丑陋的中医

[复制链接]
查看2082 | 回复13 | 2003-7-6 22:40:4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这里说中医丑陋,绝不是贬低或瞧不起中医。相反,正是由于中医自身存在很多缺陷和不足,阻碍了中医的发展,如果我们还一味对其吹捧而不加以正视,中医就会被捧杀在一片赞扬声中。记得很早以前,已经很讲文明的美国人写了本《丑陋的美国人》,美国人并没有因为其“丑化”了自己而大光其火,美国国务院甚至把它拿来作为工作人员修身的行动指南。因此,说中医丑陋,无非是直言中医的毛病,也好使我等中医工作者在今后的工作中有所警觉,进而唤醒被赞扬声催得昏寐不醒的人们。
我在实习的时候,当地一位很有名望的老中医说,他一辈子只用了一个七味白术散,风热感冒加银花、黄芩,血虚加点补血药什么的……,在实际治疗过程中他确实也是这样的。问他为什么时,他说以前当学徒时,师傅叫我们背“四大经典”,完了又背“四小经典”,再完了师傅说教您一些药对,就可以到社会治病去了。问“经典”中的道理时,师傅每每都是硬梆梆摔句话“读书百遍,其义自现”。这位医生还振振有词地说:现在想来,背那么多书毫无用处,还是我自己总结出来的这个方子管用。请注意这位老师用的是“总结”而不是“研究”,其对理论研究的不屑溢于言表。
中医这种最典型的实用主义态度,直接导致对基础理论研究的轻视,成为中医的致命弱点。表现在理论上不敢有所突破,学术上不敢有所发展。想想看,一部《内经》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它可是指导中医药发展一以贯之的“金科玉律”啊!在一切都以“经”“典”为学术价值取向的风气影响下,从事中医理论研究的人谁敢越雷池一步?在一次学术会上,有位青年学者就《内经》学说一直统御中医药学的基础理论,阻碍着中医药学理论的创新,大胆地提出了一些有“悖”《内经》的设想,结果遭到绝大多数与会者的激烈反对。《内经》的思想真的就百分之百正确吗?这个问题,读者自会作出正确判断。其实,目前对《内经》的研究已经走入误区,一方面是把我们暂时无法理解的东西一律斥之为荒谬,践踏得一无是处;另一方面,对那些早以证明了是荒谬的东西又割舍不断,奉为圣典,结果使中医理论陷入进退维谷的两难之中。再看看中医基础理论学术界的表现,从事这方面研究的人越来越少,研究手法上依然是咬文嚼字,以经诠经,“之乎也者”占据主导地位。用现代手段研究出来的理论新成果被很多人视为异端邪说,难以趋同。
在这种思潮的影响下,中医大专院校里,搞基础理论研究和搞临床治疗研究的专业比例严重失调。许多临床中医师有这种说法,理论学得再多不顶用,看一个病就建立起一个社会关系,多完成一份工作任务,就可多拿一份奖金。搞理论研究,就很难看到这些实效,只能在那里默默无闻作牺牲。因而大都热衷于对一些所谓实用型技术的总结。殊不知这些没有以理论作为支撑的实用型技术,只有通过口口相传来进行学术承继,这迟早要被人送入棺材,这就是中医为什么绝活多,失传也很多的根本原因所在。
以前为什么把中药师称为“抓抓匠”呢?那是因为古时候衡器还不普及,又很粗糙,抓药用手捡已在业内约定俗成。可是到了科学昌明,原子重量都能计算出来的今天,如果您一张处方要捡五剂药,中医的司药员断然不会一味药做成五次捡,他是用秤把这味药在五剂中的总量称出来,然后再用手分成五份放入到每副药中。这虽然有点象猴子变成人了,有时还要返祖,但它表现出来的遗传痕迹是,中医缺乏益精求精的科研方法和缜密精确的说理工具。
