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谁来充当中医应对突发公卫事件的主力军?

[复制链接]
查看851 | 回复1 | 2004-2-28 16:06:4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这个贴子最后由川耗子在 2004/02/28 09:24pm 第 1 次编辑]

[watermark]    在2004年2月19日召开的全国中医药工作会上,“加强中医药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以下简称‘突发公卫事件’)能力建设,提高中医药参与公共卫生服务水平”被列为今年中医药工作的一件大事。的确,中医药应急能力低下,成了中医药进一步发展的致命伤,国家的这一举措如能落到实处,一定会给中医药带来革命性进展。然而,要实现这一目标,必须突破中医药在这一方面的理论瓶颈,否则,这一良好的愿望只能是一个画饼。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是指:“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社会公众健康严重损害的重大传染病疫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重大食物和职业中毒以及其他严重影响公众健康的事件。”[1]突发公卫事件发生后,“县级以上各级人民政府应当组织开展防治突发事件相关科学研究,建立突发事件应急流行病学调查、传染源隔离、医疗救护、现场处置、监督检查、监测检验、卫生防护等有关物资、设备、设施、技术与人才资源储备,所需经费列入本级政府财政预算。”[2]很明显,处理突发公卫事件,呈现出了多学科、多部门、多技术协同作战的特点,仅就医学而言,就远远超过了临床医学的范畴,涉及到急救、传染、影像……等学科。反观中医药,由于理论独特的体系,不仅难以与医学以外的学科相对接,就是与中医药学以外的其它医学学科也无法勾通。从这一点讲,就决定了中医药在处置突发公卫事件时,只能孤军作战。我们在这里姑且不说从理论、机制、体系讲,中医是多么的残缺不全,仅就现代社会控制和消除突发公卫事件的案例看,没有任何一个学科敢宣称本学科能独立完成这一重大任务。所以,中医药要在处置突发公卫事件上有所突破,必须先在理论上有所创新和突破,而这种创新和突破必须是能与现代处置突发公卫事件的理论相对接、相勾通,对处置突发公卫事件的机制、体系的形成有指导作用。如果发生了一种不明原因的烈性传染病,我们在探索其发病成因时,总是“非其而有其气” 、“阴阳错位,寒暑错时”之类的解释,就很难与以之相协同的学科、部门、技术产生应对共振,这种状况下处置的突发公卫事件,其水平和后果如何,就可想而知了。
问题的难处还在于,我们现在所处的时代不管你愿不愿意,总要和现代社会的产物发生关系,电脑、手机、汽车,中医院用它们管理处方、预约挂号、接送病人……,这是再稀松平常不过的事情了,它促进了中医院的发展,提高了中医院的现代化程度,为大家所公认。可是推移到中医药理论创新上就不是那么回事了,如果你想象用电脑、手机、汽车那样,直接把现代控制和消除突发公卫事件的理论、机制、体系套用到处置突发公卫事件的实践上,中医药界的不少学究定会扛起“中医药”大旗,同声斥责你“西化中医”的险恶用心。然而,我们如果不被“西化” ( 这里所谓的“西”是指一切可以利用的先进技术。下同。),我们又用什么去提高中医药处置突发公卫事件的能力呢?用我们现有的理论?现有的机制?现有的体系?现有的手段?如果是这样,这些理论、机制又在哪里?这些体系、手段又在何方?我们能不能一律用六淫七情来阐述清楚突发公卫事件的发生原因?能不能每次都简朴地用“邪正相争”来说明突发公卫事件的发生机理?能不能仅用贯仲、明矾之类的“大锅中药”来预防公卫事件的突然发生?……。我想如果中医药界能把这些个“ ?”回答清楚,中医药在处置突发公卫事件时,就根本不存在“西化”的疑虑,如果回答不了这些个“?”,那么,我想中医药界要提高处置突发公卫事件的水平就只能寄希望于被“西化”的中医药了,至少在中医药界处置突发公卫事件的理论 、机制、体系形成之前是这样。如果不相信,更不怕砸中医药牌子的话,那么就在突发公卫事件发生时用纯中医药试试吧。
参考资料    [1]、[2]  国务院《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
作者单位通讯地址:四川省遂宁市中医院(和平路111号)张毅
牛道士 | 2004-2-29 18:00:36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创]谁来充当中医应对突发公卫事件的主力军?

明见。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