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贴待评]中医药是具有超前意识的!

[复制链接]
查看932 | 回复2 | 2004-4-2 20:59:0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转自:路路通自由行
    中医药是具有超前意识的!
我是广州中医药大学的学生,现在在广东省中医药局实习。3月25日,我亲自参加了广东中医中药强省会议,里面各位专家和老中医的发言令人有很多思考。今摘录一二,供大家参考,欢迎讨论。
孙光荣教授:吴仪副总理兼卫生部长最近在全国中医工作会议上,说出了要培养造就一批名医,可以中医药特色优势为根本,把名院名医的文章做大的重要指示,副部长强调新年之际人才为本人才培养教育为本,因此建设中医药强省也必须把培养优秀中医临床人才为重点的新世纪中医药新人教育摆在优先发展战略地位,这就是以培养名医为龙头的中医中药强省发展,中医名家的成长必须具备三个条件:一是要经通中医药经典,二是要积累丰富的临床经验,三是执着追求中医药事业的发展。由于资源的减员等多方面的原因,目前全国知名的老中医近三十名左右,各省名中医共记不足二百名
国家中医管理局科技教育的统计表明截至为2002年内底全国有一百万中医在岗职业人员海外还有部份运用中医药技术的从业人员大约二十五万人,分步在近百个国家和地区,参加职业中医师考试的大约有四万人参加职业药师考试的每年是十四万人,其中参加职业中医药考试的占百分之四十,中医药院校在读生十一万人,由此可见从数量看中医药对目前尚能够比较适应现阶段的需求,但是就质量而言中医药今年的教育面临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全国经和省市卫生行政管理部门评定的总计不到一万人,其中还有百分之二十不是搞临床是非中药临床工作者,经过名师指导掌握一定现代科技知识在学术有较深的中青年中医药专家,全国不足二千名,学识丰富的职业卓越名中医,比如说王勇院士教授这样的全国不到二百名,至于精通中医经典,又积累六十年以上大量临床经验,对中药事业执着追求在学术上独具一格,海内外的当代中医药名家,全国不到三十人,而且是大多数年龄已高不少的珍贵的学术思想临床上的指导都边临着失传的危险,中医药是一门实质性经验性很强的科学蕴藏着几千年一代一代又一家经过大量临床总结出来的经验,所以继承是发展的基础,发展是在继承基础,只有在继承一代名中医的经验和学术思想的基础上,才能真正将中医药不断的创新与发扬光大
实际上中医药根据本行业的特点和中医名家的成才规律所进行的关于中医药精英教育的探索,但是由于有关中央的精英教育的政策,包括教育内容的确定教学方式的选择,教育成果的评估,毕业后的待遇环境条件因素,师承教育项目和优秀人才优秀项目导师队伍的建设学科与教学方法的研究等,就来以系统化规范化,优秀教育资源来于共建共享,归根结底是学完固定的永久的中医药教育的培训基地支撑,另一方面挖掘整理利用名家独特医疗保健方要,培养广大农村中医药的人才,也必须有专门的基地强有力的支撑,因此有必要走进一个专门打造新世纪中医名家的中医药高级人才的教育学院,也就是创办一家为中医药行业有计划的源源不断的输送中医药名家的黄埔军将,并坚决开放的和提高龙层中医药医疗保健的培训功能,通过这个教育学院的功能可以集中或吸引大量的人才人力和才力务力,集中最优秀的中医药教育职员,集中培养以新世纪中医名家为主干的中医优秀临床人才,更多优秀中医药人才,有利于中医药队伍的整体素质提高,有利于促进中医药事业的发展,所以组建中国中医药高级人才教育学院,为培养国内外优秀中医药高级人才建立我国固定性永久性的基地,是为建设中国中医中药强省计划所必须的,同时也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所必须的
