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开启辅助访问
切换到窄版
登录
注册
首页
Portal
养生
中医
疾病
方药
针灸
古籍
论坛
BBS
公告
搜索
搜索
中医基础
中医诊断
临床经验
理论探讨
中医文化
新闻动态
内科
外科
妇科
儿科
传染病
肿瘤
医案
中药
方剂
经典类
方剂类
各家类
五官类
四诊类
针灸类
外科类
妇儿类
医案类
养生类
现代类
本版
帖子
用户
大医精诚网
»
论坛
›
中医论坛
›
医理探源
›
[转帖]设立“中医经典临床学”的建议
返回列表
发新帖
[转帖]设立“中医经典临床学”的建议
[复制链接]
875
|
0
|
2003-8-31 09:38:45
|
显示全部楼层
|
阅读模式
“经典”二字的含义,是指在一定的时期,一定的阶层(范围)中,人们公认最重要的有指导作用的著作。中医经典原著《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热论》等是中医药学伟大宝库中的精品,但是,对这些巨著的学科划分却一直没有统一的意见。
1997年6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颂布了《授予博士、硕士学位和培养研究生的学科、专业目录》,对中医专业研究生招生目录进行了较大的修订,并决定将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学三门学科组成中医临床基础学 (属于中医学二级学科)。从此后,全国高等中医院校对中医临床基础学学科名称和学科建设问题,展开了热烈讨论,先后在广州和上海召开了中医临床基础学学科专题研讨会。有的人认为它是基础课,有的人认为是桥梁课,有的人认为是临床基础课,有的人认为是临床提高课。由于认识不统一,全国高等中医院校在科室划分上出现混乱。有的将中医诊断学亦纳入中医临床基础学,有的学校取消原伤寒、金匮、温病三个教研室,合并到中医诊断教研室中,改名为中医临床基础学教研室,以后者为主,前三者为辅,严重影响了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学三门学科的发展。
纵观中医教育发展的历史,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学三门学科所包含的内容是中医历代医家所极力推崇的临床教学内容,尤其在新中国成立后,这三门课程始终是作为中医教育的主要课程、必修科目,临床医生也已将精通和活用其中的“经方”作为走向“名老中医”的必由之路。所以,将这三门学科称作“经典学科”是当之无愧的。这三门学科的内容既不同于《内经》、《神农本草经》、《脉经》、《本草纲目》等中医古典原著,也不同于中医方剂学、中医诊断学、中医内科学等 ,现代中医教材。如果按照西医学的前期“基础学”、中期“桥梁课”和后期的“临床学”三段来划分,那么《内经》等中医古典原著属西医学的前期“基础学”,中医方剂学、中医诊断学属中期“桥梁课”,中医内科学属后期“临床学”。而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学原本是属中医“临床学”范畴,为了与现代中医内科学教材有所区别,我认为应将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学合称为“中医经典临床学”,新建“中医经典临床学”学科。这样,不仅可以突出体现中医经典著作在临床辨证论治和理法方药诊疗体系上的优势,使中医宝贵的临床经验得以很好地继承,而且更加有利于我们坚持以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学三门学科所包含的特色理论为指导,从临床病证着手,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对脏腑经络辨证学、六经辨证学、三焦辨证学、卫气营血辨证学进行深入研究,从而进一步发展中医理论,创立新方剂、新药品,提高临床疗效。 (作者:喻方亭 杨 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提升卡
置顶卡
沉默卡
喧嚣卡
变色卡
显身卡
返回列表
发新帖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发表回复
回帖并转播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浏览过的版块
针道天下
中医妇科
岐黄子
回复楼主
返回列表
中医沙龙
尊生保健
走进中医
医理探源
临床经验
中药方剂
四大经典
美容之声
声乐治疗
房中探玄
针道天下
中西结合
古今医案
中医资源
医学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