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开启辅助访问
切换到窄版
登录
注册
首页
Portal
养生
中医
疾病
方药
针灸
古籍
论坛
BBS
公告
搜索
搜索
中医基础
中医诊断
临床经验
理论探讨
中医文化
新闻动态
内科
外科
妇科
儿科
传染病
肿瘤
医案
中药
方剂
经典类
方剂类
各家类
五官类
四诊类
针灸类
外科类
妇儿类
医案类
养生类
现代类
本版
帖子
用户
大医精诚网
»
论坛
›
中医论坛
›
医理探源
›
[推荐]浅谈叶天士肝胃同治七法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推荐]浅谈叶天士肝胃同治七法
[复制链接]
1101
|
2
|
2004-1-30 21:33:34
|
显示全部楼层
|
阅读模式
浅谈叶天士肝胃同治七法
作者:刘世荣
单位:刘世荣(山东省临沂市中医医院 276002)
关键词:脾胃病;中医药疗法;肝胃同治;叶天士
清代叶天士是著名的临床实践家 ,他在理论与实践上创造性地发展了张仲景的“治肝实脾”学说,力倡“肝胃同治”。他认为“肝木宜疏,胃府宜降;肝木肆横,胃土必伤,胃土久伤,肝木愈横;治胃必佐泄肝,泄肝必兼安胃,治肝不应当取阳明。”这些医理精华,皆贮于叶案[1,2]之中,经研读初步归纳为七法。现作浅述如下。
1 苦辛酸化阳益阴,泄肝安胃法
胃脘久痛,寒热错杂,气上撞心,饥不能食,恶心,呕吐涎沫,腹痛泄泻,法当苦辛酸化阳益阴、泄肝安胃,乌梅丸加减。叶氏说:“肝病入胃,上下格拒,考《内经》诸病皆主寒客,但经年累月久痛,寒必化热”。《厥阴篇》云:气上撞心,饥不能食,欲呕吐涎沫。仲景谓:制木必先安土,以其久克难复。姜桂椒气味之辛,及黄连、川柏之苦,苦与辛和,能降能通;芍药乌梅之酸,及连柏之苦,《内经》所谓酸苦泄热也。”
病案:赵某脉弦,心中热,欲呕不思食,大便不爽,乃厥阻肝阳,顺乘胃口,阳明脉络不宣,身体掣痛,当两和其阳,酸苦泄热,少佐微辛,黄连、桂枝、牡蛎、乌梅、白芍、川楝子。
2 辛通温化泄浊,制肝和胃法
肝寒胃冷,浊阴内聚,四肢厥冷,口吐涎沫,头痛干呕,或胃脘痛,法当辛温通阳泄浊,吴茱萸汤合金铃子散加减。或清浊逆乱,脘腹胀满,时作疼痛,厚朴温中汤加减。叶氏云:“舌白恶心,涎沫泛溢,病在肝胃,以通阳泄浊。太阴脾阳为寒痰浊气凝聚,辛温定法。”
病案:张某胃脘作痛,高突而坚,呕清涎血沫,滴水不能下咽,四肢生冷,肌肤麻木,槌背脊病势略缓,此乃肝厥犯胃。以吴茱萸、醋炒元胡、香附、高良姜、山楂之类治之。
3 辛开苦泄,清肝和胃法
肝藏魂,调情志而主疏泄,性喜条达而恶抑郁。疏泄失常,气郁化火,呕吐泛酸,脘闷不适,胁痛肋胀,法当清泄肝火,降气和胃,左金合金铃子散加减;或呃逆胀满呕吐旋复代赭;或痰火上逆,苔黄口苦,头晕恶心,夜寐不安,黄连温胆汤。叶氏云:“木火郁而不泄,阳明无有不受其戕。呃逆恶心,是肝气犯胃,食入卧著,痛而且胀,夜寐不安 ,亦是胃中不和,泛酸灼心,亦属火化;自宜肝胃同治,肝木宜泄,胃府宜降,乃其治也。”
病案:秦某呃逆举发,汤食即吐,病在胃之上脘,但不知起病之因由,据云左胁内结瘕聚。肝木侮土,明系情怀忧劳,以致气郁结聚,久病至,颇能安谷,非纯补可知。泄厥阴以疏其用,和阳明以利其腑,药取苦味之降,辛气宣通矣。川楝子、半夏、黄连、姜汁、佐牡蛎、淡吴茱萸。
4 咸苦甘润,柔肝熄风养胃法
下元水亏,风木内震,或过虑扰动五志之阳,阳化内风,眩晕呕吐,胁痛,口渴,舌绛,咽干,法当咸苦甘润入阴和阳,柔肝熄风养胃。复脉汤合甘麦大枣汤加减。叶氏云:“肝风内扰,阳明最当冲犯。真阴不足,木失滋荣,或五志过极,阴火上逆。非芩连所能制伏,法当柔缓以固之,合乎肝为刚脏济之以柔,亦和法也。”
病案:徐某,有年冬藏不固,春木萌动,人身内应乎肝。水亏木失滋荣,阳气变化内风,乘胃好呕,攻胁为痛。仲景以消渴心热属厥阴,《内经》以吐涎沫为肝病。肝居左而病炽偏右木犯土位之征 。经旨谓肝为刚脏,非柔不和。阅医药沉桂萸连,杂以破泄气分,皆辛辣苦燥,有刚以治刚之弊,倘忽厥逆瘛奈何?议镇阳熄风法。生牡蛎、阿胶、生地、丹参、淮小麦、大枣。复诊:内风阳气,鼓动变幻,皆无形质,为用太过。兹议咸苦入阴和阳,佐小麦大枣以和胃,制刚而获效。盖木肆横,胃土必伤,医治既损,津血必枯,唇赤、舌绛、咽干,谷味即变酸,显是胃汁受劫,胃阴不复。夫胃为阳明之土,非阴柔不旨协和,与脾土有别故也。牡蛎、生地、小麦、炒麻子仁、麦冬、炙甘草。
5 清热解郁,益肝扶脾和中法