晁教授:。发展中医重点在于中医的本色,中医的理论,中医的学术体系,保持下来、继承下来,继承与发展是一对矛盾,继承中医、发展中医,老先生最能体会出来。从医入手,从继承入手,从中医特色入手,比强调发展更重要。发展是必然的,永远会发展的,继承可能不一定能继承。中医药还存在科研方法的问题,我们经常遇到困惑,有些现代科研方法是完全适应我们中医的吗,有一些是的,评价中医有的可以,有的说不清,能够拿出一个中医信服,其他人也信服的反映中医特点的科研方法,是非常需要,非常可求的。科研方法对自身发展也很必要的。三、新药开发很盛行,最近二年对天然药物强调比较多,对提取的强调得比较多,我们最反映特色的就是汤药和复方的中药,我觉 得这点应该不断发展,可以推新出新,不能把它冷落。追求单体的、合成的是可以的,中医本身就不一定去追求这个。还有个想法,就是走向世界。现在很多国家都承认中医药了,怎么把它带动起来,走向正路,现在的情况并不是很理想,很满意,非常必要我们总体的规划,哪些的先后,我们几十年培养的有多少是懂外语又懂中医的人,不多。在国际交流方面,除了要保持中医特色、本色、疗效、理论、辨证论治以外,还应该培养外语人才。
张学文:邓老、任老是我们中国中医的中硫抵柱,王建华老师把中医西医结合在一块,不是两张皮,因此,非常有前途,既突出了中医特色,又有现代医学科学的先进手段和方法,出来的是非常符合中医特色的东西,但在教学上,我非常同意建立这么个学院,有个长计划短安排,从目前来看,除了搞好现在本科、研究生教育的同时,要一定抓好继续教育,可以长短结合,病症结合。现在很多的职称上去了,但水平还没到位,因此,继续教育应该作为一个,原来是说是乏人乏术,现在乏人问题好象是解决了,乏术问题应该是重要的不可忽视的问题,如何解决,师带徒,是一个很好的方向,国家局一直在抓。但比较少。如象过去的办法,我们邓老非常有特色,就办个全国班,专门研究个病,时间也不会长,既有理论又有临床,都解决问题。任老,中风病都知道他厉害,100多例,不用任何西药都没死一个人,出现中风我就办这个班,时间不会长,一个月至两个星期都行,东西弄了以后他才再去,病症结合,长短结合起来,让中医的特点,急则治其表,缓则治其本,很多老先生的精力、体力都不能跟任老、邓老比,但总归精力有限,因此把他们的特色从加减的办法,多一点人,时间短一点,先一个个来。
刘院长:整个中医医疗在卫生方面来说,门诊量占的份额是1/6左右,受惠于中医药的人只占六分一,为什么不能把它提高到三分一,是什么阻碍中医药,没有让更多的人享受呢,是人们不需要,肯定不是。从机遇发展上来看,老龄社会也好,多因素疾病也好,亚健康也好,为什么只有六份一的人享受中医药的治疗呢,绝大多数人还没有用中医药,去强身保健,去治病呢,这有多种原因。一、中医药的发展不平衡,体现在农村与城市的发展极不平衡,中医药简便验廉,农民应该用中医药,现在实际是农民越来越不用中医药,越来越用得少了,农村的基础医院发展不平衡。中医集中在治病方面,在治亚健康、强身保健方面不平衡,没有正规的东西,很好地推进。三、中医院与西医院不平衡。主要是国家投入不平衡,国家对中医的投入有多少,给西医的有多少,账国家都有,在很多人的心目中,在卫生主管部门当中,中西医不是并重的,是以西医为主体,中医是辅助的。这种不平衡导致了中医目前的局面。中医药的学术发展滞后,中医药有自身的问题,如中医自身的人对中医药理解不够,对中医药的继承,为什么要继承,继承什么,怎样去继承,是没有很好的理解,没有拿出具体的措施,空喊口号,这对中医理解不到位,发展的动力不足,从现代科技发展来看,近代科技理论和技术他不足以支撑中医学院研究的需求, 中医学很多方面有先进性前瞻性,我们中医很多东西是非线性的,它需要复杂科学的东西,而这些科学的东西在近十、二十年发展起来,而我们需要的这些的技术它不存在,或它没有发展起来,很难支持我们,我觉得是很大的原因。