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病中的一点思考

[复制链接]
查看2057 | 回复15 | 2003-8-27 20:26:28 |阅读模式
[这个贴子最后由班竹枝在 2003/08/27 09:57pm 第 4 次编辑]

[watermark]  这场感冒缠绵达半月之久,实在是我没想到的。
  现在治疗已经进入中药调理阶段,病势日趋缓和,症状一日日减轻,也就有了闲暇来思考一些治疗过程中所遇到的现象。
  住院是我主动要求的。发烧到第三日,已觉有些支撑不住了,故前往医院就医。女医生听我讲完症状,测了下体温,三十九度一,于是微笑着开给三天的输液。我因入了医保,门诊无法报帐,主动要求住院,女医生笑容更盛,欣然同意。预交费用三百。
  随即转入住院部,收入传染科(非典后遗症),劈头第一句就是:“你交了多少钱?”在详细询问了诸般情况后,医生再一次说道:“你这点钱恐怕不够,明天得再交。”然后才开始检查。这句话,成了我在病房中听得最多的一句。
  病房中有三张床,我32,30床是个五十左右的妇女,第四日31床进来一位84岁的太婆。那句掷地有声的话也就此起彼伏地在病房中响起:“交钱……交钱……再交钱……”  
  到第三日,我已累计交纳1100元,30床达1300元,在医生又一次要求30床交1000元时,她丈夫勃然大怒,查帐发现帐上尚存500多,回来就和医生大吵了一架,拒绝交纳;31床的太婆首付300元,第二日被要求再交,她见烧已退,立刻出院,共用去400多。我第六日出院,费用单上赫然列出:963.24,其中药费316.49,治疗费260.75。
  其间发生了两件事:一是我在门诊时,有一中年男子手按腹部来求医,自诉服用该院一医生的中药后大汗淋漓,时冷时热,恶心欲呕,心慌不已。因他未能提供药方,医生只好开了针抗过敏的针剂给他。该男子呻吟不止,坐立不安,其状甚是可怜。二是30床的丈夫提出要中医治疗,医生正色道:“我们医院没中医科,也没有专门的中医老师,方是可以给你开,不过效果不如中医院的医生。”
  这就怪了!既然没有中医科,没有中医老师,也敢给病人开方?
  四川盆地自立秋以来,十日中未有三日有阳光,气候阴湿,患感冒的人急剧增加,我住的那间医院门诊简直是门庭若市,把路都堵了。我总在想:“他们为什么不找中医呢?”   不是不找,而是有相当难度。我发烧的第二天去乡医院求诊时,诊室上的招牌写着“中西医门诊”,然而医生听我讲完病症,马上提笔开青霉素。后来我才知道,该院有一位中医大夫,每隔两日来一次,她不在就连中药也没法抓。
  中医讲究“防患于未然”,在病势初起时,若能及时进行中医治疗,我的病不会严重到这种程度,问题是:上哪找中医去?
  中医其实有很大的生存发展空间,这个空间在哪里?就在费用上。低廉的费用就是一块磁石,能牢牢将患者吸引住。以我的病为例,若是第二天就能及时进行中医治疗,就算不能马上好,费用也不会到如此惊人的地步吧?可是,还是问:上哪找中医去?西医的触角能达到的地方,中医却达不到。
  一方有巨大的市场和需求,一方却乏人问津,明明可以双赢的局面,却落得双方吃亏。病人和中医之间,缺少了一条将他们串在一起的线。
  
  病患不了解中医,就算有了这种要求,也会在强大的环境压力下,转向西医治疗。他们未尝不知道中医的治疗费用低,不知道中医对某些病有十成的把握,可也许因为找不到中医医疗点,也许因为觉得中医治疗麻烦,也许因为铺天盖地的西药店,也许因为潜移默化的西医影响,他们自然而然地选择了西医治疗。
  这里有一个认识上的误区,就是“中医来得慢”。相当大一部分患者受一这种思想的误导,认为西医可以迅速消除症状。从这次感冒中我发现,事实并不是如此。我入院后二十四小时不间断地输液,才退烧,到第六天出院时,除了退烧,其它症状依然存在,甚至还因输液出现了一些新的症状。这样看起来,西医治疗也并不快。
  在治疗感冒这类病症上,丧失了阵地,这才是中医最大的悲哀。
  这跟中医能不能治疗疑难杂症,是完全无关的。就算中医能治疗癌症、白血病、糖尿病等等,患了感冒的病人,仍然会跑去西医院,令身体和荷包双重受罪。
  中医的现状,是错综复杂的原因赞成的,不是某一个环节上的问题,也不是一朝一夕能改变的。这次广东用中草药治疗非典,费用低疗效好,其经验却无法在全国推广,就是一个典型的事例。
  我们能做什么?我依然认为:普及。
  告诉每一个人,中医是什么,中医能做什么,从中医的角度看来,这个问题是什么性质。一百个人里,或许只有十个人能听听看;这十个人里,或许只有三个人生病时会想起中医;这三个人里,或许只有一个人最后能找到中医,这就是成功。
  一点一点的努力,埋头去做,不等,不靠,不怨天,不尤人,十年,二十年,五十年……
  走得慢不怕,只要在走,一步一步地,总有一天能走到--这是一位去峨眉山朝香的太婆告诉我的,她用她的小脚走在海拔四千多米的山路上。
  我们能做的,仅此而已。[/watermark]
川耗子 | 2003-8-27 20:58:23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创]病中的一点思考

你讲的这些都很正常,我想知道的是你入院最先接触到的是西医(药)还是中医(药)?
匿名| 2003-8-27 21:23:21

[原创]病中的一点思考

你自己去看我在医理里的《严重感冒》一文就知道过程了。
赤水玄珠 | 2003-8-27 21:44:01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创]病中的一点思考

