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开启辅助访问
切换到窄版
登录
注册
首页
Portal
养生
中医
疾病
方药
针灸
古籍
论坛
BBS
公告
搜索
搜索
中医基础
中医诊断
临床经验
理论探讨
中医文化
新闻动态
内科
外科
妇科
儿科
传染病
肿瘤
医案
中药
方剂
经典类
方剂类
各家类
五官类
四诊类
针灸类
外科类
妇儿类
医案类
养生类
现代类
本版
帖子
用户
大医精诚网
»
论坛
›
中医论坛
›
古今医案
›
[分享]《伤寒名医验案精选》
返回列表
发新帖
[分享]《伤寒名医验案精选》
[复制链接]
3598
|
9
|
2006-6-23 01:41:49
|
显示全部楼层
|
阅读模式
桂枝汤
一、营卫不和
刘渡舟医案:李某某,女,53岁。患阵发性发热汗出一年余,每天发作二到三次。前医按阴虚发热治疗,服药二十余剂无效。问其饮食、二便尚可,视其舌淡苔白,切其脉缓软无力。辨为营卫不和,卫不护营之证。当调和营卫阴阳,用发汗以止汗的方法,为疏桂枝汤:
桂枝9克,白芍9克,生姜9克,炙甘草6克,大枣12枚,2剂。
服药后,吸热稀粥,覆取微汗而病愈。
按语:发热汗出见舌不红而淡,苔不少而白,脉不细而缓,则非阴虚发热之证,乃营卫不和也。营卫,即人体之阴阳,宜相将而不宜相离。营卫谐和,则阴阳协调,卫为之固,营为之守。若营卫不和,阴阳相悖,营阴不济卫阳而发热,卫阳不固营阴则汗出。用桂枝汤
“先其时发汗则愈”。
二、高热
岳美中医案:张某某,女,15岁。发热半年余,体温高达40℃,多方治疗无效,且但渴不多饮,二便自调,舌淡苔黄,发热恶风,脉见浮缓,时有汗出,诊为中风证未罢,营卫失和,用桂枝汤3剂,如法服用而痊愈。(《桂枝汤类方证应用研究》1989:64
按语:发热虽高.但渴不多饮,二便自调,自无里证。但见恶风、汗出、脉来浮缓,表证备焉。乃卫气外浮而发热,与桂枝汤济营调卫,中病即愈。
三、自汗
刘少轩医案:林某某,青年渔民,文关岛人。体素健壮,某年夏天午饭后,汗渍末干,潜入海中捕鱼,回家时汗出甚多从此不论冬夏昼夜,经常自汗出。曾就诊数处,以卫阳不固论治,用玉屏风散及龙、牡、麻黄根等,后来亦用桂枝汤加黄芪,均稍愈而复发。嗣到某医院诊治,疑有肺结核,经x光透视,心肺正常。经过年余,体益疲乏,皮肤被汗浸成灰色,汗孔增大,出汗时肉眼可见。汗出虽多但口不渴,尿量减少,流汗时间午、晚多而上午止,清晨末起床前,略止片刻。自觉肢末麻痹,头晕,脉浮缓重按无力。治宜微发其汗而
调营卫,处方:
桂枝梢9克,杭白芍9克,炙甘草3克,大枣7校,生姜9克,
水一碗煎六分。清晨睡醒时服下,嘱少顷再吃热粥一碗,以助药力,静卧数小时,避风。服药后全身温暖,四肢舒畅,汗已止。仍照原方加黄芪15克,
服法如前,但不吸粥,连进2剂,竞获全功。其后体渐健壮,七年未发。(福建中医药1964;<5):35)
按语:病起于腠理疏松之时,水湿直浸营卫之间,卫与营分,欲“司开合”而不能,致毛孔洞开不收,故自汗不止。然病延既久,当察有无证变,所幸“汗虽多但口不褐”、“脉仍浮缓”,可知“脏气末伤”,病仍在太阳营卫之间,此所谓“病常自汗音,……以卫气不共荣气谐合故尔。故治仍室桂枝汤“复发其汗”,今卫与营和则愈。
四、汗出偏诅
刘渡舟医案:孙某,男,39岁。患病为左半身经常出汗,而右半身则反无汗,界限分明,余无不适。脉缓而略浮,舌苔薄白。此左右阴阳气血不相协和,此应调和阴阳,令气血和则愈,宜桂枝场:
桂枝9克,白芍9克,生姜9克,大枣l 2枚,炙甘草6克,3剂。
服药后暇热粥,得微汗而愈。(《经方临证指南》1993:2)
按语:《京问·阴阳应象大论》云:“左右者,阴阳之道路也”。营卫阴阳于周身循环往复,周而复始。本案汗出偏沮,乃营卫不和,阴阳失调之例证。如不及时治疗则营卫相悖,阴阳不维,就可能导致半身不遂之“偏枯”证。《素问·生气通天论》所谓“汗出偏沮,使人偏枯”,即为此意。本病往往由外感风邪引起,用桂枝汤祛风解肌,调和营卫,顺复阴阳,不失为正治之法,方证相对,故三投而愈。
五、无汗(植物神经功能紊乱)
孙百善医案:侣某男,9岁,1985年7月5日初诊。其母代诉:患儿自幼未有汗出,每至暑月则全身皮肤发红,干燥,瘙痒,经常抓破皮肤结血痂,痛苦难忍,曾多次到当地医院求治,诊为植物神经功能紊乱,服用谷维素等药不效。刻诊:全身皮肤发红、干燥,四肢、胸腹部见有条状血痂及出血痕迹,呼吸气粗,时烦躁,口鼻干燥,舌质淡红,苔薄白,脉浮数。患儿呈现一派热象,然审证求因,此非内有实热,乃营卫不调,汗液不得宣泄之故。治以调和营卫,开发2理,处以桂枝汤:
桂枝5克,白芍5克,甘草5克,生姜3片,大枣5枚。水煎5剂。
服药后,唯腋下赂有汗液泌出,肌肤较前感舒服柔和。因患者服用汤药困难,改用桂枝、白芍、甘草各等分,共研极细末,装入空心胶囊,每日两次,每次10克,用生姜、大枣煎汁送下,服用二—日,患儿遍身菜汗出,诸症皆除,如同常人,随访三个月未有发。
(山东中医杂志1989;(5>r 45)
按语:本案无汗,自幼即见,并无外感风寒之病史,又无恶寒脉浮紧之见,知非营卫郁滞之风寒表实证,仍为“荣弱卫强”之桂枝证也。营气内弱,不济卫阳,则卫气不营,滞于玄府而逞其“卫强”之势。荣气内弱,汗孔闭塞,则见无汗;卫气“外强”,郁于腠理,而见皮肤发红、搔痒、甚则渗血结痂、烦躁、脉浮数一派热象。但此与烦渴引饮,溲赤便结之实热内存毕竟不同本质,切勿苦寒直折,衰败营卫,又忌麻黄洞开胺理,损伤营卫。只宜桂枝汤发汗解肌,济营畅卫。待营卫相济,各司其职,则汗出肌利,烦热自除。诚信桂枝汤发
汗之功寓于解肌与调和营卫之中也。
六、畏寒
祝诺予医案:骆某,男,50岁,1971年8月某日初诊。时届盛暑仍着棉衣棉裤,据云极畏风寒,自汗时时,越出汗越畏风,脱去棉衣即感风吹透骨,遍身冷汗,因而虽盛暑亦不敢脱去棉衣,深以为苦。其人乎素纳食少,乏力倦怠。我诊为正气虚弱,营卫失调。予桂枝
汤5剂。
五天后来诊,已不畏风,能骑自行车来,且已脱去棉衣改穿夹
衣,汗也减少,瞩再服3剂,痊愈。(中级医刊1979241>,45)
按语;营卫不和之证。卫不外因,则营不内守而汗出;汗出既多,卫阳随之外越,“分肉”无阳,必又畏恶风寒。与桂枝汤益营和卫,两相兼顾。
七、风温初起
任继学医案:吴某,女,63岁。1987年11月21日因晨起外出跑步锻炼,汗出去衣,至晚觉头痛头晕,鼻塞流涕,咳嗽喉痒,身酸楚,肢节不舒,动则身汗放出而不达,颜面不红,口唇红润,舌谈红,咽不赤,苔薄白而润,尺肤微热,脉沉缓无力。病发于小雪前两日,
为运气正值终之气运,为顺化之季,候反温,其病温,治宜咸补,以甘泻之,以酸收之。
桂枝15克,芍药10克,甘草5克,生姜3片,大枣3枚。
服药后吸热粥以助药力,1剂而痊。
(江西中医药l 988;(2>:10)
按语:本证乃风温初起之候.由正虚外感风热所致。《温病条辩》曰:“太明风温、温热、温疫、冬温,初起恶风寒者,桂枝汤主之。”盖温病初起,虽有风寒之状,亦不可“汗而发之”,但宜解肌法邪,调和阴阳。正如吴瑭所说;“盖温病忌汗,最喜解肌,桂枝扬本为解肌,且桂枝芳香化浊,芍药收阴敛汗,甘草败毒和中,姜枣调和营卫。温病初起,原可用之。”据任氏经验,桂枝汤不但善治虚人外感风寒之病,而且善治虚人外感风热之羔,临床上常用于治疗冬春两季感冒(风寒或风热侵袭),每获佳效。
八、奔豚气
秦伯末医案;某叟,70岁。因女暴亡,悲哀过甚,先呕吐,继又发作性腹痛一年余,小腹痞块作痛,块渐增大,痛亦渐剧,气从小腹上冲心下,苦闷欲死,继而冲气渐降,痛渐减,病为奔豚。子桂枝汤,共16剂,奔豚大为减轻。(《谦斋医学讲稿》1964;144)
按语:阳虚弱,坐镇无权,则下焦寒水之气上冲,病发奔豚。桂枝汤温振心阳,平冲降逆,正为相宜。若更加桂二两.则其效更捷。
九、下利
中神琴溪医案:一妇人患下利数年,不进食,形体赢瘦,肌肤甲错,不能起卧,医时以参、附、诃、罂之类治之。先生诊之曰:百合篇所谓见于阴者,以阳法拯之者也。乃与大剂之桂枝汤,使覆而取汗,下利止。更与百合知母场,以谷食调理之,渐渐复原。(《呈汉医学)1956:54)
按语;下利日久,见形体消瘦,肌肤甲错之证,乃营卫、气血不和之象。营卫不和,气血乖乱,传导失常,则见下利不止。用桂枝汤发汗解肌,调和营卫以止利,乃“逆流挽舟”之又一法也。
十、重症虚劳
刘渡舟医案;刘某男,18岁。早婚,素体气怯,婚后半年见腰酸腿软,头晕耳鸣,小便频数而短,浙浙恶寒,双下肢有麻冷感,夏伏天裹棉衣仍感肢冷,动则汗出,纳差腹胀,口中甜腻,夜寐多梦,思色欲动,体质日衰,进人参、鹿茸培补无效。刻诊:形瘦气怯,面萎
神衰,语声低微,切两脉沉细而弱,验舌质红嫩,苔少。脉证合参,谓斯疾因房劳过度,耗气伤精,脏腑功能失调,阴阳亏损所致。理应补肾以培本,但参前医用人参、鹿茸不效,且以桂枝汤调理阴阳着手。处方:
桂枝15克,白芍15克,炙甘草6克,生姜6克,大枣10枚。5剂。
药后诸症大减,但病员虚损,自难速效,继服上方加怀山药15克,炒白术12克,鸡内金10克,以培补后天,并加服桂附八味丸以补肾气,半月后告曰:药后精力充沛,饮食倍增,诸病皆除。(湖北中医杂志1992;(5>:6)
按语:本案因早婚,纵欲伤精,渐成虚劳。观其夏天裹裘,动则汗出,舌质红嫩,脉象沉弱,乃阳虚之征;又腰酸腿软,头晕耳鸣,夜寐梦多,舌红少苔,为阴虚之象。阴阳不调,则营卫难和,法当调和阴阳为治,不然,难以奏效,前医用人参、鹿茸大补即是明鉴。刘老识证真切,巧用桂枝汤滋阴和阳,调和营卫,正中病鹄。待阴平阳秘,精神内守,则虚劳可愈。又于病去七八,增培土健脾之品,意在培后天以养先天也,俾肾之阴阳充盈,而顽疾尽拔。
十一、厥证(排尿性晕厥)
金树武医案:孟某某,女,12岁,1987年6月4日初诊。近两个月来排尿时经常昏倒,不省人事,无叫声,无吐涎,晕照3—5分钟,醒后手足欠温,肢体汗出,头晕,倦怠乏力,休息片刻后,无明显不适,已经影响上学。到某医院检查无阳性体征,诊断:排尿性晕服。给服安定、谷维素、维生素B1,静点刺五加、参附汤、四昧回阳饮等药不效。查:神志清楚,面包红润,舌淡红,苔薄白,脉弦缓。诊断:厥证。中医辨证周阴阳之气不能顺接,拟用和法,以平为期,调和阴阳。投桂枝汤:
桂枝15克,白芍15克,炙甘草I o克,生姜3片,大枣4枚。3剂,水煎服。
服药后晕质次数明显减少,仅于早晚5—7点(卯、酉)发作,卯酉乃是阴阳相接之时,药中病机,效不更方,续服3剂而愈,随访二年末见复发。(中医药学报19915(5);41)
按语:伤寒大论云:“凡服者,阴阳之气不相顺接,便为厥。”桂枝汤调和阴阳,顺接上下,通达内外,故能治厥。尤见汗出脉缓者,其效更捷。
十二、噎膈(弥漫性食管痉挛)
俞世伟医案:黄某P5,56岁,1984年6月18日初诊。发作性咽下困难两年余。病起时因情志不舒渐感吞咽干燥食物困难,近日加重。到省医院校查诊断为弥漫性食管痉挛(食道官能症),用亚硝酸盐类药物、暗示疗法末见良效。刻诊自述失眠多梦,纳呆腹胀,头昏自汗,咽食便喳,食后胃中咽陈,呢气数声,甚时气从鼻出苔薄白,脉缓。证属阴阳失调,胃气不利。处方:
桂枝9克,白芍9克,炙甘草6克,生姜9克,大枣12枚 乌药10克,沉香1D克,水煎服,日1剂。
