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开启辅助访问
切换到窄版
登录
注册
首页
Portal
养生
中医
疾病
方药
针灸
古籍
论坛
BBS
公告
搜索
搜索
中医基础
中医诊断
临床经验
理论探讨
中医文化
新闻动态
内科
外科
妇科
儿科
传染病
肿瘤
医案
中药
方剂
经典类
方剂类
各家类
五官类
四诊类
针灸类
外科类
妇儿类
医案类
养生类
现代类
本版
帖子
用户
大医精诚网
»
论坛
›
中医论坛
›
古今医案
›
[转帖]追忆式医案
返回列表
发新帖
[转帖]追忆式医案
[复制链接]
1220
|
0
|
2003-8-18 23:35:47
|
显示全部楼层
|
阅读模式
追忆式医案,是医者诊后为追忆诊疗的过程与效果而笔之于书的文字资料。由于已经经过作者本身的消化与加工,故又称之为“医话性医案”。其特点是诊疗过程及其疗效比较清楚。有的医案有医家的辨证用药体会,文字较为生动,易读好懂。这种医案往往是医家总结整理时所遇到的比较有学术价值或体会较深的病例,故常常作为作者论著的佐证或代为阐述作者的某一个学术观点。这类医案除单独出版外,更多地散见于医论医著中。根据写作的风格区分,这类医案可分为以下两种。
甲类案:简略记叙疾病治疗的过程,较少议论,多为治验。宋、金、元、明的医著中多见此类医案。如案1、案2、案3、案4。
〔案1〕
乡里有姓京者,以鬻绳为业,子年三十。初得病身微汗,脉弱恶风,医以麻黄药与之,汗遂不止,发热,心多惊悸,夜不得眠,谵语不识人,筋惕肉目闰,振振动摇。医者又进惊风药,予曰:此强汗之过也。仲景云:脉微弱汗出恶风者,不可服大青龙汤,服之则筋惕肉目闰,此为逆也。惟真武汤可救,进此三服,佐以清心丸,竹叶汤送下,数日愈。
(《普济本事方》许叔微医案)
〔案2〕
南乡陈君俞,将赴秋试,头项偏肿连一目,状若半壶,其脉洪大。戴人出视,《内经》面肿者风,此风乘阳明经也。阳明气血俱多,风肿宜汗,乃与通圣散,入生姜、葱根、豆豉,同煎一大盏。服之微汗,次日以草茎刺鼻中,大出血,立消。
(《儒门事亲·卷六》张子和医案)
〔案3〕
大学朱修之,八年痿废,更医累百,毫末无功,一日读余《颐生微论》,千里相招。余诊之,六脉有力,饮食如常。此实热内蒸,心阳独亢,证名脉痿。用承气汤下六七行,左足便能伸缩。再用大承气,又下十余行,手中可以持物。更用黄连、黄芩各一斤,酒蒸大黄八两,蜜丸,日服四钱,以人参汤送。一月之内,去积滞不可胜数,四肢皆能舒展,余曰:今积滞尽矣,煎三才膏十斤与之,服毕而应酬如故。
(《医宗必读·卷十》李士材医案)
〔案4〕
橘泉治一怀孕妇,先患恶阻,呕吐痰沫,经某医注射黄体荷尔蒙等,呕稍减,一日因感冒夹食滞,发热,咳嗽,胸闷,心下痛,欲呕不吐,懊侬不安,通宵不眠。余诊之,心下有压痛,脉浮滑,舌白腻,以三物小陷胸汤,两剂而安,继以小半夏加茯苓汤,数剂,恶阻泛恶等悉痊。
(《古方临床之运用》)
乙类案:详细记述医者辨证论治的过程和经验体会。如案5、案6、案7。
〔案5〕
钟大满
腹痛有年,理中、四逆辈皆已服之,间或可止。但痛发不常,或一月数发,或两月一发,每痛多为饮食寒冷之所诱致。自常以胡椒末用姜汤冲服,痛得暂解。一日,彼晤余戚家,谈其痼疾之异,乞为诊之。脉沉而弦紧,舌白润无苔。按其腹有微痛,痛时牵及腰胁,大便间日一次,少而不畅,小便如常。吾曰:君病属阴寒积聚,非温不能已其寒,非下不能荡其积,是宜温下并行。而前服理中辈无功者,仅祛寒而不逐积耳!依吾法两剂可愈。彼曰:吾固知先生善治异疾,倘得愈,感且不忘。即书予大黄附子汤:
大黄四钱 乌附三钱 细辛半钱
并曰:此为《金匮》成方,屡用有效,不可为外言所惑也。后半年相晤,据云:果二剂而瘥。噫!经方之可贵如是。
(《治验回忆录》)
〔案6〕
松江王孝贤夫人,素有血证,时发时止,发则微嗽。又因感冒变成痰喘,不能著枕,日夜俯几而坐,竟不能支持矣。是时有常州名医法丹书调治无效,延余至。余曰:“此小青龙证也。”法曰:“我固知之,但弱体而素有血证,麻桂等药可用乎?”余曰:“急则治标,若更喘数日,则立毙矣!且治其新病,愈后再治其本病可也。”法曰:“诚然!然病家焉能知之?治本病而死,死而无怨,如用麻桂而死,则不咎病本无治,而恨麻桂杀之矣!我乃行道之人,不能任其咎,君不以医名,我不与闻,君独任之可也。”余曰:“然。服之有害,我自当之,但求先生不阻之耳。”遂与服,饮毕而气平就枕,终夕得安,然后以消痰润肺、养阴开胃之方以次调之,休乃复旧。法翁颇有学识,并非时俗之医,然能知而不能行者,盖欲涉艺行道,万一不中则谤声随之。余则不欲以此求名,故毅然用之也。凡举事一有利害关心,即不能大行我志,天下事尽然,岂独医也哉!
