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喜”忧于忧[原创]

[复制链接]
查看1647 | 回复4 | 2003-9-24 17:06:5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这个贴子最后由川耗子在 2003/09/25 07:28am 第 2 次编辑]

《健康报》2003年9月19日登载了记者刘燕玲的《中医院发展有喜有忧》 的报道。
“喜”的是
“在日趋激烈的医疗市场竞争中经过漫长的阵痛期,中医医院终于逐渐走出了低谷:诊疗数量攀升,医疗质量提高,治疗疾病谱扩大,危急重症抢救能力加强,对药品收入的依赖下降,医疗技术价值提升。同时,积极适应医疗市场的变化和需求,注重内涵建设,注重品牌效应,尤其是西部地区中医医院更显示出了顽强的适应能力和生命力。”
   忧的是:
   “中医治疗率仍在下降。监测96所中医院的有效出院病案,中医疗法病案为24019份,较上年下降7.29%,西医治疗病案则上升4.63%,中西医两法治疗病案上升2.67%。另外,在住院费用结构中,中草药比例下降0.88%,西药比例上升1.88%;在门诊科室设置上,原有的中医特色科室所占比例除妇产科以外,骨伤科、皮肤科、针灸科、肛肠科、推拿科等均在下降。”
据我对某中医院的报表分析和临床实际观察,我可以毫不含糊的说,目前一些中医院出现的可“喜”发展势头,大多是建立在牺牲中医药的基础之上的。
    目前,许多中医院的领导已有相当的经济头脑,他们不再是在办医院,而是在经营医院。既然是“经营”,肯定就要实现利润的最大化。应该说这是中医管理者观念进步的表现,是好事。在这种观念指导下,许多中医院意识到了现代诊疗设备的巨大经济价值:于是购CT、买彩超、进腔镜、设眼科超声乳化、开口腔科…成了提高自己医院实力的重要途径。尽管这样做与中医药相去甚远,但的确能提高医生的诊疗水平,从而使医院的知名度提高,相应的就会吸引很多病人,产生较好的经济效益,使运营指标得以攀升。其实很多中医院的领导也认为这样做,对中医药的发展很不利,但在激烈市场经济大潮中,他们更深切地体会到,仅凭中医药去参与竞争,根本没有取胜的可能。有位院长说得更直白:“每个月,几百号人等我发工资,靠摸手杆(注:指诊脉。代指中医),整不到几个钱。职工生活没保障,我无法交待”。此话意味无穷。
    由于大批短、平、快诊疗设备的引进,特别是一些治疗设备大显身手后,使得中药比例在医疗费用构成中呈下降趋势。一般而言,中药下降,技术构成费用升高才算正常,遗憾的是,中医院的这种医疗技术构成费用的提高,不是反映在医疗人员的技术水平上,很大一部份是取决于中医的诊疗设备。
    还有一点最能说明问题,按理说,中医院总诊疗人次和出院人次分别增加9.35%和11.15%,住院中医治疗危重病人比例增加2.27%,中医治疗的病种数比2002年增加了85个,中医的治疗率也应该和上述指数同步增加,这样的话,不仅是中医院这个躯壳的发展喜人,而中医院的本质——中医药的发展更是令人生喜。而事实是“中医治疗率仍在下降”,“在门诊科室设置上,原有的中医特色科室所占比例除妇产科以外,骨伤科、皮肤科、针灸科、肛肠科、推拿科等均在下降。”不管你对中医药的感情如何,对这种奇怪的现象,只有一个解释最合理:中医院的总诊疗人次、出院人次、中医治疗危重病人的比例增加、治疗病种的增加等等可“喜”现象,并不是中医的全功,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再现代医学的功力;中医院的发展并不等于中医药的壮大,实际是中医院这个躯壳对现代医学的亲近。
    我之所以不称西医为“西医”,而称之为“现代医学”,是因为如果中医还是一味墨守成规,依然视“拿来主义”为祸水,那么中医院发展起来的任何之“喜”,都将蕴藏着中医药的减灭之忧,最终使中医药死亡在中医院的“发展壮大”之中。
作者单位及通讯址:四川省遂宁市中医院(和平路111号) 张毅
电子信箱:zy0525@vip.sina.com
 
匿名| 2003-9-26 19:04:40

此“喜”忧于忧[原创]

今天有空,仔细看看了这篇文章,免得耗子老说我不看。
说得很好,中医院的变质是有目共睹的事。
但是,这也不能怪那些院长医生们,经济效益低下,是根本原因。
所以,中医的确应该反思,应该变,应该改革,应该突破。
可惜,象耗子这样的反思者,在中医界太少了。
而别的人一说,中医们就群起而攻之:你懂什么!
军民软件 | 2003-9-28 07:17:00 | 显示全部楼层

此“喜”忧于忧[原创]

中医理论不发展,中医必亡!
中医亡,中药亦亡!
中医药亡,中医院亦不存在!
“拿来主义”只会让中医死的更快
如如 | 2003-9-28 07:51:10 | 显示全部楼层

此“喜”忧于忧[原创]

[这个贴子最后由如如在 2003/09/28 07:55am 第 1 次编辑]
下面引用由军民软件2003/09/28 07:17am 发表的内容:
中医理论不发展,中医必亡!
中医亡,中药亦亡!
中医药亡,中医院亦不存在!
“拿来主义”只会让中医死的更快
理论发展????
呵呵,只有在继承的基础上才可以谈发展,否一切皆妄!!!自作聪明!
中华民族是个早慧的民族,中华文化是个早慧的文化_也就是说,在一些(除现代科技外)领域的成就,几乎没有经过一个发生发展的过程,一开始就到了很高的位置,后人几乎无法逾越.
所以现在持上面观点的人可以说是对中国文化不甚了了的!
谁来超越<黄帝内经>???
谁来超越<伤寒><金匮>???
谁来超越<神农本草>???
谁来超越<道德五千言>???
……
不会继承,一切皆亡;不会发展,一切皆亡。
中医院存不存在不是最重要的,祖国千年长河,有多少中医院???难道靠中医院才能保留中医???
“拿来主义”没有错,问题是我们没有眼光,好的坏的什么都拿来,什么都用,只用拿来的,偏信拿来的,还痛恨自己的好东西,……以致敬于慢慢地冷落了中医、毁了中医——这都是一些中医医生不懂中医的后果!
军民软件 | 2003-9-28 09:08:24 | 显示全部楼层

此“喜”忧于忧[原创]

发展当然是辩证的,当然是否定之否定的,当然不是从无开始,当然要继承拉
早慧?请解释
怎么会没有发生发展的过程?生而知之?
《伤寒》就是对《内经》的发展,就是对前人的超越
“拿来主义”特指鲁迅所说的“拿来主义”,是能用则拿来先用的意思,而顶文的意思是拿西医来代替中医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