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舌诊研究与图谱*广东科技出版社(节选)

[复制链接]
查看11460 | 回复45 | 2004-5-9 21:56:3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这个贴子最后由羊角锤在 2004/05/19 08:43pm 第 3 次编辑]

(一)舌的结构与生理功能
l.舌的结构
    舌附着于口脏底、下颌骨和舌骨,其上面叫舌背,中医习惯叫舌面,下面称舌底。舌表面有粘膜层。薄而透明;粘膜上有三种舌乳头,即丝状乳头、菌状乳头和轮廓乳头。在后两种乳头内有味蕾,所以舌有感受味觉,调节声音,拌和食物等功能。舌的这种结构,和五脏六腑有密切的关系。《形色外珍简摩·舌质舌苔辨》说:“夫舌为心窍,其伸缩展转,则筋之所为。肝之用也。其尖上红粒,细如于粟者,心气挟命门真火而鼓起者也,其正面白色软刺如毫毛者。肺气挟命门真火而生出者也,至于苔,乃胃气之所熏蒸,五脏皆禀气于胃,故可借以诊五脏之寒热虚实也。”
2.舌的生理功能
    其功用不外乎辨别滋味,调节声音,拌和食物等。正如《辨舌指南》说:“凡物入口,必干于舌,故舌之功用,为食物辨味及发声。凡食物自口下于胃,谓之下咽”。吞咽是食物经咀嚼成为食闭后,由舌的翻卷推入咽喉。而引起喉头上举等一系列反射动作,使食物人胃。故在吞咽过程中,舌的翻卷动作是重要的组成部分。舌在发音过程中,与语言的清晰、音量的大小也有关系。
(二)舌诊原理与脏腑的关系
    舌和脏腑的联系。主要是通过经络和经筋的循环运行联系起来的。例如手少阴心经之别系舌本,足太阴脾经连舌本,散舌下,足少阴肾经挟舌本,足厥阴肝经络舌本……。足太阳之筋,其支者,别入结于舌本;足少阳之筋,入系舌本;上焦出于胃上口,上至舌,下足阳明……。这些说明五脏六腑都直接或间接地通过经络、经筋与舌相联,脏腑的精气上荣于舌,脏腑之病变也必然影响精气的变化而反映于舌象。舌为心之苗窍,又为脾之外候,而舌苔乃胃气之所熏蒸。舌质的血络最丰富,与心主血脉的功能有关;舌的灵活运动可调节声音,形成语言,又与心主神志的功能有关。因此,舌象首先反映心的功能状态。而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主宰全身脏腑气血的功能状态,所以心的功能状态反映了全身脏腑气血的功能状态。可见脏腑气血的疾病,必然通过心而反映于舌。舌的味觉,又可影响食欲,与脾主运化和胃主受纳的功能有关。而脾为后天之本,是气血之化源,对全身各部分都有举足轻重的影响。因此。舌象不单反映了脾胃的功能状态,而且代表了全身气血津液的盛衰。然而五脏六腑之精又都归藏于肾,肾为先天之本,其经脉系于舌,所以五脏六腑之精气,通过后天脾胃和先天肾脏与舌相联系,五脏六腑的病变可反映于舌。
    脏腑在舌面上的分部:舌尖属心肺,舌边属肝胆,中心属脾胃,舌左边属肝,右边属胆,舌根属肾。
(三)舌诊的临床意义
    舌诊是中医辨证不可缺少的客观依据,无论八纲、病因、脏腑、六经、卫气营血和三焦等辨证方法,都以舌象为重要的辨证指标。正如《临症验舌法》书中所说:“凡内外杂证,亦无—不呈其形,著其色于舌……据舌以分虚实,而虚实不爽焉;据舌以分阴阳,而阴阳不谬焉;据舌以分脏腑、配主方,而脏腑不差,主方不误焉。危急疑难之顷,往往症无可参,脉无可按,而惟以舌为凭;妇女幼稚之病,往往闻之无息,问之无声,而惟有舌可验”。由此不难理解,历代医家对占诊的重视。舌粘膜上皮薄而透明,其血液供应极为充足,舌乳头变化极其灵敏,所以舌象是反映体内变化的非常灵敏的标尺。舌象的变化,能客观地反映正气盛衰、病邪深浅、邪气性质、病情进退,可以判断疾病转归和预后,可以指导处方遣药。