《内经》中有“治病必求其本”说法,这个说法本身是很有哲理性的,问题是几千年来,如何“求本”,什么状态下才算求住了“本”,既无形质也无重量,更缺少一般性、简洁、准确、通用的“科学语言”,于是乎就出现了在中医的医案医话里,各位医师自以为是的“求本”准则和 对“本”的状态描绘。这样的后果是什么呢?我的书是医宗“金鉴”,他的书是医门“法律”,甲拿着自己的标准去指责乙,乙又拿着自己的标准去指责丙,丙又拿着自己的标准去指责甲,不可避免地产生了“医林改错,越改越错”的尴尬。最后是谁也说服不了谁,谁也不认可谁,导致各自为是,门派林立,学术无法勾通,经验无法交流,使后学者在似是而非,浩如烟海的书籍中作无谓消耗。
有一次,一个学生拿着一本教科书来问我,为什么中医对感冒、胃脘痛、岩症等许多病症的发病机理的认识惊人地相似。我回答说,因为中医认为所有疾病的致病机理惊人地相同____病因不外六淫、七情;病机不外“邪正相搏”;病理不外阴阳失调。一席话又把这个学生说“教诲”得直抓后脑勺,我估计这位学生至今还以为我在搪塞她。其实按中医现行的理论标准来衡量,我所回答的这个问题应该得个滿分。但是有点现代科技知识的人都知道,如果找到了癌症(与中医所称“岩症”相同)的致病原因,那它就不是什么不治之症了。问题是,目前,中医不管是在预防,还是在治疗癌症上依然束手无策。小而言之,说明中医给癌症结论的致病机理存在缺陷,大而言之,要用固定的致病机理模式,来解释所有疾病变化无常的发生发展原因,未免过于失之笼统。记得在中医校学习的时候,每次考试中医内科学,老师就会说,把每个病的证型记住,考试就好办了,以后在临床中也用得上。这个方法在考试场上还实用,在临床上就根本不灵验了。现在想来,是犯了按图索骥的错误。
在中医院和西医院都当过领导的人,大都有过这样的体会,与西医院的医师相比,中医院的医师,一般趋向于单打独斗,缺乏团队精神。一位在县中医院工作的学生,给我讲了他们医院一位骨伤医生,给一位尺桡骨骨折病人治伤,一直治到病人出现骨坏死,这位医生都不愿请同行会诊,被媒体曝光后,这位仁兄还振振有词地说:“让我继续治疗,保证能治好。你们搞西医的,根本不懂得中医治病的奥妙所在”。听完讲述后,我一直在犯嘀咕:如果继续让他治下去,究竟会展现出伤人的“奥妙”呢?还是治病的奥妙呢?其实“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恐怕才是避免前者出现的最好办法。
有的中医生在工作中不愿互相通气,喜欢互相贬损。在位内科医生收治了一位住院病人,反复治疗不见好转,病人强烈要求更换医生。后在科主任的主持下,开展了跨科会诊,病人的病情也迅速好转。事后这医生很不服气:“我看谁也说不了狠话。”既然“谁也说不了狠话”,我们为什么就不会去发挥团队的力量呢?
中医院有一种普遍现象,张三的科研成果一般只有张三自己使用,其他人不大愿意问津。这里面的心态比较复杂,其中有一点最突出,那就是同在一所医院、同搞一个专业、同是一样职称,用人家的成果有点掉价,有点愿人弱恨人强的味道。这种典型的小农经济意识使我想起了一个小故事:一个美国人带一个中国人去参观纽约富人区。那里富得流油,住宅豪华。中国人问美国人会不会嫉妒他的富豪同胞?美国人回答:“不!他有机遇致富,我也会寻找机会致富起来!”后来,中国人到日本。由日本朋友陪同去参观东京富人区,那里也住得象天堂。中国人问日本人会不会嫉妒他的富豪同胞?日本人回答:“不!我会和他交朋友,把他致富的经验学到手,超过他!”最后,中国人回到海南,这里已出现富人区。中国人问一个还没有大富起来的小款嫉不嫉妒富人区?这位小款咬牙切齿地回答:“我恨不得一把火给他烧了!”面对超过自己的同行,我们为什么就不能学一学美国人的宽容,日本人的好胜,而非要拆同行的台让他和您平起平坐?真是这样,我们又靠谁来推动事业的发展呢?
