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开启辅助访问
切换到窄版
登录
注册
首页
Portal
养生
中医
疾病
方药
针灸
古籍
论坛
BBS
公告
搜索
搜索
中医基础
中医诊断
临床经验
理论探讨
中医文化
新闻动态
内科
外科
妇科
儿科
传染病
肿瘤
医案
中药
方剂
经典类
方剂类
各家类
五官类
四诊类
针灸类
外科类
妇儿类
医案类
养生类
现代类
本版
帖子
用户
大医精诚网
»
论坛
›
中医论坛
›
医理探源
›
[转贴待评]中医的“道”理--阴阳五行原理及藏象经络实质
返回列表
发新帖
[转贴待评]中医的“道”理--阴阳五行原理及藏象经络实质
[复制链接]
848
|
0
|
2004-3-12 21:56:37
|
显示全部楼层
|
阅读模式
[这个贴子最后由军民软件在 2004/03/12 09:57pm 第 1 次编辑]
转自:黄岐建中汤
中医的“道”理--阴阳五行原理及藏象经络实质
中医,即中国传统医学,发源于中国,根植于传统,有着与西医同样悠久的历史,更有与西医不同的自己的理论体系。然而,年淫代远,中国传统医学的“本”虽正而“末”已繁,“源”虽清而“流”已涣。于是,对中医理论体系的“本”与“源”之梳理,就显得尤为重要,尤其是当中医面临“中医是否科学”以及“一百年后中医是否存在”等等质问的时候,更是如此。
其实说到“正本清源”,并不一定就是要翻旧帐册,更非钻故纸堆,而只是为了奠定一个更坚实牢固的理论基础,为了使临床中“日用而难知”的阴阳五行理论,经络藏象体系,更加有理可据。“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中医学术之清如许的境界,也只有从“正本”与“清源”中来。那么,中医的“本”与“源”,在哪里呢?曰:本在汉前医学经典中,源自中国传统文化里。
一、在本与源中,阴阳所指是什么?
首先,从字源上看,“阴阳”都有一个“左阝”,这个“阝 ”,就是古文的“阜 ”字。在《说文解字》中,“阜”是指的一种没有石头的土山(“阜 ,大陆也,山无石者,象形”),也就是说,“阴阳”都是对这个无石之山“阜”的一种描述。创字之初,“陽”就是指的“阜”的日光可以照见的一面,故“从日,昜声”;“陰”则相反,指的是“阜”之未被日光照射到的一面,故其字“从云,今声”。
毫无疑问,“阴阳”的原意,是就部位而言的。不过,这时候的“阴阳”,还常常是变幻不定的。因为,这样确定的阴阳,是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的:
早晨的时候日光照在山的东坡上,这时候“山的东坡”叫作“阳”(《诗经》中确实就称“山之东坡”为“朝阳”:
凤皇鸣矣,于彼高冈。梧桐生矣,于彼朝阳
--《大雅·卷阿》
傍晚的时候阳光又落在了山的西坡上,这个时候,“山的西坡”就又成了“阳”(《诗经》中称之为“夕阳”:
度其隰原,彻田为粮。度其夕阳,幽居允荒。
--《大雅.公刘》
由于这样确定的“阳”,其部位因朝夕的变化而变化(“阴”也同理),就没有“定”义可言,所以也就不适合在学术体系中作为术语使用。
那么,如此说来,“阴阳”是不是就没有定义可言了呢?当然不是了。事实上,在中医学术的经典著作,阴阳早已经有了“固定”的含义,有了“阴在内”、“阳在外”的规定性。
阴阳的这种“定”义,在《素问》、《灵枢》中,可以说俯拾即是。择其要者可有:
故曰: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
岐伯曰:外者为阳,内者为阴。然则中为阴……
--《素问·阴阳离合论篇第六》
好了,我们知道了这种以“内外”分阴阳的说法。然而,我们不禁要问,古人为什么要以“内外”来定义阴阳,而不是以“上下”来界定阴阳呢?
