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开启辅助访问
切换到窄版
登录
注册
首页
Portal
养生
中医
疾病
方药
针灸
古籍
论坛
BBS
公告
搜索
搜索
中医基础
中医诊断
临床经验
理论探讨
中医文化
新闻动态
内科
外科
妇科
儿科
传染病
肿瘤
医案
中药
方剂
经典类
方剂类
各家类
五官类
四诊类
针灸类
外科类
妇儿类
医案类
养生类
现代类
本版
帖子
用户
大医精诚网
»
论坛
›
中医论坛
›
医理探源
›
[转帖]医者“十戒”
返回列表
发新帖
[转帖]医者“十戒”
[复制链接]
1086
|
1
|
2004-6-3 09:21:19
|
显示全部楼层
|
阅读模式
医者“十戒”(《兰丛十戒》)
中国中医药报
唐代著名医学家孙思邈在《大医精诚》中,论述了业医者在道德修养方面的两个问题:一是“精”,即技术要精湛,二是“诚”,即品德要高尚,对为医者提出了严格的要求。历史的长河流过了千余年,清朝顺治至康熙年间,有一位至今尚未被人们所广为认识的医家吴楚,于诊病之余撰《兰丛十戒》,并于“闲中一一拈出,榜之卧侧,以便朝夕警戒”。其所论之“十戒”,生动形象地描述了为医者临证时易犯的错误,字字切中为医者之弊,从另一角度深刻地揭示了大医“精”、“诚”的内涵,读来发人深省。在医患纠纷问题日趋严重的今天,国家虽然制定了相应的法律法规,对医患之间的权利、责任、义务作了明确的规定,但是,要使医患关系趋于融洽,仅仅遵守这些法律法规是远远不够的。从医师这一方面来讲,要当一名好医生,就必须能静下心来,时时审视自己的思想和行为,像这位吴楚先生一样,时时事事以病人为念,戒去种种为医者易犯的陋习,才是解决医患纠纷的根本所在。
一、戒贪吝。吴楚认为贪吝一心,与古往圣贤之救世之心全然相反。如果为医者将医术作为发财致富的凭借,临证时就不会把病人的性命放在首要位置,其临床疗效可想而知。
二、戒粗疏。吴楚认为人生他事犹或可率意为之,唯独医之一事,必须细心考究,临证倍加战兢,然后才能审脉辨证,用药无讹。他评击某些为医者,诊脉时如拈子着棋称,指一落便起。人众则如走马看花,一览而过,不究病原,厌人琐告。口干便云是火,发热即谓有风,便闭即攻,泄泻即涩,胀满即宽胸,喘嗽即降气等等,至一剂之误,十剂难回。一时之失,百法难挽。实为医者之一戒也。
三、戒偏执。医人用药,最忌偏执。吴楚认为偏执总由学不圆通,或泥某书之一字一句而不知曲畅旁通;或守一成之方而不知揆时度势;或因一时之偶效而终身守之不移;或因一味之偶乖而终身置之不用;或牢记从入之师说而一切名言俱置罔闻;或坚持一定之方法而百种病状一例施行。又或偏于学东垣而执定升补;或偏于学丹溪而执定清降;或偏于学仲景而执定峻重;或偏于学守真而执定苦寒。偏则不全,执则不化,胶柱鼓瑟,误事必多。此又为医之一戒也。
四、戒势利。吴楚认为人生有贫富之殊,贵贱之别,但至于性命则一也。他告诫自己不要成为遇富贵之人则曲尽详慎之态,使主顾感其慎重之意,以达到“取利必多”的目的,而遇贪贱之人则轻忽之,或此告而回答他人;或屡问而视向他处;或无资而吝解药囊;或哀求而凶言唐突,使抱病而来者,反增病而去,吴楚痛斥此乃“势利之徒,存心最毒”,不可不戒。
五、戒妒嫉。吴楚以为,同行相妒,乃人品至下者。为医者当见理明而用药当,则宜称之颂之,见理未明而用药鲜当,则宜辨之,恐其道之误伤人。切忌恐人之道高于己而利不专于己,见他人用药,必加诽议,谓某药不宜,某药有损,将既奏之功转败,则造孽至深,为医者岂可不戒!
六、戒托名王道。古人用药,无论轻剂峻剂,总以君臣佐使配合,得宜者为王道。若矜奇走险,于药性相反而相为用以奏奇功,如甘草、甘遂同行之类,乃为霸道。有人不知王道二字之解,但以药性和平。轻微无力者推为王道。此所谓的“王道”,医人可不担心,病家也无所疑畏,旁人亦无可指责,但却是病人之“鬼道”,为医者实当“痛戒”!
