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无证可辨”的悲剧侍候着中医

[复制链接]
查看1721 | 回复10 | 2004-8-23 23:21:2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watermark]
    中医治病的重复性差,很多中医不服,并举例加以说明,如杏林萧客在《天涯社区》论坛就有这样的论说:“其实,并非中医不可重复验证,只不过验证的方式、内容不同如西医而已!西医重复验证是“病”,而中医重复验证是“证”!
  
   凡麻黄汤证者,以麻黄汤治之,有效率是多少?100%!
   凡桂枝汤证者,以桂枝汤治之,有效率是多少?100%!
   凡“胸肋苦满,心烦喜呕,不欲食,口苦,咽干” 属小柴胡证者,无论是何疾病,皆以小柴胡汤治之,有效率是多少?100%! ”
   当然,我也知道,老杏说这番话,完全是出于对贬低中医者的义愤,情激之余才打错了比方。其实他心里非常清楚,重复验证这些“证”尽管有效率达100%,可是没有可靠的数据说话,是很难攻破那些贬低中医者的奇谈怪论的,所以他才接着上述论点这样说:“仅凭古人留下的这些‘方症’是不够用的,但它给我们极其重要的启示。如果中医界全面、系统、精确地研究、归纳、总结出各种病变的‘方’、‘证’,并在此基础上拿出具体的临床数据来证明中医的疗效。则‘中医不科学,疗效不确切’等奇谈怪论将不攻而破,而中医将更趋完善与成熟,更趋科学与规范。” 他的这种观点我是非常赞同的。
   其实我们都非常清楚,不管是中医还是西医,它们治疗的最终目标取向是“病”,中医所特有的“证”与中医、西医所共有的“症”,都是“病”的体表反映。只不过,从中医理论角度讲,“证”是一组“症”的集合,比如“桂枝汤证(伤寒表虚证)”,是由“发热”、“汗出”、“恶风”、“脉缓”四个“症”组成的。中医认为,通过对一组“症”(即“证”)的分析、综合、判断,找出它们之间的有机联系,就能找到发“病”的原因、位置和产生的机理。必须认定的一个事实是,由于受历史条件限制,中医对“症”的提取主要靠眼耳鼻等感官来完成,通过这些感官对某些常见“症”的观察、归纳,把它确定为某个“病”在某个阶段(如如温病的卫分证、气分证等)、某个层面(如感冒的表实证、表虚证等)的固定格式,这就是“证”。可以看出“证”,在中医学里是一个对“病”的诊断过程,简而言之,中医整个诊断思路是用“症”定“证”,以“证”推“病”。但由于中医对“症”的提取,主要源于医者的感官,所以提取的“症”主观成分太多,对中医发展造成的影响很大,这是后话。
    然而,杏先生根据中医的证重复率为100%,得出了中医经得住重复的结论。我们姑且不追究医者的主观成分对“症”的准确表述有多大多影响。稍有点中医常识的人都知道即使是中医的“证”和“病”也不是在同一个层次上,拿“证”和“病”比较就已经犯了逻辑上的错误,更何况中医和西医原本就是各走各的道,人家说治病的重复率高,我们却拿着诊断过程中的“证”的重复率高去反驳,这种对比不仅犯了严重逻辑混乱错误,其结论也有点答非所问的味道,实在是以己之短形人之长。既然中医、西医的最终治疗取向是“病”,为什么人家治病的重复率高,我们就不敢正视自己治病重复率低缺陷,还偏要拿“证”去把自己妆扮成无病不治的前超医学呢?当然,比起中医的生死存亡来说,犯点逻辑混乱这样的“小”错误就完全可以理解了,最多给人留下一点笑料。问题在于,如果把“证”当作中医学的特长拿来在西医的“病”面前加以炫耀,那确实是在把中医发展这样的大事当成儿戏耍了。
     应该说,“麻黄汤证”、“桂枝汤证”、“大青龙汤证”……这些由“症”集合起来的“证”,也许稍有临床经验的中医师真的会一见便知。不得不提的是,这些“证”在两千年以前就被老祖先人“格式化”了,只是这两千年来与我们现今所处的社会环境、生活起居、饮食习俗……想来应该是和“证”时代已判若天壤了,加之我始终认为,由于环境的熏陶,现在的人比古人认识问题还是要深邃得多,所认再用这些“一层不变”的“证”来处理现今所有的的临床问题,恐怕就很成问题了,不过这到是应验了古人“愚者,以不变之法应剧变之世”的训导,只是没有令古人想到的是,他若干代后的很多“智”孙们,还在犯着这样的低级错误。
    由于两千多年,世间的一切都在变,我们所处的环境在变、我们体质在变、我们患的病在变、疾病的病谱在变……,唯有我们“施治”时作为依据的“证”没有变。尽管“辨证施治”是我们的法宝,对证治疗的重复率达也到了100%,可狡猾的疾病已经变得可以使用“障眼法”了,把可以集合成“证”的“症”隐藏得无影无踪,最终让不变的中医走上了“无证可辨”的死胡同。有人说“辨证施治”是中医的优势,可是由于“证”不变,反倒成了中医进一步发展的绊脚石。要想将绊脚石变为铺路石,方法一个——变,我们可不可以将X光机、CT机、生化分析仪下的一些症状(体征、指征)纳入“证”的范畴让中医来“辨”,比肺纹理增粗实属,纹理稀疏属虚;血液粘稠度高为热,粘稠度低为寒……?如果中医的证不变,如果只知道把“对证的治疗重复率为100%”作为优势来宣传,而忽略它给中医发展带来潜在危害,中医要想有质的飞跃永远只能“空了吹”。
作者单位及通讯址:四川省遂宁市中医院(和平西68路)张毅
邮政编码:629000
[/watermark]
军民软件 | 2004-8-24 23:46:20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创]“无证可辨”的悲剧侍候着中医