三、在中医药研究方面投入非常不足,科学研究是需要大量投入的,国家的投入在中医药方面非常少,近几年投入虽然有所增加,但主要是增加在中药投入方面,对中医的投入非常少,由于投入少,人们在研究方面没有很大力量去做这事情,我们所搞的科研的难度远远大于现代医学或其他很多学科,因为(没)有方法学体系,我们很多东西都要创新,要把多学科的东西集合起来,没有投入做不了。我想这是学术发展滞后的原因。另一个原因,中医药学术的发展需要多学科的交叉、融合,而我们现在的教育体系、科研体系,还不能数是多学科的融合,因没有这个环境,怎让多学科为中医所用,让中医的多学科研究成果尽快地转化到我们中医的发展上来,没有这个机制,政策没有很好的配套。导致中医在学术方面的滞后。这种滞后是人们对中医的理解、接受受到很大大的影响,如中医是很有效果的,但现在人们对它的效果的理解上,不光要感觉上的效果,要拿数据来说话,而现在的研究、评价方法都是照搬西医的东西,中医是个体化治疗,西医是群体性治疗,它评价个体化治疗的方法远远不够,拿他们的方法来我们的都没效,大大影响了人们对中医药的理解和接受。它启示我们,要真正发展中医药,要把学术滞后的问题推上去,这是我们目前非常重要的任务。
沈毓龙:另外,谈一些个人体会:中医药真正走向世界,立足国内,内外结合,因为根子毕竞是在中国,把自己发展好,更能理直气壮地打出去,如国内工作做不好,对外基础就不行。二要真正做到医药结合,共同发展,因为中医中药是一个整体,光医发展得很好,药这方面出不去,还是会受到影响。所以我觉得,总体发展现在不是非常平衡,主要来说从医疗这一块、教育培训国际交流可能会更多一些,做得更快一些,但从科研项目的合作包括药的贸易出口这一方面相对比较弱,如果药出不去,可能会影响疗效。中医药能否真正走出去,关键是个疗效的问题。这几年我们在瑞士也搞得比较成功,有七、八个医疗点;在俄罗斯也建了两个医疗点,而当时的合作伙伴是外交部系统的,来治疗的都是他们最有名的国家领导人,包括叶利钦的家人,现任的外交部长、副部长等,都到诊所来治疗,疗效都非常好,但目前来讲还是真正的中药出不去,出去的一些中成药当时都是通过不正规的途径出去的。目前他们正在做一个工作,争取把中药作为一个进口到俄罗斯,但是外交部和卫生部之间未能协调一致。在瑞士分两步走:经过政府的批准,通过过诊所医生的处方使用,通过七、八年的观察,疗效不错,现在正争取颗粒剂真正进入市场。这几年对外合作有几个鲜明特点:主要从民间合作为主转向半官方、官方的合作,从国外的政府部门越来越重视、越来越支持中医药的工作。二、通过学术会议和交流合作,从单纯国外的中医药人员转到更多的西医从业人员,包括政府管理人员,我们开的学术会议有很多政府来的人,也有很多真正西医。通过学术交流、合作,能够让国外接受我们的中医中药。三、目前熟悉中医药的外语人员太少,这类人才培养的过程比较长、难度比较大,但如果没有一大批熟悉中医药又熟悉外语人才,中医药真正走向世界会遇障碍。还有一点,就是媒体宣传方面,讲得多的还是中医在国外的合法化问题,认为中医在国外不合法,但我觉得,还有一个主要的问题,是合法但不被承认的问题,也就是国家政府允许中医行医的医疗行为,但保险公司、保障体系等方面不予承认,并不承担医疗费用。再提一点建议:一、从政府部门来说,更多发挥指导、协调、管理、服务的功能,更多地扶植、强化中介机构的作用,包括学会、中心等。二,除政府投资以外,能否引进资金,包括民间、各行业的力量,来参与中医药的发展。
贾谦:从治疗SARS来看,中医药象外国人说的在治疗慢性病有效,实际上中医药是在治疗急性病、传染病上起家的,在治疗这些方面可能比西医药更有效。因此中国几千年来从来没有因为传染病而死得众多,一死上千万人,没有欧洲、美洲这样的情况,所以说明中医药在治疗传染病方面起到重要的作用。SARS期间确实证实了这点。而且西医证明了它在治疗多因素疾病、老年病、慢性病方法、病毒性传染病方法,可以说是在现在还没找到合适的办法。但在中医药确实在这方面有优势。象这些西医没法治的疾病,大约占人的疾病70%,另外他能治30%的病里,他的误诊率也在50%以上,而世界卫生组织公布的数字,误诊率也在15%以上。