七、戒选药误病。吴楚认为医者视病,如明镜之鉴形,宜随病施治、随证用药,药之和平者可用,药之峻烈者亦可用,总期于中病而止,而切忌认证不真,又因缪氏《经疏》述药性之过劣,遂不待见病用药,先选药以待病,不遵古法,不按古方,惟恐药性与症不对,会致服之不安,招人訾责,遂将气味厚重者尽同毒草,一概删除不用。如六味丸,补阴药,却动云地黄滞膈不可用;补中益气汤,气虚下陷之要药也,却动云参芪助火不可用。即至四物汤,又云当归辛温不可用,惟选极轻淡清降之百合,二冬、二母、扁豆等。初莫不谓和平无害,而不知其大害存矣,终至养瘿为患,使病轻者重,重者死,此不杀之杀深于杀也,戒之,戒之!
八、戒恣用寒凉。吴楚认为甘温之药,如行春夏之令,生长万物者也;寒凉之药,如行秋冬之令,肃杀万物者也。故医者不可恣用寒凉以耗人气血,即有大实大热,当用苦寒,亦惟中病而已,不可过剂。病去后则须以甘温培补。并分析为医者恣用寒凉原因有三:其一为误信六气火居其二之说,而不得其解;其二为认证不真。凡虚人偏觉火炎,内真寒者外偏显假热,不能审其火之为虚、热之为假,但就外貌治之,故信手用清,似对证而实与证相反。其三为用清不见破绽。因为用温补药一旦不当,其弊立见,而寒凉药投之不当,不会很快出现反应,乃至出现反应,已不可救。如此死者,死于药也,伤在他人,而孽在医者,这让吴楚时刻懔懔,倍加痛戒。
九、戒趋时希利。吴楚主张为医者临证应有自我的见解,不可以名利为图而趋附时流,逢迎俗见。
十、戒自满。医生以救人一命为己任,但救人一命的学问,却是无穷无尽的。如果因为治一人即活一人而自满,不再仔细研究其机理,那么虽然得手于今,谁能保证不会失手于后?吴楚认为医者应愈得手愈读书,愈细心研索,兢兢乎以人命生死相关为念,才无愧于为医者的称号。
《兰丛十戒》因撰之者无名而湮没尘世久矣,今将其大意书于此,愿有之者戒之,无之者加勉。吴楚先生地下有知,当感欣慰。
另,今人何绍奇老师有感于吴楚先生之德才不为世人所知,特为其作一小传,并附于后。
吴天士,名楚,号畹庵,清顺治至康熙年间安徽歙县人,明代新安名医吴春岩孙,吴昆的侄孙。他极富才华,但每试皆北,久困场屋,大约中年以后始正式以医为业,著《医验录》初集、二集传世。
他没有拜师学医,而是在“正业(举子业)之暇”,读他祖父和叔祖的遗著,更息心静气地研习《内经·素问》,旁及各家论著,临证又极为认真,所以治验颇多。细读他的医案,大多经当时“名医”误治,以至于危殆者,他力辟俗议,独挽狂澜,终于转危为安。其记录真实而生动,彼何以错误,己如何纠救,都清清楚楚地写出来。与西昌喻嘉言、新安孙一奎、程杏轩风格相近。吴楚在学术上也有不少新观点,近人李济仁先生《新安医籍考》说吴楚提出脾胃分治的观点比叶天士还早二、三十年。可怪的是此人却无籍籍名,即使康熙年间他的《医验录》刻本问世以后,也不大为人所知。就是20世纪80年代中期安徽科技出版社出版《新安医籍丛刊》余瀛鳌先生所写的总序中,点了新安医家一大堆名字,也没有提及他,诚为憾事。
其实,像吴楚这样很有才华,很有水平的医生,由于种种原因,被埋没,被冷落,恐怕历代都是有的。好在有他的著作在,有好东西,总会有识货的人的。 (作者:白芥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提升卡
置顶卡
沉默卡
喧嚣卡
变色卡
显身卡
杏林隐士
|
2004-6-29 22:06:37
|
显示全部楼层
[转帖]医者“十戒”
说的好啊.吾等当共戒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显身卡
返回列表
发新帖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发表回复
回帖并转播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浏览过的版块
针道天下
申易
回复楼主
返回列表
中医沙龙
尊生保健
走进中医
医理探源
临床经验
中药方剂
四大经典
美容之声
声乐治疗
房中探玄
针道天下
中西结合
古今医案
中医资源
医学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