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开启辅助访问
切换到窄版
登录
注册
首页
Portal
养生
中医
疾病
方药
针灸
古籍
论坛
BBS
公告
搜索
搜索
中医基础
中医诊断
临床经验
理论探讨
中医文化
新闻动态
内科
外科
妇科
儿科
传染病
肿瘤
医案
中药
方剂
经典类
方剂类
各家类
五官类
四诊类
针灸类
外科类
妇儿类
医案类
养生类
现代类
本版
帖子
用户
大医精诚网
»
论坛
›
中医论坛
›
医理探源
›
[分享]关于感冒
返回列表
发新帖
[分享]关于感冒
[复制链接]
1410
|
8
|
2004-2-4 01:55:46
|
显示全部楼层
|
阅读模式
张仲景论伤寒、伤风,此外感也。因风寒之邪感于外,自表入里,故宜发表以解散之,此麻黄、桂枝之义也。以其感发于冬春之时,寒冷之月,即时发病,故谓之伤寒,而药用辛热以胜寒。若时非寒冷,则药当有变矣。如春温之月,则当变以辛凉之药;如夏暑之月,则当变以甘苦寒之药。故云:冬伤寒,不即病,至春变温,至夏变热。而其治法,必因时而有异也。又有一种冬温之病,谓之非其时而有其气。盖冬寒时也,而反病温焉,此天时不正,阳气反泻,用药不可温热。又有一种时行寒疫,却在温暖之时,时行温暖,而寒反为病,此亦天时不正,阴气反逆,用药不可寒凉。又有一种天行瘟疫热病,多发于春夏之间,沿门阖境相同者,此天地之疠气,当随时令参气运而施治,宜用刘河间辛凉甘苦寒之药,以清热解毒。以上诸症,皆外感天地之邪者。……又有夏月伤暑之病,虽属外感,却类内伤,与伤寒大异。盖寒伤形,寒邪客表,有余之症,故宜汗之。暑伤气,元气为热所伤,而耗散不足之症,故宜补之,东垣所谓清暑益气者是也。又有因时暑热,而过食冷物以伤其内,或过取凉风以伤其外,此则非暑伤人,乃因暑而自致之之病,治宜辛热解表,或辛温理中之药,却与伤寒治法相类也。凡此数症,外形相似,而实有不同,治法多端而不可或谬。
明医杂著 发热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提升卡
置顶卡
沉默卡
喧嚣卡
变色卡
显身卡
沐天翔
|
2004-2-4 14:22:15
|
显示全部楼层
[分享]关于感冒
风有感,有伤,有中。感者在于皮毛之间,伤者在于肌肉之内,皆为轻可之症,属肺者多,盖肺主皮毛而先受之故也。其证必恶风,自汗,发热,头痛,鼻塞,喷嚏,清涕常流。或挟痰则咳嗽声重,挟食则胸膈不利,挟虚则头晕自倦,挟寒则无汗而筋骨疼,挟热则咳嗽浊而声哑。大抵以发散为主,随其所挟而兼治可也。
治例
凡伤风,先用解散之药,如芎苏饮,十神汤、九味羌活汤之属。
凡挟食,加山楂,陈皮,枳壳,神曲,麦芽之类,甚则枳实,青皮等。
凡挟虚,补气血为主,而兼发散之剂。
凡挟痰,二陈汤加前胡。
凡脉浮而缓,或浮而大,或阳浮阴弱,皆伤风也
医林正印 伤风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显身卡
沐天翔
|
2004-2-4 14:24:06
|
显示全部楼层
[分享]关于感冒