作为成果所有人,在推广自己的科研成果时,如果发现无人问津,一般要反省在那个环节出了问题,并采取相应的对策,以便得到更广泛的认同。中医界的成果所有人反而会庆幸这个成果的“独占性”,这样可以使“肥水不流外人田”,还可增强成果的神秘色彩,成为击败同行的杀手锏。这种“金屋藏娇”似的科研成果推广,使中医汲取科学养料的范围越来越窄,与现代科技的亲和力也越来越弱。
在中医界,自古有就 “不为良相,便为良医”说法,而在中国,“官”“医”历来就有解不开的渊源,《内经》中的《六节脏象论》给每个脏器都“封”了“官”衔,就最能说明这一点。而浓重的官本位色彩,象一座沉重的大山,压抑着年轻中医师的成长。现在在官场上流行“年龄是个宝”,中医界同样处处体现出年龄的优势。所不同的是,官场上要说年轻,中医界要讲年老(包括资格)。哪怕您是个年轻博士生,也最好不要去同一个有几十年医龄的初级人员叫真,因为他会告诉您:他吃的盐比您吃的米多,过的桥比您走的路多,而且还能得到他周围人的广泛认同。据说,解放初期,有几位名震中医界的老中医为一病人会诊,一见面,互相寒喧奉承,各自为病人诊完病后,开出了各自的处方,这时出现了中医会诊时常见的情形:每人的处方组成都不相同,有的甚至还相左。奇怪的是,各自对自己的处方组成都能说出令其他人信服的大道理来。相持不下,最后大家都不约而同地推荐使用年纪最长的那位医生的处方,因为他们都知道,“尊老”是美德,是有函养的表现。老者也当仁不让,因为他认为自己资格最老,最有发言权。至于使用他的处方的学术标准是什么,谁也不敢也不愿去面对面和他深究。
现在不少中医院校毕业的学生,在临床上要坐相当一段时间的“冷板凳”,这到不是他们没学好,实在是在业内根基浅薄,人微言轻。学术上,您的见解引不起共鸣;会诊时,您的意见受不到重视;晋级晋升时,您的工龄又差起一截。所以,不少中医院校毕业生来到医院后,大都怀着“慢慢熬”的心理。这和排队买东西是一样,只有前面的人都走了,才会轮到自己的头上。有人是这样形容中医生的成长过程的:您刚到医院时,发奋读书,人家称您是见习生;等到您每天能看三、五个病人,饱览群书时,就有人称您为中医师;等到每天能看十多个病人,能挤时间浏览一些书籍时,您就已经是名中医了;您已经不看书,求治者依然门庭若市时,别人就会叫您中医学家;一半的时间在诊病,一半的时间在搞与医学无关的社会活动时,别人开始称您为中医权威;您已经只有极少的时间在从事中医活动,在为病人诊病时,开始眯着眼睛,同时向两个见习生口授不同处方时,别人就会叫您中医豪杰;您已经完全从事和中医无关的社会活动时,您就已经成长为了中医泰斗;连口水话都说不转,行住坐卧要人掺扶,经常发表一些有悖学理的言论,您就是人人仰慕的中医巨匠了。
电杆上、楼道旁、厕所里、街道边,是那些巫医游医散发张贴医疗广告的重要场所。不知大家注意没有,那些广告单中,除了疾病本身以外,出现频率最高的词汇是什么呢?是“中医秘方”、“中医世家”、“某代中医单传”等广告词汇。为什么人家不说是“西医世家”之类的话呢,难道西医就真的什么绝招都没有?我看未必是这样。那究竟是什么原因呢?是中医在神秘主义色彩包裹下的故弄玄虚,文过饰非。在临床上,常可见到一些中医生称自己,仅凭把脉就能把病状说个八九不离十。中医界自己也以这种境界为荣____“望而知之者为之神”。如果中医真能达到这种效果,现代诊断设备就肯定不会,也没有必要在中国发展兴盛,因为用设备毕竟没有手那么灵活便捷。而事实上,就连极为普通的“乙肝”,也令那些如“神”的中医师们,诊断起来已体验到了“无症可辨”的难堪,不得不借助现代诊断设备来加以确定。
