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开启辅助访问
切换到窄版
登录
注册
首页
Portal
养生
中医
疾病
方药
针灸
古籍
论坛
BBS
公告
搜索
搜索
中医基础
中医诊断
临床经验
理论探讨
中医文化
新闻动态
内科
外科
妇科
儿科
传染病
肿瘤
医案
中药
方剂
经典类
方剂类
各家类
五官类
四诊类
针灸类
外科类
妇儿类
医案类
养生类
现代类
本版
帖子
用户
大医精诚网
»
论坛
›
中医论坛
›
古今医案
›
各医家关于十枣汤的论述
返回列表
发新帖
各医家关于十枣汤的论述
[复制链接]
1496
|
0
|
2004-4-1 20:54:40
|
显示全部楼层
|
阅读模式
十枣汤 《伤寒论》方
药物组成 芫花(熬)、甘遂、大戟。
服用方法 上三味,等分,各别捣为散。以水一升半,先煮大枣肥者十枚,取八合去滓,内药末。强人服一钱匕,羸人服半钱,温服之,平旦服;若下少病不除者,明日更服加半钱,得快下利后,糜粥自养。
主治病证
太阳中风,下利呕逆,表解者,乃可攻之。其人漐漐汗出,发作有时,头痛,心下痞硬满,引肋下痛,干呕短气,汗出不恶寒者,此表解里未和也,十枣汤主之。(157)
病悬饮者,十枣汤主之。
咳家其脉弦,为有水,十枣汤主之
夫有支饮家,咳烦胸中痛者,不卒死,至一百日或—岁,宜十枣汤。
名医方论
***成无己***
辛以散之,芫花之辛,以散饮;苦以泄之,甘遂、大戟之苦,以泄水。水者,肾所主也;甘者,脾之味也。大枣之甘者,益土而胜水。(《注解伤寒论》卷四)
***郭雍***
十枣汤乃攻里大峻药也,非和里药也。设或误用,杀人过于承气。(《伤寒补亡沦》)
***方有执***
此盖邪热伏饮,搏满胸胁,与结胸虽涉近似,与胃实则大不相同,故但散之以芫花,达之以甘遂。泻虽宜苦,用则大戟;胜之必甘,汤斯大枣。是皆蠲饮逐水之物,而用情自尔殊常(《伤寒论条辨》)
***许宏***
议曰:下利呕逆者,里受邪也。若其人漐漐汗出,发作有时者,又不恶寒,此表邪已解,但里未和。若心下痞硬满,引胁下痛,干呕短气者,非为结胸,乃伏饮所结于里也。若无表症,亦必烈駃之剂泄之乃已。故用芫花为君,破饮逐水;以甘遂、大戟为臣;佐之以大枣,以益脾而胜水为使。经曰;以辛散之者,芜花之辛,散其伏饮;苦以泄之者,以甘遂、大戟之苦,以泄其水;甘以缓之者,以大枣之甘,益脾而缓其中也。(《金镜内台方议》)
***吴昆***
伤寒表证已去,其人漐漐汗出,心下痞硬,胁痛,干呕,短气者,此邪热内畜而有伏饮也,本方主之。
芫花之辛能散饮,戟、遂之苦能泄水。又曰:甘遂能直达水饮所结之处。三物皆峻利,故用大枣以益土,此戌衣之后而发巨桥之意也。是方也,惟壮实者能用之,虚羸之人,未可轻与也。(《医方考》)
***汪昂***
治太阳中风,下利呕逆,表解者乃可攻之,其人漐漐汗出,头痛,心下痞硬,引胁下痛,干呕,短气,汗出,不恶寒,表解而里未和,邪热内蓄,有伏饮者(下利呕逆,里受邪也;汗出不恶寒,表已解也;头痛痞硬引胁下痛,于呕短气,邪热内蓄而有伏饮也;此为水气上逆,呕逆头痛,与表证头痛稍别。周扬俊曰:此证与结胸颇同,故汤亦与陷胸相仿,表解后攻与结胸之戒不殊也)。
此足太阳药也。芫花、大戟之辛苦以逐水饮;甘遂苦寒,能直达水气所结之处,以攻决为用;三药过峻,故用大枣之甘以缓之,益土所以胜水,使邪从二便而出也(十枣汤、小青龙汤主水气干呕;桂枝汤主太阳汗出干呕;姜附汤主少阴下利干呕;吴茱萸汤主厥阴吐涎沫干呕。王海藏曰:表有水用小青龙,里有水用十枣。或问十枣汤、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皆属饮家,俱有头痛项强之证,何也?张兼善曰:太阳经多血少气,病人表热微渴,恣饮水浆,为水多气弱,不能施化,本经血气,因而凝滞,致有头痛项强之患,不须攻表,但宜逐饮,饮尽则自安。杜壬曰:里未和者,盖痰与燥气壅于中焦,故头痛干呕、汗出短气,是痰膈也,非十枣不能除,但此汤不宜轻用,恐损人于倏忽)。(《医方集解》)
***柯琴***
仲景利水之剂种种不同,此其最峻者也。凡水气为患,或喘或咳,或利或吐,或吐利而无汗,病一处而已。此则外走皮毛而汗出,内走咽喉而呕逆,下走肠胃而下利,水邪之泛滥
