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中医理论的不足

[复制链接]
查看4397 | 回复23 | 2004-5-10 11:01:1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watermark]    我知道说别人的缺点会招人讨厌,谁都爱听好听的,最好人人嘴上都抹了香油,可要治病光靠香油不行,我给大家开副苦口的药吧。
    中医背运那是路人都知道的事情,可以中国人口之众多、医疗市场之广阔,干吗西医就可以吃香的、喝辣的,中医就只能在旁边眼巴巴地干看着?
    国家不支持?没那回事,中国中医学院的数量居世界之冠,就算拿人口去平均一下,仍然是数一数二的,说句良心话,如果任由市场竞争、国家完全撒手不管,城市里的中医学院可能早就消声匿迹了。可你自己培养出来的学生不爱中医,这只能怪你自己教学无方,为什么西医培养出来的学生就偏偏爱西医呢?冲着国家一苦二闹三上吊,只会更让人看不起。
    事态的发展,主要取决于内因,中医衰落的内因是什么?别的不谈,我就只说说中医理论上的不足之处吧。
    当然第一个不足之处就是中医理论不能大规模地培养自己的接班人。中医理论大体上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显学,《黄帝内经》、《伤寒论》等等等等,阐述了中医的理论框架,另一部分是隐学,说白了,就是经验,中医里经验的成分很重,这些经验在中医理论的框架内表述不出来,只能靠学子自己去悟,在临床中去悟,聪明一些的就多去看看医案。这是中医理论的致命伤,中医理论太多的部分是隐学,不但学起来费时耗力,出错的可能性还很大,常常十几年还成不了合格的中医师,反观西医,绝大多数知识是显学,只要记性足够好,很快就能学个七七八八,一毕业就敢上临床。
    第二个不足之处在100年前并不是个问题,但现在成了问题。过去中国的知识分子在学堂里学的都是些阴阳五行、四书五经,这些知识和中医现在的表述方式天然吻合,那时人们理解中医没什么困难,但现在社会变了,从小学到大学,还有几个人看过四书五经呢?大家所学的都是讲求实证的科学知识,这些知识和以思辨为主要认知方式的中国古代科学有根本的冲突,可100多年来,中医始终没有完成从思辨科学到实证科学的转变,这就使中医丧失了知识分子特别是科技界的支持,很多人嚷嚷着中医不科学,就是明证。
    第三个不足之处是中医理论过于四处漏风。数千年以来,推动中医理论发展的有两台发动机:一个是针灸实践,一个是汤药实践,虽然现在中药界搞了很多换汤不换药的把戏,大体格局一直没变。但是仅靠这两台发动机中医飞不起来,有很多中医实践的内容无法容纳到中医理论当中,举个例子,在历史上对付天花的时候中医使用了种痘术,但严格地讲,种痘术和中医理论有内在的冲突,中医在治病时非常讲求辨证,要按证来决定治疗方案,可种痘术要求在没有出现任何证的时候使用,而且疗效具有终身记忆性,这已经不在中医理论的框框之内了。我再举一些这样的例子:针灸算是中医的后院了吧,可偏偏在针灸中发现耳朵上、头皮上、骨头侧很多很多地方,都出现了穴位全息现象,这说明全息律是针灸的一个基本现象,可你把《甲乙经》从头翻到尾,能找到全息律吗?更糟糕的是,如果全息律能够用来解释穴位的疗效,经络理论怎么办?不仅仅针灸理论有不足之处,中药理论也是漏洞百出,张锡纯把阿司匹林当一味药来使,现在我们知道西医的药有很多很多,我们明明知道这些药能对人体产生作用,能够产生作用的物品一定能够当中药使用,可是在中医理论里怎么指导使用这些药物呢?要知道,西医已经把药理弄清楚了,我们只要拿来就行,可怎么拿来呢?
    我不多说了,如果你能看到这儿,就欢迎你提点儿意见,对我的看法提也行,对中医提也行,毕竟是关心中医才走到一块儿,不然的话,大可回家睡觉。
[/watermark]
川耗子 | 2004-5-11 08:36:22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创]中医理论的不足

