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开启辅助访问
切换到窄版
登录
注册
首页
Portal
养生
中医
疾病
方药
针灸
古籍
论坛
BBS
公告
搜索
搜索
中医基础
中医诊断
临床经验
理论探讨
中医文化
新闻动态
内科
外科
妇科
儿科
传染病
肿瘤
医案
中药
方剂
经典类
方剂类
各家类
五官类
四诊类
针灸类
外科类
妇儿类
医案类
养生类
现代类
本版
帖子
用户
大医精诚网
»
论坛
›
中医论坛
›
医理探源
›
[转贴待评]中医基础理论现状考察论纲
返回列表
发新帖
[转贴待评]中医基础理论现状考察论纲
[复制链接]
867
|
0
|
2004-3-30 13:35:31
|
显示全部楼层
|
阅读模式
转自:王 琦
中医基础理论现状考察论纲
对于中医基础理论研究的现状,大家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更多的是困惑和忧虑,对其发展的总体评价,有的说是“胶着状态”,有的说“缓慢”、“滞后”,有的说“缺少重大突破”,也有的说是“危机”,这些状态的持续存在,已成为制约中医药学发展的“瓶颈”。任何科学的发展水平都直接与基础理论水平相对应,当基础学科不能为相应学科提供足够理论支持时,就会阻碍其发展,因此中医基础理论研究的现状一日不改变,中医学整体重大发展就一日难推进,这个学术之根一日不浇灌好,这棵学术之树就一日难以繁荣。
几十年来,众多学者对中医基础理论的发展问题发表了许多见解,国家中医药管理局1997年在小汤山中医基础理论研讨会之后又发布了《中医基础发展纲要》,旨在推动中医基础理论研究的发展,这些举措牵动着人们的神经,引导着人们作更深层的思考。
一、中医基础理论研究的昔日追寻
要回答“中医基础理论向何处走”?就必须回首已经走过的路。几十年来,在中医基础理论的研究中探索过什么?追寻过什么?对此,我们可用“七个找”来概括:1.找核心:阴阳五行,藏象,……?2.找特征:整体观,辨证论治,……?3.找实质:脾的实质,肾的实质,经络的实质,……?4.找结合点:中西医结合,多学科结合?5.找突破口:证,藏象,气?6. 找切入点:证,治则,复方?7.找方法:传统方法,现代科学研究方法,中医研究,研究中医?
然而,时至今日,我们的答案似乎还不清楚。要走出山重水复,我们必须冷静地对中医基础理论研究的现状做一番深入考察与分析,这就不能再是议论,不能再是呼唤,而是脚踏实地地开展专题调研,利用问卷、文献计量学等方法,通过统计较大时间跨度的、大样本调查数据,看它在时空的演变中显示过什么?回应过什么?看它研究方向有过什么起伏,看它研究来源的区域及单位类型分布,看它的亮点、暗点、热点、冷点……
二、中医基础理论现状需要考察内容
1.中医基础理论范畴的考察
(1)中医基础理论究竟包括哪些内容,目前所称的“中医基础理论”是否反映其全貌?
(2)现行中医基础理论构架内容,是中医学的基础知识(入门知识),还是中医临床各学科的基础学科理论(基础医学)?
(3)经典著作,是否作为中医基础理论?
(4)目前中医基础理论体系是不是一个开放体系?正负面影响如何?
2.研究方向呈现峰值的考察
对藏象、经络、病因病机、五运六气等研究方向,从不同时间段及研究源来考察。研究源包括主要学术期刊、论著,课题来源与比例;地区单位的分类(高等院、校、研究院、所、医疗单位),从中分析其研究方向峰值的起伏与分布,寻找规律,引发思考。
3.研究方法考察
如文献研究、思维模式研究、规范研究、临床研究、实验研究、多学科研究、中西医比较研究。通过研究方法的分析比较、多元思考,寻求符合中医基础理论自身发展规律的思路方法。
4.研究内容分类的考察
如理论框架(体系)研究、理论内涵研究、哲学基础研究、方法学研究,通过不同研究内容的考察,剖析其相互关系,找出其发展要素。
5.研究进展的考察
(1)回答近几十年来,中医基础理论有没有发展,有没有重大发展,有没有突破,有没有重大突破?