  1.判断正气盛哀
    《辨舌指南·绪言》引用徐灵胎的话说:“舌为心之外候,苔乃胃之明征,察舌可占正之盛衰,验苔以识邪之出入”。但苔乃胃气所生,故验苔亦可察胃气之存亡。如舌质红润,为气血旺盛;舌质淡白,为气血虚衰:苔薄白而润,是胃气旺盛;舌光无苔,为胃气衰败,或胃阴枯竭。
  2.分辨病位深浅
    《辨舌指南》说:“辨舌质,可诀五脏之虚实。视舌苔,可察六淫之浅深”。无论外感、内伤,察其苔之厚薄,足以反映邪气之深浅轻重。如苔薄多为疾病初期,邪入尚浅,病位在表;苔厚则为病邪人里,病位较深;舌质绛则为热入营血,病位更深,病情危重。
  3.区别病邪性质
    不同性质的邪气,在舌象上都能有所反映,如黄苔多主热邪,白滑苔则主寒邪;腐腻苔多是食积痰浊。黄厚腻苔则是湿热;舌偏歪为风邪,舌有瘀斑、瘀点则是瘀血。
  4.推断病情进退
    苔色与苔质,往往随正邪消长和病情进退呈相应的动态变化,特别是在外感热病中,变化十分迅速,就是在内伤杂病中,舌象变化也同样反映了病情的进退。如舌苔由白转黄,又进一步变灰黑,说明病邪由表入里,由轻变重,由寒化热;舌苔由润转燥,多是热盛而津渐伤;若苔由厚变薄,由燥转润,往往是病邪渐退,津液复生。可见望舌时,必须四诊合参,全面分析,才能作出正确的诊断。
(四)舌诊的方法与注意事项
  1.舌诊的方法
(1)望舌神、舌色法:神,是舌的神态、知觉、运动等生命活动现象的主宰;色,是舌的色彩,最能反映舌质的生理和病理变化。苔质由病变邪气而生,苔色由病变邪气而着,不同的病邪,既可以见到不同的苔质,也可以出现不同的苔色。神与色互相联系,临症察舌色,首先察神,神旺则色旺。神衰则色衰,神藏则色藏,神露则色露。舌神、舌色的表现,是脏腑气血盛衰的外露征象,气血有变,色即应之,气血旺盛,则色具神采,明润有光泽。察舌之要,贵在有神。得神者存,失神者亡。
   神色异常,舌象反映灵敏,舌色于病,各有所主。如白为肺之色。肺的疾病往往出现白苔,苔色的黄白荣润枯涸,反映肺气的盛衰与肺津的存亡。赤为心之色,舌乃心之苗,心主血,舌质的润燥光泽与舌质瘦瘪少泽,反映心血的充盈与心气盛衰。舌淡白少泽舌体瘦瘪者,为心血不足,谓无神。黄为脾胃之色,脾胃的疾病常出现黄苔,苔质的薄厚反映胃气的生存。舌质的润泽反映着脾津的充盈,舌不生苔,是胃气已绝。质枯不润,是脾不生津,二者谓无神之色。青为肝之色,故肝气将绝舌均青紫并见,舌青而枯晦,谓肝液涸竭,为无神之象。黑为肾之色,故肾阳欲绝之候,舌苔黑腻呆滞铺舌。张景岳说:“黑舌连地,灰黯无神,此其本原已绝。死无疑矣。”上述五脏、五色的联系,是根据《素问·痿沦》“肺热者色白,心热者色赤,肝热者色苍,脾热者色黄,肾热者色黑”提出来的,临床上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2)望舌苔、舌质法:舌苔,就是指舌质上附着的苔垢。望舌苔则分苔质、苔色两方面。舌质,义称舌体,是舌的肌肉脉络组织。望舌质则分神、色、形、态四方面。正常舌象,“淡红舌,薄白苔”。舌苔的形成是由胃气所生,舌之有苔,好像湿土上生绿苔一样。土之苔,湿气上熏而成;舌之苔,脾胃湿热上蒸而现。舌苔的厚薄枯泽,是反映胃气存亡的重要标志,是诊辨五脏六腑疾病的可靠依据。舌为心之苗,而居口中,脏腑之象,发于口者,多着于舌,故从舌苔可以诊知脏腑诸病。至于苔,乃胃气之所熏蒸,五脏皆禀气于胃,故可借以诊五脏之寒热虑实。舌苔主六腑,舌质主五脏。舌苔可刮而去者、气分之事也,属六腑,不可刮即渐侵血分。内连五脏。总之,舌苔和舌质必须综合诊察,舌色为纲,舌苔为目。正如《医门棒喝·伤寒论本旨》所说:“观舌本(即舌质),可验其阴阳虚实;审苔垢,即知其邪穴寒热浅深也。”
