矛盾的中医__之理论的博大精深与应用的粗疏窄适

[复制链接]
查看1257 | 回复2 | 2003-4-19 10:37:1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发表于 四月 13, 2003 11:16      
--------------------------------------------------------------------------------
不管是古代还是现代,我们评价中医学理论时使用得最多的一个词汇,恐怕要算“博大精深”了。由于它的“博大精深”,使得许多饱学之士,翰林大家殚精竭力一辈子也没有弄出个子丑寅卯来。随便举个例子,“三焦”这个东西,《内经》《难经》上说得很清楚“水谷之道路,气之所终始也”,不外就是多个消化、泌尿脏器功能的综合概括。可是拿给后人一考证,三焦这个理论就“博大精深”起来了,有的说它是一个脏器,有的说应该分为“上中下”三个脏器,有的说是 “上中下”三个部位。随后又有人把它衍变为推拿学中推拿部位的专用名词,再以后,在推拿学中至少又让三焦衍生出了三种不同的说法……。必须说明的是,这绝对不是个案特例,可以这样说,中医的每个理论,每个学说,每个脏器都有争论不休,永难定论的话题。而这里面的任何一项考证“成果”,经过一个人甚至一个群体去呕心沥血一辈子的考证钻研,又会产生出无数的“猜想”、“幻想”、“假说”。由于这些“成果”的鉴定没有一个共认的标准,只能以经典之说为据,而大家又都可以片面的站在自己的角度,从经典中找到适合自己论点的依据。问题是,龙的传人生来就是怕老祖宗的种,既然经典上有依据,谁还敢越雷一池步?后人们就只能对各种说法兼收并蓄,“存疑待考”。如果把中医的理论比喻为老冉先生所描述的“道”的话,那中医理论真的是“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这样一来,有数千年历史的中医“库房”,在无数中医学说的填充下,在无数代中医催化下,中医无法避免地出现了理论博大精深,书籍汗牛充栋的辉煌景观。
中医理论的博大精深,固然可以引为我们的骄傲,但它的实际意义与其包涵的理论原旨在多大程度上能吻合,这是我们值得认真思考的问题。比如,“三焦”的原始意义究竟是什么,只有它的始作俑者最清楚,问题是这位目前我们连姓氏名谁都不知道的始作俑者,早在数千年前就作古远去。因此,“三焦”究竟是什么,也就只能任由后人评说,让其无限演绎下去了。由这种方法研究发展起来的“博大精深”理论,对临床医生究竟有多大的指导意义呢?。
我之所以要提出这样的疑问,是因为把号称“博大精深”的中医理论,用来当治病的说理工具时,不仅觉得临床医生把它用得粗疏活泛,与“精深”二字相去甚远,其理论本身更显得苍白无力。有的中医师(可不可以把这些人称为“师”值得商榷)甚至撇开理论直接进入临床操作,居然也能产生出明显的治疗效果。
仔细观察中医院的病历会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一个中医院每年收治的病人成百上千,遇到的疾病难以数计,当医生对这些疾病进行分析时,讲到病因时,没有超出六淫、七情、虫兽及意外伤害的框框;讲到病机时,不外乎阴阳相搏,邪正相争;讲到病理时,没有超过六经、脏腑、卫气营血……等辨证的范畴。这种对疾病的粗疏分析,如果对疾病的治疗有普遍的指导意义,那也不失为一种好的发展方向。而事实却是,您根本别指望用治愈肺痨阴虚证的方法去缓解岩(癌)病阴虚证患者的病痛__尽管我们经常炫耀,只要我们辨证准确,就能用一个方法治愈很多种疾病。理论原理对临床指导的窄适和在具体运用时的格式化趋向,使得“博大精深”的中医理论那么的自作多情和苍白无力。
不受博大精深理论约束的另外一个临床现象是,有的名中医一天可以看百十号病人,当你问他们是否对每一个病人都是严格按辨证论治的程序进行诊治的,他一定会反问您,如果依那奎规矩做,我一天能看这么多病人吗?在计划经济时代,一些医疗条件不发达的地区,有的名中医一天甚至可以看到上两百号的病人,这时医生为了减轻劳动强度,他就同时让二到三个徒弟帮忙写处方,医生一般都是“按寸不及尺,握手不及足”,病人还未把自己的病状叙述完,徒弟根据老师口授的处方就已经摆在了病人面前。如果我们把这个现象解释为,纯精的理论灵感支配着丰富的临床经验使然。那么下一个事例,完全可以让人发问:“博大精深”的中医理论,它究竟能为中医临床提供些什么?它究竟还有无存在的价值?
由于这个例子既极端又荒唐,恐读者对事例的真实性产生怀疑,我事先不得不以我的人格作保证:这是我亲眼所见的真实事情。
上个世纪七十年代中期,我在四川省安岳县一个公社卫生院见习,该院一位80多岁姓李的退休职工,时常到医院来诊治一些病人,虽然求治者不多,每天也总有几个人来打探这位老医生的行踪。此人言谈举止颇有点象李葆田饰演的“神医‘喜来乐’”的风采。诊病从来不讲招式,但凡为病人处方,不管是男是女,都要例行公事式的在处方笺上密密麻麻地写些中医妇科病的病证(症),什么“月经不调”、“闭经”……等等。一张处方下来,不得低于20味中药。更令人不可思议的是,他开的处方必须由他自己捡药,大家都知道,装中药用的都是药柜,一个药柜有若干个抽屉,每个抽屉一般分为四个小格子,每个小格子装一味中药。也就是说,一个抽屉一般装有四味中药。这位老医生在捡某个抽屉的某味中药时,不管处方上有无这个抽屉里的其它三味药,他都要用手抓一点来入药。这样一来,一味药变成了四味药,一张处方往往就有百十味中药。经常找他看病的人知道他有这个特点,条件好的带上一个挂包,条件差的带上一个背筐来装药。为此当地老百姓给他取了个“李牛药”的绰号。令人感到不解的是,如此不讲法理的医生依然有人去光顾,有的人甚至说只有吃了“李牛药”的药才治得了病。
如果说“李牛药”是个特例,那社会上和中医界流传的“西医看门,中医看人”则是对中医理论“博大精深”的公然蔑视。“看人”,不外是看年龄的大小,凭年龄的大小来推断临床经验的多寡,进一步推断治病效果的好坏。照此推断,似乎是一个医生的治病效果是由年龄大、小来决定的,于中医理论的精深或粗浅没有必然联系。这就出现了一个矛盾怪象:一方面我们津津乐道于中医理论的博大精深,另一方面,绝大数临床医生仅用粗疏的理论(象“李牛药”之类连一点理论也没有)就能凭自己的经验行事,就依然能以“名医”的形象出现在病人面前。我们是相信中医理论的“博大精深”?还是更信服于凭经验产生出来的最后效果?如果是前者,我们又怎样解释“李牛药”之类的现象?如果是后者,我们还要这些与临床实际格格不入的“博大精深”的理论来作什么呢? 
作者单位及通讯址:四川遂宁市中医院(和平路111号)
电子信箱:zy0525@vip.sina.com
清风百合 | 2003-7-23 00:24:50 | 显示全部楼层

矛盾的中医__之理论的博大精深与应用的粗疏窄适

   看了你的文章,对中医很执着。博大精深的中医理论当然要,临床经验的积累也不能匆视。作为一个临床医生,最看重的就是治病效应。
amtb | 2003-8-10 14:08:22 | 显示全部楼层

矛盾的中医__之理论的博大精深与应用的粗疏窄适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