伤风之病,本由外感,但邪甚而深者,遍传经络,即为伤寒;邪轻而浅者,止犯皮毛,即为伤风。皮毛为肺之合而上通于鼻,故其在外则为鼻塞声重,甚者并连少阳,阳明之经,而或为头痛,或为憎寒发热;其在内则多为咳嗽,甚则邪实在肺,而为痰为喘。有寒甚而受风者,身必无汗而多咳嗽,以阴邪闭郁皮毛也;有热甚而受风者,身必多汗,恶风而咳嗽,以阳邪开泄肌腠也。有气强者,虽见咳嗽,或五六日,或十余日,肺气疏则顽痰利,风邪渐散而愈也;有气弱者,邪不易解而痰嗽日甚,或延绵数月,风邪犹在,非用辛温,必不散也。有以衰老受邪,而不甚起居,则旧邪未去,新邪继之,多致终身其受累,此治之犹不易也。盖凡风邪伤人,必在肩后颈跟,大杼,风门,肺俞之间,由滋达肺,最近最捷,按而酸处,即其径也。故凡气体薄弱,及中年以后血气渐衰者,邪必易犯,但知慎护此处,或昼坐则常令温暖,或夜卧则以衣帛之类密护其处,勿使微凉,则可免终身伤风咳嗽之患,此余身验切效之法,谨录之以告夫惜身同志者。
景岳全书 伤风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显身卡
羊角锤
|
2004-2-4 21:44:11
|
显示全部楼层
[分享]关于感冒
<font color=BLUE title='感谢 羊角锤 对论坛的支持 !'>羊角锤 赠与作者</font> <font color=red><b>100</b></font> <font color=BLUE title='感谢 羊角锤 对论坛的支持 !'>两纹银以示鼓励</font>
近来北方天气干燥,不妨用些清润之药试试。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显身卡
沐天翔
|
2004-2-5 03:06:27
|
显示全部楼层
[分享]关于感冒
大意
虚邪贼风,阳先受之。伤与风者,上先受之。盖肺主皮毛,脾主肌肉。气卫于外,风邪不能为害,惟脾虚而肌肉不充,肺虚而玄府不闭,则风乘虚入。
病因
更衣脱帽,沐浴当风,皮毛之间,猝然受邪,内舍于肺者,外因也。衣被过厚,上焦壅热,内热生风,似乎伤风者,内因也。肺家素有痰热,复受风邪束缚,内火不得舒泻,谓之寒暄,此表里两因之实症也。有平昔元气虚弱,表疏腠松,略有不谨,即显风症者,此表里两因之虚也。
见症
轻者,咳嗽有痰,咽干声重,鼻燥作痒,或流清涕,腹胀额闷,口燥喉痛。重者,头痛项强,肢节烦疼,憎寒壮热,头眩呕吐,心烦潮热。自汗恶风,亦有无汗而恶风者。
伤风伤暖辨
外风所伤,鼻流清涕,咳嗽清痰,舌无胎膜。内热生风,鼻流浊涕,咳嗽稠痰,舌有红点,其余诸症,则相似也。
伤风伤寒辨
风循经络,亦有六经传变,其初起头疼身热与伤寒同。但伤风必鼻塞流涕,且多恶风,居暖室之中,则坦然自如。伤寒恶寒,虽近烈火,仍复怕寒。又伤风在表者,有汗而手足微烦。伤寒在表者,无汗而手足微冷。伤风在里,肺热而皮肤发疹。伤寒在里,胃热而肌肉发斑。皆各异也。
脉法
左寸关浮弦有力者,伤风也。右寸关洪滑有力者,伤暖也。右寸关濡弱无力者,兼虚也。
总治
有汗当实表,无汗当疏邪,内热当清火。实表不可大补,疏邪不可太峻,清火不可太凉。若肺虚伤风者,先与祛邪,遂即养正。先后缓急,不可偏废。
大汗宜禁
伤风症,腠理疏泄,但宜清凉之剂彻越其邪,不可与伤寒家大汗之药,恐蹈亡阳之戒。
久虚宜补
如虚人伤风,屡感屡发,形气病气俱虚者,又当补中,而佐以和解。倘专泥发散,恐脾气易虚,腠理益疏,邪乘虚入,病反增剧也。
用药总则