这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也是原则性的问题,必须加以说明。
其实只要静心的思考一下,就会发现,这种以“内外”定义的阴阳,与以上下或者前后左右界定的阴阳,确有不同:这样一来,“阴阳”就不会随体位的变化而变化了--所以才能作为“定”义被《内经》使用!这就是说,对于一个形体而言,这种以“内外”定义的阴阳,总是固定不变的!大家可以想象,太阳照射过来的时候,光线只能照射到人体或者某个物体的一个面,如果以左右分阴阳,或者以上下前后分阴阳,那么,阴阳就可以随着人体的体位变化而变化,也就是说,阴阳是变的,这哪能行?面向太阳的时候,“前胸”为阳,背对太阳的时候,“后背”又成了阳;站着的时候“头为阳”,翻个跟斗,则又成了“脚为阳”!这样的阴阳,怎么能作为“定”义来使用?古人聪明得很,定义以“内为阴、外为阳”,就不会出现上面的情况了,不论您的体位如何变换,内外不会颠倒,阴阳不会变化!而且,这种有关于阴阳的定义,也无违于人们的一贯的常识:在外的光线可及者为阳;在内的看不到的为阴。
可见,关于阴阳的“定”义,出自《素问》《灵枢》之经文,而且一定要用“内外”来界定,是有它的道理的。经文“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以及经文“外者为阳,内者为阴。然则中为阴……”,就如此白纸黑字地流传至今,这才是众流之清源,阴阳之正本。可惜的是,这仅仅是在文字上的流传!有言曰“文以载道”,可是,“文”虽在而“道”已不传的情况,却总是反复出现。至少从《难经》,就开始以“上下”论阴阳(以为在下的为阴、在上的为阳)。这说明,阴阳之经义,汉后已经不传。而现在通行的观念,却更有以向外的为阳、向内的为阴(与《内经》的外为阳、内为阴相反),或以向下的为阴、向上的为阳(更与《难经》的上为阳、下为阴相反)的,简直又与《内经》、《难经》的更不同了。至于还有的,竟至于以运动与静止、物质与功能分阴阳者,更是未知所据。阴阳概念之纷纭,已经到了何种地步,其对中医学术之交流、经典之解读,影响到了何种程度,可想而知。中医界要求对概念术语加以定义的呼声,越来越高,也是大势所趋。此书的首先对阴阳概念进行梳理,动机之一即在于此(大家很快就会看到,阴阳即定,则后面的五行推演,将会水到渠成)。
阴阳必以“内外”界定,才不会随体外而发生变化,才去掉了其随意性进而具有科学性。阴阳的部位既定,那么,道理就应该是,“阴”本以“在内”而得名,其运动方向就应当“向外”,而“阳”之在外者,其运动方向则必然“向内”。有人可能会说,理是这个理,不过,这只是符合逻辑的推理,而且这种说法,好像与现在流行的“向外的为阳”的说法,正相抵触。所以不禁要问,古人真的是这样认识的吗,有没有书证--最好是经典的书证?
有的!《素问·调经论》中,就正有关于阴阳运动方向的论述,可以为证:
夫阴与阳,皆有俞会,阳注于阴,阴满之外
据此可知,阳在外,是“注于阴”的,而阴在内,是“之外”,也就是流向外的(这里的“之”,用作动词),这才符合阴阳在部位上的规定性。并且这里的“阴”和“阳”之间,还必须有俞会相通:“阳注于阴(从外到内)”,即气血沿着阳脉流注到内阴,但不是就这样终止了,而是又通过某种俞会反回来,再沿着另一种通道径路--阴脉--向外流出去了,所谓“阴满之外”;同样,“之外”之后的气血,也不是一去不返回,而是又通过某种俞会,反转回来,再进入另一种通道径路--阳脉--向里输送。就这样,“阴阳相贯”,内外循环,就像一个圆环一样,没有终点与始点,经典中称之谓“如环无端”。可见,“阳向里流入,阴向外流出”,不是各跑各的,还必须有阴阳之间的俞会,或者更具体地说,还必须有由阴向阳的俞会,同时又要有由阳向阴的俞会,才能沟通起来。所以经文说:夫阴与阳,皆有俞会,阳注于阴,阴满之外。
--思路严谨、逻辑缜密的理论体系,就体现在一个“皆”字上!阳入而阴出,这还不够;还必须要有出入之间的反转交会处,出极反入的要有,入极反出的也要有,都要有,故曰“皆有”--皆有俞会。(欲求其详,可参看导言的第三部分“阴阳之‘异用’及‘阴阳相贯如环’的经络实质”)。
无独有偶。《素问·生气通天论篇第三》中也正有关于阴阳的论述,并且正用了肯“定”的语气,即“阴者,……也;阳者,……也”的句式,经文是这样说的:
阴者,藏精而起亟也;阳者,卫外而为固也。
这正同《阴阳应象大论》以及《调经论》的论述一样,同样认为:阴在内之藏精者,动机是起亟,起于中而达于外;阳之在外者,功能是卫固,守于外以防外溢。“亟”,篆文写作 ,按《说文解字》,从“二”。下边的“一”画,象地;上“一”画,代表天。中间的一个“人 ”,左“口”右“ (右手的象形)”,顶天立地。口、手者,言行之所出也,子曰“言行者,君子所以动天地也”。可知,这个 字的意思,就是据地以动天,亦即起阴而“亟”阳的意思。而决不是像现行的中医教材所说的那样,以为“凡是向外的、向上的” 都属于阳!相反,经典的含义恰恰是“阴者藏精而起亟 ”:凡是向外方运动的,皆谓之“阴”!