前不久,在书店看到一本用食疗方法治疗癌症的书,说是书中的有些方法治疗癌症的效果很好。还有一本由一个规格颇高的国际大型学术议出版的会刊上,居然打着能治愈癌症的广告,声称“治不好退药费”。我不敢断定这是真是假,但有一点可以肯定,真能达到上述效果,轻松拿个诺贝尔奖应该不成问题吧,可至今还没有听到中医又为人类健康作出不朽贡献的权威报道。在中医的传统典籍中,说得最多的是某方某法治病“效如桴鼓”,真到临床上依样“辨证施治”,您才知道“病去如抽丝”的真正含义。说误把某药与某药相配时“祸不旋踵”,结果仅仅是使“粗心”的医生虚惊一场。中医神秘主义本身就是道不清,说不明,看不透,可以让人超想象发挥,这种类似“蒙太奇”的表象,掩盖着中医缺乏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严谨精密的治学态度,这给不学无术的巧言令舌者施展伎俩提供了广阔空间。
鲁迅先生曾无情地嘲弄过一张治水肿病的处方。这张处方要病家加“原配蟋蟀一对”的药引子,当然,这之中医生自然要给病家讲许多令人云里雾里的东西,但有一点病家非常清楚:如果找不到这对“结发夫妻”,那就不敢保证疗效。我们姑且不说这究竟有多么荒唐,但水肿病是否能治愈,医生都会是功臣却是不争的事实。因为,在这味极神秘的药引子的遮掩下,水肿病被治愈了,病家和医生都不会去计较这对蟋蟀是“原配”还是“续弦”。如果水肿病没有被治愈,医生可以理直气壮地对病人说:没有治不好的病,辨不准的证,只有用不精的药。您的药引子不是“原配”的,不然这病怎么会越治越深沉?显然,这是在用水肿病的愈否来确定蟋蟀是否“原配”,也就是这么一味药引子,有功时可以据为己有,有过时可以推为他责。只可怜不知究里的病家,被诓得自责不已,追悔莫及。医术并不高明的巫医游医们,正是借助中医神秘主义这一缺陷,故弄玄虚,夸大其词,海侃神说,竭力使自己的“医术”披上中医神秘的外衣,把自己妆扮得既“合”学理,又很博大精深。
有位中医药大学的毕业生,年已三十,至今没有心仪。不是他执意要过单身生活,实在是迂腐过人,伤了不少佳人的心。有一次他和女友去看电影,自己买了一袋瓜子,把女友撇在一旁,独自边嗑瓜子,边进入电影情节,女友羞愤不已,当即就喊“拜拜”。
当然,这个例子也不是一定就只出现在中医院校的毕业生身上,我想说的是,拿中医院校的毕业生和西医院校的毕业生相比较,在实际动手能力上确实存在着很大差异,这不能不引起我们深深的忧虑。现在很多中医院在接收新进人员时明确表示,如果在中、西医学院校的毕业生中进行选择的话,他们一定是只要后者,理由是:中医院校毕业生的实际动手能力比西医院校的差。问题又出在哪里呢?一位刚毕业的学生说:中医学起来枯燥了,除了背还是背。学西医课就不同了,有模具,有实物,同学之间可以互相实践,理论和实践之间很容易贯通。中医的课程就不行了,理论上头头是道,实践起来一头雾水,28种脉象,讲得“明明白白”,背得头晕目眩,进入临床实习后,各位带习老师对同一位病人的脉象有不同的解释,我们不知道该相信谁的。到最后就有老师对您说:中医这玩意儿“只可意会,不能言传”。我的天!这么多课程都要告靠“意会”,再灵光的人也要被引入死胡同,不整成迂腐子那才怪呢?!
这席话一语中的。死记硬背,崇尚“经”“典”,新瓶装旧药,老祖宗那里承接下的说教和做法,很少有人敢说一个“不”字,这直接导致了中医药院校的教学方法古板,教学理论落后,教学模式陈旧。很难想象在这种教学体制下,能培养出思想活跃,思维开阔,创新力强,适应社会的有用之才来。
然而,不管中医有多丑陋,但那不是中医的本身。这有如一只漂亮的金杯,被使用的人弄得黑糊糊、脏兮兮的,但她“漂亮”的本身并不会因此消失,如果我们长久不去除脏去黑,不知道她真实身份的后来者,一定会把她当成一只瓦罐连同她的“漂亮”一齐被倒入垃圾堆。有人把中医譬喻为“蒙尘瑰宝”,这极为贴切。是谁让她蒙尘而变得丑陋不堪呢?是我们,我们这些中医人心灵的尘埃,洒落在了她漂亮的身上。只有我们先净心,断除使她变得丑陋的尘源,才能使中医这块美丽的瑰宝闪闪生辉,免遭抛弃。

