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开启辅助访问
切换到窄版
登录
注册
首页
Portal
养生
中医
疾病
方药
针灸
古籍
论坛
BBS
公告
搜索
搜索
中医基础
中医诊断
临床经验
理论探讨
中医文化
新闻动态
内科
外科
妇科
儿科
传染病
肿瘤
医案
中药
方剂
经典类
方剂类
各家类
五官类
四诊类
针灸类
外科类
妇儿类
医案类
养生类
现代类
本版
帖子
用户
大医精诚网
»
论坛
›
中医论坛
›
医理探源
›
中医与IT
返回列表
发新帖
中医与IT
[复制链接]
1318
|
1
|
2004-7-30 18:51:43
|
显示全部楼层
|
阅读模式
[这个贴子最后由军民软件在 2007/08/21 10:41am 第 14 次编辑]
[fly][color=#00B2FF]反对西化 人人有责[/fly]
中医文献如:伤寒论等,都是中医的经典文献,特别是《伤寒论》更是因其实用性,在中医临床有特殊的地位;中医经典文献自《黄帝内经》以下,都是“传承有序”的,但由于年代久远、文字古奥,不可避免地给人们阅读、研究、引述这些文献,带来不少困难;中医文献的学习和研究需要和IT技术结合,来提高其效率,这也是我们制作这个软件的初衷,而《伤寒检索》仅仅是开了头。
医学专业的人,无论是中医还是西医,大都对计算机技术不大了解,对于医学与IT(特别是软件技术)是否有必要结合、能否结合、以及怎样结合也都存在诸多疑问。人们常看到的计算机在医院中的应用,大都是在财务、病案、病历的管理方面的,但这并非是真正的医学领域的应用。
从经济学的角度,按最终产品的性质进行分类,我们可以将各种不同的行业分为两类,一类是生产有形产品的行业,如:机械制造、石油化工(包括药品的生产)等;另一类是生产无形产品的行业,如:教育、医疗、媒体等。说到这,也许有人会有疑问: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媒体制造传播知识、信息、文化,说它们是生产无形产品比较容易理解,而医疗除某些心理治疗外,并不生产精神产品,为什么也将其归为第二类呢?下面我们对临床医生的医疗过程做一个详细分析:(由于篇幅所限,仅举门诊的医疗过程为例)
医生看病需要利用自己的知识和经验,中医更是要博览群书;病人来看病,医生首先要听主诉,然后要对其进行身体检查,对中医而言主要是望闻问切,而西医主要是物理检查和实验室检查;从信息处理的角度来看,这个过程属于信息的搜集,即搜集病人的生理病理的相关信息;接着是下一步:对这些搜集来的信息的处理,医生根据自己的医疗知识和经验,在头脑中对这些信息进行加工和整理,从而做出判断,得出诊断信息。最后是开处方,医生在处方中写明病人应做哪些治疗,使用哪些药物以及药物的用法、剂量和注意事项等,这些都属于治疗信息。所以,医生的医疗过程,实际上是一个信息的搜集、加工、处理和产生新信息的过程;它“天生”就属于信息产业,“天生”就需要和信息技术(即IT)结合;而软件是信息产业发展的核心,所以,软件技术在医疗领域会起更大的作用。
在目前的大多数医院中,既看病又卖药。如果从行政管理的角度看,往往是病房领导药房,医院的正副院长大都出身于临床,没听说哪位药房的主任最后当了院长;但从经济收入的角度来看,则是药房“领导”病房,医院的主要收入都来自卖药;这就形成了所谓“以药养医”的怪现状。为什么会出现“以药养医”的状况呢,为什么医疗不如卖药挣钱呢,难道医疗自身的价值到底有多少?如果真的有一天,医药“分家”了,医生该怎么办?医院该怎么办?“以药养医”这个状况的形成与存在有很多原因,但最根本的原因还是要到经济学中去找。
药品是有形产品,它的生产(这里主要指西药的生产)是社会化大工业生产,是机械化、自动化(或半自动化)的生产,生产效率很高,一个药厂开足“马力”,一天能够生产的药品是以多少吨、多少车来计算的,可以同时满足成百上千人的用药需求。医生是生产处方和医嘱的,是生产无形的诊疗信息产品的,他们的生产方式还处在人工劳动上,主要靠人脑,所以生产效率很低,门诊一天,一个人最多看几十个病人,要是专家最多看十几个。医疗的生产方式和生产工具的相对落后,生产效率较低,是“以药养医”的根本原因。只有改变落后的生产方式,引进先进的生产工具,用电脑诊断来辅助人脑诊断,用电脑的信息产品来辅助或替代 现在等病人上门的人工服务,从而改变被动的诊疗方式,这才是医疗行业的根本出路,这也是大势所趋,无论中医西医皆是如此。如果中医能抢得先机,比西医更早、更快地引入IT技术,那将对改变中医的弱势地位有很大帮助。我们开发《伤寒检索》这个软件,也是想在这方面做些尝试。