阴在内,故而其运动方向是流向外的。所以“阴胜则寒”,说的就是“向外出的多了就会变寒”。这就像出汗可以降温、吐泄足以致虚的道理一样简单!而“阳胜则热”则是说“入的多于出的就会变热”。在张仲景的书里,汗、吐、下,都可以被叫作“攻之”,就是因为,发汗、催吐、攻下,都是“阴”的大量外出,汗出可以降温,吐下可以泻实,都可以使人向“虚”的方向转化。正是因为,阴之为道也虚,所以,汗吐下诸法,都只能在“实”证的患者中使用,亦可以见“阴道虚”的道理。同样,“阳道实”的说法,也就可以“理”解了:正常人行“阳道”,往往可以致“实”,会得病的;而虚弱人行“阳道”,则正好可以转壮,结果将是健康。所以说,“阳道实”只不过是一种“道”理:不知而用,或可致病;制而用之,足以却疾!道之为术,善欤,恶欤?存乎医者,存乎其人矣!
二、阴阳的“定”义以及关于阴阳的几个推理
《内经》中,对阴阳有如下的重要陈述:
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
岐伯曰:外者为阳,内者为阴。
--《素问·阴阳离合论篇第六》
阴者,藏精而起亟也;阳者,卫外而为固也。
--《素问·生气通天论篇第三》
夫阴与阳,皆有俞会,阳注于阴,阴满之外。
--《素问·调经论篇第六十二》
阴阳相贯,如环无端。
--《灵枢·营卫生会第十八》
其中的要点,有以下几个:
1、在外的是阳,在内的为阴。
2、在外的阳,必然向里流注;在内的阴,则必然向外流出。
3、阴阳相贯,如环无端;阴阳各有“俞会”,出极还入,入极反出;内外循环,出入无已。
4、病变的机制:“阳道实、阴道虚”。向我来入者为阳为得;离我远去者为阴为失。“阳道实,阴道虚”,这里说的,无非病机。
5、生理的状态:“阴阳匀平,九候若一”。阴阳匀平,九候若一,出入相当,无虚无实!如是者,名曰平人。这里说的,才是生理。
[辨析]:
莫说“上为阳、下为阴”。因为上吐与下泄,都可以致虚,可知气机的上升,可以致“虚”,气机的下降,也同样可以致“虚”。所以说,在“阳道实,阴道虚”说法中的阴阳,肯定不是指的气机的升降而言的--在人体之中,气血只有出入回环的通道,譬如血脉的循环;却没有像植物一样的筛管、导管,不能把人体的气血上下沟通,这也是不争的事实。必以内外论人体阴阳之出入,莫认上下为动物体气机之升降;“前后左右上下”不外乎“外”,人体的气血是在内-外之间循环,不是在外圈里打转!
