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

[复制链接]
查看2001 | 回复14 | 2004-9-15 22:56:3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前几年“散打王”、“中美对抗”等比赛举行得如火如荼的同时,作为国粹的传统中华武功却正逐渐在流失.20多年前,面对誉满全球武林、正当盛年的全美自由搏击冠军,接近退休年龄的太极传人冯志强仅用几秒钟就解决了战斗,对手从此俯首称臣; 今天,柳海龙等散打国手们对阵美、泰等国名不见经传的拳手,5个回合、计点规则,却是双方互有胜败。谁更能代表真正的中国功夫?不言自明。 即使是在几次“中国功夫VS美国拳击”均由中方取胜之后,包括拳王霍利菲尔德在内的很多外国技击界人士依然说,中国的“功夫”是花拳绣腿,只适合于表演。他们的理由是,依靠比赛规则的帮忙,中国一流的散打选手打败了美国三流的拳击运动员,胜之不武。
国内的知情人士也说,美国派出的所谓一流拳击队伍只不过是一只由三流拳击手组成的队伍,其中实力最强的就数路易斯·伍德,而伍德在WBO的排名也不过是第十位,其他的队员实力也就不用说了。所谓一些拳王,称号没有一个是属于职业拳击四大组织之内的。 而中方派出的的确是散打界的最强阵容。在国内的“散打王”比赛中,主持人一再强调,“他们代表中国当今武林最高的水平”——但在2001年12月6日,他们在客场对泰拳一战中以1比4大败亏输。这是一支不让人放心的队伍。他们真的能代表中国当今武林最高的水平?中国功夫真的就是这个样子?假如他们再输了,我们可能就找不到更强的高手来“找回场子”了?新一年的中美对抗又要开始,不弄明白这个问题让人深感不安。羊年年初,正值陈式太极拳嫡派传人冯志强先生76岁华诞,记者走进他在朝阳区柳芳北里的家里。在不到60平方米的小二居室中,伴随着令人目不暇接的纪念物和历史照片,这位富有传奇色彩的武林前辈接受了中国《新闻周刊》的专访。 通常大众对“中国功夫”或者是“武功”的印象基本来自四种途径:其一是武侠小说;其二是武打电影和电视;其三是表演和健身武术,包括全国武术套路比赛,以及公园里一部分晨练者所打的拳、剑套路;最后就是一直冠以“中国功夫”之名的散打,包括“中国功夫VS美国拳击”、“中国功夫VS泰拳”之类的比赛。但实际可以这样说:这四种途径的“中国功夫”都不能代表真正的中国武功,即使散打比赛也是如此。武术的表演套路一直被说成“花拳绣腿”,一些老外也一直这么认为。但散打比赛为什么也不能代表真正的中国武术真谛?一位网友曾如此评价:“散打比赛既不是靠李小龙的寸拳威猛之力,也不是靠陈真式的频频有力的腿上功夫,反倒像学了些武术花架子的少年在打架”;“游击式的偷袭,散兵游勇式的踢跳躲闪,完全没有了中国武术习练者的沉着自若,简直是在与对手拼体力,比蛮劲。这就是中国功夫吗?” 即使在外行人看来,散打比赛从形式到内容无不像西洋拳击。 什么才是真正的武功?或者说,现实生活中真正的“功夫”究竟应该是怎么样的?出于对“武林同道”的尊重,冯先生在回答这一问题时极为谨慎。“散打也是功夫,只不过他们还没有练到家而已。”当记者追问“练到家时又会是怎样”时,他的回答点到为止:“即使戴着拳套,也可以在瞬间轻而易举地将对方击倒。” 相对来说,冯先生的嫡传弟子马来旺老师的回答就要明晰得多。“的确有一些前辈高手,虽然上了年纪,但瞬间的出手速度快得异乎寻常。他们的攻击,常人根本来不及做出任何反应,更不要说抵挡或反击。”马来旺老师说。马老师在20世纪80年代初曾担任过中央警卫局的搏击教练,近20年来与各派武林人士进行过广泛的切磋,还会过一些藏身民间的前辈高手。其中有一位,在与之试招时,几个人(由于多方面原因,他们的真实姓名不便透露)同时偷袭他,他竟瞬间旱地拔葱又蹿到数米远的花架上。马老师以“地球引力似乎对他不产生作用”来形容他的武功之高、速度之快。 看来,练出如东方不败那种闪电般的速度也并非完全不可能!“以最快的速度、最有效的方式将对方击倒,在瞬间瓦解对方的战斗力,这就是实战武功所追求的境界。这也是一种艺术。”马老师认为这就是武功的真谛。“同时,在为人的境界上,习文、习武殊途同归。那些武功修养很高的人,为人往往很恬淡,不会争强斗狠。” 长春的一位八极拳传人说,修习传统武功,往往要到三四十岁甚至更大年龄,才能达到巅峰状态;而现在的散打选手,大多在30岁之前就已经开始走下坡路了。