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开启辅助访问
切换到窄版
登录
注册
首页
Portal
养生
中医
疾病
方药
针灸
古籍
论坛
BBS
公告
搜索
搜索
中医基础
中医诊断
临床经验
理论探讨
中医文化
新闻动态
内科
外科
妇科
儿科
传染病
肿瘤
医案
中药
方剂
经典类
方剂类
各家类
五官类
四诊类
针灸类
外科类
妇儿类
医案类
养生类
现代类
本版
帖子
用户
大医精诚网
»
论坛
›
中医论坛
›
古今医案
›
[转帖]中医医案的特点
返回列表
发新帖
[转帖]中医医案的特点
[复制链接]
1142
|
1
|
2003-6-7 13:26:14
|
显示全部楼层
|
阅读模式
中医医案的特点
2000年8月15日 中国中医药网
中医的医案,也称病案,是中医临床实践的记录,它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上古时代。据《周礼·天官》记载,周朝宫廷医疗机构中的医生为人治病时,如果遇到病人因故死亡,医生必须把病人死亡的情况记录下来,呈报给主管医疗事务的医师。可见中国医学很早就已经有了关于疾病诊疗的记录。西汉名医淳于意(仓公)曾经把自己诊治病人的情况作过详细的记录,称之为“诊籍”。司马迁为淳于意立传时,收载了淳于意的25则“诊籍”。这是目前所见最早的中医医案资料。
自《史记》以来,历代史书中的医家传记大多记有医家的医案,藉以反映其医术成就。笔记、方志和文集等类古籍中,也有不少医案资料。历代中医著作中更是保存了大量的医案。明代医家江瓘和他的儿子江应宿二人花费了近20年功夫精心搜集整理,将散见于各类书籍中的医案分类著录,集成了医学史上第一部医案专著《名医类案》。此后医案的著述开始受到中医界的广泛重视。明清两代先后出现了一批医案著作,其中既有类似《名医类案》那样汇集诸家医案成帙的,如清代魏之琇的《续名医类案》、俞震的《古今医案按》;也有医家个人的医案专辑,如清代医家喻嘉言的《寓意草》、叶天士的《临证指南医案》等。
医案是中医临证的资料,它具体体现了中医理法方药的综合应用。医家本人记录医案,目的是积累和总结诊疗经验。而学医者通过医案,则可以开阔眼界,增长见识,学到他人的经验。章太炎对中医医案作过很高的评价,他称“中医之成绩,医案最著,名家工巧,悉萃于是。学者要想寻求前人心得,钻研医案可收事半功倍之效。”近代名医秦伯未编纂《清代名医医案精华》,其自序谓:“合病理、治病于一,而融会贯通。卓然成一家言,为后世法者,厥惟医案。”认为医案融通理论和实践,是中医著述中最有价值的一部分。
明代以前,医案的书写并没有什么规范的格式,基本上是一种随笔的记录。写法上主要采用叙事的手法,整个疾病诊疗的过程包括病人病情及其变化转归情况,医生的诊治方药和效果,医患双方的心理和交流,医生的心得感想等等,都可以列入医案的内容。
下面这一则清代医家徐大椿治“外感停食”的医案就是明显的例子:
淮安大商杨秀伦,年七十四,外感停食。医者以年高素封,非补不纳,遂致闻饭气则呕,见人饮食辄叱曰:“此等臭物,亏汝等如何吃下!”不食不寝者匝月,惟以参汤续命而已。慕名来聘。余诊之曰:“此病可治。但我所立方必不服,不服则必死;若徇君等意以立方亦死,不如竟不立也。”群问当用何药?余曰:“非生大黄不可。”众果大骇。有一人曰:“姑俟先生定方再商。”其意盖谓千里而至,不可不周全情面,俟药成而私弃之可也。余觉其意,煎成亲至病人所,强服。旁人皆惶恐无措。止服其半,是夜即气平得寝,并不泻。明日全服一剂,下宿垢少许,身益和。第三日侵晨,余卧书室中未起,闻外哗传曰:“老太爷在堂中扫地。”余披衣起询,告者曰:老太爷久卧思起,欲亲来谢先生。出堂中,因果壳盈积乃自用帚掠开,以便步履。”旋入余卧所久谈。早膳至,病者观食,自向碗内撮数粒嚼之,且曰:何以不臭?”从此饮食渐进、精神如旧。群以为奇。余曰:“伤食恶食,人所共知。去宿食则食自进,老少同法。今之医者以老人停食不可消,止宜补中气以待其自消。此等乱道,世反奉为金针,误人不知其几也。”余得有声淮扬者以此。
案中记述了徐大椿为一七旬老人治疗外感停食症的经过。一般医生都认为老年人体弱,停食不能用消导之法来治疗。徐大椿一反常人的认识,大胆使用生大黄,结果很快就治愈了病人的疾病。
观医案可知,不难看出古代中医医案的叙事性特征,与古代的笔记小说非常接近,有的医案几乎就是一篇生动的笔记小说作品。具体分析一下古代中医医案的写作方法,可以发现它基本上具备了叙事文学作品的特点。
古代的中医医案具有故事性,有一定的情节和结构。虽然它也是临床的记录,但是跟西医乃至现代中医的病案不同,并不是单纯记录病人的症状体征和诊断结论、处方用药,而是采用铺叙的手法,把整个诊疗过程作为一个事件按次序完整地写入医案之中。病人的病情和医生的诊疗、方药,都作为事件的构成部分,在事件的叙述中反映出来。这就使古代中医医案具有完整的故事性。如果病情多变,诊疗过程较为复杂,那么医案也就会显得情节曲折起伏,甚至带有戏剧性,具有很强的可读性。
古代中医医案以人物为中心,患者和医生(有时还包括旁人)始终活跃在医案之中。西医和现代中医的病案一般是脱离具体病人的,只对疾病孤立地加以记录分析,所记的是病而不是人。至于医生在诊疗过程中的活动情况,更不会被记入病案之中。而古代中医医案则把疾病诊疗与具体的人物密切联系在一起,通过人物的活动来反映疾病情况和诊疗过程,这一点与叙事文学以描写人物为中心是相同的。例如上面所引的医案中,就可以看到活生生的患者、医生以及其他一些人物的形象,让我们如见其貌,如闻其声。
古代中医医案不仅有事件的叙述,同时还有人物的语言、心理和其它一些细节的描写,有的描写还相当细腻、生动传神。它对病情和诊疗过程、效果的记录,常常不是采用抽象的医学术语,而是通过形象的描写,这就使古代中医医案显得生动有趣,决无枯燥乏味之感。
古代中医医案之所以会形成这种叙事性的写法,原因是多方面的。从中医学本身来看,叙事性医案的形成与中医的形象思维方式有关。古代中医医案以人物为中心,在记录疾病诊疗情况时始终不脱离具体的患者和医生。它在记录病情时不是运用抽象的概念术语,而是采用具体生动的描述,这正是形象思维的具体表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提升卡
置顶卡
沉默卡
喧嚣卡
变色卡
显身卡
pop
|
2003-8-10 16:15:46
|
显示全部楼层
[转帖]中医医案的特点
我喜欢看医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显身卡
返回列表
发新帖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发表回复
回帖并转播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浏览过的版块
中医外科
医理探源
岐黄子
回复楼主
返回列表
中医沙龙
尊生保健
走进中医
医理探源
临床经验
中药方剂
四大经典
美容之声
声乐治疗
房中探玄
针道天下
中西结合
古今医案
中医资源
医学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