肝郁化热,脾益湿蕴,温热蕴蒸,变现黄疸,腹满目黄尿赤,烦渴等,当用清热解郁,益肝扶脾和中法,以丹栀逍遥散加减。叶氏云:“目黄、尿黄,此络脉中凝痰蕴热与水谷之气交蒸所攻;腹满为中气不行,虚热内蕴。木亢而不宁,土困而不舒,法当清肝胆相火,扶土之虚,兼解郁热,以清气道,除湿热而和中气”。
病案:史某,面目悉黄,微见黑滞,烦渴腹满,左脉弦数,右脉空大,此内伤发黄,为厥阴肝木,太阴脾土二脏交伤之候也,夫肝为风脏,性喜伸恶屈,郁则木不及伸而屈矣,郁极则气盛而风乃发。风发必挟其势以贼脾。脾为湿土之司,土受克而气不行,则湿生矣,风性虽善行,遇湿亦留之,反里滞经络而不解。由是湿停而烦渴有加,其发黄也必矣。虽曰风湿所致实,木亢而不宁,土困而不舒,非外来风湿之比。况黑色见于面,则知并伤其肾,以脾病不行,胃中浊气入肾,虚热内显,非结热当下之比。若误下之,则脏气空虚,风从内生矣。若误汗之,则阳气外泄,湿愈不能行矣。为商治法,清相火之亢,扶土之虚,兼解郁热以清气道,除湿热而和中气。人参(党参)、白术、白芍、丹皮、栀子、黄连、柴胡、当归、半夏、茵陈、秦艽、虎杖、甘草。
6 潜阳泄肝,熄风化痰安胃法
胃虚,肝风内震,呕痰咳逆,头痛眩晕,肢麻,汗出寒热,法当潜阳泄肝,熄风化痰安胃法,二陈加天麻、钩藤、蒺藜、桑叶。叶氏云:“痰多眩晕,治痰须建中,熄风可缓晕。身心过动,皆主火化,夫吐痰冲气,乃肝胆之火犯胃过甚,纳食自少,阳明已虚,解郁和中,两调肝胃。节劳戒怒,使内风勿动为上策。”
病案:陈某,形体素盛,木火体质,复加郁勃,肝阴愈耗,厥阳升腾,头晕目眩心动。养肝熄风,一定至理,近日知饥少纳,漾漾欲呕,胃逆不降故也。先当泄木安胃为主。桑叶、钩藤、远志、石菖蒲、半夏、橘络、石斛、云茯苓。
7 益气活血化瘀止痛法
胃痛久,气虚馁,又情怀郁勃,致络中血瘀,呕吐肢冷,大便反秘,法当益气活血化瘀通其胃络,常用苏木、桃仁、当归、郁金、人参。叶氏认为:肝病久,脾胃必虚。宿病,病必入络。痰因气滞,气阻血瘀,络虚则痛,故凡久病从血治为多。宿病无急攻之法,或寓攻于补,或攻补兼施,但立法必系丸以缓之,非此骤攻暴邪之比,当用稳法。故寒温消克、理气逐血,总未讲究络病功夫。
病案:高某,经几年宿病,病必入络。痛非虚证,因久延体质气馁,遇食不适,或情怀郁勃,痰因气滞,气阻血瘀,诊脉逆乱,频吐污浊,而大便反秘,医见身体肢冷,误认虚脱,以理中加附子,温里护阳。夫阳气皆属无形,况乎病发有因,决非阳微欲脱。忆当年病来,宛是肝病。凡疏通血气皆效,其病之未及全好,由于性情食物居多,夏季专以太阴阳明通剂,今痛处在胃,久则瘀浊复聚,宜淡味薄味清养。初以竹汤泛丸,后另立通瘀方,用苏木、人参、郁金、桃仁、归尾、柏子仁、琥珀、茺蔚子、红枣肉丸[3]。
总之,叶氏肝胃同治之法,其总的原则是:脾宜补,胃宜通,肝宜疏,脾药甘温,胃药凉润,肝药辛柔。此外,在胃痛发病机理中,还提出“胃痛久而屡发必有凝痰聚瘀”之说,治以豁痰理气活血,通其脉络,此乃发前人所未发,为后世治疗胃痛另辟新径。
参考资料:
1,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上海人民出版社,1976.
2,叶天士.未刻本叶氏医案.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2.
3,秦伯未.清代名医医案精华.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63.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提升卡
置顶卡
沉默卡
喧嚣卡
变色卡
显身卡
沙漠草
|
2004-2-6 20:28:33
|
显示全部楼层
[推荐]浅谈叶天士肝胃同治七法
肝气犯胃,运用中医的五行相生相克的道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显身卡
天王星
|
2012-6-27 07:05:26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显身卡
返回列表
发新帖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发表回复
回帖并转播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岐黄子
回复楼主
返回列表
中医沙龙
尊生保健
走进中医
医理探源
临床经验
中药方剂
四大经典
美容之声
声乐治疗
房中探玄
针道天下
中西结合
古今医案
中医资源
医学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