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与IT

[复制链接]
查看1318 | 回复1 | 2004-7-30 18:51:4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这个贴子最后由军民软件在 2007/08/21 10:41am 第 14 次编辑]

[fly][color=#00B2FF]反对西化  人人有责[/fly]
中医文献如:伤寒论等,都是中医的经典文献,特别是《伤寒论》更是因其实用性,在中医临床有特殊的地位;中医经典文献自《黄帝内经》以下,都是“传承有序”的,但由于年代久远、文字古奥,不可避免地给人们阅读、研究、引述这些文献,带来不少困难;中医文献的学习和研究需要和IT技术结合,来提高其效率,这也是我们制作这个软件的初衷,而《伤寒检索》仅仅是开了头。
医学专业的人,无论是中医还是西医,大都对计算机技术不大了解,对于医学与IT(特别是软件技术)是否有必要结合、能否结合、以及怎样结合也都存在诸多疑问。人们常看到的计算机在医院中的应用,大都是在财务、病案、病历的管理方面的,但这并非是真正的医学领域的应用。
从经济学的角度,按最终产品的性质进行分类,我们可以将各种不同的行业分为两类,一类是生产有形产品的行业,如:机械制造、石油化工(包括药品的生产)等;另一类是生产无形产品的行业,如:教育、医疗、媒体等。说到这,也许有人会有疑问: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媒体制造传播知识、信息、文化,说它们是生产无形产品比较容易理解,而医疗除某些心理治疗外,并不生产精神产品,为什么也将其归为第二类呢?下面我们对临床医生的医疗过程做一个详细分析:(由于篇幅所限,仅举门诊的医疗过程为例)
医生看病需要利用自己的知识和经验,中医更是要博览群书;病人来看病,医生首先要听主诉,然后要对其进行身体检查,对中医而言主要是望闻问切,而西医主要是物理检查和实验室检查;从信息处理的角度来看,这个过程属于信息的搜集,即搜集病人的生理病理的相关信息;接着是下一步:对这些搜集来的信息的处理,医生根据自己的医疗知识和经验,在头脑中对这些信息进行加工和整理,从而做出判断,得出诊断信息。最后是开处方,医生在处方中写明病人应做哪些治疗,使用哪些药物以及药物的用法、剂量和注意事项等,这些都属于治疗信息。所以,医生的医疗过程,实际上是一个信息的搜集、加工、处理和产生新信息的过程;它“天生”就属于信息产业,“天生”就需要和信息技术(即IT)结合;而软件是信息产业发展的核心,所以,软件技术在医疗领域会起更大的作用。
在目前的大多数医院中,既看病又卖药。如果从行政管理的角度看,往往是病房领导药房,医院的正副院长大都出身于临床,没听说哪位药房的主任最后当了院长;但从经济收入的角度来看,则是药房“领导”病房,医院的主要收入都来自卖药;这就形成了所谓“以药养医”的怪现状。为什么会出现“以药养医”的状况呢,为什么医疗不如卖药挣钱呢,难道医疗自身的价值到底有多少?如果真的有一天,医药“分家”了,医生该怎么办?医院该怎么办?“以药养医”这个状况的形成与存在有很多原因,但最根本的原因还是要到经济学中去找。
药品是有形产品,它的生产(这里主要指西药的生产)是社会化大工业生产,是机械化、自动化(或半自动化)的生产,生产效率很高,一个药厂开足“马力”,一天能够生产的药品是以多少吨、多少车来计算的,可以同时满足成百上千人的用药需求。医生是生产处方和医嘱的,是生产无形的诊疗信息产品的,他们的生产方式还处在人工劳动上,主要靠人脑,所以生产效率很低,门诊一天,一个人最多看几十个病人,要是专家最多看十几个。医疗的生产方式和生产工具的相对落后,生产效率较低,是“以药养医”的根本原因。只有改变落后的生产方式,引进先进的生产工具,用电脑诊断来辅助人脑诊断,用电脑的信息产品来辅助或替代 现在等病人上门的人工服务,从而改变被动的诊疗方式,这才是医疗行业的根本出路,这也是大势所趋,无论中医西医皆是如此。如果中医能抢得先机,比西医更早、更快地引入IT技术,那将对改变中医的弱势地位有很大帮助。我们开发《伤寒检索》这个软件,也是想在这方面做些尝试。
生产无形产品,并不意味着不接触任何有形的物质;正如作家写作时,也需要纸笔(现在很多是在电脑上写),也需要吃饭、睡觉一样,生产无形产品并不排斥其他有形物品的辅助;软件是信息产品,我们做软件的也是天天和有形的键盘、鼠标、机箱、显示器打交道,没有这些有形的产品,软件开发也就无从谈起。
[iframe][/iframe]
[fly][color=#00B2FF]反对西化  人人有责[/fly]
ezm360 | 2007-8-17 13:21:36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医与IT