   (3)望舌苔、舌根法:苔生舌上,故舌是苔的根。察苔有根无根,便是审舌与苔是否相连。在某些疾病的过程中,能看到苔与舌相互脱离,这种苔谓无根之苔。《形色简摩》说:“脉有根无根之辨,舌苔亦何独不然。前人只论有地无地。此只可以辨热之浮沉虚实,而非所以辨中气之存亡也。地者,苔之里—层也;根者,舌苔与舌质之交际也。失苔者,胃气湿热之所熏蒸也,湿热者,生气也。无苔者,胃阳不能上蒸也,肾阴不能上濡也。前人言之晰矣。至于苔之有根者,其薄苔必均铺开,紧贴舌面之上其厚苔必四周有薄苔铺之,亦紧贴舌上所从舌里发出,方为有根:若厚苔一片,四周洁净如截,颇似别以一物深在舌上,不是舌上所自生者。是无根也。”察苔之有根无根,可以预知病情的发展顺逆,以及胃气的存亡和邪气的亢盛。久病,出现有根之苔,表示胃气尚存,则为顺象;初病,出现无根之苔,说明胃气已损,则为逆象。大凡舌必有地质,坚敛苍老,苔色黄、白、灰、黑,由舌中延及舌边,揩之不去。刮之不净,底粗、涩、粘、腻是为有根之苔。舌无地质,浮胖娇嫩,苔色白、黄、灰、黑,满布舌中,不及舌边,揩之即去,刮之即净,底淡红润泽,不见垢腻,是为无根之苔。有根者,正气尚充,预后多良;无根者,正气衰竭,预后不良。
   (4)望苔变、辨候法:疾病产生的原因是人体气血失调、脏腑功能紊乱及阴阳失调所致。机体在病理变化中阴阳、气血、津液的变化直接反应在舌面上。根据舌苔的变化,可察知脏腑的盛衰,病邪的吉凶。大凡苔由无到有,由薄到厚,说明邪气过盛,正不胜邪;苔由厚变薄,由多变少,说明正气充沛,邪退之象。《辨舌指南》指出“苔垢薄者,形气不足;苔垢厚者,病气有余。苔薄者,表邪初见;苔厚者,里滞已深。”苔白而薄润者,是初感风寒为表;如数日不解,苔厚少泽,为邪入少阳;若苔厚而黄,邪已入里;厚而干涩,为热邪已极盛。若苔由厚转薄,由干转润,由黄而退,由退复生新薄白苔,皆为顺象。如苔由白变黄,由黄变灰,由灰变黑,皆为逆象。总之,苔的转变过程以逐渐形成为良,如舌苔出现骤增骤减的现象。是病情暴变的一种征象。
   (5)辨苔分布与偏全法:苔分布于舌面,是薄而均匀的;或在中、根部稍厚,这是正常现象。所谓“全”,是指舌苔布满全舌面,是一种中焦痰湿壅滞的舌象表现。一般说来,苔满布舌面者,仅指舌中心菌状乳头、丝状乳头部分而言,因为舌两边的叶状乳头比丝状乳头间隙少,苔垢不易形成,一旦舌苔全布至两侧时。则说明湿浊内蕴特别严重,蒸腾胃中腐浊邪气上升,病理产物太多之故。如时邪夹湿自里而发的“白如积粉舌”。
   所谓“偏”,是指舌苔局限于舌的某—部分,苔或偏前或偏后。或偏左或偏右。这种偏苔的现象,在临床上有不同的意义。《辨舌指南》指出:“偏者。其苔半布也,有偏内、偏外、偏左、偏右之分。凡偏外者。外有苔而内无也,邪虽入里而犹未深也,而胃气先匮;偏内者,内有苔而外无也,里邪虽减,胃滞依然。而肠积尚存,及素有痰饮者,亦多此苔。偏左滑苔,为脏结证,邪并入脏,最为难治;偏右滑苔,为病在肌肉,为邪在半表半里。”如三叉神经领域的疾病,有时可看到半侧性舌苔;属中枢性的疾病,苔可呈交叉性;属未梢神经性疾病,苔可呈同侧性,偏全舌象的表现,不能完全反映疾病的本质,而必须结合舌质的不同,苔色的演变才能得出正确的诊断。
2.注意事项
   (1)察舌顺序:察舌的时候,患者取正坐位,病情严重的患者,取仰卧位,将头部放正。令患者张开口,将舌自然地伸出口外,舌尖略向下弯、使舌面舒展,然后详细地进行观察。从观察舌尖舌苔开始,后舌的中部、根部、舌边。注意舌苔的有无厚薄、腐腻、色泽、润燥等情况,次察舌体的色泽、斑点、胖瘦、老嫩及动态。在察舌的过程中,求敏捷迅速,全面周到,使病人张口时间缩短。以免口舌疲劳。一次未检查完全,请病人稍息后再查一遍。
