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精亦不吝诗才, 杏林妙手著文章 ――记清代医家薛雪

[复制链接]
查看2117 | 回复4 | 2006-3-4 02:03:0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医精亦不吝诗才,
                              杏林妙手著文章
                                          ――记清代医家薛雪

    薛雪,字生白,生于公元1681年,卒于1770年,号一瓢,又号扫叶山人,磨剑山人,槐云山人,清代著名医学家,与叶桂(字天士)同时代,博学多通,曾两征博学鸿词而不就,其所著诗文颇丰,医与叶桂齐名,世传有《湿热条辨》①一书。是书仿《伤寒论》作法,分条论述,立言简明,并结合本人临证经验所得,对湿热病的病因病机及其证治加以深刻概括,不失为当时乃至今时较为系统而完整的研究湿热病证的文献,其重要的临床指导价值尤为后人所称道。
    在我国医学史上,对湿热病专篇进行论述,薛雪可谓第一人。薛氏不仅继承了张仲景的伤寒理论,融贯历代医家学说,更以自己丰富的临床经验作为基础,对温病学说作出了重要贡献。其后的王孟英(字士雄,1808-1868)正是认识到了这一点,将《湿热条辨》收入了融温病学论述的汇编与温病证治参考书于一身的温病学巨著《温热经纬》之中。在该书的自序中,王孟英正是“以轩歧仲景之文为经,叶薛诸家之辨为纬”⑴并结合多家之注解而著成此书。从此足见薛雪之重。
    但若说到薛雪的诗赋功夫,或许就不为人所熟知了。据说,薛雪作为一代医家,亦善文史诗画,现存《一瓢斋诗存》,《扫叶山庄集》则为其精于诗赋之明证。薛雪论诗主创造,反对模拟因袭,讥泥古之作为“拾汉魏之唾余”,“啜唐宋之残膏”,谓“泥古”二字,误尽天下苍生。由此联系到薛雪为温病学所做之贡献,又何尝不是自主创新,拒不因循的结果?
关于薛雪的事迹,清代“性灵派”大家袁枚在其代表作《随园诗话》对其为人、为医、为文作了生动的描述:
  “吴门名医薛雪,自号一瓢,性孤傲。公卿延之不肯往,而予有小疾,则不招而至。乙亥春予在赤州,庖人王小余病疫不起,将掩棺,而君来;天已晚,烧烛照之,笑曰:‘死矣!然吾好与疫鬼战,恐得胜亦未可知。’出药一丸,捣石菖蒲汁调和,命舆夫②力者,用铁箸锲其齿灌之。小余目闭气绝,候汩汩然似咽似吐。薛嘱曰:‘好遣人视之,鸡鸣时当有声。’已而果然。再服二剂而病起。乙酉冬,予有往苏州,有厨人张庆者,得狂易之病,认日光为雪,啖少许,肠痛欲裂,诸医不效。薛至,袖手向张脸上下视曰:‘此冷痧也,一刮而愈,不必诊脉。’如其言,身现黑瘢如掌大,亦即霍然。余奇赏之。先生曰:‘我之医,即君之诗,纯以神行。所谓‘人居屋中,我来天外’是也。然先生诗亦不凡,如《夜别汪山樵》
‘客中怜客去,烧烛送归桡。
  把手各无语,寒江正落潮。
  异乡难跋涉,旧业有渔樵。
  且莫依人惯,家贫子尚娇。’
《嘲陶令》云:
‘又向门前载五柳,
   风来依旧折腰枝。’
《咏汉高》云:
‘恰笑手提三尺剑,
  斩蛇容易割鸡难。’
《偶成》云:
‘窗添墨谱摇新竹,
  几印连环接覆盂。’”⑵
   纵观《随园诗话》全文,因诗才而入选其中的多以文官显贵居多,而薛雪则是唯一一位医家,令人不禁对其油然生敬。而文中“公卿延之不肯往”几字凸现其不畏权贵之气节,“吾好与疫鬼战”几字则更彰显其不畏病魔之本色。文中所述及两则验案,虽分属春疫,冷痧急证,薛雪均能够区别对待,一用丸药,一用刮痧而应手取效,足见其医术之精湛高超。观其诗作,字句之中,亦不乏铿锵磅礴之气势,其诗词意境竟也足以令人顿生豪气。薛雪,作为一代医界前辈,兼具医者之豪情与文人之才情,真可谓“医精亦不吝诗才,杏林妙手著文章。”

注释:①一说此书非薛雪所作。据《吴医汇讲》二卷载有薛氏曾孙东来《曰讲杂记》八则,述及薛雪生前事迹,又谓生白不屑以医见,故无成书,否定《湿热条辨》为生白所作。注此存疑)
②舆夫,即车夫也。

ritabttrzun | 2014-4-21 15:44:57 | 显示全部楼层
渗透无处不再!
fcxmo | 2014-5-14 13:06:26 | 显示全部楼层
你太有才了。
bonefzy | 2015-1-4 07:25:29 | 显示全部楼层
看楼下的解答。。。。
fhrsq | 2015-9-9 07:26:24 | 显示全部楼层
看起来不错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