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名中医孙曼之老师病案讨论系列之三:胃病 茯苓饮用法一

[复制链接]
查看2246 | 回复4 | 2006-6-24 09:56:5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这个贴子最后由赵红军在 2006/06/24 10:01am 第 1 次编辑]

[watermark]

           刘某 女   21岁 
     2006年2月25日诊: 胃疼,恶心数日,大便数日未行。发病后在校医院治疗数日无效,特返家来诊。脉右沉洪,左沉滑洪,两手均有力。舌瘦微红,苔薄白腻.
  处方: 半夏12克   黄连3克  枳实12克   杏仁10克
          陈皮10克   茯苓10克   紫苏10克   炒麦芽15克
                                                                                                          水煎服  一剂   
  两月后来诊他病时告:前诊服药后次日痛止,纳增,原大便干燥亦转为正常.  
  
   按:上方前六味,余称之为叶氏茯苓饮.该方由古方<外台>茯苓饮化裁而来.<外台>原方由茯苓,人参,白术,陈皮,枳实,生姜六味组成,治吐后胃虚停饮,心下胀满.经叶天士化裁后为半夏,黄连,枳实,茯苓,杏仁,陈皮六味.其半夏,陈皮,茯苓,枳实宽胸降气化痰;黄连苦味以降胃气;杏仁宣肺降气.盖肺主一身之气,胃气下降实赖于肺气之肃降.故宣肺即所以降胃也.胃主受纳,脾主运化.运化必以升清为要,受纳必以通降为先。故叶氏云:“脾宜升则健,胃宜降则和。盖太阴之土,得阳始运;阳明阳土,得阴始安。以脾喜刚燥,胃喜柔润。仲景急下存津,治在胃也;东垣大升阳气,治在脾也。”区别脾胃之不同功能并分别予以治疗,为叶氏在中医临床实践方面最重要的贡献,而叶氏茯苓饮即为通降阳明之主要方剂,习医者不可不知也。该方为叶案应用甚广的基本方剂之一并有多种加减法,学者当于叶案中仔细推求,对比,总结其用法。以笔者经验,大凡胃脘疼痛,胀痞,或剑下按痛,或心下有滞留感,均可加减使用,常有得心应手之效。
      
     2006 5 7 茯苓饮原方出自<外台秘要>, 方后注:"仲景方". 其方作为<金匱要略〉附方而广为人知. 该方的主治及叶氏对于此方的化裁,  孙老师于按语中已有说明,   兹略. 应该说明的是, 该方功用为和胃降气化痰. 其主治在胃而不在脾, 故叶氏称其为通降阳明法. 胃气壅滞停饮的主要表现为心下有滞留感觉, 患者主诉常称"心口顶", 为其主要用药指征.  胃气不降可有多种兼证, 孙老师另有医案示范, 以后将陆续发表. 半夏泻心汤为上热下寒病机, 以心下胀痞停饮为其主要表现. 上热则呕恶, 下寒则泄泻.  以此对照, 自与叶氏茯苓饮不同. 以组方性味言, 叶氏茯苓饮为微苦辛温佐苦寒法, 半夏泻心汤则为辛苦寒热倂用法, 即辛开苦降法,以散饮解结.

[/watermark]
fcxmo | 2014-4-22 12:50:09 | 显示全部楼层
不以风骚惊天下,就以淫荡动世人
cfnct | 2014-9-26 15:13:28 | 显示全部楼层
有何感想啊?
ufSgK4 | 2015-6-8 09:31:22 | 显示全部楼层
我现在终于明白我缺乏的是什么了,正是楼主那种对真理的执着追求和楼主那种对理想的艰苦实践所产生的厚重感。
pletchernhf | 2016-3-3 12:34:37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主,是你让我深深地理解了‘人外有人,天外有天’这句话。谢谢侬!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