主以二陈汤,加桔梗、前胡、苏叶、桑皮、杏仁。身热,加柴胡、黄芩。体痛,加羌活、防风。头痛,加川芎。胸满,加枳壳。痰多,加金沸草。气逆,加苏子。内热,加玄参。咳嗽,加瓜蒌。若三时伤风,重者冲和汤。冬月伤风,重者桂枝汤。凡表证恶风,身热自汗自利,当用药中加桂枝,其效尤捷也。体虚易于伤风,不时感冒者,补中益气汤加桔梗、茯苓、半夏。
证治汇补 伤风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显身卡
沐天翔
|
2004-2-5 17:40:50
|
显示全部楼层
[分享]关于感冒
凡伤风咳嗽多痰,或喘急呕恶者,宜六安煎加减治之为最妙,二陈汤多加生姜亦可。若外感风寒,咳嗽多痰,喘急而阴虚气血不足,痰有不活,气有不充,则托运无力,邪不易解,宜金水六君煎,其效如神。若年衰胃弱者,尤宜用之。若伤风兼寒,而咳嗽发热者,宜柴陈煎。若时行风邪在肺,咳嗽喘急多痰,而阴寒气甚,邪不易解者,宜小青龙汤,或消风百解散,或金沸草散。若伤风初感,寒热往来,涕唾稠粘,胸隔不快,咳嗽多痰者,参苏饮。若伤风头痛,鼻塞声重,咳嗽者,《局方》神术散,或川芎茶调散。若感风兼湿,而头目不清,鼻塞声重者,宜充和散。若风寒外闭,肢节烦疼,鼻塞声重,而内多伏火者,《局方》羌活散。若太阳经伤风,发热,自汗,恶风者,桂枝汤。
景岳全书 伤风 论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显身卡
沐天翔
|
2004-2-5 17:42:30
|
显示全部楼层
[分享]关于感冒
感冒,肺病也,元气虚而腠理疏也。《经》曰:虚邪贼风,阳先受之。盖风者,天之阳气,其乘于人则伤卫。卫者,阳也,故曰阳先受之。卫又即气也,肺主气,脾生气,故伤风虽肺病,而亦有关于脾,以脾虚则肌肉不充,肺虚则玄府不闭,皆风邪之所由以入也。盖以风为百病长,善行数变,无微不入,十二经,十五络,五脏六腑,皆能受风而为病,或经络受之,由皮毛而入肌肉、入腑;或由口鼻受之,而入胃,入肠;或入骨空肢节。而心火与风易合,肝木与风易引,肺金在至高尤易感,又况头顶招风,眼招风,四肢受风湿。古人云:避风如逼箭。虽风至正者,犹须避之,况其为疠为邪者乎?是故风感人于不觉,初治则易散,久则渐入其内。六淫之邪,每因缘以作难。风固不可不慎,治风亦不可不审也,吾故论之。风邪袭人,不论何处感受,必内归于肺,其症或头疼身热,轻则否,鼻必塞,兼流清涕,必恶风恶寒,或声重,或声哑,甚者痰壅气喘,合口不开,咳嗽,咽干,自汗,脉浮而缓,此外感也。春夏治之以辛凉,亦茶调散,柴胡升麻汤。秋冬治之以辛温,宜参苏饮、人参败毒散。则肌表解而邪从汗散矣。或素有痰热,壅遏于太阴、阳明之间,内有巢囊,风邪易入 。若为之招引者,昔人所谓风乘火势,火借风威,互相鼓煽者,此内因也。治必以辛凉外发,甘苦内和,宜羌活冲和汤、防风通圣散。斯正不伤而邪自去矣,又有重衣后被,肺因壅热生风,而在外风邪,又适与之相袭,其症亦声重鼻塞,咳嗽咽干音哑,此内外因也。治以甘苦辛凉兼升散之品,宜桔梗汤、上清散、菊花散。邪自由内达外而解矣,至有风热兼伤者,或先感风,又受热,或先受热,又感风,一时交发,贵审其轻重而治之,宜桔梗汤、上清散、菊花散,或加味二陈汤。若久而不愈,其人必虚,固不得专用疏散也。阳虚宜加参、术,阴虚宜加地黄、五味,倍门冬、白芍。然则感冒之症,虽若轻微,而要岂可忽视者乎?
