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开启辅助访问
切换到窄版
登录
注册
首页
Portal
养生
中医
疾病
方药
针灸
古籍
论坛
BBS
公告
搜索
搜索
中医基础
中医诊断
临床经验
理论探讨
中医文化
新闻动态
内科
外科
妇科
儿科
传染病
肿瘤
医案
中药
方剂
经典类
方剂类
各家类
五官类
四诊类
针灸类
外科类
妇儿类
医案类
养生类
现代类
本版
帖子
用户
大医精诚网
»
论坛
›
中医论坛
›
医理探源
›
[推荐]对几个“摩登口号”的剖析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推荐]对几个“摩登口号”的剖析
[复制链接]
1089
|
0
|
2003-11-21 00:23:43
|
显示全部楼层
|
阅读模式
对几个“摩登口号”的剖析
最近,在报刊杂志中常有一些摩登的口号或提法,初闻似觉有新意,细品则于中医学有失公允,于是产生了一种辩驳的冲动,特提出以供商榷。
一、“中西医结合是中医发展的方向”
中医学和西医学是两个理论体系不同的生命科学,学术形成的区别在于中医学是经验归纳而西医学是实验演绎;从理论构建来看,中医学采用宏观思辨而西医学采用微观观察;从思维方法来看,中医学应用形象思维而西医学应用逻辑思维;在认识方法上,中医学是取类比象而西医学是实体解剖;在知识应用上,中医学以辨证论治为核心而西医学以辨病论治为基础。
尽管西医学和中医学,从学术形成、理论构建、思维模式、认识方法、知识应用等方面存在着差异,但都是以人作为研究客体,其研究目标是一致的。西医药治疗疾病针对靶器官、靶组织、靶细胞或者更微观的分子、基因,以改善具体的病灶;而中医药通过宏观的整体调整,动员机体的各种因素,调节神经—体液系统,使病灶得以改善。两者是殊途同归,但两者的“结合”却是一件十分艰巨而复杂的工作。
清末民初,西学东渐,唐容川等一批中医专家致力于中西医学的汇通,然汇而未通。截止目前的中西医结合,也仍旧是中西医配合。毛泽东在1958年在卫生部党组关于西学中班的总结报告上批示:“中国医药学是一个伟大的宝库,应当努力发掘,加以提高。”充分肯定了西学中的价值和中医学的深奥。关于中西医结合的提法,最早应该追溯到1980年卫生部制定的“中医、西医、中西医结合三只力量都要发展,长期并存”的方针。
有人说“中西医结合是中医的发展方向”,这个提法没有平等、公正地对待中医药。既然是两种不同医学体系的结合,既然两种医学体系都各有其优缺点,既然中西医都需要改进和发展,那么中西医结合应该既是中医的发展方向,也应该是西医的发展方向,或者说是中西医共同的发展方向。中西医结合不是用西医去“改造”、“提升”中医药,而应该立足于促进中西两个医学体系的发展,建立一个全新的社会—心理—生理医学模式。
“中医是治疗病的人,而西医是治疗人的病”。如何进行中西医结合的研究,关键是中西医结合点的研究,只有在找出其结合点后,才能进一步进行从理论到临床的结合性研究,否则就不能做到真正的中西医结合,而只能算是中西医联合或是中西医配合,甚或是中西医凑合。中医理论是从宏观的、哲学的角度去认识事物,诊断结果是透过现象,推导本质,而治疗是针对推导出的本质而改变现象,所以,中西医的结合点,只能从临床的治疗过程中去寻找。利用与中医证候的内涵和外延相差极远的实验动物模型来研究中医理论,其结果只能是风马牛不相及。
二、“中医科学化”
“中医科学化”的提法由来已久,1939年丁福宝在《国药新声》中曾撰文提出“所谓科学化者非仅徒托空言,必求之实际。即医说必循生理、病理学之正规,方剂须循理化学、生物学之原则……”。1940年时逸人撰文《复兴中医之基本条件》提出“以科学方式整理中医”,“学说系统化、科学化;经验集中化、实验化;药物生理化、化学化;治疗机械化、实际化;预防社会化、政治化。”陆渊雷、谭次仲则认为中医经验可贵,而理论不科学。叶橘泉、梁乃津也认为“中医的演进前途,必与现代科学同化”。以上诸说,其内涵不外是中医科学化就是中医西医化。诚然,中医在其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孱入了带有各个时代色彩的内容甚至是糟粕,但是对于一些目前尚不能解释或尚不能理解的内容,就断定为不科学而需要科学化,显然是因于无知而产生的偏见。哥白尼的日心说、爱因斯坦的相对论、达尔文的进化论在不被社会所接受的时候,就可以断言其不科学而需要科学化吗?埃及的金字塔之谜,甚至包括中国在发掘文物中所出现的复杂的难以解释的现象,就不存在高深的科学吗?