生产无形产品,并不意味着不接触任何有形的物质;正如作家写作时,也需要纸笔(现在很多是在电脑上写),也需要吃饭、睡觉一样,生产无形产品并不排斥其他有形物品的辅助;软件是信息产品,我们做软件的也是天天和有形的键盘、鼠标、机箱、显示器打交道,没有这些有形的产品,软件开发也就无从谈起。
[iframe][/iframe]
[fly][color=#00B2FF]反对西化 人人有责[/fly]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提升卡
置顶卡
沉默卡
喧嚣卡
变色卡
显身卡
ezm360
|
2007-8-17 13:21:36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医与IT
[这个贴子最后由ezm360在 2007/08/19 02:02am 第 1 次编辑]
策略性全面复兴中医药的具体运作模式构思(请多多指教)
策略性全面复兴中医药的具体运作模式构思(推介版)是随作曾楚铧在2006年设计开发“易滋美药膳及菜肴服务系统”而构思的一套中医“现代化全面复兴” 的具体运作模式思路。
中西医从各自的出发点、研究对象、思想观念、研究方法,到各自的概念(范畴)体系,相互都是两种不同的范式。1)中医是以活着的、整体的、或者“形上”的在哲学观念的直接指导下,运用了综合、系统性科学研究方法。2)西医的生物医学则是在“形而下”观念的直接指导下,主要运用了分析、还原性科学研究方法。
作者虽然才疏学浅,却也凭着对中医的些许理解及不少中医药专家文章的启发(包括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中医药战略地位研究组的贾谦等人”,香港浸会中医药大学的李致重教授),认为目前中国国内的中医药发展正朝着错误的方向走上不归路。此策略发展误区包括了:
1)盲目的以西医为主导观念的开发中医药,即所谓的中西医结合,其实是在走日本“废中医存中药”的失败旧路。
2)目前中国国内中医药大学的教学理念也已经由西医在主导,比如博士生必须研究到分子阶段及必须有白老鼠试验,四年中医药大学训练出来的学生根本不懂得,中医必读的经典著作“黄帝内经”,更甭轮为病人诊治最基本的“望闻问切”。
3)西医医疗费用的逐年增长,连美国都大感头痛,因为如此高昂的投入,也不能根治多数的慢性病。所以中国的13亿人,应切忌步美国的后尘走上无法负担而又没有确却效果的冤枉路。
作者构思的“策略性全面复兴中医药的具体运作模式”,是由传统中医基本理论为主导思想,再结合数码化功能的优势。开创一套可临床应用的具体运作模式。此策略性观念的改变及未来百花齐放的专家开发,作者相信中医药将会全面性的复兴,惠及全人类。
目录:
1.0 中医诊疗调养理念简介。
2.0 数码化中医智能综合系统简介。
3.0 “e-中医”服务系统运作简介。
4.0 “e-中医诊断咨询诊所”与“易滋美药膳服务系统”的结合。
5.0 “e-中医解剖院及紧急诊治医院”的运作简介。
6.0 “e-中医综合诊疗养院” 的运作简介。
7.0 “e-中医完善的运作数据库系统” 的运作简介。
8.0 以实实在在的疗效数据资料证明中医全系统的博大精深。
9.0 创建全球各民族各自的中医药新系统。
10.0 “e-中医”服务系统彻底解决广大贫苦乡村民众的医疗问题。
2007年7月31日 曾楚铧著 (易滋美)
(详文参阅:http://www.ezm360.com/main-section/search-system/strategy.htm)
[color=#990000]
-=-=-=- 以下内容由
ezm360
在
2007年08月19日 01:40am
时添加 -=-=-=-
易滋美博克:http://ez-meal.blog.phoenixtv.com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显身卡
返回列表
发新帖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发表回复
回帖并转播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浏览过的版块
中药方剂
军民软件
回复楼主
返回列表
中医沙龙
尊生保健
走进中医
医理探源
临床经验
中药方剂
四大经典
美容之声
声乐治疗
房中探玄
针道天下
中西结合
古今医案
中医资源
医学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