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浅谈中医科学对经络实质研究的几点看法

[复制链接]
查看1373 | 回复0 | 2003-12-5 18:08:0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watermark]
主题词:
笔者此前的研究把中医基础理论中的气血,诠释为现代生理学中的血液和组织液,找到了气的物质基础,并探讨了中医科学的若干研究方法。经络实质作为中医基础理论的又一核心问题,不仅是中医学必须回答的问题,更是中医科学必须回答的问题。
《素问》“经脉者,所以能决死生,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如果气行经,血走脉,血为血液,气为组织液,脉为血管,经则必为组织间隙,以上推导也符合解剖学、生理学和组织学的论述。从生命演化过程来看,血液和组织液同源于细胞外液,细胞外液因为血管的出现被分为两部分,装入两个腔,一为血管,一为组织间隙;从人的个体生命演化过程来看,血液和组织液同源于卵细胞质。以上推导也符合中医应用阴阳理论的原则。经络是组织间隙通道的观点,也是学者们普遍接受的观点。
由此再往回推导,就会发现“所以能决死生,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 的是组织间隙通道和血管(及它们内容物的胜利功能),即经和脉,而经络(在此指经)只是其中的一部分,因此再回顾中医学史就可以发现经脉混称的情况并不少见,奇经八脉就只称脉不称经。刺络放血、络破血溢络病理论中的络更象是对细小血管的描述,而不象是对经(细小组织间隙通道)描述。《针灸学》和《中医基础理论》教材中把经释为主干,把络释为支干的做法,即是对以往混称情况的一种总结。
这种混称的后果,一是严重忽视了中医对血液循环系统功能的认识和应用;二是在经络实质研究中,以经(组织间隙组织液系统)的结构功能代替了经脉的结构功能为目标,延误了对经络物质基础的认知。也因此笔者认为经络学说的体系应该做适当调整。
用经、脉合论的观点分析奇经八脉,疑问是:另有八经,还是八脉本身就是八经,如果八脉本身就是八经,那八脉又是什么呢?
针灸现象是经络实质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经脉混称,对于解释针灸现象也有影响。原本由经脉共同活动产生的现象,现在只要求用其中之一的结构功能来解释,自然容易产生种种分歧。
追求对经络物质基础、结构的单一解释是还原方法的正确应用,而追求用单一的结构功能以解释众多经络现象(复杂的生命现象),可以看作是还原主义的表现。循经感传现象就是一个代表,没有神经系统的参与,显性循经感传就不会发生。
把经解释为组织间隙的同时,又一个问题浮出水面,是单独的组织间隙构成经(经络),还是组织间隙和其中的组织液共同构成经(经络)?从结构与功能统一的角度看,后者更符合要求。
中医科学,把气血诠释为现代生理学中的血液和组织液,并进一步从离体实验和检验分析技术的角度,把气血解释为:血近似于“红细胞+血浆+白蛋白”,气近似于“白细胞+血浆+血小板+球蛋白+补体”。结合现代分析仪器和技术,对气血进行整体信息采集和人工智能解析,突破传统的线性思维,采用多学科、多领域的分析技术,着眼于宏观规律性研究,建立客观、整体和多指标的综合评价体系——中医理论的科学阐释,并以之为基础而完善的理论和技术,将对经络实质的研究,提供新的工具。[DISABLELBCODE][/watermark]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