服药4剂,症状改善,吞咽顺利,继服20余刑,话症皆除o(山西中医1992;45>;50)
按语:吞咽困难见汗出脉缓、鼻呜干呕者,病本在于阴阳失调,气机不利,由胃气本虚,又加情志所伤形成,用桂枝场调和阴阳,舒展脾胃气机,可谓抓住了疾病的关键。
十三、风隐疹(草麻疹)
刘渡舟医案:一男性患者,60岁,患等麻疹,搔痒钻心,数月不愈。切其脉浮而缓,并见汗出恶风,舌苔薄白而润。证属风邪稽留肌膜,营卫不和,因发为风疹。治宜法风调和营卫,方用桂枝汤:
桂枝9克,白芍9克,生姜9克,大枣12枚.炙甘草6克,3剂。
服药后吸热稀粥,温覆取汗,则疹消痒止。(《经方临证指南1993)
按语:痒者,阳也,风为阳邪,侵于肌肤,稽留不去而作痒疹。同时,风中令营卫不和,则汗出恶风,脉浮而缓,诸症迭现。故用桂枝汤解肌祛风,调和营卫,是不治疹止痒而疹自消、痒自止也。
十四、月经疹
张伯华医案:李某某,22岁,1988年10月20日诊。l 6岁初潮后全身漫起疹子,经用抗过敏西药翌日消失。嗣后每逢经水来潮其疹自发,再用中西药不效,经净自消、周而夏始,缠绵至今。证见:全身散布红色疹块,痞痒,舌淡,苔白,脉浮而弱。辨为:阳浮阴弱,营
卫不和。治以桂枝汤调和营卫。
桂枝、白芍、生姜各10克,大枣12枚,甘草6克。3剂。
药止痒消。嘱下次月经来潮前一周续服上方2剂.其疹未发。随访半年,未复发。(四川中医U895<4>;35)’
按语:月经来潮,阴血亏虚,阳气浮动,致营卫不和,皮暖气血郁滞而发痒疹。桂枝汤有解肌作用,能调和肤废之营卫气血,消除痒疹。反感受风邪,营卫不和,气血失调之痒疹,皆可使用本方。
十五、妊娠发热
大场敬节医案:一妇女,自妊娠七月始,每日午后热毒上升,达38℃许,历十数日而末治愈。一医诊断为结核热,乃人工流产适应证,而患者不欲手术,求余往诊。诊察所见:脉浮大而弱,并无额数,咳嗽亦不甚激烈,且有食欲,于左肺上叶证明有浸润。余投以桂枝
汤,历时三周间,热始下降,终于正常分娩。……
按语:本案妊娠发热血亏虚,乃阳浮阴弱所致。阳气浮动则见发热,阴血亏虚故脉来浮大而弱切中桂枝证之病机,故用桂枝汤调和卫阳、益营阴而愈。(哈尔滨中医l 960;(8):71)
十六、小儿惊风
吴佩衡医案:何某之长子,年一岁半。1922年阴历九月初六日晨,寐醒抱出,冒风而惊,发热,自汗,沉迷,角弓反张,手足抽搐,目上视。指纹赤而浮,唇赤舌谈白。脉来浮缓。由于风寒阻遏太阳经气运行之机,加以小儿营卫未充,脏腑柔软,不耐风寒,以致卒然抽搐而成急惊风状。此为太阳肌表之证,以仲景桂枝汤主之,使中于太阳肌腠之邪,得微汗而解。
桂枝10克,杭芍10克,甘草6克,生姜10克,小枣7枚。
加粳米一小撮同煎,嘱服后温覆而卧,使得微汗。一剂尽,即熟寐,汗出热退,次日霍然。(《吴佩衡医案》l 983:2)
按语:小儿脏腑娇嫩,营卫未充.又加寐醒之后,肌废疏松,故突受风邪,使太阳经脉劲急不柔,而见角弓反张,手掐目吊,《索问·至真要大论》所谓“诸暴强直,皆属于风”也。所幸发热汗出,脉来浮缓,仅为太阳肌表之证.故宜桂枝汤法风解肌,使中于太阳肌腠
之邪,得微汗之后,仍从肌腠而解。
十七、小儿尿频
程卫东医案:刘某某,男,5岁,1986年5月19日初诊。其父代诉:半年前因患“尿路感染”而见尿频、尿急、尿痛等症.经服中药治疗后,尿急、尿痛消失,而尿频尚存,近一月逐渐加重,每小时达3—5次。息几平素畏寒、自汗、有尿床史。诊见舌质淡,苔薄白,脉沉
细。查尿常规阴性。治以补肾因涩,投缩泉九加昧。服药3剂阁效。虑有自汗,故改投桂枝汤以调和营卫。方药:
桂枝4克,白芍6克,生姜3克,甘草4克,大枣3枚。水煎服,1日l剂。
服6剂,畏寒、白汗消失,尿频减半,效不更方,继服原方10剂而愈。(国医论坛19884(4):50)
按语:《素问·脉要精微论》云;“水泉不止者,是膀胱不藏也。”膀胱不藏,起因较多,虚实皆有。本案尿频兼有自汗、畏寒等太阳表证,乃卫气不与营和之征。盖卫气“温分肉,充皮肤,肥膀理,司开合”,开合失司,太阳经气不约.则外而自汗.内而尿频;又温养不得,自感畏寒。当此之时,缩固无用,唯调和营卫是为正法,投桂枝场则使营充卫固,协调互用,是为方证相对,果获佳效。
十八、聚星障(单疱病毒性角膜炎)
魏承朴医案:高某,女,36岁。右眼干涩两周,有感冒史,曾在他院治疗无效,l 990年3月20日就诊。检查:右眼远视力o.6,近视力o.6/30cm。球结膜混合充血(十十),角膜中央见点状灰白色浸润,2%荧光素染色(十十),角膜知觉减退,KP(一),房闪(一)。兼见鼻塞流涕,恶风汗出,舌质谈红,苔白滑,脉浮缓。诊断:右眼单疤病毒性角膜炎。证属:右眼聚星障。治宜琉风祛邪,调和营卫,退翳明目。处方,
桂枝、白芍各9克,生姜3片,炙甘草3克,大枣5枚,蝉衣6克,每日l剂,水煎服。
服6剂,远视力o.8,球结膜充血减轻,角膜轻度混浊,2%目光素染色(十),鼻通涕止。又服5剂,远视力1.o,球结膜充血失,角膜透明,2%荧光染色(一)。追踪观察2年以上未见复发。
按语:聚星障属目障范畴,病变复杂,病情缠绵且易复发,严重者可致失明,临床尚无特效疗法。本案由感受风邪所致,其辨证眼目在于伴有汗出恶风、脉来浮缓等症。故用桂枝汤加蝉衣以祛风明目。若因其他原因所致目障者,则又当据证而论,灵活用药,不必拘泥。
十九、目盲
彭履样医案:某男,20岁。初患眼病,红肿疼痛。经西医治疗肿痛消退,但逐渐弱视失明,而外观双目圆睁,毫无异感,身无不适,经久不愈。查以前所服方药,均以“目为火户”作依据,多系清热泻火之剂。分析其初病时目虽红肿疼痛,尚能视物如常。肿痛消失反而不明,愈治而视力愈弱,此必苦寒阴柔过剂,损伤中气,以致营卫紊乱,精血不能上荣于目,故目盲不能视物,此医药不当,非目疗所为。拟以调和营卫之法,处以桂枝汤全方:
桂枝9克,白芍9克,生姜9克,大枣18克,甘草9克,6剂。
服3剂后,目有光,模糊能视物。6剂服完,视物比较清楚,守上方,再服6剂。半月后来诊,询及目力,已能看字读报,一年是随访,未复发。(《经方应用)l 981;4)
按语;《灵枢·大惑论》云:“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注于目。本案目疾,误治所为,因屡用苦寒,损伤脾胃,化源不充,营卫失调精气不能上注于目,渐至目视不明。投桂枝汤则使脾胃得补,营卫获充,精气上注,而目渐光明。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提升卡
置顶卡
沉默卡
喧嚣卡
变色卡
显身卡
杏林箫客
|
2006-6-23 01:44:56
|
显示全部楼层
[分享]《伤寒名医验案精选》
桂枝加葛根汤
一、项背拘急
刘渡舟医案:刘某菜,男,41岁。患病已三月,项背强紧,顾盼俯仰不能自如,自汗出而恶风。问其大便则称稀搪,每日二三次,伴有脱肛与后重等症。切其脉浮,视其舌苔白润。辨为桂枝加葛根汤证,其大便溏薄,肛肠下坠后重,则为阳明受邪升清不利之象,为“太阳阳明合病”。处方:
桂枝15克,白芍15克,葛根16克,生姜12克,炙甘草lo克,大枣12枚。
服药后,不须吸粥,连服7剂,诸症霍然。(《刘渡舟临证验案精选1996;140)
按语:本证在项背强急的同时,并见下利、下坠与脱肛,实补原方之所略也。后世用本方治疗外感不解,又有下利之证,每获效验。刘老认为,本方用于治疗风寒背部痹痛,以及下颌关节炎等,亦有较好疗效。
二、痢疾
蒲辅周医案:陈某某,男,4岁半。1963年8月15日突然发热,恶心呕吐,4小时内抽风2次,因昏迷而急诊入院。患儿大便呈脓血样,有里急后重现象,当时诊为急性中毒性痢疾,用冬眠药物及温湿布裹身。翌日,面色转灰暗,寒战高热,呼吸微弱,经人工降温16小时,方得呼吸均匀。复温后第二天开始,每日上午发生寒战,且有紫绀,肢凉,午后高热(42—43℃)无汗,时有语妄躁动,每日下利脓血便20余次,胀,里急后重,无呕吐,食欲尚可。血栓:白血球逐渐减少,出现粒细胞减少征(白血球总数600/立方毫米,中性0%)。大便培养:福氏痢疾杆菌阳性。耐药试验:对多种抗菌素等药物不敏感,于26日请我院中医会诊。诊时息儿呼吸促迫,唇色淡红,腹满不硬,午前寒战,午后高热,右脉沉滞,左脉弦大而急,舌质色淡,苔薄白而腻。证由暑湿内伏,新凉外加,表郁里结,以致升降阻滞,营卫不通。若单治其里则伏邪不得外越,内结必然更甚,病为正虚邪实。幸胃气尚存,津液末竭,急宜升阳明,和营卫,开玄府之闭,达邪外出而解里急。方用桂枝加葛根汤:
粉葛根6克,桂枝3克,白芍3克,炙甘草3克,生姜2片,大枣2枚。
上药用文火煎取180毫升,每4小时服30毫升。药后另服荷叶、炒粳米煎汤。仿桂枝汤服法以助汗。药后当夜染梨汗出,但小腿至足无汗,体温渐降,四肢转温,今晨无寒,但仍有脓血便及里急后重,前方去桂枝、白芍,加健脾化湿之品调理一周而愈。
(上海中医药杂志l 964;<8>:13)
按语:本为中毒痢疾,高热、脓血便,但面白、肢凉、恶寒战栗较为明显。据此,蒲者不落以苦寒清热解毒治痢之巢白,反用辛温之剂开表达邪,逆流换舟,使表开则里畅,热去而痢停。非善读仲景书之人决无此稻略也。
三、落枕
程昭寰医案:马某某,男,18岁。患落枕,每年3—5次,发作时头不能侧顾,项强及有背拘急疼痛,每次发作针刺按摩3—5次,即能获效。但偶感风寒,旋又发作,偶有汗出、怕风,要求服中药断其根,乃用汤药。就诊时见:舌质谈,苔薄白,脉浮迟。余曰:疏一方,发作时服3剂,再发再服。疏方;
桂枝9克,白芍9克,生姜3片 大枣5个 炙甘草9克 葛根15克,当归12克。
如此服用2次,遂不再发。(伤寒心悟1989:81)
按语:落枕常发,发则见项背强几几,汗出,恶风,脉浮迟,桂枝加葛根汤证备,是用之即效。
四、斜颈(痉挛性斜颈)
王立恒医案;王某,男,32岁,1980年8月5日初诊。自诉5小时前,无故突然头呈阵发性、不自主地向右上方倾斜。曾在某县医院肌注氯丙嗪50毫克,庆大霉家8万单位治疗,病情无好转,急来我院诊治。察舌质谈,苔薄白,脉缓。体检:发作时先是头呈不规则的细小的动摇,继则头逐渐向右上方倾斜或后仰,下颌向对侧扭转并稍上,口张难合,两目上翻,并伴有项背强急,自汗,恶风,咽干。每5—10分钟发作一次。西医诊断:痉挛性斜颈。中医辨证为外邪侵袭,营卫失调,太阳经输不利,津液不布,筋脉失养。治宜解肌祛风,调和营卫,流利经脉,方用桂枝加葛根汤:
葛根15克,桂枝12克,杭白芍30克,炙甘草l o克,大枣5个 生姜3片。水煎服,1日l剂,分2次服。服药2帖,病告痊愈,随访2年未复发。(国医论坛l 990;(1>:18)
按语:痉挛性斜颈为神经系统疾病之一,主要由颈服、胸铰乳突肌、斜方肌等不随意的收缩而产生的痉挛,局中医“痉病”范畴。本案兼见自汗、恶风、脉缓,故用桂枝加葛根汤治疗。
五、痉证(僵人综合征)
张振东医案:王某,女,52岁。平素易汗出,1985年lo月感下肢抽搐疼痛,渐至颈项强,下肢僵直瘛纵,不能下地,伴发作性呼吸困难,甚则窒息。经某医院诊断为僵人综合征。诊时头项强直,转侧不利,全身瘦弱,面色苍白,言语欠清,神情淡漠。双眼内收外展受限,双胸锁乳突肌、腹肌紧张,四肢张力高,反射活跃,双脚趾向足心拘挛。全身湿润有汗。舌红、苔薄白,脉弦细。证属荣卫不和,汗出伤津,筋脉失养。治以桂枝加葛根汤:
葛根30克,桂枝、生姜各10克,白芍12克,甘草5克,大枣5枚。
连服30剂,汗止,周身有柔和感,加全蝎3克,研末冲服。又服30剂.全身拘急缓解,肌肉松弛柔和,语言清晰,虽尚有脚趾拘紧,已能下地行走。(浙江中医杂志U88;(2>:89)
按语;素体亏虚,膀理疏松,汗出潦潦,久则伤律,无以潘养筋脉,而见头项强直,手足挛急,反复不愈。用桂枝汤调和营卫以止汗,重用葛根以升津液,舒筋脉,再加全蜗以熄风止痉。方证相对,故获良效。
六、面肌颤动(周围型面神经麻痹)
金树武医案:魏某,女,45岁,1987年4月25日初诊。自述右动侧面部肌肉颤动,且有麻木感,口眼歪斜一年。一年前由于汗出伤风而后突感右侧面部肌肉颤动,项背强儿几,右侧面部麻木,逐渐出现口眼歪斜,时有自汗、恶风、手足麻木等症。曾去某某等医院均诊断为周围型面神经麻痹。服西药(不详)及中药镇肝熄风场、牵正散等不效。乃来我院诊治。检查:神志清楚,面色微黄,两目有神,右侧面部肌肉颤动,无明显口眼歪斜,舌淡红,苔薄白,脉弦。风邪侵袭,营卫不和,分肉不利,筋脉失养。仍以法风调和营卫,解痉舒筋为法。处方:
桂枝15克 白芍15克,甘草l o克,生姜3片,大枣4枚,葛根50克。
服后吸热粥200毫升,取微汗避风。6剂后症状大减。又因劳累汗出当风而复发加重,仍守前法治之,复投本方21剂,诸症痊愈。(中医杂志1989;(1>:27)
按语:腠理不固,营卫不和,致络脉筋肉失养,加以风邪扰动而发病,参以脉证符合桂枝加葛根汤证,用之果验。
七、睑废(重症睑下垂)
秦天富医案:赵某某,女,6岁,1984年10月lo日初诊。其父代诉:思儿于三月前外出途中,因感风寒,当晚发烧,三日烧退后,遂发现双眼睑下垂。经省、地等医院诊为“重症睑下垂”。口服维生素BI,间断注射新斯的明,仅有短暂之效,须臾复垂,且逐渐加剧。刻诊:患儿发育一般,舌脉末见明显异变,唯形气较弱。只见患儿每有仰头视物的姿态,偶或为了瞻视而以手指将眼皮扶起。余以补中益气汤加味治之,服三剂,毫无效果。细思之,眼睑乃足太阳膀胱经脉所起之处,患儿初因受风,伤于太阳之脉,遂至太阳经输不利,经气不振,故使眼险下垂。以通阳疏络,调和营卫法治之,处桂枝加葛根汤:
桂枝9克,炒白芍9克,炙甘草6克,葛根10克,枳壳15克,防风5克,生姜3片,大枣3枚。水煎服,3剂,日1剂。
药后明显好转,已能平目视物。因形气较弱,又以原方中加黄芪lo克以复正气,3剂。半月后其父来告,眼睑完好如前,随访一年末见复发。(山西中医l 987;(4>115)
按语:本病临床多以脾虚气陷治之,然本案乃风入太阳,经气不利所致,其依据乃是眼睑为足太阳经脉所起之处,此经脉辨证之典范也,果用桂枝加葛根汤取效,临证值得深思。
儿、风隐疹(荨麻疹)
封万富医案:李某某,女,37岁,患荨麻疹数年,每日必发,疹出如粟,逢汗出遇风时加重,病发则全身肌腠不舒,经多种方法治疗,效果不显。虽为小疾,但病发时搔痒难忍,心中作烦,颇影响工作与休息。辨证:废理疏松,风入毛窍,阳气外泄。方用桂枝加葛根汤再加防风15克。共服20余剂,基本告愈。
(江苏医药。中医分册1979;(4),44)
按语:本案辨证眼目一是痒疹逢汗遇风加重,二是发则全身肌腠不舒。为风中肌腠,扰于玄府,太阳经脉不舒,病合桂枝加葛根汤证,故用之即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显身卡
杏林箫客
|
2006-6-23 01:46:10
|
显示全部楼层
[分享]《伤寒名医验案精选》
桂枝加厚朴杏子汤
一、喘息
许叔微医案:戊申正月,有一武弁在仪真,为张遇所虏,日夕置于舟蝗板下,不胜险伏,后数日得脱,固饱食,解衣捉虱而自快,次日遂作伤寒。医者以因饱食伤而下之,一医以解衣中邪而汗之,杂治数日,惭觉昏困,上喘息高,医者怆惶罔知所指。予诊之曰;太阳病,下之表未解,微喘者,桂枝加厚朴杏子汤,此仲景法也。医者争曰:某平生不曾用桂枝,况此药热,安可愈喘?予曰:非汝所知也。一投而喘定,再投而饿然汗出,至晚,身凉而脉已和矣。医者曰:予不知仲景之法,其神如此,岂诳惑后世也哉。人自寡学,无以发明耳。(《伤寒九十论·证三)
按语:解衣受寒,肺逆作喘,虽得于饱食之后,但无食滞之征,故下之为误。病合桂枝加厚朴杏子之法,故一投而喘定。
二、咳喘(感冒并发肺炎)
刘渡舟医案:刘某某,男,33岁,1994年1月25日初诊。感冒并发肺炎,口服先锋4号,肌注青霉素,身热虽迟,但干咳少痰,气促作喘,胸闷。伴头痛,汗出恶风,背部发凉,周身骨节废痛,阴囊湿冷。舌苔薄白.脉来浮弦。证属太阳中风,寒邪边肺,气逆作喘。法当解肌祛风,温肺理气止喘。
桂枝10克,白芍10克,生姜lo克,炙首草6克,大枣12克,杏仁lo克,厚朴15克。
服药7剂,咳喘缓解,仍有汗出恶风,层起吐稀白痰。
桂枝、白芍、生姜增至12克。又服7剂,咳喘得平,谙症悉除医院复查,肺炎完全消除。(《刘渡舟临证验案精选bl 996:22)
按语:本案喘而兼见汗出恶风、头痛背凉,显为中风表虚兼肺失宣降之证,故径用桂枝加厚朴杏子汤治之。刘老经验,本方用于风寒表不解,而见发热、汗出、咳喘,屡屡获效。
三、奔豚
孙志远医案:项某某,女,36岁,1987年2月4日诊。主诉少腹胀痛,气上冲胸,胸闷室塞,气息短促,一日发作数次。伴失眠、烦躁。素有此疾,常因情绪刺激而诱发。舌偏暗,苔白腻,脉弦滑。证属肝郁心虚,冲气上逆。治宜养心柔肝降逆:
桂枝、白芍、酸枣仁(研吞)各15克,制厚朴12克,大枣6枚,檀香(后下)6克,杏仁9克,炙甘草4.5克,生姜3片。
3剂后,奔豚即止,夜寐转安,唯少腹胀满不好,原方去檀香加乌药L 5克,又3剂后告愈。(浙江中医杂志l 988;(4>:175)
按语:本案为心胸阳气不振,下焦冲气上逆,又有肝部之扰,每因情绪刺激而诱发。辨证抓住了胸闷气喘等肺气逆乱之重点,用桂枝加厚朴杏子汤斡旋胸中大气,伸胸中大气一转,则其气乃散‘加檀香以增平冲降逆之力,则奔豚立止。
补述-----王商等《经方应用》:新感引动旧病,临床屡见不鲜,在不妨碍治疗外感的前提下,适当兼顾旧病是完全必要的,本方就是一个相好的范例。我们在防治侵性气管炎中,经常遇到病人因感冒诱发旧病,所谓慢性气管炎急性发作,凡符合本方证的,投以此方,每有良效。但临床必须要辨证确切,注意与其他不同类型的症情别。如外有风寒(表实)、内有水饮的小青龙汤证:表寒外束、肺热内郁助麻杏甘石汤证,虽均有发热、恶寒、喘息等症,但病因病机各有不同,不容混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显身卡
杏林箫客
|
2006-6-23 01:48:28
|
显示全部楼层
[分享]《伤寒名医验案精选》
桂枝加附子汤
二、汗出畏寒
秦伯未医案:某某,男,40岁。感冒发热后,因多汗形寒不退前来诊。询知头不痛,不咳嗽,四肢不酸楚,但觉疲软无力。向来大便不实,已有十余年。诊其脉沉细无力,舌苔薄白而滑。有人因自诉感冒,且有形寒现象,拟用参苏饮,我认为参苏饮乃治体虚而有外邪兼挟疾饮的方剂,今患者绝无外感证状,尤其是发热后多汗形寒,系属卫气虚弱,再予紫苏温散,势必汗更不止而恶寒加剧。改用徒枝加附子汤,因久泻中气不足,酌加黄茂,并以炮姜易生姜两剂见效。(《谦斋医学讲稿》1964:120)
按语:本案从病史到病证,皆露一“虚”象。前医不问病史,不审病机,不察脉证,而妄投温散,主以参苏,致今汗更多而寒更甚。秦老详察舌脉,切切辨证,断为卫气虚弱,中气不足,改进桂枝加附子汤,并以炮姜易生姜,加黄芪,切中病本,两剂大效。
三、大汗亡阳
于鸽枕医案:王某某,男,29岁,1952年10月12日入院。患者因慢性骨髓炎住院二月余,一日下午感怕冷、头痛,医者给予非那西汀o.2克、匹拉米洞o.2克,一次服下,约半小时许,大汗不止,恶风,尿急而无尿液,急邀中医会诊。检查:形体消瘦,面包萎黄,表情惶恐,全身大汗淋漓,四肢拘急,坐卧不宁,状甚危笃,脉沉微而数。诊为大汗亡阳,处方:
桂枝10克,甘草6克,白芍10克,附子10克,生姜1片,大枣3枚。
当即配药煎服,服1剂汗止而愈。(山东中医学院学报1979;(3):59)
按语:虚人感冒,强发其汗,不仅伤阳,而且损阴。大汗淋漓、四肢拘急、脉沉而微,有阳亡之虞,急以佳枝加附子汤温阳固表,所幸一剂汗止。若不止,当以四逆汤收功。
四、房后伤风
刘渡舟医案:王某某,男,25岁。患者身材高大,体魄雄伟。夏季某日与妻子同房后,因觉燥热而置两腿于窗户之上,迎风取爽。几天后,左腿疼痛,左小腿拘孪而屈伸不利。针、药屡治不效。脉弦迟,舌苔水滑。
桂枝18克,附于12克,白芍9克 大枣7故,
生姜9克,炙甘草6克 木瓜9克、独活6克。
服药2剂后,痛止腿伸而愈。 (《经方临证指南p1993:4)
按语:房事之后,精泄而内虚,不知慎护,但图凉爽,使风邪乘虚而入。《素问·风论》云:“入房汗出中风,则为内风。”脉弦迟而舌苔水滑,则阳气内虚。外有风邪,内有阳虚,治宜扶阳解表,两相兼顾。用桂枝加附子汤,再加木瓜以利筋骨,加独活以散风气。刘老还认为,本方有温经散寒之用,可治风寒肢痛。若因风寒痹阻之麻木不仁者,可酌加当归、红花等理血之品,则起效更捷。
五、鼻衄
李师肪医案:孙某某,男,35岁。10月病鼻衄,出血盈斗,两昼夜不止,曾服寒凉止血剂无效。脉微,口淡,身无热,二使自调,给服桂枝加附子汤2剂痊愈。
(浙江中医杂志1958;(10>:35)
按语:鼻蛆属热者固多,属寒者亦有之。本案出血盈斗,用寒凉止血,寸功末建。又观脉微、口淡、身无热象、二便自调,虚寒之机明矣。阳虚不能固摄血液,亦致鼻衄,故服桂枝加附子汤药到病除。临床用本方治衄血,应以脉迟芤微、苔白、尿清为辨证要点。
六、乳漏
戴建林医案;孙某,女,38岁,1985年9月17日诊。患者生三子,未育已十载。半年前双侧乳房乳汁自溢,点滴不断,量少色清。白天内衣浸湿,需更衣l一2次,至夜乳溢自停,能安然入睡。乳房不胀不痛,治疗无效。肢软倦怠,精神不振,嗜睡懒言,畏寒喜温,经减少,近2月末潮。舌质淡红,苔薄白,脉沉缓。治拟温阳敛阴以
缩乳,以桂枝加附子汤化裁:
桂枝9克,白芍15克,熟附片6克,龙骨、牡蛎各18克,生麦芽20克,大枣10枚,生姜4克。
服6剂,乳漏减少大半,觉口渴欲饮,去生姜、龙骨、桂枝,附子减半,加麦冬9克,白人参3克,9剂。乳漏停止,精神渐振。以十全大补丸善后,月经来潮,诸症悉愈。(浙江中医杂志1987;(11),4gg)
按语:《素问·生气通天论》云:“凡阴阳之要,阳秘乃固。”阳虚不固,则阴不自守,汗出、乳漏诸症迭现。本案乳漏量少色清,伴神倦懒言,畏寒喜温,舌淡,脉缓,阳虚证见,故用桂枝加防子汤以温复阳气,并加龙骨、牡蛎以增固摄阴液之功。阳固阴藏,则乳漏自止,经水亦随之而通矣,
七、寒疝
周连三医案:某,因寒冬涉水兼房事不节,诱发辜丸剧痛,多方诊治无效而就诊。症见面色青黑,神乏困惫,舌白多津,喜暖畏寒,辜丸肿硬,剧烈疼痛.牵引少腹,发作则小便带白,左辜丸偏大,肿硬下垂,少腹常冷,阴囊汗多,四肢厥冷,脉象沉弦。此乃阴寒凝聚,治宜温经散寒。处方:
炮附子(先煎)、白芍、桂枝、炙甘草、生姜各30克,黄芪60克,
大枣12克。12剂。
兼服;当归120克、生姜250克,羊肉l000克
上方服后,阳回痛止,参加工作。(新医药学杂志1978;<12):17)
按语:房劳伤肾,又加涉水,更伤肾阳,使阴寒凝聚,经脉失煦而拘急,《内经》所谓“诸寒收引,皆属于肾”也。用桂枝加附于汤在于温阳散寒.阳回则痛止。
八、疹出不透
李长厚医案:李某某,男,3岁,1972年4月10日就诊。患麻疹已7日,咳嗽、喷嚏、流眼泪,疹出不畅。前医曾用宣肺透疹之品,而疗效不佳。查患儿面色不华,精神萎靡,嗜唾,耳前可见淡白色疹子,而分布不均,四肢不温,舌质淡,苔薄白。此属卫阳不足,鼓动无力,试投桂枝加附子汤加味:
桂枝、白芍、附子、炙党参、生姜各3克,炙甘草2克,大枣2枚。日进一剂,水煎服。
翌日四肢温,疹出稍畅。三日后疹出透,后以温阳益气之品理而获痊愈。(新中医1985;(4>,41)
按语:本案为麻疹逆证,因阳气不足,鼓动无力,使麻毒难以透达,故伴有面色不华,精神萎靡,嗜睡,四肢不温等症,虽为表证,亦属阴证,《伤寒论》云:“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既属阴证,自当用阳药振奋之,《皇汉医学》谓;凡届阴证,“病势沉伏,难以显发:,即是表证,宜在解表药中“配以热性发扬之附子、细辛,如桂枝加附子汤、麻黄附子细辛汤等”。待阳气来复。则阴霾自散,而疹毒亦随之而透。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显身卡
杏林箫客
|
2006-6-23 01:50:00
|
显示全部楼层
[分享]《伤寒名医验案精选》
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
一、胸闷
刘渡舟医案:李某某,女,46岁。因患心肌炎而住院治疗,每当入夜则胸中憋闷难忍,气短不足以息,必须靠吸氧气才能得以缓解。舌质淡苔白,脉弦而缓。辨为胸阳不振,阴气内阻证。
桂枝10克,生姜lo克,大枣12枚,炙甘草6克。
服药2剂后证状减轻,原方加附子6克,再服3剂后除。(《经方临证指南p199315—6)
按语:胸闷或胸痛,是胸痹之主症,其病机主要是上焦心胸阳气虚弱而阴寒之气内盛,《要略》云:“阳微阴弦,即胸痹而痛。。因为胸为阳位似天空,心肺二脏居其内,营卫二气由此而得以宣发。如果胸阳不振,阴寒内凝,阳气不能布达而痹阻,心肺之气血不畅。所以,胸痹的临床表现,轻者胸中满闷,重者则见疼痛,用桂枝去芍药汤治疗有较好疗效。
二、胸满痛
刘渡舟医案:王某,男,36岁。自诉胸中发满,有时憋闷难忍,甚或疼痛。每逢冬季则发作更甚,兼见咳嗽,气短,四肢不温,畏恶风寒等症。脉来弦缓,舌苔色白。参台上述脉证,辨为胸阳不振,阴寒上踞,心肺气血不利之证,治当通阳消阴。方用:
桂枝9克,生姜9克,炙首草6克,大枣7枚,附于9克。
服5剂,胸满、气短谙症皆愈。(《刘渡舟临证验案精选)1996:38)
按语;本案胸满伴有四肢不温,时恶风寒,显为胸阳不振之象。治当振奋胸阳,蠲除浊阴,用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附子辛热气厚,力雄气猛,“益火之源,以消阴翳”。本方用于阳虚阴盛之胸痹证,有较好的疗效。
三、伤寒阴结
刘荣年医案:刘某,男,30岁。患伤寒阴结。因冬月伤寒,误服寒泻药而成。证见恶寒,腹胀满痛,不大便二日,脉浮大而缓。显系伤风寒中证。医家不察,误为阳明腑证,误用大黄、芒硝等药下之,殊不知有一分恶寒,即表证末罢,虽兼有里证,亦当先解其表,仲景之遣法俱在。今因误用寒泻药,以致寒气凝结,上下不通,故不能大便,腹胀大而痛更甚矣,幸尚在中年,体质强健,尚为易治。用桂枝汤去芍药加附子以温行之,则所服硝、黄,得阳药运行,而反为我用也。
桂枝尖3克,黑附子3克,炙甘草1.5克,生姜3克,大枣2个(去核)。
服药后,末及10分钟,即大泻2次,恶寒腹胀痛均除而痊。(《重印全国名医验案类编肥959;73—74)
按语:伤风寒中,误用攻下,则雪上加霜,阴凝而结,则大便不通,唯宜阳药温运,则阴结方开。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正为阳虚阴凝之证而设,虽多治胸满,但本证病机与之相同,故投之规效,足见仲景之方妙用无穷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显身卡
杏林箫客
|
2006-6-23 01:51:50
|
显示全部楼层
[分享]《伤寒名医验案精选》
桂枝新加汤
一、阳虚感冒
赵守真医案:朱某,男。体赢瘦,素有遗精病,又不自爱惜,喜酒多嗜好,复多斫丧。平日恶寒特甚,少劳则喘促气上,其阳气虚微肾元亏损也明甚。某冬日赴席邻村,醉酒饱食,深夜始归,不免风寒侵袭。次日感觉不适,不恶寒,微热汗出,身胀,头隐痛。自煎服葱鼓生姜汤,病末除,精神不振,口淡不思食,兴而来诊。切脉微细乏力,参之前证,则属阳虚感冒,极似太少两感证,其与麻黄附子细辛汤、麻黄附子甘草汤两方,殊不宜阳虚有汗之本证。……遂改用桂枝加芍药生姜人参新加汤,又增附子,并损益分量,斯与治合证情:
党参15克,桂枝、芍药、甘草各9克,生姜4.5克,大枣5枚,附子9克。嘱服3帖再论。
复诊:诸症悉已,食亦略思,精神尚局萎顿,脉仍微弱。阳气末复,犹宜温补,处以附子汤加巴乾、构记、鹿胶、芦巴补肾诸品,调理善后。(《治验回忆录犯962:5—6)
按语:本案素久肾元亏损,阳不外固,即感于寒而成太少两感证,其麻附辛汤亦当掂量用之。因本方是用于“少阴病,始得之”,与本案之肾元久亏不符,况麻黄宣发,细辛温窜,如再发汗则足以损其阴津,病转恶化,此当所忌。唯桂枝新加汤再加附子,于阴中求阳,使阳固阴守,庶病可愈。
二、头身剧痛
程连禄医案:郝某某,女,40岁。因患血吸虫病,正值药后疗效,身体未复,又复感外邪,头痛,身疼痛,恶寒发热,经服APc,又重被而卧,汗出如雨,药后恶寒发热稍减,而头身疼痛加剧,如锥似刺,辗转不宁,呻吟不止,入夜更甚,后至粒米不思,昼夜难眠。曾服西药镇痛剂未能缓解,又服中药桂枝加葛很汤,疼痛依然,而来我处求治。诊其脉,沉迟而细,见其证,颈项活动自如,无恶心呕吐。寻思良久,缘思者身染血吸虫,近用锑剂治疗,大伤正气,后复感外邪,过汗伤阴,经脉失其得养,脉证相符,证属气阴不足,营血两伤,急投新加汤(即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编者注)1剂疼痛大减,已能安睡。2剂疼痛已止,饮食如常,诸证消失。(新中医1980;(增刊一):42)
按语:虚人发汗,伤津损液,经脉失儒。桂枝加葛根汤虽有津亏不润之证饥,但程度较轻,且其脉浮缓,项背拘急,与本证之脉沉迟,头身剧痛大异,故用之不应。本案脉证所现,与《伤寒论》所载完全相符,果投之神效。
三、阴阳易
潘澄濂医案:某男,一日下午,自觉头重肢痛,且有憎寒,以为受凉,乃饮酒取暖,是夜,又不禁房事。次日头痛更重,身烦热而恶风,骨节疼痛如被杖,眼赤如醉眼,舌苔白腻,脉细而缓,体温37.5℃。初诊时并未告以触犯房事,据证以流感,处疏解化湿之剂与服,当晚虽得少汗,而身重伤怠反剧,再诊时一般症状如昨,仍予原方加减,未效。三诊时体温稽留在37.5,而神疲肢痛末减,其所异者为两目红赤,眼眶黑晕如久病状,因而再三迫问,始露真情,改为桂枝人参新加汤加紫河车以进,连服4剂,神气始复,眼赤亦消。(浙江中医杂志l 958;(7>:40)
按语:阴阳易又称“房劳伤寒”,临床待征是身重乏力,热气冲胸,阴中拘急,腰痛臀酸,头晕眼花。临证时根据具体病情可选用桂枝新加汤、烧挥散、当归四逆场、逍遥散等方治疗。
四、便秘
吉益南涯医案:一老人大便不通数日,上逆头眩,医与以备急丸而自苦,因倍加分量而投之,得利,于是身体麻痹,上逆益甚,而大便复结。更医诊之,与以大承气汤,一服,不得下利,服三帖,下利如倾盆,身体冷痛,不得卧,大便复结。又转医作地黄剂始服之,上逆尤剧,面色如醉,大便益不通,于是请治于先生。先生诊之,心下痞硬,少腹无力,即与桂枝加芍药生姜人参汤服之。三帖,冲气即降,大便通快。经过二三日,冷痛止,得卧,大便续通快。二旬之后,诸证去而复常。(《皇汉医学肥956;76)
按语:年高气血虚衰,患大便秘结,本应补而通之,而误用泻下之法,且一误再误,大便虽通快一时,但阴津损伤,肠无津润,尔后复结。况令筋脉失养,身体疼痛,其病机正合桂枝新加汤证,径投之,病果己。
五、妊娠恶阻
余胜吾医案:刘某某,24岁,1963年12月6日初诊。月经3月末行,四肢瘦软无力,恶心呕吐,渴不欲饮,口淡无味,不思饮食,眩晕,嗜睡眠,形寒发热,脉滑而细,舌苔薄白。即予桂枝汤1剂。药后诸症有所减轻,脉滑而弱,舌质淡红。续予桂枝新加汤2剂,症状消失。于次年七月份分娩,产后健康。(浙江中医杂志1965;(8>:26)
按语:本案参合脉证,为营卫不和,而以营血不足为主,故用新加汤在调和营卫基础上以益气和营。
六、产后高热
张圣德医案:张某,30岁。产后三天发热,体温40.2℃,头痛,恶寒有汗,舌苔薄微腻,脉象浮小数。乃产后气阴两亏,风邪乘虚外袭,以致营卫不和。治当调和营卫,补虚退热。
川桂枝3克,杭白芍10克,炙甘草3克,生姜1片太子参15克,嫩白薇10克,香青篙5克。
2剂,体温降至正常,余症消失。(江苏医药·中医分册1979;(1>:43)
按语:头痛,恶寒,有汗,脉浮,本为桂枝证,然发于产后,又有气阴两亏本质,不宜单用桂枝汤取汗.而宜新加汤益气和营,鼓正祛邪而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显身卡
杏林箫客
|
2006-6-23 01:56:28
|
显示全部楼层
[分享]《伤寒名医验案精选》
麻黄汤
一、伤寒表实
刘渡舟医案:刘某某,男,50岁。隆冬季节,因工作需要出差外行,途中不慎感受风寒之邪,当晚即发高烧,体温达39.8,恶寒甚重,虽覆两床棉被,仍洒晰恶寒,发抖,周身关节无一不痛,无汗,皮肤滚烫而咳嗽不止。视其舌苔薄白,切其脉浮紧有力,此乃太阳伤寒表实之证。治宜辛温发汗,解表散寒。用麻黄汤:
麻黄9克,桂枝6克,杏仁12克,炙甘草3克,1剂
服药后,温覆衣被,须灾,遇身汗出而解。(《刘渡舟临证验案精选》1996:1)
按语:麻黄场为发汗之峻剂,用之不当,易生它变,不少临床医生畏惧麻、桂,不敢投用。一见发热,便认为是温热之证,滥用车凉之品,反令表寒闭郁,久久不解,或致久咳不已,或致低烧不退,或致咽喉不利等,不一而足。盖表实证之发热,乃由卫阳闭郁,正邪交争所致,故发热必伴有恶寒。这与温热病的发热不恶寒,并伴有口渴伤津之候,有其本质的区别。风寒郁闭卫阳,故直须辛温发汗,寒随汗出,卫气一通,则发热自退,即《内经》所谓“体若燔炭,汗出而散”也。
二、咳喘
姜春华医案;胡某某,女,46岁。咳喘已七年,近受风寒侵袭,胸闷窒塞,呼吸不利。咳喘多痰,喉间作水鸣声,苔白,脉软。以麻黄汤加味,处方:
麻黄6克,桂枝9克,川朴9克,枳实9克,杏仁9克,甘草6克,2剂。
