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开启辅助访问
切换到窄版
登录
注册
首页
Portal
养生
中医
疾病
方药
针灸
古籍
论坛
BBS
公告
搜索
搜索
中医基础
中医诊断
临床经验
理论探讨
中医文化
新闻动态
内科
外科
妇科
儿科
传染病
肿瘤
医案
中药
方剂
经典类
方剂类
各家类
五官类
四诊类
针灸类
外科类
妇儿类
医案类
养生类
现代类
本版
帖子
用户
大医精诚网
»
论坛
›
中医论坛
›
医理探源
›
梦中鳖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梦中鳖
[复制链接]
977
|
1
|
2004-3-31 19:34:47
|
显示全部楼层
|
阅读模式
--------------------------------------------------------------------------------
引用!!
自从我提出现代中医理论中不包含阴阳五行的概念后,包括梦溪笔谈在内的许多网友都提出了不同意见,所以我觉得有必要就这个问题再谈一谈。
先说说我对现代中医理论的认识吧。
现在中医现代化的方案有很多,形形色色的改造古典中医理论的医学理论也很多,可谓鱼龙混杂。
在我眼里,现代中医理论应当符合“两个标准,一个目标”。所谓“两个标准”,其一是这个理论必须对古典中医理论有所继承,至于继承了哪些方面,放弃了哪些方面,倒是不宜一刀切;其二这个理论所得出的任何一个结论都可以得到证实或者证否,这是任何一个现代自然科学所要求的。“一个目标”,是指由于中医、西医都是研究人体的规律,对同一个对象的认识不可能出现两种完全无法融合的结论,因而从长远的角度看,中医、西医迟早会融合在一起成为一个大的医学体系,这是发展中医理论的长远目标。
实证性的标准是一个相当严格的标准,如果取消这个标准,就会导致许多医学体系的出现,比如有人认为人得病是由于他以前犯了罪,发病的过程是赎罪的过程,如果罪大恶极就会病死,如果罪不致死就会好过来,这个理论完全可以解释一切观察到的现象,但它就是不具备实证性的理论体系,因为“罪”你无法用某种客观的技术手段来观测,也就无法证实它的观点对还是不对。很多中医理论都没有提供证实自己理论正确与否的客观性的检验手段,那我怎么能知道他说的对不对呢?既然根本没法知道说的对不对,我自然要把它排斥在现代中医理论之外。
我不知道现代中医理论是不是只有唯一的一种表述方式,不过我手上已经有了一套符合上述标准和目标的理论体系,这个理论体系中的一些观点我曾经在中医在线上介绍过,但由于我的研究还没有结束,有些问题还在研究当中,有许多观点并没有写出来。我那些放弃阴阳五行的言论,实际上是针对我手上的那套现代中医理论而言的。
就我目前的研究结果来看,古典中医中的许多概念如“气”、阴阳、五藏、表里、标本、寒热、虚实、经络等都可以被保留下来,但由于实证性的要求,所有这些概念都被重新定义了,和古典中医相比,每个概念都有所继承和发展同时也有所放弃。我所说的放弃“阴阳”的言论,主要是指放弃阴阳这个术语,而不是放弃阴阳的思想,我在研究人体功能态时,发现某些特定类型的功能态可以划分为“阳”功能态和“阴”功能态两类,引起人体的许多机能也出现“阴阳”的分类,我只打算把“阴阳”限定在这个使用范围内,不让它越出雷池一步,用梦溪笔谈的术语来说,就是只让它在一个参照系中使用,不过这样以来,我看还是另换一个名词为好。
遭到彻底放弃的是“五行”这个概念。这倒不是因为五行的思想有什么错误,我的研究表明,五行是古人所提出的一套能够保证系统稳定性的调节机制,和现代的反馈调节机制有很多异曲同工之妙,但它的适用范围太窄,它限定了只能有5个参变量,每个参变量只能与其他4个参变量中的1个产生相生或相克的联系,这些约束太苛刻了,人体是一个很复杂的系统,不大可能完全满足五行的约束条件。再说了,就算人体五藏之间存在相生相克关系,引入五行的概念来描述之也是完全没有必要的。我把一个部位的异常(偏离稳定点)对另外一个部位产生的影响叫做全息感应,因而一藏对另外一藏所产生的相生或相克的联系,可以表述为一藏对另外一藏产生了相生或相克类的全息感应,这样一来,五行就纯属多余了。
欢迎多提意见。
五行变化生生无,阴阳之理尽藏伏。若道此术如未全,反感此学无常处?--“可笑”
本人本是游人身分偶此一观,不妨幸甚,见彼兄之大论。叹为观止!偶初阅之,随感惕惕然;又阅之,及感颤颤然;再阅之,则心揪揪然。。。。。。余思前想后,故左及右。觉,“古之正史之外野史之内”无有载过类似彼兄之大论高文。偶时下顿悟,古有成语“白日作梦”与“井底之蛙”,彼高论即是将此二成语统合之作,今古内外无人能及。故美其名曰将其升级为:“井鳖之梦”。。。。。。
偶拜读此兄之作,觉此兄台其超越时空与五行罗辑思维的胆识皆应推崇敬佩,却犹略微不明。偶今惕然破胆,企足伸颈对彼兄大作指手划脚一番。还望此兄台“明人”有“明眼”不作“窥观”后唾。
余肤浅之处在于认为一:科学之推理与发明是有其绝对性不完美的地方且是不断推番才至进步的(这便是与中医理论或传统文化之数术优劣之差);二、科学的发明实际意义上只惟对规律的发现认识与作用(本质上则无规律性发明)三、抽像的天人合一之学“其小无内,其大无外”是建立在人体与天体相对应的真实体验证验的过程中的身理变化与心理变化过程。用于医学中则应有真实人体体践(如人体深层开发与研根究源)。当这三点,五行学与阴阳学在天与人之间便占有绝对的地位与作用。并非只是机械化的推理与单纯的辨证过程。