(《洄溪医案·痰喘》)
〔案7〕
常熟大河镇道士王少堂,六月初偕妻回里,十四日起寒热,遍体红疹满布,周姓医进以辛凉解肌之方,服后病增。至十七,病更剧,其岳母邀余诊之。脉极细而微,重按至滑,微见数象,神识颇清,遍体干燥,身无点汗,舌绛无津,而又不渴,言语轻微,躁不能寐,红斑密布,无空隙之处。余思此乃正虚邪陷之阴斑也。余曰:初十晚到家,逐日所作何事,试一一述之。曰:十一至十三做法事,十四日,忏事毕,结账后,当夜即热。余曰:再去问之,初十有房事否?答言有之。初十日酷暑,坐船数十里,外风袭表,暑热遍蒸,至夜欲后,气脉皆虚,热邪即乘虚内伏,加至十一至十三,身为法官,终日厚衣,汗出不止,汗多则外阳已虚,津液亦涸,腠理空豁,又高叫敕令,中气亦虚,热邪易入,故见寒热,又被寒凉之药遏其阳气,故内热虽甚,无阳气蒸动,无津液化汗出表,若再服寒凉,表阳愈虚,热陷更深,阴斑无疑矣。用仲景桂枝汤加干姜、人参,重用甘草,服后再饮以米汤。余思汗多则阳弱阴伤,以桂枝汤和其表;以干姜合桂枝护其中阳;假甘草之多甘,合米饮之谷气甘淡以助胃津,得干姜之热,蒸动胃津以上升,又赖桂枝之力,推之出表。若得汗出,则中阳动而表阳和,内伏之邪亦可由外表而发,待其烦躁狂叫或奔走越垣,方为佳兆,切不可与以凉药,恐火郁不能外达也。如服此药后,仍然不变,则难治矣。服药后,明午果然神识渐狂,高声而起坐不安,渴已能饮。病家惊惶,饮以蔗浆一碗,依旧静卧,声微脉细。至二鼓,余至其家,问之,曰:今午渐狂,声高渴饮,不料服蔗汁后依然如故。余曰:正欲其阴症转阳,由里出表,阳回而烦,方为佳兆,又为寒凉所遏,事属周折,仍从原方,加台参须服之,明午又见烦躁能饮,以温水饮之,汗出脉起矣。再进以甘凉之品,生胃阴而泄热助汗,托之外出,汗透而神静安寐,脉亦转和缓,能思饮食。余曰:汗后肌润,脉和思食,正能胜邪,病有转机矣。阳回以养阴为要,时以生脉法,加甘凉咸寒之品,数剂而痊。然症似少阴,究非伤寒可比,此是外邪内伏,无阳气阴液化汗以达表。所以读《伤寒》者,知有是病,即有是方,两言尽之矣。(《诊余集·阴斑热陷》) (作者:黄 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提升卡
置顶卡
沉默卡
喧嚣卡
变色卡
显身卡
返回列表
发新帖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发表回复
回帖并转播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浏览过的版块
临床经验
针道天下
中医外科
岐黄子
回复楼主
返回列表
中医沙龙
尊生保健
走进中医
医理探源
临床经验
中药方剂
四大经典
美容之声
声乐治疗
房中探玄
针道天下
中西结合
古今医案
中医资源
医学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