药后咳喘减轻,上方去川朴,加陈皮3克,又服2剂,咳止喘平,呼吸通畅,(陕西个医学院学报1990;<1),3)
按语:本案为冷风哮喘。肺内素有疾饮内伏,受风寒外感引发。麻黄场外解风寒,内宣肺气,又加枳实、厚朴以肃肺下气,药中其鸽,则其效如神。
三、水肿(急性肾炎)
陈华医案:刘某,男,9岁。1984年冬因脸面突然浮肿,进某医院诊为“急性肾炎”,经西药治疗半月,证情反复。近二日诸症加重,脸面浮肿,喘咳无痰,心烦不宁,小便不利,阵阵恶寒,舌淡胖,苔白腻,脉浮紧。辨为风水泛滥之肿,因冬季风寒当令,外邪束表,肺失宣降,水道不通,水泛肌肤所致。处方;
麻黄6克,桂枝6克,杏仁6克,炙甘草3克,茅根1D克,蝉衣5克。
2帖小便通利,诸症减轻。续服3帖,诸症若失。后用四君子场加生黄芪调理周身收功,迫访一年末见发作。
(国医论坛1986;<2):24)
按语:风水泛滥,肿势较剧。多由感受风邪,肺气失宣,不能“通调水道,下输膀肮”,水邪内停,便泛滥于肌肤而致肿,属“阳水”范畴。治之当以宣通肺气,通调水道为法。麻黄汤通宣肺气,发汗利尿,可堪当此任。又加蝉衣、茅根,则疏风利尿之功更强。
四、风隐疹(荨麻疹)
李克绍医案:陈某,单身独居,1973年春节前,清晨冒寒到邻村换取面粉,突然身痒,前后身及两上肢,遍起斑块,高出皮肤,颜色不红,时抓时起,时起时消,用扑尔敏及注射钙剂,均无效。四五日后改找中医治疗,余初用浮萍方,无效。后根据思考脉迟、肢冷,并有明显感寒外因,遂改用麻黄场原方。共服2刑,块消痒止,后未
复发。(《伤寒解惑论1978)
按语:因感寒令卫闭营郁,见隐疹身痒,肢冷,脉沉发散之,邪去则疹消。
五、寒闭失音
赵守真医案:汪某以养鸭为业,残冬寒风凛别,雨雪交加,整日随鸭群蝶躞奔波,不胜其劳。某晚归时,感觉不适,饮冷茶一大钟,午夜恶寒发热,咳嗽声嘶,既而语言失音。曾煎服姜汤冲杉木炭末数钟,声亦不扬。晨间,其父伴来就诊,代述失音原委。因知寒袭肺金,闭塞空窍,故咳嗽声哑。按脉浮紧,舌上无苔,身疼无汗,乃太阳表实证。其声暗者,非金破不鸣,是金实不鸣也*《素问·咳论》云:“皮毛者,肺之合也。”又《灵枢‘邪气脏腑病形》云:“形寒寒饮则伤肺。”由于贼风外袭,玄府阻闭,饮冷固邪,痰滞清道,治节失职之所致。治宜开毛窍宣肺气,不必治其暗。表邪解,肺气和,声自扬也。疏麻黄场与之;
麻黄9克,桂枝、杏仁各6克,甘草3克。
服后,复温取汗,换衣两次。翌日外邪解,声音略扬,咳仍有痰,胸微胀。又于前方去桂枝,减麻黄为4.5克,加贝母、桔梗各6克,白蔻3克,细辛1.5克,以温肺化痰。续进2帖,遂不咳,声音复常。(《治验回忆录》1962:2—3)
按语:《灵枢·忧恚无言》说:“人卒然元音者,寒气客于厌,则厌不能发,发不能下,致其开阖不致,故无音。”今患者外感风寒,复饮冷茶,寒饮相博,阻塞肺窍会厌,故致音哑,所谓“金实不鸣”也。故以麻黄汤宣通肺气开散“金实”,候邪气外解,则会厌动利,音声能发。
六、呃逆
王星田医案:丁某,男,26岁,1986年4月28日初诊。月余前外出淋雨,回家后即发热恶寒,头身疼痛,腹部胀满,恶心欲吐,呃逆。他医以感冒治疗,予APc、桑菊感冒片等,除呃逆如故外,余症悉减。又治呃一个月.呃逆反有加剧之势。患者表情痛苦,面白神疲,呃逆频频,声音响亮,胃内食物常因呃逆而涌出,脘腹时痛,厚衣裹体,身困头昏,舌淡苔薄白,脉浮稍紧。此乃太阳表寒未解,郁闭肺卫,经输不利使然。治宜发汗解表,宣肺止呃法。麻黄汤加味:
麻黄12克,桂枝10克,杏仁15克,炙甘草6克,柿蒂50克。1剂,水煎服。
药后周身出汗少许,厚衣尽去,呢逆有减。原方再进1剂,呃除,它症亦减。减麻黄量至6克,坚持服完3剂,呃逆痊愈。(河南中医1992;(6>;260)
按语;呃逆月余,屡治不效,乃传统思维束缚之故。盖感冒一证,虽曰易治.但当典型症状消失后,却因病因末除,一些症状便成为主要矛盾,其治仍应辨证求因,如若对症治疗,定难取效。察患者厚衣裹身,呃声洪亮,脉浮紧有力,仍具表实之病机。夫肺胃同主肃降,经脉相互联属,又手太阳经贯膈络胃,故风寒束表,肺卫闭遏,太阳经输不利,可致膈动呃逆,脘腹疼痛。治以麻黄汤祛其病因治本,重加柿蒂治标,标本同治,则霍然而愈。
七、急性黄疽
陈华医案:张某,男,62岁。时值隆冬兴修水利而汗出当风,复雨,适夜恶寒而栗,身痛,时作干咳,小便点滴,一夜之间全身皮肤黄染如橘,舌苔黄而薄腻,脉浮紧而弦。诊为伤寒表实之急性黄疸。因风寒湿邪束表,肺失宣降,水道不通,湿郁化热,交蒸于肌肤。方用:
净麻黄12克,嫩桂枝12克,光杏仁12克,炙甘草6克,绵茵陈l0克。
服2帖表解,尿畅,黄疽消失。(国医论坛1986;(2>:24)
按语:本案汗出当风,复淋雨,感受寒湿之邪,湿蕴体内,“若小便利音,不能发黄”,今小便不利,湿无去路,郁而化热,熏蒸肌肤,而致发黄。麻黄汤既能开皮毛以发汗解表,又能宣肺气以通调水道,汗通尿畅,则湿邪自无藏身之处,又加茵陈以利湿退黄,方证合拍,投之即效。
八、癃闭
吴光烈医案:吴某,男,36岁,1984年2月15日就诊。患者以捕捉鱼虾为生,经常涉水淋雨,三日前突然畏冷发热,无汗,咳嗽声重,痰白而稀,伴小便点滴不畅,小腹胀急疼痛不可按,痛苦难以言状.而延余诊治。脉浮,舌苔薄白。此乃风寒犯肺,肺气郁闭而致尿闭不畅。方用麻黄汤加味:
麻黄15克,桂枝、杏仁各9克 牛膝30克 葱白3茎,水煎温服。
1剂尽而小便通畅。(福建中医药1987;<1):27)
按语;“肺为水之上源”,“通调水道,下输膀胱”。今风寒闭肺,上窍闭塞,致下窍不通,小便点滴不行。治以麻黄汤宣通肺气,启上闸而开支流,此先贤所谓“提壶揭盖”之法也。
九、遗尿
韩天育医案;某女.32岁。1991年春因感受风寒而发热恶寒头痛,服用感冒胶囊等末愈。此后经常怕冷,微热,头痛身痛,体温常在37℃以上,住某院治疗,发热有所好转,但小便开始不利,数日后不禁,迭经医治,病无起色。刻诊:形体肥胖,两眼险虚浮,下肢浮肿,尿意频急,小便后仍有尿意,时有自遗,咳嗽高声、大笑时尿液自出。有尿时需急入厕,动作稍迟则尿湿衣裤,痛苦不迭。发热微恶寒,肢节疼痛,体温在37—38℃之间波动,平时很少出汗,炎夏时亦是如此,查尿常规阴性。舌质淡润,苔白腻,脉浮微紧。查以前所服处方,皆温肾固涩、补肺健脾之法,鉴于此,另辟路径,以太阳表实证治之,投麻黄汤:
麻黄I0克,桂枝6克,杏仁I0克,甘草15克,3剂。
服药后遍体津津汗出,发热解,小便正常,至今未有复发。(吉林中医药1992,(4)‘19)
按语:小便不禁或频数,责之于肾虚者众,每以温补收涩为治。本案为外感风寒之邪,虽迁延日久,但并末传变,太阳表实证俱在.治仍宜解表发汗之法。肺主皮毛,又通调水道,风寒外束,肺气不宣,则汗闭而小便失常。用麻黄场宣通肺气,以开鬼门,则汗出小便畅也。本案与上案小便不通,皆肺通调水道失常之证,因于外寒闭阻者,皆宜麻黄汤治之。
十、痛经(膜样痛经)
彭艺丛医案:李某,女,30岁,1990年2月15日初诊。痛经10余年,逐年加重,行经前1—3天,小腹呈阵发性剧痛或胀痛,难以忍受,直至经行2—3天排出膜样物后疼痛方减。伴有乳房及胁肋胀痛,西医诊断为膜样痈经。刻下经期将至,腹痛剧烈,患者以头撞壁,心情不佳,少腹胀,脉弦迟,舌黯苔白,尺肤欠温。检视前医之方,多是归、芍、桃、红之类以活血化痰者;又有逍遥散之类舒肝解郁者。问知患者素小腹冷胀,肢冷畏寒,白带多而清稀,经色黯有块,经期感寒则腹痛增剧,少腹温慰则略减。此寒结太阳之府膀胱是也,宜麻黄汤加味治之:
麻黄l0克,桂枝l2克,杏仁l0克,炙甘草6克,水蛭4克(焙干研末冲服),3剂,水煎冷服。
服药1剂,痛减经行。3剂服讫,经畅无痛。嘱常服附子理中丸,并于每次经行前服3剂麻黄扬,调理半年病愈,至今未见复发。(国医论坛1993;(5>:15)
按语:本案痛经,为寒与血凝,结聚于太阳膀耽之府。前医化痰、行气之不效者,未散寒之故也。用麻黄汤以散太阳府寒,寒去则经通,经通则痛止。于此诚信仲景之方,不我欺也。
十一、难产
舒氏医案:偶医一产妇,发动六日,子已出胞,头已向下,而竞不产。医用催生诸方,又用催生之灵符,又求灵神炉丹,俱无效。延余视之,其身壮热,无汗,头项腰背强痛,此寒伤太阳之营也,法主麻黄汤,作一大剂投之,使温覆,少顷,得汗,热退身安,乃索食,食讫,豁然而生。此治其病,而产自顺,上工之法也。
(《里汉医学31956:175)
按语:麻黄汤内服有催生之妙,可能与本方散寒利营之功有关,用于表寒不解,营卫闭塞不畅难产。待录此案以供临床参考。
十二、暴发赤眼(急性结膜炎)
许世瑞医案:张某某,女,47岁,1983年4月1日来诊。于2日前突患“急性结膜炎”而来诊治,到见双目红赤而黯,微痒不灼痛,脸浮而苍,微发寒热,口和不渴,头昏胀,二便自调。观其舌正苔滑,切其脉缓而滑。此风寒客于太阳目系之候,当发之,治以麻黄汤加味:
生麻黄12克,桂枝35克,炙甘草6克,杏仁12克,细辛12 川苇10克,水煎服。
2剂后,目赤退去大半,余症亦减,4剂后病疹。(河北中医1989r<1>:14)
按语:暴发赤眼,热证为多,而本案口不渴,二便调,舌苔滑,脉缓滑,微有寒热,乃风寒客于太阳经脉之候。《灵枢·经脉别论》云:“小肠手太阳之脉,……其支者,从缺盆循颈颊,至目锐毗。“膀胱足太阳之脉,起于目内眺。”风寒上客,循经结聚于目,发为本病。用麻黄汤以散风寒之邪,经脉邪去,眼疾自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显身卡
杏林箫客
|
2006-6-23 02:00:19
|
显示全部楼层
[分享]《伤寒名医验案精选》
葛根汤
一、偏头痛
刘渡舟医案:李某,男,38岁。患顽固性偏头痛二年,久治不愈。主诉:右侧头痛,常连及前额及眉棱骨。伴无汗恶寒,鼻流清涕,心烦,面赤,头目眩晕,睡眠不佳。诊察之时,见病人颈项转动不利,问之,乃答曰;颈项及后背经常有拘急感,头痛甚时拘紧更重。舌淡苔白,脉浮略数。遂辨为寒邪客于太阳经脉,经气不利之候。治当发汗怯邪,通太阳之气,为疏葛根汤:
麻黄4克,葛根18克,桂枝12克,白芍12克,炙甘草6克 生姜12克,大枣12枚。
麻黄、葛根两药先煎,去上沫,服药后覆取微汗,避风寒。
3剂药后,脊背有热感,继而身有小汗出,头痛、项急随之而减。原方再服,至15剂,头痛、项急诸症皆愈。
(《刘渡舟临证验案精选)1996:134)
按语:本案脉证病机,切合葛根汤证。临床服用本方后,常有脊背先见发热,继而全身汗出,这是药力先作用于经输而使经气疏通,邪气外出的反映,为疾病向愈之佳兆。
二、口眼歪斜
毕明义医案:于某某,男,82岁,1983年3月25日诊。时值隆冬大寒,患者早晨醒后,右上眼险及右口唇不自主的时时抽动。回家就早餐时,家人发现其右侧口角偏向左侧,有上限险下垂,与之问答,口齿不清,三日后来我处诊治。刻诊:右侧前额皱纹消失,眉毛下垂,睑裂扩大,鼻唇沟消失,右侧口角歪向左下方,右侧鼻孔缩小,同时右侧鼻翼变小,鼻准偏向左侧。苔薄白,脉浮紧。脉证合参,属中风口眼歪斜。治当解肌疏风散寒。疏葛根扬。
葛根、麻黄、白芍、炙甘草、生姜、大枣(去核)各10克。
以水1000m1,煎至400m1,温服200mI,日服二次。嘱服药后用温热绵物敷右侧整个面部,以使局部汗出。1剂后,头痛项强鼻塞即除,言语较前清楚,口歪减其半。又继服1剂,痊愈。(四川中医199l<5);43)