《难经》里的“奇经八脉”以上下循环不经,不如《内经》里的“十二正经”以内外出入正经;“上为阳、下为阴”的说法不对,“左为阳右为阴”的说法也不对、“后为阳前为阴”的说法更不对,这种在外圈循环的阴阳通道在人体不存在,这样的阴阳翻转也无法和人体气血之“虚实”相联系:如果真的是右为阴左为阳,难道可以说向左的多了就是就是阳虚或者阴盛,人体就会变寒?而向右的多了人体就会变热(“阳胜则热”)?笔者只能想象“内为阴外为阳”地情形,只能想象:出得多了就会变虚变寒(阴胜则寒);入得多了就会变热!
再说了,若果以左右前后上下论阴阳,那么,转一个身、翻一个跟斗,都会导致人体阴阳的急剧转变?吾未见其必然也!至于又说“向上的为阳、向下的为阴”,又与“上为阳,下为阴”的说法相反,只是颠倒了一个儿,反以下为阳、上为阴了,同样无理。又至于“向外的为阳”的说法之非是--与“外为阳“的说法冲突,乃至于更有“功能的为阳,物质的为阴”以及“运动的为阳,静止的为阴”诸说法之无稽,皆不攻自破,毋庸赘述。
太阳出来了,一切阴暗即行消失;光天化日之下,种种疑云渐渐散去。莫以“上下左右前后”之可以随体位变化的“六合”论阴阳,否则阴阳就没有定义可言,从而失去了准确传递信息的意义;否则阴阳就无法和“出入得失”相关联,就无法讨论人体“虚实”的问题。只可以“外者为阳、内者为阴”,定义动物之阴阳,只能用“出入得失”,探讨人体之“虚实”!
关于阴阳的几个推理,是以上面的阴阳定义为基础的,主要包括“阳胜则热、阴胜则寒”、“阳道实、阴道虚”等等。
阳入而阴出。入的多了就热,出的多了就寒,所以说“阳胜则热、阴胜则寒”。
出入相平持,这就是“平人”,也就是正常状态的人。但是,阴阳也由不平衡的时候。如果入的多出的少,人体就会变实,此为病理之状态,叫做“阳道实”;相反,外出得多,来入得少,机体就会变虚,所谓“阴道虚”,亦非生理的常态。
“阳道实,阴道虚”的说法,见于《素问·太阴阳明篇第二十九》,原文作:
黄帝问曰:太阴阳明为表里,脾胃脉也,生病而异者何也?岐伯对曰:阴阳异位,更虚更实,更逆更从,或从内,或从外,所从不同,故病异名也。帝曰:愿闻其异状也。岐伯曰:阳者,天气也,主外;阴者,地气也,主内。故阳道实,阴道虚。
读完上面一段君臣问答的经文,更可以见“阴阳异位、更虚更实”之理(阴阳异位,这是部位的规定性的差异;阴阳异用,或出或入,则是由“部位”的规定性所引出来的“运动”的方向性上的差异;而“更虚更实”之变,则又是由不同的运动方向所导致的不同的结果)。
建立在阴阳定义基础上的关于阴阳的推理,大体上不出于此,不出于阴阳出入虚实之变而已!
三、阴阳之“异用”及“阴阳相贯如环”的经络实质
由上面的阴阳之“定”义和关于阴阳的几个推理,可知阴阳虚实之原理,实在于阴阳出入之“异用”也!在《至真要大论》中,当黄帝问起“阴阳之三也何谓”时,岐伯的回答“气有多少,异用也”七个字,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帝曰:善。愿闻阴阳之三也何谓?岐伯曰:气有多少,异用也。
帝曰:阳明何谓也?岐伯曰:两阳合明也。帝曰:厥阴何也?岐伯曰:两阴交尽也。
--《素问·至真要大论》
“气有多少”的意思,是说阴阳之“气”,各有“多”“少”之变。阳气向里汇入,越变越“多”,就像静脉的逐级汇入一样,越聚合,其中的气血就会越多;阴气则循着脉管往外出,越变越“少”,就好像动脉之逐级分叉一样,越来越少。“阴阳之气,各有多少”(《素问·天元纪大论》),这是因为“阴阳之气”的流注方向不同,作用也不同,所以有的越来越多,有的越来越少,所谓“异用也”!用现在的话说,就是阴脉和阳脉的“作用”不同(或者说动脉和静脉的“作用”不同),当然就会有不同的流向了。流向不同,“气有多少”的差异,就好理解了。所以“气有多少”的表现就是:阴脉之外出者,变化方向是由“太”而“少”以至于“厥”(交尽),是按照太阴→少阴→厥阴的次序流注的;而阳脉之流入者则相反,是由“少”而“太”反至于“明”(合明),是按照少阳→太阳→阳明的次序流注的。
阴阳之气,各有多少,故曰三阴三阳也。
--《素问·天元纪大论篇第六十六》
然而,黄帝问的却是“阴阳之三也何谓”,就是为什么阴脉之中,太阴→少阴之后,还有一个“厥阴”,而阳脉之中,少阳→太阳之后,又有一个“阳明”?而岐伯却只是回答以“气有多少”及其各有“异用”(阴气由太→少、阳气由少→太),但是还没有说明阳明、厥阴是怎么回事。所以黄帝接着就继续追问,说“阳明何谓也?”岐伯说:“两阳合明也”;帝又问:“厥阴何也?”岐伯再回答:“两阴交尽也”。一连串的追问,点对点的回答,环环相扣,可见古人的思维水平!