[这个贴子最后由ezm360在 2007/08/19 02:02am 第 1 次编辑]

策略性全面复兴中医药的具体运作模式构思(请多多指教)
策略性全面复兴中医药的具体运作模式构思(推介版)是随作曾楚铧在2006年设计开发“易滋美药膳及菜肴服务系统”而构思的一套中医“现代化全面复兴” 的具体运作模式思路。
中西医从各自的出发点、研究对象、思想观念、研究方法,到各自的概念(范畴)体系,相互都是两种不同的范式。1)中医是以活着的、整体的、或者“形上”的在哲学观念的直接指导下,运用了综合、系统性科学研究方法。2)西医的生物医学则是在“形而下”观念的直接指导下,主要运用了分析、还原性科学研究方法。
作者虽然才疏学浅,却也凭着对中医的些许理解及不少中医药专家文章的启发(包括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中医药战略地位研究组的贾谦等人”,香港浸会中医药大学的李致重教授),认为目前中国国内的中医药发展正朝着错误的方向走上不归路。此策略发展误区包括了:
1)盲目的以西医为主导观念的开发中医药,即所谓的中西医结合,其实是在走日本“废中医存中药”的失败旧路。
2)目前中国国内中医药大学的教学理念也已经由西医在主导,比如博士生必须研究到分子阶段及必须有白老鼠试验,四年中医药大学训练出来的学生根本不懂得,中医必读的经典著作“黄帝内经”,更甭轮为病人诊治最基本的“望闻问切”。
3)西医医疗费用的逐年增长,连美国都大感头痛,因为如此高昂的投入,也不能根治多数的慢性病。所以中国的13亿人,应切忌步美国的后尘走上无法负担而又没有确却效果的冤枉路。
作者构思的“策略性全面复兴中医药的具体运作模式”,是由传统中医基本理论为主导思想,再结合数码化功能的优势。开创一套可临床应用的具体运作模式。此策略性观念的改变及未来百花齐放的专家开发,作者相信中医药将会全面性的复兴,惠及全人类。
目录:
1.0  中医诊疗调养理念简介。
2.0  数码化中医智能综合系统简介。
3.0 “e-中医”服务系统运作简介。
4.0 “e-中医诊断咨询诊所”与“易滋美药膳服务系统”的结合。
5.0 “e-中医解剖院及紧急诊治医院”的运作简介。
6.0 “e-中医综合诊疗养院” 的运作简介。
7.0 “e-中医完善的运作数据库系统” 的运作简介。
8.0 以实实在在的疗效数据资料证明中医全系统的博大精深。
9.0 创建全球各民族各自的中医药新系统。
10.0 “e-中医”服务系统彻底解决广大贫苦乡村民众的医疗问题。

2007年7月31日  曾楚铧著 (易滋美)
(详文参阅:http://www.ezm360.com/main-section/search-system/strategy.htm)

[color=#990000]-=-=-=- 以下内容由 ezm3602007年08月19日 01:40am 时添加 -=-=-=-
易滋美博克:http://ez-meal.blog.phoenixtv.com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