(免责声明: ①未经许可,请勿转贴;②文中所举事例,不针对任何个人和机构,切勿对号入座。)

作者单位及通讯址:四川省遂宁市中医院(和平路111号)
邮政编码:629000
电子信箱:zy0525@sina.com

匿名| 2003-7-6 23:03:39

丑陋的中医

不知道耗子在写这篇文章时,是什么心情。
我看了之后都觉得沉重得让人喘不过气来,如果我是耗子,我会边写边流泪的。
爱之深恨之切,情之真言之确。
我不是中医,耗子是,中医如果真的沦亡了,我至多会感到婉惜,耗子会感到痛心。
为什么没有人理解他的一片拳拳之心呢?
至于说到观点,文章中的许多观点我相当赞同。但我对中医的了解没有这么深入,不知道是不是所有观点都对。
其中提到的一些现象,我曾亲耳听过有中医朋友讲过,也看到中医做过。
噫欤唏!!危乎危乎,杜宇声声,啼血疾呼:赶快播种!赶快播种!
都对 | 2003-7-6 23:26:55 | 显示全部楼层

丑陋的中医

但是可以作为一种动力.
pinpinheiful | 2003-7-7 12:29:14 | 显示全部楼层

丑陋的中医

好文,有点本事
amtb | 2003-8-10 14:12:07 | 显示全部楼层

丑陋的中医

杏林后学 | 2003-8-10 21:38:49 | 显示全部楼层

丑陋的中医

我想请问你是搞中医的,还是搞西医的,你这样说话实在让人难以接受
川耗子 | 2003-8-11 11:11:32 | 显示全部楼层

丑陋的中医

呵呵,我是学中医的.你该不会问鲁迅先生是中国人还是外国人,因为,他写了不少揭露国人丑陋的文章.
学海无涯 | 2003-8-11 17:34:33 | 显示全部楼层

丑陋的中医

    牛X,建议所有的中医学子都来看一下先生的文章,不过相信很多人看完了都会和中医拜拜吧!去学西医,干他个十年,有空再学个中医,不学又有什么关系,反正中医可有可无.是吧?!
郑钦安 | 2003-8-11 18:57:04 | 显示全部楼层

丑陋的中医

过隐!把庸医的丑陋不堪都就了
但是不知川耗子先生有没有看过孙思邈的一句话
世有愚者,读方三年,便谓天下无病可治;及治病三年,乃知天下无方可用。故学者必须博极医源精勤不倦,不得道听途说而言医道已了。深自误哉
川先生的抨击实在过隐,中医本来的精微之学,不是每个人都可以学的,只是因利而趋,而学又不精,于是乎就出现了如先生所说的那些个老中医,自己都没学好焉能教别人,不会教就叫学生读经典,而学生也是半知半解,怎么办?就以经为尊,这总不会错吧,既使错了,也是经典错了,又不是我的错.长此以往,就成了此成医道
医道衰败并不是经典的错,经典没叫你去死记它,它只是把这个规律告诉你,你要唯变所适,这也是为什么内经有法无方的原因,就像数学题,你知道方法了,无论给你什么数,你都能够做出来,不是吗?
群方之祖张仲景,他的医术有谁反对?但他的学医方法是  勤求古训,博采众方  
叶天士:“医可为而不可为。必天资敏悟,读万卷书,而后可借术以济世。不然,鲜有不杀人者,是以药饵为刀刃也”(沈德潜《香岩传》)。
必天资敏悟,读万卷书,而后可借术以济世.这说明中医不像西注重器械操作
中医是精微之学,不是你记几本经典,记几个古方就能学会的,那么一些个心浮气燥,粗心大意,功利心重的人学不好也就在所难免了
张锡纯不避劳苦,自奉甚俭,常念学与年俱进,终生治学不辍。虽至晚年,每为人合药饵,必躬自监制;修订著作及复信答疑不肯假手他人。又力辟医不叩门之说,每遇疑难重证,辄辗转筹思,查考书籍,一旦有定见,虽昏夜立命车亲赴病家调治。即或病在不治,亦勉尽人力,每救疗至殓服已具,不肯稍有懈怠。时人称之为一代大师,实当之无愧。
如果每个中医师都能有如此想法,那么是不是年纪越大,学术就越高呢
但是在这个物欲横流的时代,大多的人唯利是图,那不管中医还是西医,年纪大了又有什么用

从来读书不会使人变愚,只是学而不思的人才会变愚.这又能怪中医的经书吗
这些个学而不思的人本来就不该学医的,医学是性命之学,又岂容一个不知变通的人来掌握自己的生命呢
还有一点,中医并不丑陋,丑陋的只是那些个中国人的心态,只可惜他们是学中医的
还有一点我是学西医的,但是我是中国人
匿名| 2003-8-11 19:11:24

丑陋的中医

好激烈,呵呵,大家注意,对事不对人哦:)
大家的出发点都是好的:)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