杂病源流犀烛 感冒源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显身卡
沐天翔
|
2004-2-5 19:59:47
|
显示全部楼层
[分享]关于感冒
风者天之阳。《经》云:虚邪贼风,阳先受之,风邪伤卫,故腠理疏者,善风病。其症恶风有汗,脉浮头痛鼻塞声重,咳嗽痰多,或憎寒发热,惟其人卫气有疏密,感冒有深浅,故见症有轻重,治法不宜表散太过,不宜补益太早,须察虚实,审轻重,辨寒热,顺时令。《经》云:风淫所胜,平以辛凉,佐以苦甘。凡体实者,春夏治以辛凉,秋冬治以辛温,解其肌表,风从汗散。体虚者,固其卫气,兼解风邪,恐专行发散,汗多亡阳也。如初起风兼寒,宜辛温发表,郁久成热,又宜辛凉疏解,忌初用寒凉,致外邪不得疏散,郁热不得发越,重伤肺气也。如体虚感风,微觉寒热,参归桂枝汤加陈皮。风伤肺卫,寒热头痛,咳嗽脘闷,豉桔汤。风伤营卫,头痛,咳则闪烁筋掣,当归建中汤。太阳伤风,发热自汗恶风,桂枝汤。伤风头痛,鼻塞声重,川芎茶调散。伤风兼寒,咳嗽发热,柴陈煎。风温伤肺,身痛脘痹,栀豉汤加象贝、杏仁、郁金、枳壳、桑叶、栝蒌。暑风上受,痰热喘嗽,竹叶石膏汤加桔、杏、蒌、草、陈皮、滑石。感风兼湿,头目如蒙,痰稠胸闷,通草、豆豉、厚朴、滑石、桔梗、杏仁、栝蒌。火伤风,火郁燥咳咽痛,甘桔汤加薄荷、元参、黄芩、前胡、花粉。热伤风,咳而咽痛,鼻塞吐痰,消风散加减。风邪外闭,肢节烦痛,里有郁热,羌活散加减。时行感冒,寒热往来,伤风无汗,参苏饮、人参败毒散、神术散。总之,伤风须察其六淫兼症,且经疏解后,若仍恶风自汗,但当调卫和营,八珍汤。或表虚,易感受风邪,必固实腠理,玉屏风散。斯为善后之防矣。
类证治裁 伤风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显身卡
沐天翔
|
2004-2-5 20:01:10
|
显示全部楼层
[分享]关于感冒
血家最忌感冒,以阴血受伤,不可发汗故也。然血家又易感冒,以人身卫外之气生于太阳膀胱,而散布于肺,血家肺阴不足,壮火食气,不能散达于外,故胃气虚索,易召外邪,偶有感冒,即为头痛、寒热、身痛等证。若照常人治法,而用麻、桂、羌、独愈伤肺津,肺气益束而不能达,不惟涸血分之阴,愈以助气分之邪矣。治惟和解一法,为能补正祛邪,宜先生其津,使津足而火不食气,则肺气能达与皮毛,而卫气充矣。次宜疏理其气,使血气和则不留邪为患,而外邪自解矣,宜小柴胡汤加杏仁、荆芥、防风、紫苏主之。口渴,加花粉,去半夏;身痛,加粉葛根;内动痰火者,再加茯苓、旋覆花;内动寒水者,另用苏子降气汤治之。
外感风寒客于肺中,外证已退,久咳不愈者,失血家往往有之,宜千金麦门冬汤,其麻黄捣茸蜜炙,变峻为缓,以搜陈寒,寒客肺中,久则变而为热,故用此方,或小柴胡加苏子、薄荷、细辛,亦与麦门冬汤仿佛。感冒甚重,传变为热者,宜照伤寒法治之,清热攻里,可以任量,惟失血家不得轻用吐法,戒之。
失血之人,有状似感冒而实非感冒者,由于肺萎气虚,时时洒淅恶寒,鼻塞流清涕,乃金被火克,内壅外闭,卫气不布之故。只宜清养肺金,毋得妄用发散,以张火焰也。太平丸补散兼行以治之,千金麦门冬汤、小柴胡汤皆宜。小柴胡汤通上焦之津液,以调和荣卫,尤平稳而神奇。
血证论 感冒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显身卡
返回列表
发新帖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发表回复
回帖并转播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浏览过的版块
美容之声
中医外科
古今医案
中医资源
四大经典
沐天翔
回复楼主
返回列表
中医沙龙
尊生保健
走进中医
医理探源
临床经验
中药方剂
四大经典
美容之声
声乐治疗
房中探玄
针道天下
中西结合
古今医案
中医资源
医学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