   (2)注意光线:光线的强弱,对颜色的影响极大,常使我们对颜色的分辨发生误觉,得出错误的认识。应选择允足而柔和的自然光线为好。避免有色的门窗,彩色的灯泡或其他染物的反射,才能看清色泽的变化。如在晚上或暗处、可用日光灯或强度大的手电筒照明,必要时,白天应再复查一次。特别注意,光线过弱时。白苔误为灰白苔,红舌误为紫舌,淡紫舌误为青舌,薄黄苔误为黄白苔等。所以,在光线不足的情况下,一定要仔细认真详观,不能草率了事,方可作出正确的分析和判断。
   (3)注意饮食:饮食常会改变舌苔的形色。如厚苔在饮食时,经食物反复摩擦,可变成薄苔;若舌干少津的人,饮水之后可变湿润。《望诊遵经·诊舌津液条目》说:“察舌之时,病人宜诊而后食,则苔之厚薄易分。诊而后饮,则苔之滑涩易辨”。此外,食物的高温与食物的刺激,使舌毛细血管血流加速,血管充盈,可使淡红舌变成鲜红舌,或红舌转成绛色舌;反之,冷食冷饮,可使血管收缩,血流减慢,使红舌转变成淡红舌或淡紫色舌。
(4)注意染苔:常见的染色苔多是由饮食和药物引起的。食物色素,尤以富含脂肪之种子类或有色药物等,均可使舌苔染上杂色,而掩盖了原有的苔色。例如饮牛奶可染白苔;吃乌梅、橄榄可使舌苔变黑(图1)、(图2)吃枇杷果或服用核黄素、复方维生素则可使舌苔变黄(图3);服用人造补血浆、葡萄汁、咖啡茶、杨梅酱等,均可使舌苔呈褐黑色;服用黄连、黄色菜肴、核黄素,亦可使舌面呈黄色;服用丹砂制成的丸散剂,常染成红苔。此外,当舌有血迹时,应详察是否牙龈山血或癫痫发作伤舌出血及鼻腔、内脏出血等原因引起,慎勿误认。
   (5)注意伸舌姿势:舌伸出口外,一定要自然松弛,充分暴露,呈扁平状,舌尖略向下弯。若舌体作圆柱状,能使舌色加深,如淡红舌可变成红舌,尤以舌尖更易如此。若病人伸舌时间过长,舌体疲乏时,会发生微小而一时性的颤动,尤老年人显著,均应注意。
   (6)病情与舌的关系:疾病是错综复杂的,因而舌象也是变化多端的。例如舌色红绛,在外感中多为热入营分,是实证的表现;在内伤中,多为阴虚火旺、正气内耗,是虚热的表现,一虚一实都可产生红绛舌。又如,素体血亏患者,外感寒邪,舌象呈现淡白色,当化热传里,则成红瘦舌少苔,表现津亏液少的舌象;对素体肥胖患者,则表现舌体肥大苔润质淡红,即使入里化热,舌质上没有明显的变化,舌苔可表现黄腻或黄燥,日久不解,舌质可有红绛的改变。又如黄燥苔的产生,是胃肠积热不解,阳明热盛的表现,但营血热盛耗津,津亏肠燥积粪也可产生,二者病理变化不同,但舌象表现一致。再如舌苔湿润多津,多属湿邪内停,但热气蒸液上腾也可产生。干燥苔不—定全属热证,若阳气不振,不能化液于上,舌苔同样可以出现干燥。因此,观察舌苔时,应紧密地同观察舌质联系在一起。同样的舌质,兼合不同的苔色,临床意义也不同。例如,红绛舌与白苔相合是营血伏热,兼表邪未解,若红绛舌与黄燥苔相合,是气分热极兼内耗营血;若红舌与黑腻苔相合,望之有津,扪之滑润,是真寒假热。因此,辨舌应从整个舌和苔的变化,并结合全身证候灵活掌握,才能达到诊察疾病的目的。
   (7)舌的味觉特殊分布:正常人舌面上的味觉分布不是平均的,对味的感觉也略有不同:舌尖感甜较灵、舌根感苦较敏,舌边感酸较强。有人做过这样一种试验,就是用糖和盐相比较。用一点盐水,滴在舌头的一侧,同时又将一点无味的蒸馏水滴在舌头的另一侧,结果滴在无味的蒸馏水这一侧竟感到甜。说明两种个同性质的水分,由于在舌的味觉特殊分布,能使无味之水产生出相反的味觉。若改用糖水和蒸馏水,方法按前。则蒸馏水又变为咸。所以,就按味的性质和舌对味感受的难易而定次序,有一甜、二酸、三咸、四苦这样的结沦。至于舌味觉的特殊分布成机制。有待进一步加以探讨
  




