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吴佩衡医案

[复制链接]
查看1387 | 回复1 | 2003-2-27 18:18:5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吴佩衡医案》 , 第1页
太阳伤寒表实证
王××,男,四十二岁,某厂干部。
患者于昨夜发热,体温38。9。C,今晨来诊仍发热,头痛,
颈项强直,肢体酸楚而痛,流清涕,心泛欲呕、 食减而不
渴,脉浮紧、舌苔薄白。此系风寒伤及太阳肤表所致。 《内
经》云“其在皮者、汗而发之”,照仲景法,当以辛温发散
以解表邪,拟麻黄汤加味主之。
麻黄6克 桂枝10克 杏仁10克 法夏6克 防风6克
甘草6克 生姜3片
嘱温服而卧,取汗自愈。殊料病者家属畏忌麻黄一药之
温,恐燥热伤律, 自行将药中麻黄减除,服一碗,未得汗。
见其躁烦,热势反增,体温升至39.7。C。继服第二碗,则头
痛如裂,身痛如被仗,恶寒较昨日更甚,疑为药不对症,邀
余急往诊视,脉来浮紧急促,苔白腻,呼痛呻吟, 虽言失
泊,幸喜表寒症型未变,释明其意,即嘱仍用原方,万不能
再去麻黄。经照方服药二次后,温覆而卧,稍顷汗出热迟,
表邪解,遂得脉静身凉而愈。
按:世有畏麻、桂如蛇蝎者,以为其性温而易伤津化燥,不知表寒实证无麻黄之辛散,
何以开发膳理,驱邪外出。无桂枝之温通,何以助问温经而散寒?不是邪之伤于人, 而畏
药性之辛温,实为姑息养奸之弊也。盖用药不在医

《吴佩衡医案》 , 第2页
家之喜恶,而在于审证之明确, 有是证用是药, 用之得当则
药到病除。用之不当, 易变化莫测。 阳热偏胜者, 辛温固不
宜用, 营血不足,里虚内伤等证, 亦不宜汗。倘确属寒邪束
表之症, 当用而不用,反以清;京苦寒抑其热,势必助邪伤
正,表寒不解, 热势更张,斯时宜以麻桂等剂因势利导,驱
邪外出, 切勿坐失良机而至表邪传里为患,此乃祛邪即所以
扶正之法也。
麻黄开玄府,通达腠理。桂柱手温通阳,助其疏泄。杏
仁利肺气,降逆平喘, 甘草保中气品生津液。方药化合,专
发太阳伤寒肤表之汗,效如桴鼓。然服此方,一、二碗后,
覆卧得汗即可,不必尽剂, 更勿令其大汗淋漓以致伤津而耗
气。俗云“方是死方,法是活法”。欲求其效,宜替心钻研
意旨,无异于(金卢)锤之非易也。
小儿急惊风(一)
柯某之长子,年一岁半,住云南省昆明市原铁道分局。
1922年阴历九月初六日晨,寐醒抱出,冒风而惊,发热, 自
汗沉迷,角弓反张,手足抽搐, 目上视,指纹赤而浮,唇赤
舌谈白,‘脉来浮缓。由于风寒阻遏太阳经气运行之机,加以
小儿营卫未充,脏腑柔嫩,不耐风寒,以致猝然抽搐而成急
谅风证。此为太阳肌表之证,以仲景桂枝汤主之,使中于太
阳肌膜之邪、得微汗而解。

《吴佩衡医案》 , 第3页
桂尖l0克 抗芍l0克 甘草6克 生姜10克 小枣7枚
加入粳米一小撮同煎,嘱服后温覆而卧,使得微
汗。
一剂尽,即熟寐,汗出热退,次日霍然。
按:此证利在急治,倘迁延日久,别生变故,
科。案内桂枚全方,力量甚足,故效如样鼓。

小儿急惊风(二)
(风寒误治救逆)
朱小弟,生甫两月,禀赋单薄。某日因感风寒而病,。身
热咳嗽,不思乳食,多啼声。医以清热解表之剂,热不退,
发惊惕。又复以追风清热镇惊等法以治之,竞沉迷不乳,体
若燔炭, 自汗肢冷,咳嗽喘挣不已,痰声漉漉,时作角弓抽
掣,奄奄一息。后延余诊之,指纹青黑透关,面唇均含青
象,舌白而腻。此为风寒误治引邪入于阴分,阳不胜阴,虚
阳浮越于外,法当扶阳驱寒。
附片20克 炮姜6克 京夏6克 北辛2克 生麻茸2克
获苔10克 甘草3克
频频喂服,一剂尽,汗出,热退其半,已不发惊抽掣,
喘咳减,始能吮乳。再剂病迟七、八。去麻、辛,又服二剂
后,诸证悉陈。