者,既浩浩莫御矣,且头痛短气,心腹胁下皆痞硬满痛,是水邪尚留结于中,三焦升降之气,拒膈而难通也。表邪已罢,非汗散所宜;里邪充斥,又非渗泄之品所能治。非选利水之至锐者以直折之,中气不支,亡可立待矣。甘遂、芫花、大戟皆辛苦气寒,而秉性最毒,并举而任之,气同味合,相须相济,决渎而大下,一举而水患可乎矣。然邪之所凑,其气已虚,而毒药攻邪,脾胃必弱,使无健脾调胃之品主宰其间,邪气尽而元气亦随之尽。故选大枣肥者为君,预培脾土之虚,且制水势之横,又和诸药之毒。既不使邪气之盛而不制,又不使元气之虚而不支,此仲景立法之尽善也。(《伤寒附翼》)
***程应旄***
顾下之一法,多为胃实而设,今邪在胸胁,较之于胃,高下不同。况胃实者,邪热燥干津液,肠胃中责其无水。今则邪液结聚,肠胃间责其多水。故荡涤肠胃之药俱无所用,唯取芫花之辛,甘遂、大戟之苦从高分下之,使沟渠经隧无处不达。而复用大枣十枚,以补土气,以杀毒势则破结,仍是和中不令其有伤于胃耳。(《伤寒论后条辨》)
***陈尧道***
此汤与陷胸相仿,伤寒种种下法,咸为胃实而设,今证在胸胁而不在胃,则荡涤肠胃之药,无所取矣。故用芫花之辛以逐饮,甘遂、大戟之苦以泄水,并赖大枣之甘以运脾,助诸药祛水饮于胸胁之间,乃下剂中之变法。(《伤寒辨证》)
***钱潢***
夫芫花辛温而有小毒,能治水饮痰澼胁下痛。大戟苦寒而有小毒,能泄脏腑之水湿。甘遂苦寒有毒,而能行经隧之水湿。盖固三者性未驯良,气质峻悍,用之可泄真气,故以大枣之甘和滞缓,以柔其性气,裹其锋芒。(《伤寒溯源集》)
***尤怡***
按《金匮》云:饮后水流在胁下,咳吐引痛,谓之悬饮。又云,病悬饮者,十枣汤主之。此心下痞硬,满引胁下痛,所以知其为悬饮也。悬饮非攻不去,芫花、甘遂、大戟并逐饮之峻药也。而攻其饮,必顾其正,大枣甘温以益中气,使不受药毒也。(《伤寒贯珠集》)
***王晋三***
攻饮汤剂,每以大枣缓甘遂、大戟之性者,欲其循行经隧,不欲其竞走肠胃也,故不名其方而名法,曰十枣汤。芫花之辛,轻清入肺,直从至高之分去宛陈莝,以甘遂,大戟之苦,佐大枣甘而泄者缓攻之,则从心及胁之饮,皆从二便出矣。<《绛雪园古方选注》)
***徐忠可***
脉沉为有水,故曰悬饮。弦则气结,故痛。主十枣汤者,甘遂性苦寒,能泻经隧水湿,而性更迅速直达;大戟性苦辛寒,能泻脏腑之水湿,而为控涎之主;芫花性苦温,能破水饮窠囊,故曰破癖须用芫花。合大枣用者,大戟得枣,即不损脾也。盖悬饮原为骤得之证,故攻之不嫌峻而骤,若稍缓而为水气喘急浮肿,三因方以十枣汤为末,枣肉和丸以治之,可谓善于变通者也。(《金匮要略论注》)
***沈明宗***
沉为水郁于里,弦主卫气不行。津液凝滞,化而为饮,流注胁下,故为悬饮。饮阻阴阳道路之气不宣,则内痛也,是以十枣调固睥胃而运水湿。大戟、芫花、甘遂,共逐脏腑经络之痰饮,俾饮去则元气自复,所以不畏其峻,即水在肝之主方也。(《金匮要略编注》)
***魏荔彤***
沉取既弦,则邪之深伏胁下,自成一巢穴,如孤军独立,非单刀直入之将入虎穴而求虎子,不足以破其险阻也。芫花、甘戟,专主逐水取湿,直达水饮窠囊之处,取效甚捷;和以枣肉,令不伤胃。治水之专利,正所以攻胁下屈曲之邪,至当不易也。服法斟酌强羸人,快后养以糜粥,皆全胃气也。(《金匮要略方论本义》)
***费伯雄***
十枣汤乃逐水之峻剂,非大实者不可轻试。至河间之三花神佑丸,除大枣而加大黄、黑丑,已是一味峻猛,不复留脾胃之余地,更加轻粉,刚元气搜刮殆尽,病虽尽去,而人亦随亡。可知仲景以十枣命名,全赖大枣之甘缓,以救脾胃,方成节制之师也。(《医方论》)
***张秉成***
治太阳中风,表证已解,惟内蓄水邪,浩浩莫御,下利呕逆,汗出心下痞硬满引胁下痛者。此必素有伏饮在内,因病而激发所致。观其表证已解,则知不因误下,并非水热互结而成胃实之比。故不用大黄、芒硝荡热软坚,但以芫花、甘遂、大戟三味峻攻水邪之品而直下之。然水邪所结,脾气必虚,故治水者,必先补脾,以土旺则自能胜水,脾健则始可运行,且甘缓制其峻下之性,此其用大枣之意欤!凡杂病水鼓证正不甚虚者,皆可用之。(《成方便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提升卡
置顶卡
沉默卡
喧嚣卡
变色卡
显身卡
返回列表
发新帖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发表回复
回帖并转播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羊角锤
回复楼主
返回列表
中医沙龙
尊生保健
走进中医
医理探源
临床经验
中药方剂
四大经典
美容之声
声乐治疗
房中探玄
针道天下
中西结合
古今医案
中医资源
医学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