所以西医有很大的局限性。现在人们老强调中医要创新,我觉得可能在短期内大踏步创新可能性不很大,关键是中医药已经有五千年的历史了,已经长成人了。西医药只有二百年历史,中医看来他不只2、3岁的孩子,今天长一寸明天长一寸,十年看来变化不少,这是完全可能的,这完全是不一样的两个体系,而且成长的成熟程度完全不一样,而且西药有他自己的局限性,不是说他没有他的局限性就一定是科学的,有人认为科学是衡量一切的标准,这说法不对,这变成科学迷信,科学实际只是认识世界的一种方法,东方科学包括中医药科学是认识世界的另一种方法,完全不能把西医的科学来衡量中医,现在老把西医的标准拿来衡量中医疗效,我想,拿西药的标准来衡量中药,这是不行的,这实际是把中医药扼杀掉,所以我和吕院长他们说,搞一个课题,要研究一下中医药疗效标准,我非常高兴。最近在北京在中医基础所的会议上,我很希望中医基础所能做一下这个工作,希望中药所能做另一项工作,就是中药的系列  规范到底是什么,是不是我们一定要搞GRP、GGP,中药所就单独是个中药所,实际上是不可能,中药所如果不和中医所结合,他永远搞不出一些中药来,搞不出像六味地黄丸这样的新中药来,他只能搞出一些植物药,我们国家的资金在中医药方面本来就投入很少,大多数的资金95%以上投入了植物的所谓有效成分的分离提取,分离提取的东西绝不是中药,青蒿素、麻黄素、黄莲素都不是中药,都是西药,美国FDA就认为,根本不是植物药,提成成单体或者他们的衍生物都不叫植物药,一律按西药对待,我们何苦要把青蒿素看成中药,作为中药现代化的范例可是行不通的,从这个角度来说,很赞成刘院长所说的,我们国家应该对这块抓紧,对中医药的投资要加强,最大的一点,恐怕就是中医药从卫生部里脱离出来,实际上国民党政府要消灭中医药,而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起来以后,最大的一个危机我们国家的卫生部老认为中医不科学,这种与余岫的看法是一样的,认为中医药是不科学的,老要把中医药改造科学一下,改到西医的水平,所以后来中西医结合就被某些人给弄歪了,实际上中西医结合变成了什么呢,是西医看来就是我拉你一把,从中医看来就是拉兄弟一把,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我很希望我们科技组就专门提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从卫生部脱离开,或者成为国务院的直属局,或者单独成立中医部,这样才有可能避免叫牧师管和尚的尴尬局面,再一个就是我们科研研究室情况也看到了在2000年在美国他的卫生医疗花费是1.3万亿美元,而我国的那一年国民生产总值就是1.35万亿美元,和他的卫生费用相差无几。如果说我们要按美国的模式来建立我们医疗保健体系,绝对是行不通的,也负担不起。而且他集中了世界上最好的设备,最好的技术,最精英的专家,可是仍然没有解决人类70%疾病问题,而且30%的那一块也50%以上诊断错误。从这样看的话,我们中国是不可能走西方的路,建立以西医为主的医疗保障体系,所以我们科组也提出来,我们国家要想13亿中国人健康起来,唯一的办法是建立中医药为主,中西医结合的医疗保健体系,而且这个体系可能最后成为全世界的医疗保健的范式。我们敢说,一方面,中医药研究超出了西医药的研究范围,另一方面,中医药的研究有超前性,按照钱学森老先生的说法,就是说西医再发展四、五百年才能赶上中医辨证论治,再发展四、五百年才能达到整体论治水平,所以按钱老的讲法,再有一千年才赶上中医的水平,所以中医有超前性,这个超前性正是我们今天好好抓住的东西。另外有些提出中医的个体治疗不能工业化生产,我想不是这回事,我要看方向问题,不能看这点,我们北京有红都服装店,给中央首长做服装的,一个英国的驼背的老头,还挺着个大肚子要在这做套西服,不知在北京哪里没做好,一直告到周总理那里去,周总理从上海红都专门调个人到北京,给他专门做西服,做得非常满意,可是能把这套西服能到服装厂去做卖到别的地方去,不可能的事情,谁的水平高,是服装厂还是红都的水平高,是显而易见的事情,所以从这个角度说,我们是代表医学未来的方向,所以最近我们准备同欧盟合起来搞个课题,就是未来医学的方向,研究一下中、西医药的优势对比问题。