如今的散打国手们练习的方法更注重“速成”,没有采用传统武功中讲究“根底”、循序渐进的训练方法,仅仅只掌握了一些简单的进攻和防守动作;而所谓“学院派”的武术队,则更注重于表演,并不能应用于技击。两者都很难继承中国功夫的真正精髓。“中国功夫靠的是多年的习练,靠的是厚积薄发地不断积累,到年逾花甲才得其中真谛。俗话说练体操年龄越小越好,练习武术越老越不能小瞧。从这点上看,中美比赛中国小将们虽然胜了,但他们也不能代表真正的中国功夫。”这是一位网友的看法,得到了这位八极拳传人的认同。“中国武功有外家拳和内家拳两大类,各自均有特殊的训练方法。相对来说,外家拳更着重于‘力’的训练,外家高手往往力量惊人,他们的速度基本上也依靠的是超常的力量;内家拳则更着重于‘气’的训练,可以练出比一般人更强的生物电和更绵长的呼吸。内家拳更注重巧劲,讲究使力的效果,所谓‘四两拨千斤’,以静制动,以柔克刚,后发制人。很多外家高手最后还是归于修习内家拳。”冯先生说。而现在的散打运动员显然没有取法到内家拳或外家拳任何一家的精髓。 极拳以前叫什么知道吗?太极炮锤,身法很快的,只不过练的时候由慢及快,练的时间很长。练好了,我敢保证上面任何一个不信太极拳的人在一秒内飞出去。在近20年中,冯、马师徒与国外技击界进行了广泛交流,会过自由搏击、空手道、柔道、相扑、泰拳、跆拳道诸派选手,用冯先生的话说,就是“都让他们满意了”,实际上也就是都轻而易举地把他们打败了。长春的一位民间高手何松吉老师,受邀赴日交流,在日本与“合气道”、空手道等高手切磋,数年不遇对手。 “在民间,散落着难以计数的派别,各门各派都可能还有隐世的高手。真正的武功还在民间。”马来旺这样认为。实际上他自己也是一位民间高手。 然而,也就在国内散打比赛开展得红红火火的同时,作为国粹的民间武术却正在逐步流失。典型的事例就是少林武技的没落。少林寺一直号称武林的泰山北斗,然而1995年,马来旺老师走访少林寺,与寺中武僧切磋,就痛感“少林无人”,因为马老师在这里已经难以找到一个与自己平等交流的对手了。由于马老师的受业恩师林青山是少林前辈高僧,马老师如同看到了娘家的衰落。 在提到“少林武技的继承情况”这一话题时,冯先生的回答也很委婉:“少林寺近年来发展得还不错,比二三十年前要好;但跟更早时候相比还差得很远。” 表面上看起来,少室山上下一片兴旺。各种冠以“少林”之名的武校林立,“三天打死一头猪”的广告做到了杂志封面上。少林僧还走上了舞台,远赴海外进行表演。而武术圈内人士深感失望:“商业化的少林寺正在尽其所能地展现他们的花拳绣腿;”“少林寺最穷的和尚都已有十来万的身家,他们怎么能继承少林武功?”人们无论如何也难以将舞台上翻跟头、弄枪棒的小和尚跟“高僧”这一称谓联系在一起。 马老师后来还去了武当山,拜访有“剑仙”之称的掌门人钟云龙,并与钟云龙的一个得意弟子过招。但一招之间,马老师的长剑就架到了对方的脖子之上。高手如云的武当山大约也已经成为永远的历史了。其实就是在陈式太极拳本派,情况也不容乐观。早在“文革”刚结束时,两位来自河南陈家沟的中年人来到北京。陈家沟是陈式太极拳的发祥地,名手辈出,在近现代武林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六七十年前,正是来自于陈家沟的陈发科老前辈把陈式太极拳带到北京,传授给了冯志强等弟子。 但这一次,这两位中年人来北京却不是传授武功,而是专程拜访冯志强,跟冯先生学艺。到了20世纪80年代,冯先生还数次亲赴陈家沟授拳。 来北京学拳的这两位陈家沟人就是陈小旺和王西安,现在已成为陈家沟的代表人物。实际上陈发科之后,陈家沟已经出现了武技断代的现象。所幸的是,陈发科在北京的传人起到了继承的作用,现在还有机会把功夫归还给陈家沟。少林、武当、陈家沟……武技的衰落决非偶然。随着冷兵器时代的结束,武功的实际用途似乎越来越小,习武的目的往健身和表演方向发展似乎成为了必然。精研武功以求达到某一境界的人越来越少,而浮躁的社会与习武所必须的清净环境又格格不入,这就很容易使各门各派出现人才凋零的现象。如果一个门派某一代人没有出现极具天分的杰出人才,就很容易造成武技断代。 武与文不同,学文可以依靠书本获得知识,而武功却必须手手相传,师父辈如果没有高手,弟子辈也就很难出高手;决不是如武侠小说中所写的那样,依靠从某一个山洞里捡来的一本拳经剑谱就可以练成不世神功。