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恨恨中医又何妨?(上)

[复制链接]
查看996 | 回复0 | 2003-9-14 19:50:4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watermark]
四川省遂宁市中医院  张毅
《“中药诗人”之恨》(以下简称“恨文”)一文在《南方都市报》发表后,愣是把整个中医药界搅扰得怨声四起,有的人更是恕气冲天,痛阵“恨文”作者“幼稚”和“无知”。该文作者原本是很景仰中医的,因患十二指肠溃疡,遭遇到了中医(“恨文”作者估计这是个中医界里的“庸医”)的毒害,先前的景仰之情一扫而空,继而在诗文中大牢骚,最后结论“中医是庸医”,“中药是毒药”。对“恨文”作者这种情绪化的结论,本人持坚决反对态度。但反对过后,仍然觉得中医有很多值得反思地方,就《“中药诗人”之恨》而论,我在想,是谁把中医从让人景仰地位推向了让人生“恨”的地位呢?我认为还是我们中医自己,看看我们都为中医的发展做了些什么,一想到中医近几十年的所作所为,我一下子不仅觉得“恨文”之恨可以原谅,就连我自己也生起了痛恨之情,恨中医甘当自己的掘墓人。
一恨中医太神秘。中医的很多理论超越了语言文字,因而仅凭理论来认识中医是一件非常简单的事情,更多、更为复杂、更为精萃的东西往往是在语言文字之外的寓意,实在的本质非语言文字所能揭示,语言文字只“登崖之筏”。所以,中医很少有西医那种逻辑严密,逐层演绎的著作,而绝大多数是由连结跳动的意象所组成。这样一来,学中医理论是一回事,学中医临床又是一回事,换句话说,至少在目前,要把中医临床学好、学精,用语言文字是根本达不到的,必须通过反复地、特殊地训练,使自己的意识状态趋于稳定,形成与老师的思维状态的高度吻合,产生“一刹那间”的“顿悟”,无数次的“一刹那间”,就会成就一位通古博今的大师出来。一旦成为“大师”,你的一言一语都可能成为中医的理论和准则,当然,后人怎样来“顿悟”你的那些理论和准则,又是另外一回事情了。可恨的是这种“一刹那间”太玄隐,中医的理论太神秘;可恨的是,这种有“顿悟”天才的人在中医历史上只出现了黄帝等“极少数”几个人;更可恨的是这种后人永远超不过前人的“顿悟”还被后人奉若神明,最终使中医有真才实学的“大师”越来越少。
二恨中医少理智。勿庸置疑,中医是科学的。但很多的中医传人们却缺乏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把中医原本具备的科学内涵内搞得不伦不类,面目全非。中医的很多“科研成果”,在研究过程中沿用的是西医的研究手法,参照的是西医的衡定标准,我们却对这种方法研究出来的东西认定是中医的本真,当我们用中医理论去指导这些用西医手法和标准研究出来的成果时,可以想象这会是个什么样的结果。令人奇怪的是,我们却经常用“解释不清,理解不了,不等于不科学”来回敬西医对中医的责难,言外之意,人家的认知水平还远远未达到我们的水平。又要说嫌人家的“水平不高”,又要用人家的方法来“发展”中医,这就是中医目前最常用的科研手法,这种缺乏理智的法,只能理解为:要么要置中医于死地而后快,要么就是缺乏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如果说《“中药诗人”之恨》缘于庸医这类无知小人,而把《内经》中的中医理论说成已经是“尽善尽美”,无以复加的经典之作,却是当今一些中医界里有头有脸面,算得上“精英”的“大人”。《内经》就已经使中医理论“尽善尽美”了,中医的理论不就发展到尽头了吗?我们这些“草包”后人还能发扬什么呢?中医这种自我捧杀的行为,怎能不让人生恨?
[/watermark]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