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张病危通知单

[复制链接]
查看1223 | 回复9 | 2005-2-28 14:57:5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央视国际 2004年06月08日 10:14
  主持人:我不知道您有没有接到过病危通知单的经历,这样的经历我想应该是谁都不想拥有的。可是这种事又不是我们自己可以决定的,今天我就要给大家讲一个关于病危通知单的故事,如果您说病危通知单的故事不就是哪个病人的故事吗,没错,这事刚开始的时候的确是关于一个病人的,但后来就不是了。
  去年五月的一天,家住上海的陈启辉老先生突然感到不舒服,因为离上海瑞金医院非常近,所以家人直接把他送到瑞金医院的急诊室进行抢救。
  陈启辉:突然感到心里面发闷,想吐。一身都是汗。我那时候也不知道什么病。
  在到达医院的急诊室后,医生很快就诊断出陈老先生的病情,并且立即采取了相应的措施,稳定陈启辉的病情,此时的陈老先生却认为自己并没有得什么大病。
  陈启辉:我不可能有重病,我不可能说今天就回不了家,我以为看一下我就可以回家去了。
  但是,实际情况的发展却让陈启辉和他的家人无论如何也不曾想到。急诊室的医生向他发出了病危通知单。
  陈启辉:我那时候心里还想,我的病有什么严重的,一下子要开病危通知单。
  陈端:第一封病危通知发出来,我们看他的精神还是比较好的,我们想医生可能是有点危言耸听吧。
平凡一生 | 2005-2-28 14:58:59 | 显示全部楼层

三张病危通知单

    陈启辉收到第一张病危通知单的原因,是他的心脏由于血管堵塞、严重缺血而突发了心肌梗塞。
  陈静:当天晚上我就在医院里陪他,看他这个精神蛮好的,那天晚上他和我说了好多好多的话,精神非常的好,一点也不像生病的人,医生后来跟我说,你不要跟他谈话,他很危险,你不要看他精神蛮好的,他可能随时随地要走的。
  陈启辉的病情通过药物治疗暂时得到了控制,但是因为病因还存在着,所以他仍然处在危险中,心脏内科的医生们决定给他的心脏做一次全面的造影检查,看看究竟是哪里的血管堵住了,并在造影结果出来以后,在他堵塞的血管中放上支架,彻底解决他心脏的供血问题。
  主持人:为什么要为陈启辉堵塞的血管放支架呢,我们来看一看这个人体心脏的示意图,这么多血管在心脏里来来往往,这其中给心脏供血的血管如果堵塞了,就会发生心肌梗塞。医生之所以会给陈启辉发病危通知单,就是因为他心肌梗塞的很厉害了,随时随地都可能猝死。医生们为了防止陈启辉猝死,就为他的心脏血管造影,想找到堵塞的血管,然后用放支架的办法治疗他,那么这个支架疗法是怎么回事呢,我们来看看这个动画,这是一个为堵塞的血管放置支架,让血管畅通的动画演示。这当然不是陈启辉的被堵塞血管的情况了,这只是让大家直观的了解什么是放支架。
  这是一个治疗血管梗塞很先进的手段,这本来让陈启辉的家人看到了希望,可是,就在造影图像出来后,陈老先生一家人的希望却破灭了。
  陈静:片子一拍好,人就马上送出来,不装了。
  心脏血管的造影一出来,医生们就取消了为陈启辉安放支架的治疗方案,紧接着,陈家人遭到了更大的打击。
  陈静:过了一会儿,医生叫我和哥哥出去,要我们在病危通知单上签字,我说怎么搞的,刚刚好一点了,怎么又要病危了。
平凡一生 | 2005-2-28 15:00:02 | 显示全部楼层