学武又如学棋,如果周围高手如云,水涨船高,你也更容易磨练成一个高手;如果周围俱是平庸之辈,你的技艺也往往高不到哪里去。 历几千年时间发展而来的武技一旦断代,将很难重新得到恢复。在日本,相扑、空手道、合气道、柔道都被视作国技,政府着重扶持以不使其衰退。而传统武功作为中国的国技,至今还处在自生自灭的状态马老师认为,商业行为并不能拯救国术。通过短期的培训来创造武术继承人显然不现实,武术商业化还更容易让人“藏私”,并进一步增大门户偏见。各种武校、武术院和武馆都难以培养出真正的传人。 “即使是当年的南京国术馆,也仅仅只起到了交流的作用,没有培养出真正的高手传人。”冯先生说。师徒相传,必须几十年如一日,亦步亦趋地跟随、揣摩、演练,然后才能继承。也正因如此,中国武术才逐渐形成了一种文化,并且高手难觅,这样才有它独特的魅力。 “自古‘师徒如父子’形式的代代相传,依然是武术最好的流传方式。但现在我们所缺乏的,还有一个良好的习武环境。现在社会节奏太快,在喧嚣的城市里要找到一块清净的土地确实很难。”马老师说。 真正实用的武功往往比较凶狠残忍,这也是许多功法失传的原因之一。比如上文提到的少林前辈武僧林青山,在把一套“乱披风刀法”传给马老师之前,就曾犹豫再三,因为这套刀法,招招都可致人死地。但让这样一套传了这么多年的刀法失传,他又于心不忍,最后对马老师说:刀法传到你这里,就不要再传了。实际马老师也不愿这套刀法失传,但又不能违背师训,他后来把这套刀法零零散散传给了他的多位弟子。有一天,他的一位徒弟问他,马老师,是不是“乱披风刀法”以后会失传?马老师只是很婉转地说,如果你们运气好,有一位能把大家每人学的那一点集合起来,就不失传了——但是,大家都心里明白,这几乎不可能。找不到良材美质来承接衣钵是武功流失的另一大因素。习练武功,尤其是学练内家拳,其境界和最后所能达到的高度同练习者的天赋悟性关系很大。千里马常有,但骈死于槽枥间者多。马老师曾教过一个学生,仅仅学练太极拳半年,却胜过一般人学练十多年。可惜由于“俗务缠身”,这位学生后来也没有时间练拳而荒废掉了。有武林前辈说,李连杰的武术天赋是极高的,但是非常可惜,他没有成为继承中国武术精髓的真正传人,个中原因,恐怕也是“俗务缠身”吧。经济也是个问题,没有稳定的经济支持使得民间武术很难职业化。冯先生一直在北京电机厂工作,直到退休后,才得以依靠退休金作支持,太极拳是种很阴毒的拳法,杀伤力很大。以前一个省的武术冠军,家传的太极拳。其实就是十三个动作,每个动作能保持住站15分钟(和蹲马步一个性质的吧,不过要复杂点)一般寻常3、5个人就打不倒你了。可惜他第一个动作站了1分半就倒了 。进行武术的推广工作。马来旺老师至今还在地铁工作以维持生计,他每周抽时间去北大、法源寺及中科院物理所传授太极拳。但像他这样坚持义务授拳的人,北京已为数不多。散打和表演式武术的表面繁荣可能还会加速传统武功的流失,因为它给大家造成了错觉、分散了大家的注意力。“即使武术作为比赛项目进入奥运会,也未必有助于作为中华民族文化象征之一的传统武功的发扬光大,因为我们,包括民众和政府,都还没有真正把它作为国技国粹来扶持和培养。”马来旺老师说。
    然而现实中的情况就不太好了,一位朋友也算练过一些年份的功夫了,练的时候很辛苦,像以水无形或者借力打力的道理也明白一些,在大学里还好,大家不会嘲笑一个习武者,但是出来工作之后,居然每天都会遇到一些人嘲笑他手背上的茧,他试图描述什么是武术的境界,就更被指为发论工分子,真是不知所谓!有很多次他跟人讲解,如何在一个人没出手之前,看出他会出左手还是右手,甚至高手还可以看出是出哪只脚(我还不行,惭),都要被人嘲笑是在传播封建迷信,而每次经过当场试验,屡试不爽,这些人都要打着哈哈走掉,然后继续对武术进行嘲笑。后来他和一些前辈见面,说起这些事情,前辈们和他说了一句话,让他心痛不已。他们说:“武术,就是修心,现在人都没有心,你让他们怎么信武术!”现在好多东西都失传了,不要说武功了,以前古人制造的东西有多少现代人能制作出来,那个兽首玛瑙杯是国宝,到现在人们还没有这样的技术制作出另外一只呢,以前的东西你能否定吗?看不到的东西就不相信?有多少东西你是看过的?见识少就不要说了,很多东西我们是无法解释的,你懂爱因斯坦的那套理论么?不懂你就说它没用?
武术,就是修心,中华传统文化的玫宝不能失传
中庸之医 | 2004-9-16 08:51:14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华文化

