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开启辅助访问
切换到窄版
登录
注册
首页
Portal
养生
中医
疾病
方药
针灸
古籍
论坛
BBS
公告
搜索
搜索
中医基础
中医诊断
临床经验
理论探讨
中医文化
新闻动态
内科
外科
妇科
儿科
传染病
肿瘤
医案
中药
方剂
经典类
方剂类
各家类
五官类
四诊类
针灸类
外科类
妇儿类
医案类
养生类
现代类
本版
帖子
用户
大医精诚网
»
论坛
›
中医论坛
›
古今医案
›
[转帖]病例式医案
返回列表
发新帖
[转帖]病例式医案
[复制链接]
1223
|
0
|
2003-8-30 18:11:28
|
显示全部楼层
|
阅读模式
医案类例之三:病例式医案
代一些中医仿照西医病历的格式,分项记述病员一般情况、症状、病理、诊断、疗法、处方、效果等,分类清楚,记载较为全面。这种医案,被称之为“病历式医案”。由于采取分项记述,所以医案中“辨”与“论”的比重有所下降,可读性受到一定影响。现代书刊杂志上刊载的不少验案,大多有西医学的检查诊断,以至治疗措施,格式与病历档案差别无几,这些医案应归属“短篇报道”或“个案报道”。如案1~2。
〔案1〕
陈,女,1939年7月1日初诊。
症状:恶寒发热,汗出不彻,下利腹满,苔白腻,脉沉紧。
病理:凉风干表,生冷伤中,营卫不和,脾失运化。
诊断:感冒。
治法:当予辛温淡化。
处方:漂苍术15克,川羌活9克,粉葛根9克,广香薷3克(后入),带皮苓18克,姜半夏15克,大腹皮12克,陈薤白9克,川桂枝6克,黄附片15克,淡干姜9克,灵磁石30克,炒泽泻9
(祝味菊医案,见《中医杂志》,1982(10):14)
〔案2〕
春温蓄血
病者:张东楼之妹,年十九岁,住常州陈巷。
病名:春温
病因:去岁暮略受寒邪,寒郁化热,至今春复新感风寒而发,前医令服解表药数帖,汗出而热不退。
证候:初病头疼身痛,胸闷食少,口渴引饮,晚间热重,时或呢喃。一星期后,经行忽停,因而少腹
痛,连夜谵语,咳嗽粘痰,用力而不得出,齿焦舌刺,索茶而不多饮,屈指已二十七日。
诊断:六脉弦数,尺部细,沉候则促,证属春温,而邪入阴分,蓄血胞宫也明矣。幸喜二九之年,真阴尚未消烁,如急救得法,犹可转危为安。
疗法:治病必求于本,故重用黑玄参、原麦冬、鲜生地、肥知母、粉丹皮,滋阴清热为主。川贝母、牛蒡子、广陈皮,理气豁痰为辅。又思蓄血下焦,大便燥结,扬汤止沸,莫若釜底抽薪,因用桃仁泥、广箱黄,前后通行合治,而丹皮佐桃仁、甘草佐大黄,意在一则防缓,一则恐急。余若芦根、茅根、银、翘与川贝母、牛蒡等,不过邪由外入者,仍使之由外而出,所以吴鞠通、叶天士、陈平伯、王孟英诸先生谓为温邪发表之要药也。
处方:肥知母三钱 川贝母三钱 桃仁泥三钱
生甘草五分净连翘三钱 黑玄参五钱
粉丹皮三钱 广箱黄三钱 金银花三钱
广陈皮一钱 鲜生地五钱 原麦冬三钱
牛蒡子二钱 鲜芦根三钱 鲜茅根一两(去衣)
二味先煎代水
效果:予出一方,当时诸医议论纷纷,谓死期将临,尚用大黄三钱,怂恿病家莫服。但病家使病者连服两剂,果月信复来,腥臭难闻,夜不谵语,日不糊涂,身热亦退,颇思饮食。延余复诊,苔腻黄已化,脉弦数已缓,惟咳嗽稠痰,比前尤多。予乃于前方去大黄、桃仁,加杏仁泥、全瓜蒌,连服四剂而愈。
廉按
病属冲任伏热,桃仁承气加减,正合病机,然非素有胆识者,不敢担任。
(《全国名医验案类编·严执中医案》) (作者:黄 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提升卡
置顶卡
沉默卡
喧嚣卡
变色卡
显身卡
返回列表
发新帖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发表回复
回帖并转播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浏览过的版块
针道天下
社区管理
临床经验
中医外科
岐黄子
回复楼主
返回列表
中医沙龙
尊生保健
走进中医
医理探源
临床经验
中药方剂
四大经典
美容之声
声乐治疗
房中探玄
针道天下
中西结合
古今医案
中医资源
医学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