高度支持.
中庸之医 | 2004-5-11 10:16:29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创]中医理论的不足

古语云,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要真正研究中医,还要多看一些道家和佛家的东西,古来医道同源。要是被圈进鸡生蛋,蛋生鸡的圈子里,就永远也不知道世界上是先有鸡还是先有蛋了。
竹叶清心 | 2004-5-12 14:38:47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创]中医理论的不足

中医药首先要姓“中” (转贴)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中医研究院教授 周超凡
--------------------------------------------------------------------------------
  4月17日,在北京召开的第二届中华医魂全国大会,以民间中医行医资格准入及效验方剂准用为中心议题,并对中医药面临的困境展开了全面的研讨。来自全国二十多个省、市的公立医院、民间诊所及中医院校的中医药专家,与国家中医药权威学者济济一堂,认真分析了造成中医药现
状的成因,并根据中国国情提出了避免中医药变“质”的建议。现摘编两位专家的文章。
   ——编者
  中医药学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与疾病作斗争过程中发展起来的医学。中医药理论,是中华民族文化、人文哲学、宇宙观、生命观、天人合一思想指导下发展起来的,以阴阳学说、脏腑学说为核心的独特医学理论。中医药的发祥地是中华大地,所用的中药是中华大地上生长的天然药物,中医药学与世界各国的传统医药学比较起来有六大优势,这就注定我们中医药学要姓“中”。姓“中”并不排斥中西医结合,只有中医的存在,才能有中西医结合。如果中医都没有了,还有中西医结合吗?
  长期以来,由于未能将中医药学及中医药产业真正置于民族优秀遗产的概念之中,中医药特色和优势,已在西化的潮流冲击下湮没,中医药能否坚持姓“中”问题自然而然地提到议事日程上来,这决不是骇人听闻之谈。现举其概要如下:
中医药教育教学的扭曲
  中医药院校教育体制,教学模式、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等,全方位步西医院校后尘。中西医课程的比例,由7∶3到6∶4,又到5∶5而平分。实际上西医与外文复习、巩固的时间比中医要多得多。有的中医药大学负责人,竟然提出,“要进行脱胎换骨的改造”的口号。因而培养的学生,学位越高离中医正道越远,越缺乏临床诊治疾病的能力和中医理论的真才实学。
中医药科研的背离
  中医药的科研,从思路、立项、研究方法到目标成果,由于受西医药研究的影响,基本上背离了传统中医药理论与实践的精髓,因而在理论上继承不够,提高与创新更不够。在实践上面对变化了的疾病谱,亦无重大医疗上的成就与建树。散在地方与民间执著科研的工作者,有苗头的成果虽丰,却缺乏支持。如治疗肠粘连的肠连粘胶囊等却很难以得到支持和认可,因而很难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辨证论治的日益迷失