包括中医,周易等传统文化好象都是这样的,真正的精髓都在民间,学府中的都是表演的。
溪流 | 2004-9-16 12:02:39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华文化

中庸言之有理。
平凡一生 | 2004-9-16 14:54:34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华文化

反对2楼的说法
假如如你所说,还要中医药大干什么?
为什么院士里面没有民间中医呢?
不反对民间有些好东西
但是你说的也太绝对了
平凡一生 | 2004-9-16 15:47:11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华文化

其中有一位,在与之试招时,几个人(由于多方面原因,他们的真实姓名不便透露)同时偷袭他,他竟瞬间旱地拔葱又蹿到数米远的花架上。马老师以“地球引力似乎对他不产生作用”来形容他的武功之高、速度之快。 看来,练出如东方不败那种闪电般的速度也并非完全不可能!
——————呵呵。
中庸之医 | 2004-9-16 21:08:58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华文化

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的最根本的思维方法就是不同的,学府中的内容受现代文化影响更深刻一些。而民间人士受影响相对就小。在从现代文化的思维模式向传统文化的思维模式转化时相对更容易一些。反正我时用了将近十年的时间才变化过来的。
至于平凡一生先生说的为什么院士中没有民间中医您应该去问党中央。实在不行就给胡主席打个报告。
其实您说的民间和我说的民间并不是一个地方。我说的民间是‘江湖’和‘古庙’。而您说的民间可能是‘农村’。
平凡一生 | 2004-9-17 08:56:01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华文化

只是不知道党中央和相关领导的联系方式。
要是知道他们的电话,可以打个电话问问。
江湖也好、古庙也好、古庵也罢、农村也好、山区也罢
无论哪里,我想所谓学院派也就是接受过正统教育的那一些人
所谓民间派也就是那些“拜高师”“深自修”得那一些人
是金子总是要被人挖掘的、总是要发光的,
当年的季得胜以蛇药而闻名乡间,其后被朱良春[假如我没记错的话]所看重
瞎子阿炳坎坷一生,二泉印月千古流传
这些成绩不可否认
但是,学院派的石学敏、陈可冀、王永炎、吴咸中、胡之壁、肖培根等等都已成为中科院工程院院士,院士意味着什么,想必大家心里都明白。
学院派的施今墨、任应秋、罗元恺、黄耀燊、裘沛然、邓铁涛、尚天裕、何任、黄星垣、唐由之、史兆岐等等皆已成中医领域的学术代表。
中庸之医 | 2004-9-17 10:04:22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华文化

若是为了生计,学院派当然是正宗,但是要想研究传统文化的精髓,最好深入民间看看。鲁迅也说过,中国文化的精髓在道家,道家的传承可不是学院式的,从根本上说,这些东西只有在民间才能传承的久远。
至于您说的父子相传的那一些,离传统文化的精髓相去已远,古语说,‘千两黄金不卖道,十字街头送至人,’‘大道父子不相传’等,孟子也有得天下英才而育之之语。能得传统文化精髓的人决不是您所想象的那么狭隘。
从传统文化的特色来看,主要注重于心悟,‘不侍王侯,高尚其事’因此她更可能是来自民间。
从历史上看,象诸葛亮,刘伯温等大都来自民间。
这个论坛上有一位朋友说过。要是明了了道学中丹道的一些精髓,再去学医就根本不用看内径。因为要是明了了先天元气的生化之妙,后天的疾病都‘看见’了。
象您现在不相信是很正常的,因为您好象没有深入进去看看。多说无益。
平凡一生 | 2004-9-17 14:35:14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华文化

本人秉性愚钝天资不聪
尚不可“闻道”以观未来
我只相信客观存在的事实
那些神话传说离我太远了
楼上可能是一位民间高人
另外,也不知道谁知道民间可有哪位可以
“明了了先天元气的生化之妙,后天的疾病都‘看见’了。”
假如有机会,我倒是很像拜访拜访这传奇的故事
平凡一生 | 2004-9-18 08:22:35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华文化

我相信的只是实事与真理、科学
并非否认民间中医的贡献
也不是讨论民间与学院的“大”和“小”
其实如中医何必分派一样
何必分民间与学院呢
大家一同协心同力
不是更好吗?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