(2)评估中医基础理论在现实医疗实践中是:起指导作用,已不适应医疗实践的发展,还是成为制约因素?
(3)与西医基础研究比较,在研究发展速度上,整体影响上,学科分化上有哪些差异。
6.研究成果的考察
(1)学术成果:①理论体系的构架与拓展;②成果转化与应用(指导临床/推广应用/文献引用);③新规律、新假说、新理论产出;④规范化;⑤新的学科分支形成
(2)标志性成果:①国家及部、局级课题立项;②国家及部、局级奖项;③专利;④国际认同与应用。科学论文国际三大权威索引——科学引文索引(SCI)、工程文献索引(EI)、国际科技文献论文索引(ISTP)数量,西医文献比较排序及历年递增情况;⑤国际合作与立项。
(3)成果分类:①代表性成果(理论产出);②证明性成果(实证、证伪、释义);③规范性成果。
(4)成果产生分析:①从临床经验总结出来;②从前人著作中升华;③从实验中发现;④多学科研究中产生;⑤是多单位合作成果、自我研究成果。
(5)成果方式:①包容式(不否定);②更新式。
7.困惑原因考察
(1)大量新事实出现了,为什么新理论没有产生?即为什么未因有经验积累而促进理论的飞跃?
(2)古代自然哲学与中医学的融合能不能分离?
(3)根据中医理论的特点(思维模型)如何与现代方法架接?
(4)如何处理保持自身特色与科学公认的关系。
(5)中医基础理论创新的主体如何形成?有那些源头创新?
8.任务与发展方向考察
(1)中医理论体系整理,构建现代中医基础理论体系
①如何构建既保持了中医理论基本体系,又能显示时代水平的体系?②如何体现原有基础上的发展提高(包括古代文献挖掘,现代新认识的补充)?③如何体现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规律?④如何体现规范、系统?⑤如何体现理论体系的更新(否定纠正完善创造)?
(2)当前应突出哪些重大基础理论研究形成研究亮点?
(3)其发展方向是现代化,还是传统复归?
总之,通过调查考察,我们就会看到一幅解析的中基“指纹图谱”:在这色谱中,色谱峰的高低和峰面积,反应研究指向和含量,色谱峰的相对持续时间则体现其稳定性、动态性。这个“色谱图”将为我们制定本学科的发展规划,把握、调整中医基础理论未来的走向,开展课题招标,衡量评估重点学科和学科建设,提供客观依据。这是50多年来一项从未做过的基础性工作。国际上对一些重大科技的决策均参考某年度《国际竞争力年度报告》、《全球竞争力报告》、《知识评价矩阵和记分卡》,国家要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常投放大量人力、物力进行各种普查(如10年一次的人口普查,各种资源普查等),以获取各种数据作为决策的依据,对于中医学的发展而言,中医基础理论研究现状的调查,是不是太迫切、太需要了?
食医:
脱离了中医临床的基础理论研究能研究出什么结果来?
有一研究《内经》的学术大家,头衔颇多,在目前中医领域占据高位,然而他对处方:生地、龙胆草、黄芩--治疗一病人不停涌白痰的评价却是:法外之法。-----他想不通为什么凉药能治疗白痰,于是说“法外之法”----然而另一临床的医生却明确说过,白痰并不都为寒,当痰量很多,不停上涌的时候往往属热,因痰未在体内停留时间长而不表现为黄色。
没有临床做基础,中医的理论研究如何可能有发展?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提升卡
置顶卡
沉默卡
喧嚣卡
变色卡
显身卡
返回列表
发新帖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发表回复
回帖并转播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浏览过的版块
针道天下
中医妇科
军民软件
回复楼主
返回列表
中医沙龙
尊生保健
走进中医
医理探源
临床经验
中药方剂
四大经典
美容之声
声乐治疗
房中探玄
针道天下
中西结合
古今医案
中医资源
医学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