最后我们课题提到了中医药的五大工程,一个是要把中医局从卫生部脱离开,避免让牧师管和尚。到现在为止,我们国家的中医大夫是33.4万人,解放初期是27.6万,可西医大夫当初是87000多人,可现在175万人,也就是卫生部是只发展西医不是发展中医,而实际上,从文化大革命后,学校所培养出来的中医大多数已经西化了,有人估计,我们国家的名老中医,不到300人,刚才有同志已经提到了200多人,能够比较好地用中医思想来看病的,也就3000人,能够凑合着掌握中医思路的人基本上也就3万人,也就是33万人里面绝大多数人是中西医混杂的,不能够真正用中医思想来看病。科研工程就希望能够解决中医研究的问题和中药研究的问题。因为中医研究现在看来,我们中医基础所的研究已经开始靠做实验来研究中医理论,这是实践做不到的,中医理论不是靠实验做出来的,中医理论是临床结合起来的,而且中医药的发展,中医药的研究开发,只能和中医结合一起,和临床结合在一起,也不能像现在这样搞植物药,我们现在好些同志写文章的时候,老是把植物药和中药混为一谈,实际上中药和植物药完全不是一回事,世界上有四大药物体系,一是西药,一是植物药,一是生物制药,一是中药,前三种都是辨病论治的,有这个病给你这个药,这是垂直治疗性的,只有中药是辨证论治的,是根据个人情况,每个人的情况不一样的,各地方不同,用药也不同。只有中药和其他三种药是区别开的,那三种药不管叫什么名称,使用方法是一样的,所以从这个来说,我们中医药要比他们有优势得多。所以我们希望在科研工程上改变目前有些科研上不当的做法。我们首先要解决中国13亿人的健康,而13亿人里面在医疗上最困难、最弱势就是农村的9亿农村农民和城市   的贫困人员。目前我们国家的卫生保健体系基本上只能保证城市里2亿人口的医疗保健问题,而农村和城市的贫困人口基本上只能自己花钱来解决这个问题,那么我们要用中医的办法来解决他们的问题,因为中医除了代表医学方向以外,还有个简便验廉的优势。结果工程,希望中医局从卫生部里脱离出来。这就是我们提出了五大工程,昨天国务院研究室就和我们一块又修改以后,已经送到国务院去了。再一个,广东完全可以成为中医药的强省,SARS期间已经证明了这一点,我们希望在艾滋病方面也能做出新的贡献,因为西药不可能解决艾滋病问题的,从目前看来,艾滋病的发现20多年了,西医始终没解决这个,而中医在这个方面是绝对有优势的,因为他是辨证论治的,最近,我带着几个大夫,到艾滋病村去看看,整个情况了解后发现,中医药完全对症治疗这些东西,他无非最后发病以后表现八种症状,而这些症状完全可以用中医办法治,而浙江的一个民间医生,在艾滋病村自费一百多万治了123例,效果非常好,可以说没有一例死亡,而吃了他的药,三个月到半年以后,吃完以后就不用再吃药了,而且追踪二三年时间没再没有复发过,所以中医药完全可以解决艾滋病问题。我希望广州中医药大学和吕院长和第一附属医院他们,优先解决这个问题,叫世界来看看,我们中国中医药到底有没有优势,可自从目前看来,我担心的一个问题就是,卫生部不同意治疗,因为我带了这几个专家去考察去了,考察的目的就是要看看中医治疗这个有没有优势,结果当地卫生局告诉我们,别说你带的是几个中医专家,你就是中医院士,你没有卫生部批文,也一样不许你给农民吃中药,那么现在这些农民已经到了没有办法的时候了,要靠美国的鸡尾酒疗法,农民不愿吃了,我们也了解过了,农民不愿吃副作用太大了,而且解决不了问题,费用也太高了,好些人在等死,这种情况为什么不让中医上,我对卫生部的做法始终不理解,吴仪总理已经讲得非常清楚了,要中西医并重,要重视中医药,可是为什么就是不让上,所以我就希望,广州在这方面有所突破,希望能够在这方面独树一帜,希望广东的同志能够向中央写个报告,就是要求经济领域我们有特区,为什么中医药领域我们不能搞个特区,让我们自己干,我们中医药院校里面,我就外语作为选修课,西医知识我们少学一点,甚至说是不学,我们出来,主要是用中医办法来治病的,现在   思路能够把中医的思路完全掌握了理清了以后,在工作里面需要西医知识那就可以再自学去,到那时候如果出国需要的话,完全可以到外语学院去培养几个月,甚至一年时间的外语,就可以出去了。