有天有地方才有人,人应天地所生,产于阴阳,含包“天理”,实则一本真正的天书,而此天书早己被古贤识得其精,不然,若无此理,人体从内至处,从虚到实,的所有有形与无形产物包括气血、骨骼、毛发、五脏五官、等等统统可一笔勾销。彼兄似乎乎略一点,推理如果把握在“局部推局部”则永无是处,查无根源,似现代医学的病态轨迹----现代医学未能真正减少人,反而使病人增多。现代医学注重分析局部,剖析问题并解决或阻止其病因的“原因疗法”,实则此点在古时的五行大论与阴阳学说里早己透明。以抽像结合实践,以宏观调节微观,以整体调控局部进而查找病由并一并平衡机理。
五行之论学不单纯由于其抽像的概念,重要的是找出其内在核心的实践方式(内外界,先后天,因与果等等阴阳根源)来探求出人类最捷健康之路,而非是以有病治病,无病待劳形式出现。“阴平阳秘”的平衡对人体的健康与否的反馈至关重要,而经络的存在早被先哲们明彻。何为“五行”此兄不愿透明此理并想承习中华千年精华尔后常溶于西医之学(当然偶不是说西医无有是处)是不是有未入门栏便想出师之嫌。
彼兄台不愿被五行反转,反想反转五行,不愿被阴阳变迁,反想变迁阴阳,偶实是佩服不己。彼兄对真正的全息五行相制规律还略有不明,要想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偶劝彼兄三思而后行。
当然,五行或阴阳等术语己延用千年之久,如彼兄不愿称为"五行”“阴阳”偶也未觉不妥,但只是因前辈们的文化与字里含间之中尽有原由与玄机,再则,如轻易改之其延用于数术或用于养生或用于丹道武学等等五花八门的传统文化则难己一统,此劝兄三思之二。
也许,中医曾被外人认作无科学依据的学术,只因其理论过于抽像化,不像西学等一目了然,而经验与自身体证的实况确又是人类难以言表的,所幸似彼兄台之人在未得真实验证(气功方面与真实的数术研习)之人又会将其归纳总结如狭隘与偏执,但偶觉得所有药性不外乎阴阳两性尔后深化,互根互解互溶。如如彼兄,学医几年?(偶不晓)确将阴阳之理机械总结、两平面两维式的推理及应用,偶再劝彼行医担心!故然,罗辑方面的超人相对在另一方面(如形像思维或情商)有低于常人数倍的现像,这偶不己为奇,但公鸡加母鸡不定等于二,彼兄得认清了。彼有创新意识,偶当然倍之推崇,但基础未牢局部创新也是妄言,劝彼三思。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提升卡
置顶卡
沉默卡
喧嚣卡
变色卡
显身卡
飞龙戏水
|
2004-4-1 09:21:25
|
显示全部楼层
梦中鳖
这位先生引用的是我的帖子了《现代中医放弃阴阳五行的理由》:
http://www.dyjc.net/cgi-bin/topic.cgi?forum=21&topic=172&show=150
鳖不鳖的言论我已经见惯了,就不反驳了。
想问几个问题:
1“一:科学之推理与发明是有其绝对性不完美的地方且是不断推番才至进步的(这便是与中医理论或传统文化之数术优劣之差);二、科学的发明实际意义上只惟对规律的发现认识与作用(本质上则无规律性发明)三、抽像的天人合一之学“其小无内,其大无外”是建立在人体与天体相对应的真实体验证验的过程中的身理变化与心理变化过程。用于医学中则应有真实人体体践(如人体深层开发与研根究源)。当这三点,五行学与阴阳学在天与人之间便占有绝对的地位与作用。”
这里的一和二条我大体同意,可我看不出来它们和结论“五行学与阴阳学在天与人之间便占有绝对的地位与作用”之间有什么关系。这里的三条说天人合一是“建立在人体与天体相对应的真实体验证验的过程中的身理变化与心理变化过程”,很值得怀疑,有那位证明过非典是由于超新星爆发引起的,只要把超新星干掉,就不会出现非典了?
2“人应天地所生,产于阴阳,含包“天理”,实则一本真正的天书”。进化论的研究表明,人是生物由低级到高级进化来的,“应天地所生”有事实依据没有?请不要把老祖宗的话压在“鳖”头上,老祖宗们还说过天是圆的地是方的,结果没那回事,我只希望先生能拿出证据来。
3“彼兄似乎乎略一点,推理如果把握在“局部推局部”则永无是处,查无根源,似现代医学的病态轨迹”,为这段话我得感谢先生,我确实没太注意这事,局部与全身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后是应该注意点,但我仍不同意先生所支的“阴阳五行大论”的招数,那些观点在哲学上当然可以高谈阔论,放在医学上我没法找出一条很客观的、不会引起争议的证实或证否的方法,不知先生以为如何?
4我认为,现代科学的诸多研究进展,特别是生物学和生理学,不仅仅是供西医使用的,也是供中医使用的,中医现在难以使用这些知识,证明中医现在的理论体系有缺陷,需要“不断推番才至进步”,不知先生看法如何?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显身卡
返回列表
发新帖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发表回复
回帖并转播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浏览过的版块
针道天下
中医妇科
怕因不怕果
回复楼主
返回列表
中医沙龙
尊生保健
走进中医
医理探源
临床经验
中药方剂
四大经典
美容之声
声乐治疗
房中探玄
针道天下
中西结合
古今医案
中医资源
医学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