黄帝的意思,如果说“太少阴阳”还只是“阴阳之二”的话,那么,加以阳明、厥阴,就是“阴阳之三”了,我正需要您对后者加以回答。岐伯的回答也是有条不紊:如果说“阴阳太少”还只是说了气血的流变趋势,那么,厥阴与阳明,说的就是阴脉出到极端而必须向里返转、阳脉入到极点又不得已又向外返转的“两个转折点”。
大家可以想象(古人也可以这样想象),阴气外出,迟早有出到末端,“两阴交尽”而不能再出的时候,然后就必须逆转(厥)。阴脉本来是向外方流出的,阴之本宜外出者,如今反而厥逆,拐弯向里流了,名仍曰阴而其实已厥,此阴而反厥者,谓之厥阴(所以,厥阴反从少阳。少阳是阳气的起点,就已经是往里流的了,三阴之中唯独厥阴,不从标、也不从本,反而从乎它的“中气”少阳,转而向里流去了!同篇的另一句经文“阳明厥阴不从标本从乎中也”,说的就是这个意思);同理,明白了这个原理,就不难想象,阳气由少而太地汇入到极点,到了“两阳合明”的地步就无法再入了,而必须返出(明)。阳道本来向“阴处”流入(“阳注于阴”)的,阳之本当向阴处流入者,今反向明处外出了,这一段“阳”而反“明”者,谓之阳明。
大家可能已经注意到,我在前面用了一个不是很“科学”的字眼“想象”。然而事实上,古人可能就是凭着想象,凭着极强的思维能力而不是肉眼观察,来命名“阳明”与“厥阴”进而完成“阴阳相贯如环”的巨大理论工程的。是否有理,有史为证。国内国外的医学发展史,都可以为证。谨请读者慢慢地紧跟了思路,往下读。
理论上讲,阴阳的不同流注方向,是从部位的规定性而来,从而进一步的就有了阴阳“多少”之异用、道“虚”道“实”之不同。但是,只加以区分“不同的流注方向”还不够,要使阴阳能够“相贯如环”,还必须要再有一个“相贯”的地方。一方面,可以使得阴气外出到极端的时候,可以回转到阳脉中来(阳脉向内流);另一方面,又能使阳气内入到最里边的“极点”的时候,可以再返转到阴脉中去,向外流出。如此,才能够“阴阳相贯,如环无端”!这是“理论上讲”的,但是限于当时的观察手段,尤其是“由阴转阳”的相当于“毛细血管”的厥阴脉,只能是古人的一种“想象”,只能是不可以“目”察而可以“理”推的东西,因为古人不可能看到毛细血管,而只能想象有这样一种“反转引流”结构的存在(当然到了有显微镜的时候就不同了,所以要历史唯物主义地看问题)。
古人已经把这个阴阳的“道”理说圆了。古人不仅强调“夫阴与阳皆有俞会”,而且还把这个由阴反转入阳的“俞会”叫做厥阴,把那个由阳反转出阴的“俞会”,叫做阳明(“两阴交尽”而又“反从少阳”的厥阴脉,也就是“阴脉的终结”而“向阳脉返转”的关节点,相当于“末端的”毛细血管;静脉流入然后向动脉返出的由阳转阴之反折点,也就是“两阳合明”而后“反从太阴”的阳明脉,就相当于“在内的”心肺循环。)
古人的这种认识,历史已经很悠久了,有史为证。早在西汉初期入土的《马王堆汉墓帛书》里,竟有《足臂十一脉灸经》与《阴阳十一脉灸经》两篇古文献,其中就已经有了厥阴与阳明的经脉命名;更有意思的是,在更古的《足臂十一脉灸经》里,厥阴正好又被写作“帣陰(卷阴)”。这里的“阴阳反转”之义,可谓跃然纸上--或者更精确地说,应该是跃然帛上!)