科学是关于社会、自然和思维的知识体系。包括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自然科学是研究自然界事物的物质形态、结构、性质和运动规律的科学,包括基础学科和应用学科两大类;社会科学是以社会现象为研究对象的科学,其任务是研究和阐述各种社会现象和发展规律,属于意识形态和上层建筑的范畴。而哲学是二者的概括和总结,其任务是揭示事物的客观规律,探求客观真理,作为人们改造世界的指南。中医是一门综合了社会、自然科学知识,又通过思维体系,上升到哲学的高度,将社会和自然的现象综合为哲学的思考,是科学中的更高层次,是结合了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一门科学。
“中医科学化”的提法,在倡导者的潜意识里,就是认为中医不科学,需要对其理论和应用进行重组。从科学的概念来理解,中医学不仅是科学,而且是更高一个层次的科学,对于其中一些难以理解的或尚未理解的难题,我们要以正确的态度去研究它,认识它,世界是复杂的,我们已经认识的事物,只是大海中的一滴水。中医是一个伟大的宝库,我们应当努力发掘,加以研究。将中医这个更高层次的科学再“科学化”,我不知道,其得出的结果将会是什么?
三、“中医现代化”
有一位科学家曾说过:“任何一门科学,如果跟不上时代发展的步伐,那末它必将灭亡”。世界在发展,人类在前进,无论任何科学,无论任何工作,都需要与时俱进。对于一些在自然的发展规律中,已经被证实而确定下来的理论,显然是不能任意篡改的。几百乃至上千年前,我们祖先发明的圆周率、勾股弦定理至今仍旧在应用,不能因其时代久远就需要“现代化”。中医现代化,应该遵循中医的学术特色和思维体系,以现代的科学技术去补充、发展中医的理论和应用,这才是科学的发展轨迹,才称得上是与时俱进。中医并不是条条都是金科玉律,任何学科都要有所扬弃,都是在人们的不断认识事物过程中进化和完善的,如果对中医的辨证思维进行理性知识向感性知识的转化,倒也真是中医的一大幸事,也算对祖宗的一大贡献。
四、“中医药要与世界接轨”
传统文化和传统科技,反映了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发展历史,体现了一个民族的聪明才智和整体素质。“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只有特色的,才是自己的”。中医药学作为传统的科学技术,它为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做出了极大的贡献。世界传统民族医学中,大部分都销声匿迹了,在目前仅存的几种传统医学中,中医学是最具生命力、使用最广泛的传统医学。日本的汉方医,朝鲜和韩国的韩医等都是中医学的分支,而印度传统医学虽然也自成体系,但比较起来,也仍旧没有中医学的理论和实践系统和完善。在天然药物的使用方面,除了东方几种民族医学有其自身的理论外,其他如南美的一些国家,对于天然药物的应用,仍旧停留在经验的基础上。中药这种有系统的理论如四气、五味、归经及完善的栽培、采摘、鉴定、贮藏、炮制等理论,是任何一种药物学科所不具备的,如果没有了中医理论的指导应用,中药就不称其为中药,而只能是天然药物。无论是单体的提取、成分的提取,抑或是有效部位的提取,其结果都不能按照中医理论的核心———辨证论治来进行使用,同时也起不到中药的整体调节作用。剂型的改革固然是中药发展的首要任务,但其必须以保证疗效为前提,剂型精致了,接轨了,而疗效降低了,甚至消失了,作用相反了,那不是我们进行中药改革的初衷,我们注重的是实质上的改革,即增加疗效,精制剂型,而不是形式上的改革。
如上所述,中医药的先进理论和技术,其根在中国,其轨虽然不尽规范,但也仍旧在中国。“与世界接轨”,世界上中医药的“轨”在那里?是一个什么样的轨?黄种人穿上西装,也仍旧是黄种人,绝不会变成白种人。只重形式的“香蕉心理”,不是我们朴实的中华民族的本色,“中医药要与世界接轨”,只能是邯郸学步,最终连自己的老传统都会丢失殆尽。
同时,正如有人所言:“中药是一种明显带有中国传统科技和文化色彩的特殊商品,它绝不可能像其他现代工业产品那样很容易就能实现与国际接轨。……加入WTO后,虽然有望解决一系列常见的壁垒问题,这为多数产业的国际化铺平了道路,但对中医药来说,确实还存在着强大的‘观念壁垒’和由于当今科学本身的局限性带来的‘认识壁垒’等更为严重的问题,也许这才是中医药国际化的最大困难所在”。 (梁华龙)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提升卡
置顶卡
沉默卡
喧嚣卡
变色卡
显身卡
返回列表
发新帖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发表回复
回帖并转播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浏览过的版块
针道天下
中药方剂
岐黄子
回复楼主
返回列表
中医沙龙
尊生保健
走进中医
医理探源
临床经验
中药方剂
四大经典
美容之声
声乐治疗
房中探玄
针道天下
中西结合
古今医案
中医资源
医学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