  中医科在综合医院,尤其在大型综合医院中很少有他们的位置,由于西医药的影响“辨证论治”则被器械仪器检查和辨病论治,问病开药取代,因而许多大医院的中医科,日渐西化,一些坚持辨证论治的中医,对疑难病治疗虽屡奏奇效,也难闻达于世,对于一些有影响力的名人病人或关系大局声誉的疫情如“非典”,在国内外为之束手时,才推给中医“试试”。即使试出奇迹,也不敢或不愿说中医药有特色与优势,而只能说是“中西医结合”的功绩。
传统治法及祖方秘方消逝
  中医传统疗法中以经络学说为依据的一些疗法,是通过对机体的整体调理,使天地人相应相谐的高超疗法,却未得到应有的扶持与发扬光大。尽管解放后发掘不少宝贵的方药,如季德胜蛇药,但近来对民间中医药发掘工作重视不够,竟使散在民间的秘方纷纷消失。这是中医药产业的莫大损失。据权威估计,全国至少有15万锦方妙剂,可以涵盖世界性疑难杂症乃至“绝症”,这是中华民族无价的宝贵财富,未予应有的重视。
中医药精华不断丢失
  人是要老的,老中医一批又一批的谢世,将毕生积累和世代承传的中医药精华带入冥冥之中。健在的老中医,大多数名不见经传,在民间的中医虽有家传的绝招或师承的秘法,因不具备学历文凭及应考的基础,则很难取得相应的行医职称。目前,尚无相应的政策给以保护,更难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为广大农村患者服务。
考核与新药评审的误区
  承袭西医药的衣钵,按照他们的考核办法和审批标准对待中医和中药,只能是削足适履。对于有一技之长的民间医、乡医、个体医、退休医师,医德高尚、患者口碑好、社会认可,经考核和评议,就应当给予相应的职称,行医的资格。对于那些假冒伪劣者,让相关的政策法规去整顿。现今套用西医药的管理办法对待中医药,实不合理。一个传统名方,已在临床应用几百年上千年证明安全有效,却非要作动物实验,要耗子点头。更重要的是由于未制定符合中医药本身特点的审评标准与方法,也就很难促进中医药快速发展。
尚需克服种种困难
  目前,西医医院的经济效益一般都比中医医院好,西医医院的大型仪器检查收入较高西药价格比较高,利润也丰厚,以药养医较有保证。中医医院大型仪器检查少,中药价格偏低,利润少,以药养医有困难。在这种不利的形势下,中医医院渐渐地也在学习西医医院,添置大型仪器设备,多做相关检查。在病房,有些病人病情较重,需要中西医结合诊治,这样做肯定是对的,不能厚非。但也有相当多病人,单用中药就可以治愈,但出于经济效益的考虑,在中医病房出现了“西药打头阵,中药作陪衬”的局面。据有关医院统计,在中医医院里中西药的金额各占一半,真是平分秋色啊!有鉴于此,我建议有关部门应当积极考虑调整中医医疗的收费标准。
政策与法规是发展的生命
  要想从根本上解决中医药姓“中”的问题,还必须引起国家和政府的重视,制订符合中医药发展规律的政策法规和管理办法,同时要认真分析、解决中医药学理论与教育、科研成果与应用开发乃至宣传报道等许多问题,并应有相关政策具体措施予以解决。
  “政策和策略是党的生命”,也是弘扬民族文化,振奋民族精神,发展民族经济,保护民族产业的生命。调整好中医药的发展政策,使中医药焕发青春,不仅是中医本身重铸辉煌的关键,而且关系到中华民族和全人类的可持续发展。我热切希望在2003年颁布的《中医药条例》的基础上制定相应的细则,能充分发挥政策的威力,给中医医院多些支持,多些优惠政策,为中医药姓“中”创造一个宽松的生存发展环境。
好姐姐 | 2004-5-12 17:30:26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创]中医理论的不足