《吴佩衡医案》 , 第4页
小儿慢惊风
张x x之次子,生甫一岁,住四川省会理县鹿厂街。
1914年3月,患小儿惊风证,病颇危笃,三日来抽搐不已。
余诊视之,指纹青黑透达三关,脉沉细而弱,舌苔白滑,面
唇青黯,闭日沉迷不省,时而手足拘挛抽掣,乳食不进,夜
间发热,大便泄泻绿色稀粪。询及病由,其母述及,患儿始
因受寒感冒起病,初有发热咳嗽,大便溏泻。某医以清热解
表药二剂,服后白昼身热见退,夜晚又复发热,咳、泻未
止。继又拟消食清热药二剂,服后病不减,忽而风动抽搐。
该医以为肝经风热,又以乎肝驱风镇惊药二剂,病情反见日
趋沉重而成是状。时病已十余日,按脉证病情诊察,余思寻
之,良由小儿气血未充,脏腑娇嫩,不耐克伐。风寒初起,
只须轻宣透表,其病当愈。尔乃误以清热之剂, 又复以消
食、平肝、驱风等法,元阳受损,正不胜邪,遂致寒痰内壅
而成三阴虚寒之慢惊风证。病势已危重,若辞不治,实非我
医者应尽之责,力主逐寒荡惊汤挽救之。
上肉桂6克(研末,泡水兑入) 公丁3克 炮姜l0克
白胡椒3克(捣) 灶心土130克(烧红淬水,澄清后以水煎药)
上方喂服二次,稍顷,呕吐涎痰一小盏,风状略减,抽
搐较轻,两限已睁, 目珠己能转动锑视。再喂药一次,又吐
涎痰盏许,风状已定,抽搐不再发作,咳嗽亦平,夜晚已不
《吴佩衡医案》 , 第5页
再发热。患儿之父母见病已恢复,甚为欣慰,但见其子体质
赢弱,认为宜培补脾胃, 自拟理中地黄汤一剂喂服。殊料服
后移时,风动抽搐又起。余注视之,询问缘由,方知思儿大
病虽有转机,然寒痰邪阴尚未逐尽,滋补过早, 固必增邪,
且有碍于阴邪外祛,寒痰内阻,遂致慢风复作。此时,病家
始知误施补剂亦有弊端。余仍以逐寒荡惊汤并加附片15克,
喂服后又吐涎痰盏许,畅泻酱黑色稀便二次,抽搐平息,且
能吮乳,并闻啼声。照原方去胡椒、公丁,加砂仁6克、甘
草6文,附片增至30克,煎汤频频喂服。二:剂尽,诸证痊愈。
《吴佩衡医案》 , 第5页
太阳少明两感于寒证
(重感冒)
张x x,年四十二岁,住云南省昆明市武底下甫联升巷
底。肾气素亏,于1929年9月2口返家途中,时值阴雨,感冒
风寒而病。初起即身热恶寒,头疼体痛,沉迷嗜卧(即少阴病
但欲寐之病情也),兼见渴喜热饮不多,脉沉纲而兼紧象。
舌苔白滑,质夹青紫, 由于肾气素亏,坎阳内弱,无力卫外
因表以抵抗客邪,以致寒风乘虚直入少阴,阻塞真阳运行之
机,而成是状。以仲景麻辛附于汤,温经解表辅正除邪治
之。
黑附片36克麻黄10克(先点数沸,去沫)北细辛6克 桂尖13克
3日,服上方—剂即汗,身热已退,唯觉头晕咳嗽、神

《吴佩衡医案》 , 第6页
怯。表邪虽解,肺寒尚未肃清,阳气尚虚,以四逆合二陈加
细辛、五味子,扶阳温寒主之。
黑附片50克 干姜26克 甘草10克 广皮10克
茯苓13克 北细辛4克 五昧子2克
一剂尽,咳嗽立止,食量增加,精神恢复,
瘟疫病燥热内结证
谢x x之妻,车姓,年十八岁,住四川省会理县南街。
于1920年3月,感瘟疫病邪,发病已二日,起始则见发热而
渴,恶热而不寒,头疼体痛,脉浮弦而数,唇赤面垢,舌白
如积粉。病虽初起,但邪不在经,若发汗,则既伤表气又易
耗损津液,势必热邪愈炽。此乃瘟疫之邪蟠踞募原,有入里
化燥伤律之势,宜输转募原之邪,使之达表而解,以达原饮
加石膏主之。
摈榔10克 厚朴l0o克 草果l 0克 知母12克 杭芍12克
黄芩10克 甘草6克 生石膏15克(碎,布包)
服一剂后,证情稍减,惟大便已三日燥结不通,于是续
前方加大黄12克,嘱即服。因患者之父略知医理,认为该女
素体虚弱,恐不能耐受寒下之剂,竞私自将大黄、石膏减去
末用。隔日延余再诊,见患者舌苔转黄而燥,胃实胸满,拒
按呼痛,烦渴饮冷,小便短赤,大便仍燥结,壮热末解,时
发诣语。此系邪已入腑,燥热结滞,非清热泻下不能力挽危