而且中医药走向世界的   根本不是靠培养几个懂外语的人就能够解决这个问题的,我们回头看一看,中医药两次走向世界,第一次在唐朝时走向世界,主要走向周边国家,因为那时候的交通问题只能走向周边国家,到不了美、欧洲,那个时候就因为唐朝的财富占了世界财富的四分之三,所以周边国家都到唐朝取经,唐朝的一切都是好的,就把中国的东西全部学去了,小日本派遣唐使,派了13次,人数最多的一次就是1300人,我们中医药在20年到50年,国家非常强大的时候,在国际上数一数二的时候,各个国家都要来中国取经,就象中国人愿意到美国留学一样,他会到中国来留学,那个时候不是说我们学英语的问题,而是他学习汉语的问题,情况就会大变,我们几个中医大夫学习好的外语给他讲学,实际上解决不了根本问题,你在中国尚且属于从属地位,中国都没有把它当作了不起的思想,当作主导地位的医学体系,来研究,来发展,你叫外国承认你中医,这可能吗,不可能的事情。
邓老:我们中医药的发展不是要英语怎么好,要人家懂得你的理论,你不要要求外国人先懂我们的理论,而是他来找我看病,我把他治好就行了。这就是科研。研究重点放在中药可能不怎么对,重点要在培养人才方面,有人才你就把钱投在医上面,现在中医走向世界靠药吗,靠针灸,尼克松我们给他针麻后,中医药就推向世界了。现在世界学针灸才学了一半,知道针还不知道灸,所以现在不是我们迁就他,而是他们要学我们的东西,现在先要培养几十万个铁杆中医,就是他的临床水平要过硬,当然我们的科研也是重要的,不过目前主要矛盾在培养人才上面。我认为孙教授的成立培养高级中医人才学院的建议非常好,希望我们的有关领导对我们中医药大学要另眼相看,过去说是中西医并举,但没有并重,现在就应该多倾斜一点,钱多投放一些,大力让我们培养人才,如果我们要成立高级的学院,先培养临床人才,再培养科研人才。现在全国有名的,有一技之长的,有绝招的,我们就请他们来做教授,培养的人再向全国培养。南京中医进修学校得到解放初期因为有吕炳  当厅长就办好了,全国的人都到那里去进修,培养出很多人才。现在很多名医都是进修学校出来的,所以我们可以接着他的接力棒,他那一套已经没有继续了,他们集中在那里互相学习互相交流,所以用自己教的方法也可以培养,二三年后中国的铁杆骨干就起来了。
吴教授:一个国家发展,民族强盛,教育为先,中医院校的人毕业分配不太容易,关键是真正把中医学精学透的人还是少数,大多数毕业的是会西医会中医的什么都会,什么都不精,现在不需要这种人,现在需要的是专科人才,需要真正精通中医的人,我们在教育上也要起带头作用,好的教材才能培养好的人才,教材怎么编要集思广益,集各位老中医老专家多年的经验,把它深入浅出地、通俗地、容易掌握地来编写,现在编得好的教材不多,又要少和精,又让学生对经典的东西不能忘,又要有超前意识。
沐天翔 | 2004-4-3 02:50:58 | 显示全部楼层

[转贴待评]中医药是具有超前意识的!

我特欣赏这句话——邓老:我们中医药的发展不是要英语怎么好,要人家懂得你的理论,你不要要求外国人先懂我们的理论,而是他来找我看病,我把他治好就行了。我就不明白,为什么我们中医学院的学生《皇帝内经》可以不看,《伤寒论》可以不读,而英语却一定要过四级才可以毕业?真正是主次不分呀!
玄机真人 | 2004-4-4 12:24:09 | 显示全部楼层

[转贴待评]中医药是具有超前意识的!

真是俗,中国人学啥外文呀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