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匿名 |
2003-12-9 16:48:35
[新浪大讨论]中医药出路(反方)
[这个贴子最后由班竹枝在 2003/12/09 05:07pm 第 1 次编辑]
2003-12-07 14:52:55 新浪网友 就 新浪观察:中医药的出路在何方? 发表评论 IP:219.233.35.*
中药不是一门生物科学,是一门经验科学,无法标准化。
西医是建立在生物学、化学、解剖学以及物理学等理学基础基础上的一门综合科学。而中医的理论基础是什么呢?追根寻源是老祖宗寻求的“仙丹”罢了,是建立在一门封建神学基础上的科学,再掺如一些儒家文化,综合起来的一门建立的“人文文化”基础上的所谓“医学”。中医的一些理论基础,完全是糟粕文化的“副产品”,从科学角度来说,只有统计意义上的经验科学,而没有太多的实际科学价值。
2003-12-07 15:13:17 网友:同仁毒药师 就 专访中国中药协会会长张洪魁:中药的根本是文化 发表评论 IP:218.202.38.* 牛道士何以无处不在?呵呵。
中国中药协会会长张洪魁说“现在人工合成虎骨已经成功”,我是业外人,不知道这项成果,但是我实在怀疑其真实性。人工合成虎骨具有虎骨的有效成分或者疗效吗?
如果有的话,说明中国人已经把天然虎骨的有效成分及其药理搞清楚了,是否能够给我们出示权威资料?
2003-12-07 15:23:02 新浪网友 就 “人工养麝”,任重而道远 发表评论 IP:219.234.114.*
既然有中医原教旨分子大力神话那些古代高峰,不妨看看高峰之一《伤寒论》:
《伤寒论》由《伤寒杂病论》而来,其作者张仲景生卒年代约为公元150-219年。
张仲景的生平事迹,《后汉书》和《三国志》都没有记述。据林亿等《伤寒论·序》引唐代(公元618-907年)甘伯宗《名医录》所说:张仲景"南阳人,名机,仲景乃其字也。举孝廉,官至长沙太守。始受术于同郡张伯祖。时人言,识用精微,过其师。"
这段文字说明,张仲景,名机,字仲景。祖居南阳(今河南省邓县),从师张伯祖,且医术超过他的老师。其后的一些地方志和医家传记,皆有类似记载。
"官至长沙太守"事,无正史可考,但自宋代之后,医家常以"长沙"指代仲景或其著作。如清代黄元御著《长沙药解》、陈修园等著《长沙方歌括》、日本人著《长沙证汇》等,其中的"长沙",皆指代仲景或其著作而言。
张仲景的生活年代,是战乱不断、天灾连年的时代,由于战乱和天灾,导致各种传染性疾病长期地大面积地流行,这就为张仲景收集当时医家和百姓与疾病作斗争的经验创造了客观条件,也为张仲景提供了治疗这些疾病的实践机会。
由于张仲景在中医药学方面所作出的承上启下的突出贡献,后世医家将其奉为"医圣"。
--------------------------------------------
作为批判的眼光来看,首先张仲景是不是真的存在就值得怀疑,《伤寒论》本身就是江湖医生托古托官吓唬人的作品,其理论既非上帝神授,也不是来自外星人,作为不可逾越的标准显然不够资格。
2003-12-07 16:39:45 新浪网友 就 “人工养麝”,任重而道远 发表评论 IP:210.82.36.*
建议废除“中医”“西医”的不科学提法,改为“传统医学”和“现代医学”的提法。传统医学有民族、地域区别,现代医学无国界,属于现代科学的一部分。中国人早就不说“洋油”“洋火”“洋车”“洋装”了,为何中国自己的医生要叫作“西医”,中国自己制造的药叫“西药”?各国都有传统医药,只不过中国继承得多了一些,表现固执了一些。“西医”这个名字就包含有用本民族的传统医学与现代医学分庭抗礼的意思。继承、挖掘传统的东西是好事,但最终成果应归于现代科学技术,不能再搞“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误国误民的把戏,硬要把物理、化学纳入“阴阳五行”的体系为天下笑。
2003-12-07 18:07:50 新浪网友 就 “人工养麝”,任重而道远 发表评论 IP:61.171.241.*
没有证明的是假设,已经证明的就是客观事实了!
西医理论大部分方面都是被明确证实的,所以是一门科学!
举个例子:伤寒病
西医说是因为感染了寒杆菌,而且拿出证据,显微镜下可以明明白白的看到,这就是科学.
你再看看中医怎么解释,"风寒之邪",差别是如此明显!
2003-12-07 19:52:15 新浪网友 就 “人工养麝”,任重而道远 发表评论 IP:218.6.247.*
中医的副作用还没得到深入研究,现在提示出来的一些病例可以看出,对人造成伤害太可怕了。这方面得不到解决,中医的去留人们将会永远讨论下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