古人已经把这个阴阳的“道”理说圆了。不仅说了阴阳的俞会点,还说了反折点之后的去路:“厥阴转而从少阳返回”、“阳明转而从太阴返出”!(“阳明厥阴不从标本从乎中也”)。也就是说,到了阳明、厥阴这里,方向全都变了。这时的阳明,已经与少阳太阳不一样了,成了阳不从阳而反从阴(外出);厥阴,也与太阴少阴不一样了,成了阴不从阴而反从阳(内入)。因为阳明的“中气”是太阴,而厥阴的“中气”正是少阳,所以说不从标本反从中气。)
--阳明的中气是太阴,厥阴的中气是少阳,这已经是中医界众所周知的常识,但是阳明为什么就反“从”了太阴而向外搏出,厥阴又为什么反“从”了少阳而向里还入?恐怕只有弄明白了“阴阳相贯如环”的“道”理之后,才会明白。
古人没有显微镜,肉眼看不到极其细小的“毛细血管”,但是可以想象得到,这种出极环入的阴阳返转点,就像我们可以朝着一条路极目望去,虽然就是“极其目”也也望不到路的极端,但是我们相信此路不会就此中断;当然,至于是不是拐弯,厥阴或者卷阴是不是就真的会“卷”,就更要凭借想象了。这种尴尬,不只是古代的中国人才能碰到,西方的威廉·哈维,于1628年公开发表了震惊世界的《心血运动论》,首次阐述了人体心脏运动和血液循环,也只是预言了“动静脉吻合”的存在(而“毛细血管”则是由后来的意大利人马尔比基于1661年才发现的),有史为证。
我们可以大声地说,是中国的“岐伯、黄帝”,公开发表了流传千古的《黄帝内经》,记载了至少在西汉以前就早已发现了的人体“相贯如环”的血脉循环,命名了“厥阴脉” (《足臂十一脉灸经》《阴阳十一脉灸经》)。
我们可以大胆地说,是中国人更早发现了人体血脉循环的事实,有中医学千古承传的经典文献为据,有近年马王堆出土的帛书文物作证;
不过我们也应该实事求是地承认,国人中久已漠视了“形而下”的阴阳相贯的实体经络理论,而常常把阴阳玄虚化、水火化乃至于“形而上”化。有中医汗牛充栋的历代文献为据,有近年马王堆出土的文物帛书作证。
阴阳相贯,如环无端。(灵枢·营卫生会第十八)
凡此五藏六府十二经水者,外有源泉,而内有所禀,此皆内外相贯,如环无端,人经亦然。(灵枢·经水第十二)
阴之与阳也,异名同类,上下相会,经络之相贯,如环无端。(灵枢·邪气藏府病形第四)
阳注于阴,阴满之外。(素问·调经论)
帝曰:善。愿闻阴阳之三也何谓?岐伯曰:气有多少,异用也。帝曰:阳明何谓也?岐伯曰:两阳合明也。帝曰:厥阴何也?岐伯曰:两阴交尽也。(素问·至真要大论)
--这就是阴阳之三名,与阴阳相贯的经络循环之实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提升卡
置顶卡
沉默卡
喧嚣卡
变色卡
显身卡
返回列表
发新帖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发表回复
回帖并转播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浏览过的版块
中医资源
四大经典
古今医案
军民软件
回复楼主
返回列表
中医沙龙
尊生保健
走进中医
医理探源
临床经验
中药方剂
四大经典
美容之声
声乐治疗
房中探玄
针道天下
中西结合
古今医案
中医资源
医学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