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开启辅助访问
切换到窄版
登录
注册
首页
Portal
养生
中医
疾病
方药
针灸
古籍
论坛
BBS
公告
搜索
搜索
中医基础
中医诊断
临床经验
理论探讨
中医文化
新闻动态
内科
外科
妇科
儿科
传染病
肿瘤
医案
中药
方剂
经典类
方剂类
各家类
五官类
四诊类
针灸类
外科类
妇儿类
医案类
养生类
现代类
本版
帖子
用户
大医精诚网
»
论坛
›
中医论坛
›
医理探源
›
[原创]对中医科学发展几点设想
返回列表
发新帖
[原创]对中医科学发展几点设想
[复制链接]
946
|
1
|
2003-12-5 18:01:39
|
显示全部楼层
|
阅读模式
[watermark]
我们即往的研究,把中医基础理论中气血的物质基础揭示出来,气血的现代诠释即组织液和血液,中医气血的物质基础确立后,采用现代分析仪器技术,如指纹图谱技术等,采集血液和组织液的整体信息,并且用数字化定性定量表达,这样对中医基础理论研究的客观化、规范化、定量化的要求就全部实现了,也就是中医科学层次的中医研究了。
由此,我们认为中医学或中医科学是以系统性、复杂性、整体性和信息性为特征的学科或科学,整体性和信息性是中医学或中医科学的重要特征;西医经过自身不断发展,也逐渐增加了系统性、复杂性、整体性和信息性,但中医不一样,它从整个理论创立之始,就已经充分地体现了以上特点,它选取了从古代和现代意义上都能极充分地代表人生命活动整体性的物质载体——气血(血液、组织液),作为研究对象和理论髓核,由此衍生出完整的理论体系,并在数千年的实践中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由于这些特征在理论文化和技术的传承中,逐渐被误读和漏读,于是导致了各种纷杂学说的出现,《中医基础理论》教材中气、血、津液并列就是对以往纷杂矛盾情况的一种总结体现。如果气、血、津液处于同一层次,气血可以分阴阳,津液怎么分?气血和津液之间又怎么分阴阳?结合对气血的现代诠释,我们就可以发现气和津液的同一性。继活血化瘀研究对中医发展的巨大贡献之后,中研中医基础研究所所倡导和推动的中医痰病研究,将对中医发展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也是中医发展的重要方向;理清气血津液的关系,对中医痰病发展意义重大,而且为之提供了更坚实的理论基础和广阔的发展空间;气病与痰病的同一性研究,有利于化繁为简,认清本质,气血相关的研究也为痰瘀相关的研究,提供了更坚实的理论基础和广阔的发展空间。
工业化和信息化社会的特征之一是各种机械代替了人类的大部分劳动,西医的发展于此受益颇多,而中医在发展为中医科学之前,却为从根本上受益。中医科学创立之后,现代科技发展的诸多方面,都可以在中医科学的研究上充分发挥作用,分析技术仪器的进步在采集和处理信息上即可随时充分体现。即往有学者认为中医科学化将使中医发展走上快车道的观点,的确深刻。
中医科学研究更重要的地方,在于信息采集以后的处理和研究。现在分子生物学中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的研究认为各种指纹图谱的分析比记录重要,即“读图” 比“写图”重要,分析——尤其是整体性上的分析,是当前分子生物学的热点和难点问题,也是分子生物学发展自身整体性的需要,难题可能要在相关学科有重大突破之后,才会解开。中医科学研究的读图阶段的研究看来要稍好些。因为,即往基于阴阳理论建立起来的中医学理论体系,可以提供太多的借鉴,以往有一种表述-“中医理论的解构与重建”在此似乎可以应用,但我们更乐于用“中医理论的创造性转化”来描述它。我们要象相信中华民族的生命力那样相信中医自身的生命力,与西方现代学科相比,中医经历了太多的磨难,在“山重水复疑无路”之后太久,才看到“柳暗花明又一村”,胜利来之不易。有了科学的武器之后,中医会在新的层次上整合自己和现代科学技术,快速发展,大有作为。
我们可以这样描述中医学、中医科学的工作方式,它采集能充分、整体性的反应人生命活动整体的物质的完整的形象信息,用适当的数学方法描述这个整体信息,并且用中医学、中医科学的理论来分析处理这些信息。这一描述与中国易学“理、象、数”的特征颇有些相似,即记录一个事物的整体现象,用一定的数学方法(术数?)给予描述,最后在分析中反应这个事物的各种整体性特征。医易相关、或周易与中医学的研究,可以看成,为中医发展寻找理论源泉、数学表达和方法学的一种努力,在中医科学的创建过程中,易学应该会有重要的应用。而且,医易相关的研究应该相应提高,由重点为中医学提供支撑性研究转到重点为中医科学提供处理信息的最佳数学模式研究,易学以阴阳为基础发展出了各种层次各种模式的繁杂体系,应该有一种/几种适合中医科学的数学表达。
尽管易学被认为与生命科学关系更密切,我们还应看到,中国古代数学不只易学(术数)一种,吴文俊院士因为应用中国古代数学的思想方法结合当代计算机技术,开创了当代世界数学研究的新领域,并获得了巨大的成就,而获得首届国家发明奖特等奖,其思想、方法和技术不仅值得中医科学借鉴,更可能给中医科学的发展插上翅膀。由此启示我们,中医的发展不仅要和西方现代科技结合,也要和中国古代优秀文化结合。中医科学对中华文化技术复兴的象征意义,也不止于一枝独秀,更要春色满园。人们已经公认21世纪是生命科学的世纪,中医科学必将成为生命科学世纪一只迅猛高歌的生力军。
参考文献:[DISABLELBCODE][/watermark]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提升卡
置顶卡
沉默卡
喧嚣卡
变色卡
显身卡
脏腑
|
2003-12-25 23:06:15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创]对中医科学发展几点设想
好文章!思路很有同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显身卡
返回列表
发新帖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发表回复
回帖并转播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浏览过的版块
针道天下
中医妇科
汤液
回复楼主
返回列表
中医沙龙
尊生保健
走进中医
医理探源
临床经验
中药方剂
四大经典
美容之声
声乐治疗
房中探玄
针道天下
中西结合
古今医案
中医资源
医学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