简单草率地说:“从中医理论角度讲,“证”是一组“症”的集合”则将中医的“证”与西医的“征”(综合征)相混淆,西医的综合征与中医的“证”几乎相反。综合征是西医对某些不太了解的疾病无法命名,于是就以症状、体征的集合来命名。而中医的“证”是从疾病中抽象出来的,它是对某一种病的抽象概括、抽象描述。
军民软件 | 2004-8-24 23:47:12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创]“无证可辨”的悲剧侍候着中医

“主要源于医者的感官,所以提取的“症”主观成分太多”
首先,对任何事物的认识,无论采用任何手段,最终都离不开感官,不但如此,当借助仪器时,不但需要感官,还需要思考,而且要经过多个不同专业的人的感官和头脑,其受影响的可能性更大。
其次,使用仪器本身也是一种间接手段,仪器本身的设计、制造、维护、使用等各个环节都会对仪器所反应的事物的真实性带来影响。它处在被认识事物和认识者之间,反而给被认识者和认识者增加了一道(或多道)屏障。
最后,任何事物其本身就没有绝对的客观性,任何事物的客观性都是相对的,无论你使用不使用仪器,永远都看不到事物的“真面目”。你使用了仪器,它同样会产生“歪曲”,甚至是比感官更大的“歪曲”。在中医的诊断中,至少现在的任何仪器,都不比有经验的人的感官更可靠。
军民软件 | 2004-8-24 23:47:50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创]“无证可辨”的悲剧侍候着中医

“不过这到是应验了古人‘愚者,以不变之法应剧变之世’的训导”
我看到的古人的训导与川芎不同,我看到的是“见简即用,见繁即变”,“变”什么呢,变繁为简,然后再用,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达到预期的目的。君不闻:易有三义,不易、变易、简易。
军民软件 | 2004-8-24 23:48:28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创]“无证可辨”的悲剧侍候着中医

川芎引用很多“汤证”,那么,就应该知道证的来源。
证是怎么来的呢?它最初指的是能为某一汤方所治的病,能为“桂枝汤”所治的病,就被称为“桂枝汤证”。证在病状与治病的方子之间架起了一座稳定的桥梁。从病的角度来看,证可以看成是:在某种分类标准下,对病进行分类而得到的高一级的分类单元。
如果证的重复率是佰分佰(的确如此),那么它“下属”的病的治疗的重复率也必然是佰分佰;
如果诊断为某证,而治疗效果不好,那只能说明诊断有误或诊断不清(或者叫“分类错误”)。因为证本身的定义就不是孤立的,它前面连者病状,后面连者方药;若方药无效则说它是某“汤证”就名不副实,也就是说:不是此证。
军民软件 | 2004-8-24 23:48:53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创]“无证可辨”的悲剧侍候着中医

川芎迫不及待地要将证深入到人体解剖结构内部,也不是不可以,但必须符合证的“制定”规则,也就是说,前面的病和后面的治疗药物或方法要有稳定的关系。
单纯将X片所见肺纹理的粗细,和中医的名词“虚”、“实”套近乎,而没有后续的治疗方法(西医的方法也行),则失去了“辨证”的意义。
目前中医的证,已经比“汤证”进步多了,所谓进步就是它在“汤证”的基础上进一步地概括和抽象,有的甚至是反复抽象,并与其他被反复抽象的中医概念一起构成了中医的医理。
所谓抽象,也就是川芎所说的“格式化”。这是中医化繁为简的不可缺少的方法。(中医如此,中算也如此,不过在中算中不叫“证”,叫“术”,也就是算术的术)
另外,中医的病和西医的病也不是同一个概念,将他们的重复率进行比较也“已经犯了逻辑上的错误”
| 2004-8-25 10:18:40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创]“无证可辨”的悲剧侍候着中医

只能说明一个问题
   你中医学的不好。。。。用的更不灵活
川耗子 | 2004-8-25 11:57:34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创]“无证可辨”的悲剧侍候着中医

这里的“高人”的确很多,如果中医少点这些“高人”,中医也许还有救。
军民软件 | 2004-8-25 12:47:41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创]“无证可辨”的悲剧侍候着中医

好在象川芎这样的人不多,所以,中医不会死的太快
川耗子 | 2004-8-25 20:19:03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创]“无证可辨”的悲剧侍候着中医

下面引用由军民软件2004/08/25 12:47pm 发表的内容:
好在象川芎这样的人不多,所以,中医不会死的太快
这里的高人的确很多,如果中医多点点这些高人,中医也许还有救。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