按语;风寒侵袭面部阳明经络,气血失荣,经脉失养,而病口噤。《灵枢·经脉》云:“胃足阳明之脉……是主血所生病者……口噤。”又本案见脉浮而紧,为风寒闭阻脉络之象,《金E要赂》曰:“寸口脉浮而紧,紧则为寒,浮则为虚,寒虚相搏,邪在皮肤。浮者血虚,络脉空虚。贼邪不泄,或左或有,邪气反缓,正气即急,正气引邪,喝僻不遂。”用葛根汤散阳明经邪,通阳明经络,邪解正复,经通络畅,
则噤僻自已。
三、痉病
方承康医案:章某某,男性,74岁,本市服装四厂退休技师,1985年11月9日初诊。患者于同年7月底行“前列腺摘除术”后外感发热,经用中西药后寒热退,同时出现双下肢萎软酸痛,行走须人搀扶,双侧颈项牵强疼痛,在外院用中西药两月余,下肢症渐好转,颈项诸症却有增无减。症见,身体瘦薄,头项左倾,两侧颈项和后枕部僵硬麻木,牵强疼痛,转侧时疼痛益剧,头似不在脖子上,二便自调。舌质淡红,苔薄白,脉细弦。观前医处方多为羌防一类祛风湿止痛或夹通络养血之品,然患者颈项诸症实届仲圣所谓“强几几”也,其太阳经证已跃然眼前,遂处以《伤寒论》葛根汤原方:
葛根40克,生麻黄10克,桂枝10克,赤白芍各30克,生甘草
10克,生姜3克,大枣12枚。2剂。嘱药后稍加被翟以取小汗。
二诊:患者头颈已复端正,精神振奋,谓当日药后略有汗出,颈项部隐感热辣,诸症明显减轻,颈项大松,如失重负。次日药后并无汗出,颈项症豁然若失,转侧裕如,稍感头晕,病既愈,未再处方。一月后门诊遇之,谓一切良好。(江西中医药1989;(1):35—36)
按语:患者术后外感,服药后寒热虽解,然风寒之邪仍留连于太阳经脉,致太阳经脉不利,气血因之滞行不畅,引起颈项部诸症,虽无寒热,太阳经腑证显然存在。该思者年高体弱,适逢术后,不可谓不虚,然考虑诸症迁延数月,几成固疾,若不以麻桂通力开发拔腠理之闭塞,经腑之邪恐难外逸,另观其脉证不至虚,况是方中除麻
桂峻药外,更有芍药敛阴和营,葛根的升律,加之甘草的缓急,遂放胆用之,药证相对,故一剂知,二剂已。
四、口噤(咀嚼肌痉挛症)
杨德明医案:刘某某,女,45岁,1986年lo月6日就诊。口噤不语20余天,某医院诊为咀嚼肌痉挛症,用西药治疗5天,症情依旧,即来我院就诊。诊见:右颞颌关节僵硬,疼痛,不能咬嚼食物,张口约o.5厘米,舌淡,苔薄白,脉紧。处方:
葛根、白芍各60克,甘草30克,桂枝12克,麻黄4克,生姜、大枣各l0克,水煎温服。同时用药渣热敷患处(每日3次,每次大约30分钟)。
5剂后,口噤不语减轻,额颌关节僵硬、疼痛明显缓解,张口约ll 7厘米。守方续服4剂,即张口自如,诸症消失。随访至今末发。(湖北中医杂志1989l<2):17)
按语:《金区要略》指出:“口噤不得语,欲作刚痉,葛根汤之”。据报道,本方用于咀嚼肌痉挛症,疗效满意。使用时,须重用葛根、白芍至60克、甘草至30克,方能达到舒经缓急解痉之功。
按语:风寒之邪干于太阳,太阳经气不疏,清阳阻遏,不能上承清窍,故而引发眩晕。头项强痛,背部酸楚,恶风畏寒,脉弦紧等,皆葛根汤之征,故原方投之,药到病除。
六、胃脘痛(慢性胃炎)
刘景棋医案:杜某某,男,69岁,1982年9月29日初诊。胃痛已30多年,近七、八年加剧,经常隐隐作痛,项背强,上肢有时发麻,全身发紧,易感冒。曾善饮酒,但近七八年来已戒除。三年前曾作X线钡餐透视,诊断为慢性胃炎。苔薄白,脉浮紧。中医诊断:胃痛。辨证;表邪不解,内迫阳明。治则:表里双解。
葛根15克,麻黄9克,桂枝6克,白芍6克,生姜6克,甘草6克,大枣3枚,6剂,水煎服。
服药后诸症状消失,春节期间曾多次饮酒,也末出现胃痛。(《经方验》1987)
按语:胃脘疼痛,隐隐而作,不呕不利,乃阳明经气郁滞也;项背强急,全身发紧,上肢发麻,脉象浮紧,乃太阳之邪不散也。太阳阳明合病,表邪内迫,放以葛根汤双解之则愈。
七、气喘
叶桂亭医案:一商妇,一至秋间,则常大苦喘息,动作不自由,有如废人,求治于余。往诊之,支臂于炉架而坐,已数十日不动,亦不能睡。若将此坐形稍倚侧之,则立即喘悸。食仅碗许。问其发时,自脊至颈如板状,回顾亦痛。以一医之劝,用八味丸数百两,喘少减云,与葛根汤5帖许,得以起步,再服痊愈。(《皇汉医学》1956)
按语:本案辨证眼目在于喘兼“自脊至须如板状”,乃太阳经脉拘急,表气从肺俞内迫于肺而作喘,故用葛根汤舒经散邪,畅达肺气而愈。
八、腰腿痛(坐骨神经痛)
卢自昌医案:莫某15,34岁,l 986年8日21日入院。患坐骨神经痛已三年余,多次住院治疗,顽固不愈。刻见表情痛苦,执杖行走,步履艰难。诉右腰臀部疼痛,向下放射至右踩部,向前弯腰和行走时疼痛加剧,伴有麻木重困感。检查见患者不能做弯腰活动,抬腿、拾物试验阳性,局部未见红肿,右臀部环跳和承山穴有明显压
痛。舌质淡,苔薄白,脉弦紧。诊为坐骨神经痛,此风寒湿邪侵袭膀胱经脉所致,用葛根汤加昧:
葛根15克,白芍l 8克,麻黄10克,桂枝12克,生姜5克,大枣12克,甘草12克,丹参12克,附子10克,牛膝12克。
服6剂,弃杖行走。守方稍作加减,服18剂痊愈出院。3年随访未见复发。(广西中医药l 9915(2>;57)
按语:足太阳膀胱经脉“从额入络肋,还出别下项,循肩骸内,抉脊抵腰中”“从腰中下挟脊贯臀,入腥中”,是主所病,则“项背腰脚皆痛。”本案腰腿痛同项背强几几一样,均是足太阳膀胱经脉拘急而发,故均可用葛根汤治疗。加丹参、附子、牛膝,以加强温经活血作用,井可引药力直达下肢。
五、眩晕
李玉海医案:阎某,女,38岁,1985年11月2日初诊,患者患眩晕年余,多方求治少效,症见头晕目眩,不能抬头,呕恶厌食,恶风畏寒,头项强痛,背部酸楚,舌淡苔白,脉弦紧,此次卧床已达10余天。治拟疏通经气,升举清阳,方用葛根汤。处方:
葛根30克,麻黄6克,桂枝6克,白芍12克,生姜5克,大枣12枚,甘草6克。
迭进4帖,病苦若失,随访至今,眩晕末再复发。
九、失音
李笔恰医案:芮某某,女,45岁,1987年4月23日初诊。患者1月前受寒后,发热咳嗽,喉痛咽操,经治疗后热退而咳嗽未止。继服肃肺化痰,止咳宁嗽之药后.突然咳嗽止,但声哑,发音不扬,口渴不欲饮。他医再投养阴清热利咽之剂,后至完全失音。就诊时只能用文字诉述病情。自感畏寒,吞咽微觉喉问气阻,纳差便德。舌淡、苔薄白,脉浮紧。此乃感冒失洽,过用寒凉,气机失宣。当予调和营卫,宣肺透邪。用葛根场加味: ,
麻黄、桂枝、炙甘草各3克,芍药10克,葛根15克,京蝉衣5克,大枣(擎)4枚,生姜3片。
嘱服药后喝小碗热稀粥。1剂后,身体微微汗出;服毕3剂,音哑好转。自觉咽部气爽。再进35剂,诸症消失,声音恢复正常。嘱用胖大海30克,分数次炖服代茶饮,忌高声说话。(浙江中医杂志1988;(9>;418)
按语:《医学纲目云:“邪搏于阴则为暗。”是案感受风寒后,邪从表入,前医过早投以肃降寒凉之品,以致肺气失于宣扬,声道开合不利,故音不能出。改投葛根汤调和营卫,宣肺透邪,解肌,使微微发汗,由内向外,温散寒邪,使邪从表解。
十、小儿腹泻
石宜明医案:刘某,男,4岁,1984年3月5日诊。患儿前日汗后受凉,昨日起发生肠鸣腹泻,大便清稀带风泡沫,日数次,伴见恶寒发热,无汗,鼻塞流涕,纳呆,舌淡红,苔薄白,脉浮数。证属外感风寒腹泻,拟解表散寒为治。用葛根汤原方:
葛根12克,麻黄5克,桂枝6克,白芍l0克,大枣3个,生姜2片,炙甘草3克。
药进1剂腹泻减,表证除,再剂则泻止而痊。(四川中医1987;(1);18)
按语:外感所致之小儿腹泻,其治但须解表,表解则里自和,葛根汤对此有较好疗效。
十一、小儿遗尿
林家坤医案:李某,男,8岁,l 984年1月7日诊。每在睡中遗尿三年余,一夜尿床一至二次,醒后方觉。曾服健脾益肾、固涩缩尿之品及针灸治疗,效果欠佳。患儿饮食尚可,发育正常,舌质淡,边有齿印,苔薄白,脉缓。处方:
葛根10克,麻黄4克,桂枝、炙甘草、白芍各6克,生姜2克,大枣7枚。
连服9剂,痊愈。随访至今,未再发生遗尿。(四川中医1987;(5>:25)
按语:邪中足太阳经,膀胱气化失常而致遗尿,用葛根汤散太阳之邪,摄太阳之津,邪去经固,则遗尿自已。
十二、座疮
胡学曾医案:冯某某,男,21岁,1983年6月25日初诊。患者于二年前面部患座疮,时多时少,多则由两颊波及耳后及颈部,痒痛难忍,抓破则有脓液汲出,数日或十几日不能愈合,且常有黄水渗出。曾在某医院用散风清热、解毒凉血、泻热利湿、清泻阳明郁热等法医治,服药近百剂均未获效,故来我院求治。诊见思者面部座疮以两颊部为多,有已破溃者结痂,有新生者红肿,痒痛难忍,夜卧不宁,甚则难于入睡,口苦,心悸,得厚味座疮即生,大便干燥,舌红苔白而糙,脉来滑数。综观脉证,处葛根汤加味:
葛根24克,麻黄4克,桂枝8克,杭芍8克,生姜3片,大枣五枚,生石膏30克,丹参30克,通草2克。
前方服用4剂,座疮已有部分愈合,无新生者。舌红苔白,脉滑数,继以前方服用30余剂,面颊仅留有愈合之痕,其余无不适而告痊愈。(浙江中医学院学报1986;(5>:21)
按语:《家问·生气通天论》云:“劳汗当风,寒薄为助,郁乃座”。“汗出见湿,乃生座痱”。阳明、太阳之经循于面颊,风寒之邪浸入,不得散解,郁而化热,日久郁结成毒而成座疮。治当以葛根汤解太阳、阳明之邪,又佐以凉血通络之品,则起效更捷。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显身卡
杏林箫客
|
2006-6-23 02:02:39
|
显示全部楼层
[分享]《伤寒名医验案精选》
葛根加半夏汤
一、感冒呕吐
胡希恕医案,任某,女,2l岁,1965年12月21日初诊。昨日用冒,头痛头晕,身疼腰痛,恶心呕吐,恶寒,并素有腹痛大便溏泻,浮数,苔白。证属太阳阳明合病,为葛根加半夏汤适应证。
葛根12克,麻黄10克,桂枝10克,生姜10克,白芍10克,大枣4枚,炙甘草6克,半夏12克。
服1剂证大减,2剂证已。(《经方传真)1994:88)
按语:此案正与葛根加半夏汤证相合,是投之即效。据报道,只本方治疗肠胃型风寒感冒效佳,不论有无下利,皆可使用。
二、胃痛(十二指肠球部溃疡)
刘景棋医案:陈某某,男,45岁,1979年8月17日初诊。项背强痛,胃痛呕吐已五年。五年以来时常胃痛,每年春秋发病,去年经x线钡剂造影诊断:十二指肠球部溃疡。近来胃脘偏右部疼痛较剧,反酸纳呆,饭后一时许出现呕吐,并有项强,恶风无汗。脉浮紧,苔白腻。中医诊断:胃皖疼痛。辨证:表邪不解,内迫阳明。治法:
散寒解表,降逆和胃。处以葛根加半夏汤原方。服6剂,痛呕皆止,饮食如常。(《经方验)1987:10)
按语:项强,恶风,无汗,脉浮紧,邪在太阳也;胃痛,呕吐,纳呆,泛酸,内迫阳明也。故用葛根加半夏汤解表和胃,降逆止呕。
三、泄泻
胡学曾医案:于某某,男,26岁,1980年10月8日初诊。患者于今晨始觉发热恶寒,身体疼痛,无汗,头痛而胀。去厂保健站就医,给以解热等药治疗。午后约4时许,腹中肠鸣,时作疼痛,继而泄泻,泄下如注,无脓血,无后重滞下,时作干呕,舌红苔薄白,脉浮紧。此证系外感风寒,表气郁闭、表邪内迫阳明,下迫大肠,清浊不分而致泄泻。治宜发汗解表兼以和胃降逆,方用葛根加半夏汤:
葛根18克,桂枝8克,杭芍8克,麻黄4克,鲜生姜3片,大枣3枚,甘草8克,半夏8克。
1剂后,遍身微微汗出,表解利止呕平,其病痊愈*(浙江中医学院学报1986;45):22)
按语;太阳之邪内迫阳明,上逆于胃,下走于肠,则呕利并作,故与葛根汤止利,加半夏降逆止呕。
大青龙汤
一。伤寒烦躁:
张锡纯医案:曾治一入冬日得伤寒证,胸中异常烦躁。医者不识大青龙证,竞投以麻黄汤。服后分毫无汗,胸中烦躁益甚,自觉屋隘莫能容。诊其脉洪滑而浮,治以大青龙汤加天花粉24克。服后5分钟,周身汗出如洗,病若失。
(《医学衷中参西录》1957:143)
按语:大青龙证与麻黄证表实虽同,而烦躁一证为麻黄证所不备也,此内有郁热之象,治宜解表同时兼清其里。麻黄汤有发汗之用而无清里之功,用之不惟不切病情,反增内热,故烦躁益甚,当以大青龙汤发表清里,待龙腾雨降,郁热顿除,则烦躁自解。
二、夏季伤寒
余瀛鳖医案:邓某,男。身体素壮,时值夏今酷热,晚间当门而卧,迎风纳凉,午夜梦酣,渐转凉爽,夜深觉寒而醒,入室裹毯再寝。俄尔寒热大作,热多寒少,头痛如劈,百节如被杖,壮热无汗,渐至烦躁不安,目赤,口干,气急而喘。脉洪大而浮紧。此夏气伤寒已化烦躁之大青龙证,为书大青龙方治之。
生麻黄12克.川桂枝12克,生石膏120克 甘草9克,生姜9克,鲜竹叶15克。
服昨方,汗出甚畅,湿及衣被。约半小时,渐渐汗少,高热已退,诸症爽然若失。又为处一清理余邪之方,兼通大便,其病果毹。(江苏中医1959;(5>:16) ’
按语:身体素壮,感寒无汗,热无宣泄之路,渐至烦躁目赤,口干气喘。此外寒内热,不汗出而烦躁证备,投大青龙汤果中。
三、春温(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翟冷仙医案:庄某,女,8岁,1965年3月7日初诊。昨夜突然发热畏寒,头痛项强,喷射性呕吐,吐出宿食、痰涎,周身出现紫色淤斑,神志时清时昧。体温40.11,血检:白血球28,700,中性93%,淋巴7%;脑脊液检查:浑浊,乳白色,白血球1,200/立方毫米,中性96%,淋巴4%,糖10毫克%以下,蛋白(十十十)。初步印象:流行性脑脊髓膜炎。其家属要求中药治疗。刻诊:上证依然,无汗心烦,口渴欲饮,咽喉红痛,肢冷,舌赤,苔薄白、脉浮缓。证属太阳少阴两感,拟大青龙汤加附子。处方:
麻黄(去节,先煎,去上沫)9克,桂枝9克,炙甘草9克,光杏仁9克,生石育45克,熟附片6克,红枣6枚,生姜3片,水煎,每隔2小时服1次。
服2帖,头痛项强、发热恶寒等症减退,肢冷转温,呕吐亦比,体温降至39.4℃,但紫斑末消。血检:白血球15,100,中性88%,淋巴12X。原方加石膏30克。再服2帖,诸症基本消退,但头仍有阵发性轻度疼痛,原方再服1帖,诸症消失,神情活泼。
(上海中医药杂志1966;(3):98)
按语:发热、恶寒、无汗、头项强痛、苔白、脉浮,风寒表实之象;心烦、口渴、咽痛、紫斑、舌红,内有郁热之征。与大青龙汤解表清里,正中其鸽,是获佳效。
四、溢饮
刘渡舟医案;某女,32岁。患两手臂肿胀,沉重疼痛,难于抬举。经过询问得知,冬天用冷水洗衣物后,自觉寒气刺骨,从此便发现手臂肿痛,沉重酸楚无力,诊脉时颇觉费力。但其人形体盛壮,脉来浮弦,舌质红绎,苔白。此乃水寒之邪郁遏阳气,以致津液不得流畅,形成气滞水凝的“溢饮”证。虽然经过多次治疗,但始终没有用发汗之法,所以缠绵而不愈。处方:
麻黄10克,桂枝6克,生石膏6克,杏仁10克,生姜10克,大枣I0枚,甘草6克。
服药1剂,得汗出而解。(《经方临证指南bl 993:25)
按语:溢饮是水饮病的—种表现形式,临床以身体疼痛沉重,其形如肿为特点。大青龙汤治溢饮,为《金厦要略》所载,但也有人认为《伤寒论》第39条大青龙汤证也属于溢饮的范畴,乃寒邪留着于四肢肌肤之间,郁闭卫阳,使气机不行,津液凝涩所致。用大青龙汤发越阳郁,俾汗出阳气通利,津液流畅则愈。
五、崩漏
蒋元茂医案;曾某,女,4l岁。经期不定已近一稳,每月二三次不等,时多时少,多则盈盆迭碗,势若堤崩,少则点滴如漏。面色苍白无华,饮食无味,心悸疲乏,时而烦甚,恶寒发热无汗,脉浮紧,有关脉数,舌淡尖赤,舌苔薄白。据其脉证,疏大青龙场原方一剂,嘱密切观察其变。
隔日复诊云:温服头煎药,1小时许,周身汗出而顿爽。次日二煎温覆则无汗。现寒热已除,血亦得止。惟疲乏心悸依旧,随处归脾汤善后。半年后因他病来诊,云体虚已复八九、崩漏末作。(四川中医19833(3>:36)
按语;一然而论,“夺血者无汗,夺汗者无血”(《灵枢·营卫生会篇》),“亡血家不可发汗”(87条),“衄家不可发汗”(86条)。但在临证时,亦须知常达变。本案虽崩漏日久,但正气尚支,其证确具外寒内热,无汗而烦躁之大青龙证,有是证便用是方,果敢不疑,方可取效。况仲景也有血证用汗法之例,如《伤寒论》55条“伤寒脉浮紧,不发汗.因致衄者,麻黄汤主之”。《灵枢·热病》篇更有“汗不出,呕下血者死”、“咳而血,汗不出,出不至足者死”的明训。所以病因不同,治法有异,并无绝对之禁忌,要在辨证求因,审因论治。然运用本方,应抓住外寒内热之待征,且正气可支者,否则,亦不可孟浪轻投。
六、产后浮肿
中神琴溪医案:一妇人,产后浮肿,腹部胀满,大小便不利,饮食不进。其夫医也,躬亲疗之,不效。年许,病愈进,短气微喘,时与桃花加芒硝汤无效。于是请救于师,师往诊之,脉浮滑。按其腹,水声漉漉然。谓其主人曰:子之术当也,然病犹未知时,则当更求他法,夫当下而不下,即当更吐之、和之;不当,即当发之,所谓开南窗而北窗自通。又张机所谓与大承气汤不愈者,瓜蒂散主之之类也。主人曰:善。因与大青龙场,温覆之,其夜大发热,汗出如流。翌日,又与之如初,三四日后,小便通利,日数行。五六日间,腹满如忘。与前方百余帖,复原。(《皇汉医学》1956:209)
按语:本案叙证不全,除肿满、二便不利、脉浮滑外,当有内热烦燥,舌红之证。否则,产后习;可轻施本方也。
[补述]宋道援老先生运用大青龙汤—失案析。
1929年春假,随族人同居由沪至屏风山。有雷某之子,年20岁,患病甚重。其父代诉:“初因劳作往返,抵家热甚,遂用井水淋浴,拂晓即发寒热。年事方壮,不以为意,二天犹不退,虽经治仍日甚一日。”是时,其妻携扶出室,为之易衣,但病人云冷甚,坚拒去被,语声高亢,欲饮冷茶。又见患者虽委顿,但面色缘缘正赤,目光
炯炯有神,唇局燥焦破裂,上有血迹。问:“衄乎?”其妻答:“齿鼻均有血,前天才开始,量并不多。”试令张口,腥热之气喷人,服间亦有血迹,舌质色红,苔灰白干燥。脉浮数,一息六至以上。按其胸腹,皮肤干燥,抚之热如炙,腹柔软.遍寻无痛处,脾可触及。小搜赤热.六天来大便共两次,色黄不黑。腹诊之顷,时时路缩,口亦为凛。问:“曾出过汗否?”曰:“病至今日,从未出汗,故乘热给药,希能出些汗
把热退去,但吃药后只觉烦热难过,汗则丝毫没有。”余始以为大青龙汤证。然患者有衄之一症,是否血热?继思之:舌质不绝,神识不昏,末见斑疹,加以大渴喜冷饮,显然邪尚在气而末入血。既末入血,则致助之由,仍系《伤寒论》所谓“剧者必顺”者“阳气重。”乃书案云:
热为寒困,欲透末由,愈郁愈炽,阳气重故助。大渴引饮喜冷,神清舌不绛,未涉营血分,犹可辛温透汗。盖表之严寒不解,里之炽热不除也,然气热已经弥漫,焦头烂额堪虞,势非略参辛凉不可。大青龙场主之:麻黄六钱,桂枝二钱,生石膏八钱,杏仁五钱,甘草二钱。一剂。
书毕,觉病情虽延一周,但正年壮,病机与方药无间,其效可必。乃嘱其父曰:“服后能得汗,则热亦可随之而退。”此时舟人催行,遂匆匆告别。不日束装返沪,亦未及过问其后果。
抵校,将所录脉案就教于陆师渊雷,讵料陆师阅后谓:“病因大青龙汤证,但所用者,究系何方?从药量比例,或可云仿之大青龙,但所列药物则非,称之为麻杏甘石加桂枝,亦可称之为麻黄汤加石膏,诚非驴非马汤。”余谓;“姜枣在本方非属必要,故舍而未用。”师对此语,大不为然,曰:“仲景方不特药量之比严谨之至,即一药之取舍,效若天渊,《伤寒论》中此类例证,不胜枚举。”当时虽唯唯,然内心实不折服。遂又质之章师次公,并告以己意。章先生云:“陆君之言诚然!余所欲知者,乃药后以何方继?”对曰:“末也。”章师曰:“对如此重病,投如此峻剂,而不预谋善后,安危难料,非万全策。”陡闻此教顿觉冷水灌顶,虽欲亟知其果而不能。
暑假再返,遂惜造雷家。其父云:“服药一煎,不久即出汗很多,怕冷怕热,口渴难过,病好了一大半,深夜服二煎,但汗不如白天之多,不过热未退清。家人以药虽贱却验,又赎一剂。服后,汗较昨天更多,且一直不止,热虽迟清,但怕冷更甚,继而四肢亦冷,浑身如冰,四肢抽筋,依次神识昏迷,话也不能说,如此一昼夜,延至深夜而亡。”含泪烯嘘,惨不忍闻,余虽心为之碎,实无言可慰。
想此病之方,蒙章陆两师鉴定,再征以第一煎服后的表现,大青龙本系的对之方,可予肯定。但方证的对,而仍不免于死,非方药所杀,实用方者杀之也:病重如斯,方峻如斯,安危难料而余末亲自观察,一书了之。麻黄能使人汗,多汗亡阳,今量达六钱,,并伴桂枝,能不防其大汗乎?况《伤寒论》扬后服法下,明明有“若复服汗出亡阳”之戒。而余视此文若不见,未预告汗后再服之害,致使汗后一服再服,大汗亡阳而毙。况本方即不再服,药重如此,也大有亡阳可”能,故当预告服后诸情及抢救方药。当时若预拟四逆辈授之,以备不虞,则即肢冷脉绝也或可有救。而余计不出此,铸成大错,实由我之蒙昧所致矣。
(中医杂志1981;(8>:24)。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显身卡
杏林箫客
|
2006-6-23 02:05:30
|
显示全部楼层
[分享]《伤寒名医验案精选》
小青龙汤
一、咳喘(慢性支气管炎)
刘渡舟医案:柴某某,男,53岁,1994年12月3日就诊。患咳喘十余年,冬重夏轻,经过许多大医院均诊为“慢性支气管炎”,迭用中西药治疗而效果不显。就诊时,患者气喘憋闷,耸肩提肚,咳吐稀白之痰,每到夜晚则加重,不能平卧,晨起则D吐痰盈杯盈碗,背部恶寒。视其面色黧黑,舌苔水滑,切其脉弦.寸有滑象。断为寒饮内伏,上射于肺之证,为疏小青龙汤,
麻黄9克,桂枝10克,干姜9克,五味子9克,细车6克,半夏14克
白芍9克 甘草10克。
服7剂咳喘大减,吐痰减少,夜能卧寐,胸中觉畅,后以《金厦》桂苓五味甘草汤加杏、夏、姜正邪并顾之法治疗而愈。(《刘渡舟临证验案精选》1996:18—19)
按语:本案咳喘吐痰,痰色清稀,背部恶寒,舌苔水滑,为寒饮内扰于肺,肺失宣降所致。与小青龙汤证机相符,服本方则使寒邪饮去,肺气通畅而咳喘自平。
二、百日咳
陈玉铭医案:林某某,女,7岁。剧烈阵咳,数十声连续不绝,咳至面色青紫,腰背弯曲,涕泪俱下,须吐出粘痰方告平息。过一二小时,咳声复起,如此反复发作,一昼夜二三十次,绵延月余,累服地霉素等无效。脸有浮肿,食欲不振,严重时咳嗽则吐,舌白喉干,脉紧而滑。因拟小青龙扬与之:
麻黄1.5克,桂枝3.4克 细辛1.5克 半夏3克 五味子2克,百部3克。
守方不变,共服7剂痊愈
按语,痰饮内停之喘咳,其辨证眼目是咳至吐出粘痰方息,面有浮肿,舌白脉紧而滑等,故与小青龙汤温化之,投之神效。
三、肺胀(肺炎)