三张病危通知单

  在心脏造影结束后,陈启辉接到了第二张病危通知单,这是刚刚还满怀希望的陈家人无论如何也想不到的。实际上,医生们取消安放支架的原因是,他们从影像上发现陈启辉心血管堵塞的部位非同寻常。
  主持人:在人的心脏上,这个部分叫左主干,这个血管被医生们称做是树根部分,因为这里是供应心脏活动的血液总汇的地方,把这里一堵,心脏就没血了。医生为陈启辉做了造影,发现他现在就是这里堵塞了,而且还非常严重,所以他才会发生心肌梗塞。医生们就是因为这个情况,取消了给他安放支架的计划,因为如果在这里装支架,一旦发生什么意外,心脏立刻就没有血了,没血就停止跳动了,至于病人会怎么样,就不用说了,所以,医生一看到这样的情况,马上就取消了安放支架的方案。
  医生取消了治疗方案,陈启辉和家人心急如焚,这以后该怎么办呢,难道就不治了吗?
  陈静:医生说你放心,除了装支架,还有其它的办法,我们也不知道还有什么办法,我们想装支架是惟一的办法,还有什么办法?
  还能有什么办法呢!心脏内科的医生们找到了瑞金医院心脏外科副主任,孔烨,想用手术的方法治疗陈启辉。孔烨在看到陈启辉的心脏造影后,和其他心脏外科医生进行了会诊,他们一致认为,要想挽救陈启辉的生命,彻底解除他猝死的危险,就必须为他进行心脏搭桥的手术。
  孔烨:我经常给病人打比方,是这样说,你心脏上的血管堵塞了,就好比是你家的自来水管阻塞了,打开笼头没水,就像心脏要工作没血一样,那么我们做手术就像给你家重新接一根管子,接在笼头上一样,让它重新有水,就像让心脏重新有血供。
  当心脏外科小组通过会诊确定心脏搭桥手术可以挽救陈启辉后,一个特殊的因素却让孔烨进行手术的步伐迟疑了。
  孔烨:如果是我平时看到这样一个病人请我们去会诊的话,我们看起来肯定,百分之百你手术,但是这个病人有个很特殊的情况。
  这个特殊的情况就是陈启辉今年已经八十五岁了,在此之前,在全国范围内,也从没有给如此高龄的病人进行心脏搭桥的先例。
  孔烨:那么做手术我也和家属讲得非常坦白,这样高年龄的病人做手术我们没有做过,确实没有做过。
  孔烨的担心不是没有道理的,年龄超过七十岁,手术的风险就要增加百分之五十,而像陈启辉这样八十五岁的老人如果要手术的话,风险会增加多少,连确切的数字资料都没有。
  陈端:我姐姐最先跟我说的,她说有一种方法就是可以搭桥,可以解决这个问题,那我就说了,这个搭桥的手术怎么样,当时说这个手术不是很大吧,可能就是划一个口子,把里面的血管接一下。
  陈启辉的家人显然把心脏搭桥手术想的过于简单了,实际上,还有什么比对心脏进行手术更具风险性了呢,心脏搭桥要切开病人的胸部,并且锯断胸骨,让心脏暴露出来,再进行手术,这样大的一个手术,陈启辉承受得了吗。
  孔烨:如果一个八十五岁的人他连走路都走不动了,已经是状况很差了,你再给他做这样一个手术的话,可能他从此以后躺在床上再也起不来了。
  在知道了手术的风险性后,就连陈启辉的家人都不相信会有医生肯来做这个手术了。
  陈静:年纪这么大,怎么会开刀呢,搭桥,这个不可能,八十几岁了,哪个医生肯担这个风险替他搭桥。
平凡一生 | 2005-2-28 15:00:39 | 显示全部楼层

三张病危通知单

  做手术,风险太大,如果不进行手术呢?
  陈静:你如果不开刀的话,躺在医院里也没用,他要发病就发病,要走就走的,随时有生命危险。
  为了不会随时有可能失去亲人,陈启辉的子女和老伴写了请求手术的申请书,全家人一起签下了名字,随着这份申请书的出现,孔烨肩上的压力一下子增加了。做还是不做,留给孔烨抉择的时间都不多了。
主持人:不知道为什么这会我想起来一句家喻户晓的名言,就是那句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个值得考虑的问题。有时人最难受的就是面临选择的时候,对孔烨来说,救人性命是医生的天职,可手术风险这么大,一旦失败,咱们说一世英明毁于一旦是夸张了点,但那份责任有多沉,大家应该都能体会到,那么,孔烨医生是做还是不做呢。
  孔烨没有急于下决定,他让陈老先生先做了一个全面的身体检查,看看陈启辉的身体能否经受得起手术的冲击。
  孔烨:我们检查下来,发现他虽然是身体八十五岁,已经有老化的表现,但总体来看,他肾脏的功能,有点轻度不正常,但基本上还可以。
  这次检查不仅让孔烨对陈启辉的身体素质产生了信心,而且,对于他八十五岁的年龄也有了新的评价。
  孔烨:有的人七十岁了,但实际上他的状态就像只有六十岁,有的人六十岁了,但他实际上的状态就像已经七十岁了,像这个老先生,我们感觉,就是我看到他的时候,他八十五岁,但是我感觉到他生命不像是走到尽头的那种感觉,我老觉得他还可以再活很多年。
  孔烨决定为陈启辉进行手术,如果说陈启辉的家属为了挽救亲人,要赌一下的话,孔烨是不是也在赌手术的成功率呢?
  孔烨:我不愿意把我做手术说成是赌博,因为赌博赢的概率是很低的,你赢的是百分之五十一,输的是四十九,你就开始赌了,但是做手术不是这样的,我认为我赢,当然我不能说赢,就是我认为手术成功的概率一般都是很高,都是在百分之九十五或者九十七这种概率,我去做手术,因为这个也很能理解,怎么说呢,人命关天,你不能说我这个手术成功率百分之五十一,我就去做了。
  孔烨没有再拖延时间,他很快就安排了为陈启辉进行心脏搭桥的手术。
平凡一生 | 2005-2-28 15:01:23 | 显示全部楼层

