。西药治疗可取眠数小时,然梦魂颠倒,过后益增疲乏。今岁入夏以来,失眠变本加厉,历经医治罔效,自8月14日起至今已达3夜还未入睡,头脑懵懵,衣不知热,食不知味,…面虽  白而神采飞扬,谈笑自若,双目隐隐现红丝,脉象两关均弦长,舌边有青纹。方药:
   桃仁12克   红花9克   当归9克   川穹9克   淮牛膝9克   参三七9克   大生地9克   柴胡6克   京赤芍9克   沙枳壳6克   炙甘草3克。
   一剂后即夜卧贴然,连服15剂,未见再发。
   后此二月,复来求治,言旬日来又苦失眠,但不若前次之甚。……两关仍弦,依然实证也,因有头痛目赤,胁胀等肝火上炎症象,改用龙胆泻肝汤。方药:
   黄芩9克  龙胆草4.5克  小生地9克   泽泻9克   车前子9克   生甘草3克   柴胡6克   黑山栀9克   当归6克  本通9克
   上方共服5剂而夜眠全安,肝火上炎症象亦除。

  (孙幼立整理:范文虎先生失眠医案一则,《中医杂志》 7:15, 1963)

  【评按】 不寐即一般所谓失眠,系指以经常不易入寐为主的证候。多因思虑劳倦,损伤心脾;或心肾不交、阴虚火旺,肝阳扰动;或胃不和等因素而发病。例一证属水火不济,肝阳上亢,法当滋阴与安神并用,涵肝木而潜浮阳,标本同治。例二乃阴虚肝旺而致不寐。治以滋柔和化合清滋抑化,药用精当,疗效尚佳。例三素体营阴亏损,且年逾五十,太冲脉衰,天癸竭,肾阴不足,肝阳偏亢,肝气郁结,胆气不宁,诸证悉见,病情错综复杂,故用黄连阿胶扬清心养血;温胆汤补心气、宁胆怯;半夏秫米汤交通阴阳,引阳入阴。
审证求因,合理使用复方是本例取效之关键。例四病程日久,兼症颇多,然又以大使不利为突出症状,患者口臭泛酸,苔黄而厚,脉细劲,为胃有燥火、肺胃津伤之证。经云“胃不和则卧不安”,故以降胃为主,弃用刚燥苦降下夺之品,以甘凉濡之剂,重在和胃,胃因和则卧而得安。例五系因瘀血内阴而致失眠。范氏辨瘀血证重视望诊,凡见有双目红丝,舌边有青纹者,乃瘀血之征。患者爱因思虑郁结日久,气与血迸而为瘀,瘀血不去则眠终不安,故连投血府逐瘀汤而获效,实乃对活血化瘀法应用之发挥。两月后处长诊时证见肝火上炎,正如柯韵伯所说“肝火旺,则上走空窍,不得睡”,改用龙胆泻肝汤而愈,是故同病异证而异治尔。


weidaobucuo | 2004-4-19 04:01:53 | 显示全部楼层

不 寐

说实话失眠症治疗中医辨证有一定的特色,但是临床也有很多情况下可能无证可辨或难辨(尤其是一些高年患者)。除了要尽量找到原发病外,还要求医生和患者建立良好的关系,能够作到心理交流,当患者信任医生时,治疗往往有效。反之则多无效!
weidaobucuo | 2004-4-19 04:11:46 | 显示全部楼层

不 寐

短时间的失眠后往往继发一些体征和症状,如头昏 头痛 烦躁 目赤 舌边尖红 苔黄  尿赤 脉弦长,这些症状不经过药物治疗,只要睡眠改善就可以改善。可是,对一些失眠病史长的患者,这些症状往往又会带来不适,则需要治疗。这是本人的一点拙见,希望抛砖引玉,就教与高明,甚兴!
沙漠草 | 2004-4-27 10:27:19 | 显示全部楼层

不 寐

好贴!
weidaobucuo | 2004-5-2 01:32:14 | 显示全部楼层

不 寐

中医治疗本证有效,但是效果的持久性往往观察较少。岐黄子 先生的方脉对证当然有效。可是,您对是否观察过效果的持久性呢?请赐教!
浅滩无鱼 | 2004-5-22 12:49:50 | 显示全部楼层

不 寐

本文属于岐黄转摘.意在告知不寐病机之多." 非岐黄所诊之患者."中医治疗本证有效,但是效果的持久性往往观察较少。岐黄子 先生的方脉对证当然有效。可是,您对是否观察过效果的持久性呢?请赐教!"  如果患者治疗好了之后,不食人间烟火,没有七情六欲,100%的效果持久.不然的话,哪位医生能轻易说"保证XX年不复发或一劳永逸?"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