<< 你讲的这些都很正常,我想知道的是你入院最先接触到的是西医(药)还是中医(药)?>>
请问耗子先生,你说的正常是不是你也是这样问病人的,也是这样对待病人的,一个医生,不管他是中医还是西医,首先他是医生,医者父母心,如果对这种世情已经麻木到了认为是很正常的地步,那么你是否该扪心自问你还有没有资格受医者这个称号!
中医为什么会到了这个地步?
不是说不医不如西医,也不是中药不如西药,而是人心太贪婪了
想想一样新西药的利润,医生的回扣,自然是中医开西药的关键.
可悲啊
四川历来医界人才鼎盛,也会这样下场

郑钦安 | 2003-8-27 22:31:52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创]病中的一点思考

中医的衰弱不中医本身的力量
而是医者的价值取向问题
不是每个人都张仲景的胸怀的
也不是每个人都能坐长时间的冷板凳的
人就是一种有趣的动物
明明知道年轻的中医师可能就要比老医师有本事
但是嘴上说的好听,事到临头他还是会找老医师看,这就是为什么年轻人不愿学中医的第一个原因,完全是人为的.
记得有一个病人,患伤寒十天,寒热交替,高烧不退.从私人诊所到镇医院,再到县医院,输了七天抗生素,就如枝说的,先是阿米卡星,再是先锋必,还是不行,就到市一医(我们市里最大的医院)看,要求住院,那人不肯,于是就开了三天的抗生素,大概用了三百多,没有起色,又怕住院,无耐找我看,(因为我曾用两样寻常中药帮他孙女治好了这里有名气的老医师都没法的顽固腹痛),我就师仲景伤寒之意,用解表一剂,只是量较重,不比一般不敢用大剂量,第二天痊愈。可是下次有病他还是找比我有名的老医师看,这就是人的心理.
如枝女士所说,这不只是中医师一方面的问题,病人的信心也是很重要的,如果病人对医师没有信心,医生也会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又何必自找麻烦的心理,自不会去冒险.
市场是应需而生的,如果病人对中医的信心再强一点,我想学中医的人,用中药的医师也会多起来,也不会学中医的去开西药,只是因为病人相信西药.
匿名| 2003-8-27 22:42:01

[原创]病中的一点思考

是的,病人一般对中医不太了解,至少不如我这样了解。
但他们应该知道,中医便宜。
可他们往往由于各种原因跑去找西医,中医的待价而沽啊,患者及患者的信心就这样流失了。
好的中医是老中医,好的中医得要患者去求。
酒香不怕巷子深。
这种思想,可悲的是,在现实里是真理。
至少是普遍公认的真理。
如如 | 2003-8-27 22:49:30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创]病中的一点思考


我们能做什么?我依然认为:普及。 $Hq
  告诉每一个人,中医是什么,中医能做什么,从中医的角度看来,这个问题是什么性质。一百个人里,或许只有十个人能听听看;这十个人里,或许只有三个人生病时会想起中医;这三个人里,或许只有一个人最后能找到中医,这就是成功。 '
  一点一点的努力,埋头去做,不等,不靠,不怨天,不尤人,十年,二十年,五十年…… a
  走得慢不怕,只要在走,一步一步地,总有一天能走到--这是一位去峨眉山朝香的太婆告诉我的,她用她的小脚走在海拔四千多米的山路上。 S!;V3)
  我们能做的,仅此而已。t

说得极是!
针对这个中医普及的问题,我们还应该继续讨论以什么样的快捷方式来做,我们也不能墨守成规,也要开拓创新!
我强烈建议寻求合适的途径,使 中医基础知识、理论、实践能进入中小学的自然科学、人体科学、植物学、生物学等学科,这是一人极大的领域,是一个不能错过的领域。
我们的中国人现在靠什么来认识中医?
那就是鲁迅当年的几篇文章(《药》《滕野先生》()),小学里的李时珍,还有吗?基本上没有了,连皮毛都没有,况且还带着偏见。还指望着我们的中国学校教育培养出来的人能凭借这些来明智地选择中医疗法???
所以我觉得社会上的宣传普及固然重要,但终究不如学校教育这一块来得重要!!!
我一直在努力着,但得不到更多人的支持!
没有人阻止我就算是大幸了!
郑钦安 | 2003-8-27 22:53:11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创]病中的一点思考

正如你所说,好的中医是老是医,那么我们这群用了心年轻医师岂不是无人问津 ,那我们用尽心思学中医作甚.
浪费美好的青春时光只是为了将来老了以后也补叫做好的老中医吗
那人们的人生还有何意义,难道说真的一定要老了才能到达医学的最高境界吗
难道说老中医就一定会是对的吗
中医这门科学不只是经验的积累,他还有悟性,还有天资,还有信心,还有努力
人老了是有可能很有智慧,但是
自古英雄出少年难道就只是口头说说的吗
如果真是这样
那我宁可去用西医的方法
至少还有我的用武之所
匿名| 2003-8-27 22:53:11

[原创]病中的一点思考

不错,从孩子抓起,在学校里推广普及。
这样做见效或许慢些,但只要能坚持下来,效果很可观。
匿名| 2003-8-27 23:01:23

[原创]病中的一点思考

TO郑先生
西医好象对老中青的要求不是那么严格。
记得以前看过一个老电影,父亲是理发师,儿子是中医,都不能让服务对象相信,于是大家换。
父亲把自己弄得非常年轻,儿子粘上胡子扮老子。
是个喜剧。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