熊曼琪医案:张某某,女,26岁,1986年9月22日诊。患者八天前郊游归来,当晚即发热、头痛,服感冒灵后症减。次日发热38.5℃,伴咳嗽、气促、头痛,即到当地医院诊治。血常规;白细胞12,600/立方毫米,中性82%,淋巴16%;胸透现有下肺炎。肌注青、链霉素,口服四环素等药一周末效。来诊时发热38.8℃,头痛,神疲乏力,咳嗽转频,气促、胸部憋闷,胀痛,痰多质稀,舌谈、苔心微黄,脉浮滑略数。予小青龙加石膏汤:
炙麻黄、甘草、干姜、桂枝备6克,细辛5克,石膏(打碎先煎半小时)45克,五味子l0克,法半夏、杏仁、芍药各12克,苡仁15克。
服一剂,热减,咳喘皆减,胸部仍觉闷病,连服三剂,热退神爽,咳喘已平,胸病亦消,唯口淡,偶有稀白痰;前方去石膏,续进3剂,诸证若失,唯纳食欠佳。胸透双肺野清,有下肺炎病灶影完全消散;白细胞6,800/立方毫米,中性68%,淋巴z6%。予陈夏六君丸调理善后,病去人安。(新中医l 989;(4>:
按语:本案感受外邪,胸闷咳喘,痰多质稀,脉浮滑数内饮,兼有郁热,故用小青龙加石膏法取效。
四、胸痹(冠心病)
刘景棋医案:马某某,男,59岁,1979年5月18日初诊。胸憋气短,微咳,心前区经常疼痛,背部发凉疼痛巳四年。发作时,出汗,口渴,服硝酸甘油片后始能缓解,电图检查为心肌劳损。舌红苔薄白,左脉沉弦,右沉。印象:胸痹。辨证:饮犯胸鹰,胸阳被遏。治则:解表散寒,温化痰饮*处方:
麻黄9克,桂枝9克 白芍9克,甘草9克,干姜9克,细辛9克,
半夏9克,五味子9克,一剂。
服药后稍有烦躁,两小时后缓解,心前区疼痛亦随之消失。年后复查末加重。 (《经方验犯987;18)
按语:寒饮相搏,阻于胸府,胸阳痹阻,而病胸痹。用小青龙汤温化寒饮,治本之措也。据报道,冠心病患者表现有痰饮证候者,本方有较好疗效。
五、悬饮(胸膜炎、胸腔积泊)
熊曼琪医案:陈某某,女,59岁,美国华侨,1986年9月l 7日诊。咳喘痰多反复发作四月余,伴胸痛一周,入院前曾在美国多方求治数家医院,用多种抗菌素及止咳药无效,咳嗽渐甚,痰多质稀,近一周伴石侧胸胁疼痛,咳嗽气促,病情加重,故专程从美国回相国治疗。诊时神疲乏力,咳嗽痰多,质稀色白,卧则气短,右胸胁疼痛,咳唾转侧左侧亦有引痛,口渴喜热饮,舌谈偏暗、苔白略滑,脉细滑。体温37.1。一37.5℃,脉搏:96—100次/分,呼吸:22次/分,血压:100/60毫米汞柱。右胸稍隆起,叩诊过清音,左下肺呈浊音;右侧语额强,左侧语颤减弱,双肺呼吸音减弱,以左侧为甚;有下56闻及湿性哆音。痰培养:肺炎双球菌;白细胞11,400/立方毫米冲性77%,淋巴22%。
胸透及x光片示:双肺纹理增粗,左胸膜增厚粘连,左肋膈角变钝,见有移动性液体,左膈活动受限,右肋膈角稍钝,密度增高,左上肺陈旧性肺结核。
中医诊为悬饮。届饮停胸胁,脉络受阻,肺气不利。治悬饮,常用十枣场类方。患者病久体虚,恐不堪峻逐,故拟温肺化饮,给予小青龙汤加减:
炙麻黄、五味子、桂枝各10克,干姜、炙甘草各6克,细辛3克,法半夏、杏仁各12克,白芍、桃仁、云茯苓、丝瓜络各15克煎服,每日1剂。
服药3剂,咳嗽、胸痛等症明显减轻,咯痰少,可平卧。以此方加减进服20余剂,呼吸平顺,卧起行走自如,咳嗽、胸痛等症均愈,出院时查各生理常数均正常。为巩固疗效,带本方数剂,加用理中丸以调理善后。(新中医19893<4):18)
按语:悬饮之证,多用十枣汤收功。然本案患者病久不愈,正气不支,攻之必不堪任,因证属寒饮内停,故径用小青龙汤温肺化饮,竞收全功。
六、汗出
张育清医案:吴某某,女,49岁,1986年9月18日初诊。患者自汗已三年,不分冬夏,稍动则汗出浸衣,甚以为苦,医作表卫不固,迭进益气固表药,乏效。诊得患者汗出清冷,背部常有恶寒感,头晕,乏力,口中和,胃纳一般,二便自调,舌苔薄白滑,脉沉弦。证属饮邪阻肺,治节失职,汗孔开合失司。治拟温肺化饮,小青龙汤加
味:
麻黄、细辛各3克,桂枝8克,白芍12克,干姜、五味子各7克,茜草5克,麻黄根、法半夏各10克。
服2剂,汗出减少。再进2剂,自汗止。续服玉屏风散,以善其后。
按语:自汗以卫阳不因者多,然本案久服益气固表之剂乏效,因究肺主皮毛,汗出不时,乃废理开阅不利之故。今肺有饮邪内阻,治节失职,不主宣发,致汗孔开合失常。予小青龙沥温肺化饮,以绝病本,加麻黄根一味,不仅收敛止汗治标,而且与麻黄相配,一开一圃,以助废理开因复常。辨治得当,顽疾尽拔。
七、呕吐(幽门不全性梗阻)
王新昌医案:赵某某,男,48岁,1985年9月4日初诊。半年来经常在饭后2—3小时发生呕吐,吐物为涎沫夹杂食物残渣,遇寒加重,时发时止,伴院腹闷胀,吸气纳呆,消瘦乏力,头晕心悸。舌质淡红,苔白稍腻,脉沉细。钡餐透视:胃蠕动增强.幽门钡剂通过缓慢。西医诊为幽门不全性梗阻。病机为寒犯胃腑,水饮内结,宜温
阳化饮:
桂枝9克,白芍12克,甘草6克,干姜8克,麻黄6克,细辛3克,半夏15克,
五味子9克,枳壳12克,厚朴12克。两煎台和约250毫升,一日分3—4次空腹服之。
3剂后呕吐基本消失,惟腹胀明显,上方加炒莱服子30克仁6克,连服6剂,诸症尽愈。半年后随访,未再发作。(河南中医1987;(5):45)
按语:本案呕吐虽无表证,但却遇寒加重,伴院闷纳果,苔白腻,脉沉细,本寒饮伏聚于胃皖之证,放每受外寒引动而发,以小育龙汤温化内伏之寒饮,则呕吐得止。
九、遗尿
黄道富医案:龚某,男,66岁,1991年4月26日初诊。素有慢性气管炎及习惯性便秘史。3个月前有口鼻气臭,头目昏眩,心下痞满不舒,咳吐涎沫不止。4月3日始小便次数增多,夜间遗尿,有时达3—4次,经多处治疗无效。近日又因外感风寒,咳嗽加重,不能乎卧,遗尿一夜达8次,形体消瘦,面色毗白,喘息气急,唇口发绀,咳吐白色泡沫痰涎。舌淡,苔白厚滑,脉浮弦。证属外感风寒,寒饮犯肺。洽宜解表蠲饮,拟小青龙汤。处方:
麻黄、桂枝、甘草各5克,姜半夏、白芍各10克,细辛、五味子、
干姜各3克,水煎分2次热服。
3剂后,身微汗出,咳喘大减,夜间遗尿减至3次。原方连进7剂,诸症皆消。续服肾气九月余善后,随访年余未复发。(新中医19935(9),46)
按语:素有寒饮内盛,复加风寒外引,外寒内饮,郁遏于肺,肺失宣肃,不能通调水道,令膀胱开合失司,而致遗尿。用小育龙汤温肺以固肾,化饮以制水,为下病上治之法也。
十、痛痹(类风湿性关节炎)
朱莹医案:王某,男,31岁。患肢体关节疼痛2年余,曾在当地医院诊断为“风湿性关节炎”,经中西药治疗,效不明显,时轻时重,于1990年6月12日来我院就诊。经详细检查:诊断为“类风湿性关节炎。”症见双手腕、手第一指关节、右脚历骨处肿胀、疼痛,活动受限,遇冷水后加重,二便调,舌淡红,苔白润,脉弦细。此乃痛痹之顽证,着力温通除湿,以小青龙汤化裁:
麻黄6克,生姜15克,赤白芍各15克,细辛10克,姜半夏10克,五味子10克,桂枝15克,羌活12克,独活12克,附子12克(先煎),木瓜15克,木防己10克,炙甘草12克,6剂,1日l剂。
服药后,关节肿胀明显减轻,继服16剂,病愈,以后末再复发。
(甘肃中医学院学报U92;<3),36—37)
按语:本案为寒气胜之痛痹,从其舌脉之象,又知有饮邪内停,寒饮搏击,侵于经络关节而发痛痹。用小青龙汤在于温寒化饮,寒去饮化则经脉自通。当然.本方虽温散有余,但祛风通经不足,故加二活、附子、木瓜、防己等以弥小青龙之不足也,终令病愈。可见,小青龙非只月于寒饮咳喘之疾,经过辨证加减,其用广泛。
八、泄泻
张育清医案:李某某,男,50岁,1985年3月6日初诊。自诉昨晚起腹泻,至今晨已七次,泻物如水下注,无臭秽,腹中雷鸣,脐中隐痛,微恶风,头晕,泛恶,小便量少、色清,舌苔薄白,脉弦细。肺与大肠相表里,此届风寒犯肺,致大肠传导失司之证。治拟温肺散寒,以复大肠传导之职,小育龙主之。处方:
麻黄、干姜、五昧子各7克,桂枝、法半夏各10克,白芍12克,
细辛、甘草各5克,1剂。
药后,激汗出,风寒去,泻止而愈。(新中医1987;(U):46)
按语:本案辨证从肺与大肠相表里考虑。风寒闭肺,肺气不宣,则下走大肠,使其传导失职;且肺失宣降,不能通调水道,水液不走膀胱而偏渗于大肠,故见大便下注如水。治以小青龙汤温肺散寒,待风寒去,肺治节有权,大肠传导复职,则泄泻自止。此下病上取之例也。
十一、闭经
罗国良医案:戴某,女,30岁.1975年10月20日诊。病恶寒发热无汗,卧床2日。询病史一年来常吐痰涎,咳引胸痛,且闭经—.年。病者前额肌肤灼热而躯体覆以棉被,脉紧而滑。余以为当务之急,乃解表散寒,温肺化饮为大法,投以小青龙汤;
麻黄、桂枝、半夏、干姜、白芍、五味子各10克,细辛4.5克,甘草5克。1剂。
次日到病人家中,迎见病扫在厅堂打扫,与卧床就诊时判若两人。其述服药后汗出热迟喘平,思食,服稀粥已两次。当晚并见月经来潮,经量中等。(新中医1987年;(1z>;17)
按语;本案闭经,以其病史及脉证,乃痰饮为思也。迫其病初,必有感寒,寒湿不化,聚而成痰成饮,阻塞冲任,使胞络闭阻而月事不行。《金厦要略》云:“妇人之病,因虚积冷结气,为经水断绝。”《妇科大全》亦有“痰涎壅滞而经不行”者。小青龙汤发汗解表,温化寒饮,辛开通闭,故在饮去表解之时,一稳闭经,亦随之而愈。
[补述]
刘渡舟教授指出,临床运用本方要抓住几个关键环节:
(一)辨气色:寒饮为阴邪,易伤阳气,胸中阳气不温,使荣卫行涩,不能上华于面,患者可见面色黧黑,称为“水色”;或见两日周围有黑圈环绕,称为“水环”;或见头额、鼻柱、两颊、下巴的皮里肉外之处出现黑斑,称为“水斑。”
(二)辨咳喘:或咳重而喘轻,或喘重而咳轻,或咳喘并重,甚则倚息不能平卧,每至夜晚加重。
(三)辨痰涎:肺寒津冷,阳虚津凝,成痰为饮,其痰涎色白质稀;或形如泡沫,落地为水.或吐痰为蛋清状,触舌觉冷。
(四)辨舌象:肺寒气冷,水饮凝滞不化,故舌苔多见水滑,舌质一般变化不大,但若阳气受损时,则可见舌质淡嫩,舌体胖大。
(五)辨脉象:寒饮之邪.其脉多见弦象,因弦主饮病;如果是表寒里饮,则脉多为浮弦或见浮紧;若病久入深、寒饮内伏,其脉则多见沉。
(六)辨兼证;水饮内停,往往随气机运行而变动不居,出现许多兼证,如水寒阻气,则兼噎;水寒犯胃,则兼呕;水寒滞下,则兼小便不利;水寒流溢四肢,则兼肿;若外寒不解,太阳气郁,则兼发热、头痛等症。
以上六个辨证环节,是正确使用小青龙汤的客观标准,但六个环节不必悉具,符合其中一两个主证者,即可使用小青龙汤。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显身卡
返回列表
发新帖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发表回复
回帖并转播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浏览过的版块
针道天下
临床经验
医理探源
杏林箫客
回复楼主
返回列表
中医沙龙
尊生保健
走进中医
医理探源
临床经验
中药方剂
四大经典
美容之声
声乐治疗
房中探玄
针道天下
中西结合
古今医案
中医资源
医学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