羊角锤 | 2004-5-13 21:40:03 | 显示全部楼层

古今舌诊研究与图谱*广东科技出版社(节选)

[这个贴子最后由羊角锤在 2004/05/15 10:39pm 第 5 次编辑]

***正常舌象***
羊角锤 | 2004-5-15 21:57:15 | 显示全部楼层

古今舌诊研究与图谱*广东科技出版社(节选)

舌神
羊角锤 | 2004-5-18 22:38:44 | 显示全部楼层

古今舌诊研究与图谱*广东科技出版社(节选)

***淡白舌***
羊角锤 | 2004-5-19 20:33:02 | 显示全部楼层

古今舌诊研究与图谱*广东科技出版社(节选)

***红舌***
羊角锤 | 2004-5-20 21:47:12 | 显示全部楼层

古今舌诊研究与图谱*广东科技出版社(节选)

***绛舌***
羊角锤 | 2004-5-22 20:22:15 | 显示全部楼层

古今舌诊研究与图谱*广东科技出版社(节选)

***紫舌***
羊角锤 | 2004-5-25 21:18:11 | 显示全部楼层

古今舌诊研究与图谱*广东科技出版社(节选)

***青舌***
羊角锤 | 2004-5-26 20:41:39 | 显示全部楼层

古今舌诊研究与图谱*广东科技出版社(节选)

***舌形-老嫩***
羊角锤 | 2004-5-27 21:27:06 | 显示全部楼层

古今舌诊研究与图谱*广东科技出版社(节选)

***胖大***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