《吴佩衡医案》 , 第7页
绝。当即拟白虎加承气汤合方一剂。其父仍有难色,不敢与
服。随后,患者忽鼻则不止,色鲜红而量较多,稍顷,衄血
即凝而成块。病家惶恐,另延中医彭某诊视,断为阳虚亡血
之证,且谓如系热证,鼻跑流出之后,必不致凝结成块,主
以四逆场。病家疑虑,踌躇无决,仍不敢与服之。又复求询于
余,余据理解释,力说病家:此及邪热亢极灼阴之证,急宜
大剂凉下以救真阴,缓则真阴灼尽,危殆难治。又告之,余
素谙于用姜附者,尚不敢以温热之剂妄投,当此证情,苦寒
泻下尤恐不及,倘若误服温热之剂,犹如火上浇油,危亡立
至。因余力主,病家始而信服,遂拟方清热凉下治之。
生石膏60克(碎布包)生大黄30克(泡水兑入) 枳实20克(捣)
厚朴20克 芒硝l 3克 知母20克 生地16克 甘草6克
上方煎汤日夜连近之后,鼻衄方止,神识转清,身热迟
去六、七。次日照原方再服一剂,服后则二使通畅,脉静身
凉,惟仍渴思冷饮,此系余热末净、津液未复所致,以生脉
散加味连胀三剂,渴饮止,津液满口。其后于此方减去石
膏、大黄连服三剂而痊。
沙参30克 麦冬13克 五昧子6克 当归16克 生地16克
杭芍16克 石膏16克 大黄6克
瘟疫病阳明燥实证
李x×,男,年二十五岁,四川省会理县南乡农民.
《吴佩衡医案》 , 第8页
1921年3月感对疫而病,发热十二日不退,脉来洪数,舌苔
黄黑而生芒刺,唇焦齿干,口气蒸手,值午后则热势更张,
戢戢汗出,谵语烦躁不能安卧。小便短赤,大便自病后十余日
不通,从心下至少腹胀满,呻吟呼痈而拒按,仰卧难以转侧,
食物不进,唯烦渴而喜冷饮。此际邪热亢甚,阴津枯泅,燥
屎内结,阳明下证悉具。当急下以救阴,缓则危殆。思及亢
热已久,燥屎坚结,无阴液以润泽,如行舟之乏水,邪热燥
结亦无所由出,宜于急下之剂兼以养阴生津之品以治之,拟
加味黄龙汤一剂。
土人参30克 当归26克 生地16克 大黄16克(泡水兑入)
芒硝10克<后放) 积实16克 厚朴16克 生石膏26克(碎,布包)
当晚服后,病者欲便,但十分费力而难了解出,用力挣
之,则燥屎一节,缓慢而出,长约尺许坚硬不断,色酱黑。
余亲视之,真坚硬如鞭。欢晨诊视,其脉已较和缓,发热已
退其半,苔刺变软, 口津稍润,腹中胀痛大减, 仍渴喜冷
饮,嘱照原方再服一剂。第三日诊,大便畅通,色转黄而
溏,斯时已脉静身凉,能进米粥。查其舌,见苔已退去其
半,津液回生,但仍喜冷饮,此乃邪热始退,阴津尚未完全
恢复,拟生脉散加味养阴生津兼清余热。
沙参26克 寸冬16克 五味子3克 甘草6克 生地16克
玄参13克 黄连5克
服二剂后,继以六味地黄场调理阴分,一、二剂而愈。
生地36克 粉丹10克 枣皮l0克 淮药13克 茯苓13克 泽
泻13克
《吴佩衡医案》 , 第9页
瘟疫病阳明急下证
陈x x之父,四川省会理县鹿厂牛上坎农民。 年虽六
句,体素康健。1916年4月初,因事赴邻村,值村中时疫流
行,遂被传染。返家数日,忽觉胸闷食少,头昏体因, 口燥
思饮而起病。初起即感懔懔憎寒,继则发热,渴思冷饮,头
体疼痛,小便短少,其色如茶,病卧已七、八日, 自服发表
消导药二剂无效,始延余诊视。脉来洪数,唇焦口燥,舌苔
厚腻,边白中黄而生芒刺。但头汗出,余处无汗,壮热烦渴
饮冷,时发谵语,小便短涩但又随时点滴遗出。大便已六、
七日不通,腹满而不能食。此乃瘟疫误于表散,大伤真朗,
疫毒传入阳明之腑,邪热内蒸而呈是状,急宜凉下以救真
阴,拟仲景大承气汤加石膏、寸冬,急下救阴,犹釜底抽薪
之意,务将胃肠中之邪热疫毒下尽为度。
大黄16克(泡水兑入) 芒硝18克(后放) 枳实13克(炒捣)
厚朴13克(炒) 生石膏30克(碎,市包) 寸冬26克
此方煎服三次后,畅下黑酱粪半小桶之多,臭不可当,
身热约退七、八, 口津渐回,苔刺变软,谵语止,小便已不
滴遗,稍见清长,色仍黄,仍渴喜冷饮,当即索取石缸内冰
凉冷水一碗与饮之,饮后病者自云心中爽快,再饮一碗,顿
觉全身清凉,竞得安卧熟寐片刻。余热末尽,继拟小承气汤
加清热养阴生淖以治之。
amtb | 2003-8-10 14:40:45 | 显示全部楼层

[分享]吴佩衡医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