现在的很多中医根本就是中西医
涉世之初 | 2004-5-12 21:07:02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创]中医理论的不足

在我们这里就有这麽一个例子:有一个人因为修河搬的物体太重而导致内脏出血肝脏增大,在各医院都看过了就是没有办法,治好回家等死.可是抱着死马当活马医的心理找到了我们这里的一位中医,这位中医哈哈一笑说:"好办!好办!"后给了一个方子:鸡蛋十个在沙锅里炮成末(鸡蛋不能打开),分成十分,每次一份每天一次.十天后病人诸证悉除.如今还健在,已经三十年了.
               
灵浪捕影111 | 2004-5-24 13:28:52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创]中医理论的不足

其实真是各有长短,最简单的对残肢病人来说,西医安个假肢就能搞定,中医没辙。而中医内经中谈过“圣人不治己病治未病”是对病根之理及预防的深刻总结。
我认为而中医实质性的核心“技术”根本未被真正发掘及普及在教育中。。。。。大家如有心应致力于中医的真实直观技术,少些空头理论
长江一碗水 | 2004-5-24 15:02:34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创]中医理论的不足

  我认识的一位朋友,是我的同学,他从读高中时(83年)就开始学中医。因为这个同学家的隔壁在82年出租给了一位中医开诊所,他经常去玩,放暑假了也经常和那个中医一起到周边的山上去帮忙挖草药,所以他认识不少中草药,我有时有点小毛病也喜欢找他看看。由于当时读书学习的风气并不象现在这样好,他读到高中就到工厂去上班了。记得我曾经有一次被一个拖板车的人撞倒了,被一支板车把撞到胸口,当时就痛得喘不过气来。回家后也没太在意,到第三天就痛得不能直腰,吸气就痛,我把这位同学叫来, 他来后把我的眼皮翻开一看就问我是不是胸口被撞,我说正是。他说算你有运气,我昨天正好到大冶挖回好多文王一枝笔。说完他要给我疗伤,记得当时他用掌在我的胸口痛处猛地击了一掌,当时我痛得快晕过去了,他又立即在我的后背用大力气劈了两掌,还叫我咳嗽。完后他将文王一支笔放在屋边的红石上捶绒在胸口敷上,过几天就好了,到现在也没有留下什么后遗症。后来我问过他,本来我的胸口就痛得要命,为何还要在我的痛处击一掌?他说:“你正伤在华盖,我是用打法解之”。
  这是我第一次被中医治疗,所以印象蛮深。后来这位同学利用业余时间学习,并参加了成人高考,93年考上了湖北中医学院中医专业。好象是报考了两次,第一次分数线过了不少,但没录取,说是工种不对口(他在单位里面干的是设备维修,所以有时间自学),第二年他聪明了一回在,录取志愿上填的工作单位是医院,这次分数也过了不少,所以被录取了。学了三年后到中医院实习了好久就回原来的单位了,现在单位不行了他也下岗了,到我这里来给我商量,想自己开个中医诊所,我说现在的中医这么不景气,你投资进去到时候能不能生存是个问题,而且要交不少费用,要三思。他说:“我为了学中医付出了这么多,我不求赚蛮多钱,只要能维持下去也就满足了”。我说只要你想干,我一定支持你到最后。因为我知道他为了学中医确实是花了不少功夫。有一回他把我叫到他家要我帮忙,我到他家一看,原来他是要试药,记得当时他煎了一碗马钱子的药,要自己试服,叫我在旁边,如果他不行了,叫我快速把已准备好的绿豆稀饭灌入他口中。因为当时我也很好奇,就看他喝了进去,大约一个多小时后他就有点出汗,而且手、眼有点搐动的反应,我不管三七二十一将稀饭叫他喝 下,当时他还不愿意,说再等一下,我急了说:“你再不喝我就叫人了”。后来他喝下稀饭后,那种手眼抽动的反应也就慢慢地消失了。
    我讲这个真实的故事只想说明一点,就是中医在民间有很多有效的治疗方法在慢慢的消失,而且受多方面的影响民间的中医很难登上大雅之堂。所以我这位同学就说我:“还是你好,有固定的工作单位,只是业余时间学学养生之道足矣”。我反驳:“只要你支持下去,不远的将来你一定会看到中医重放光彩的。。。。。。”
     是啊!一个人能有几个几十年来坚持呢? 我不知道。
   

脏腑 | 2004-6-2 01:54:59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创]中医理论的不足

应该有多种流派。
牛道士 | 2004-6-2 08:21:43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创]中医理论的不足

下面引用由涉世之初2004/05/12 09:07pm 发表的内容:
在我们这里就有这麽一个例子:有一个人因为修河搬的物体太重而导致内脏出血肝脏增大,在各医院都看过了就是没有办法,治好回家等死.可是抱着死马当活马医的心理找到了我们这里的一位中医,这位中医哈哈一笑说:"好办!好办!"后给了一个方子:鸡蛋十个在沙锅里炮成末(鸡蛋不能打开),分成十分,每次一份每天一次.十天后病人诸证悉除.如今还健在,已经三十年了.
现代喜来乐?
牛皮轰轰!这样就搞定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