三张病危通知单

  有人说外科医生洗手的动作很漂亮,这种动作熟练的几乎成了一种习惯,实际上,这样的消毒过程是对手术安全的一种保障。
  陈启辉:我下了病床,上了车子,推到手术室,我看到我家里人,我们还举起手,胜利,我希望我开刀能胜利。我们送他进去,我说爸爸要坚强,要坚持,挺住,你肯定会胜利的,他进去的时候还满清醒的。
  经过精心的准备后,孔烨要为八十五岁的陈启辉进行心脏搭桥手术了。
平凡一生 | 2005-2-28 15:01:54 | 显示全部楼层

三张病危通知单

  主持人:孔医生说过,手术不是赌博,不能我觉得会成功我就去做了,那么就目前来说,孔烨的把握有哪些呢,首先检查陈启辉的身体,发现他的身体素质可以承受这么大的手术,然后孔烨对陈启辉有一种他可以活下去的感觉,当然,医生是需要对病人有一些感觉的东西的,但是,这些条件足以保证手术成功吗,孔烨还掌握了什么关键因素,让他有充分的自信呢。
  孔烨:一个八十五岁的病人,如果是在十年前,内科检查出来他要做手术了,转到外科继续治疗的话,我想如果是在九三年、九四年的时候,我相信当时没有医生会给他开刀的。
  为什么十年前不会有人为陈启辉做心脏搭桥呢,这要从心脏搭桥手术的精细度说起了,手术要求对心脏上直径一毫米到三毫米血管进行重新缝合。
  孔烨:你要把这么细的两根血管缝起来,这个缝合的过程应该说比绣花还要细,因为我们用的针和线比真正绣花用的针线都要小,所以是一个很精细、很精细的手术操作。
  这样的操作已经很困难了,但更加困难的是,心脏是跳动的,要在跳动的心脏上缝合血管,几乎是做不到的。
平凡一生 | 2005-2-28 15:02:31 | 显示全部楼层

三张病危通知单

  孔烨:以前的方法为了完成这样一个精细地操作,它必须让心脏停下来,要让心脏停下来,就必须把心脏的血流阻断,让心脏没有血,然后让它停下来。
  老式的方法要让心脏停止跳动,然后用体外循环的机器代替人的心肺呼吸,这样来保证手术进行的同时,人体功能还能正常进行。但是,这种让心脏停止跳动的方法对人体有很大的伤害。
  孔烨:你让它停下来不要紧,没有血,但是心脏就处在一个缺血的状态里面,当然你可以用很多方法使它在缺血的过程中尽量减少它的损伤,但是不管怎么说,缺血就是有损伤的。
  如果还在使用这种方法,孔烨是不会冒险为陈启辉做手术的,因为陈启辉的身体素质再好,也经受不起心脏停跳这样的打击。使用老式方法,有百分之七十到七十五的病人都会产生严重的并发症。
  孔烨:心脏外科医生就在想,既然我的心脏外科手术百分之七十和七十五的并发症都和这种技术有关,那么如果我避免使用这一门技术,避免使用体外循环就能直接做心脏搭桥手术,那我势必就把百分之七十和七十五的并发症给避免了。
  直接在跳动的心脏上缝合血管,这就是孔烨敢为八十五岁的陈启辉做手术的信心来源,如果不是掌握着这样先进的技术,仅仅依靠医生的感觉,孔烨是决不会轻易为陈启辉做手术的。那么,这是怎样的一种技术呢。
  主持人:我们可以看到这种新技术原理的一个示意图,其实很容易理解,他就是把一个夹子一样的东西,平按在需要动手术的部位,这条血管就是需要手术的,这样,心脏还在跳动工作,但是这个血管的这个区域,它的跳动就要小的多了,手术起来,也就便于操作了。不过,即使有了这样新技术,心脏搭桥手术仍旧是一个高难度的手术,对医生的要求还是非常高。
  手术进行的很顺利,医生从陈启辉的腿上取下两段静脉,作为桥血管,取代他堵塞的血管。
平凡一生 | 2005-2-28 15:03:25 | 显示全部楼层

三张病危通知单

  孔烨:像他这样年纪的病人做搭桥手术,首先考虑的是从他两侧的下肢,不管是小腿还是大腿,从那里取静脉下来,用这个血管做桥血管,来做心脏搭桥。
  孔烨就要为陈启辉的心脏上搭上第一根桥了,这第一根桥极为关键。
  孔烨:对于这种很严重的心脏缺血的病人,做这种心脏不停跳的搭桥手术,第一根桥风险最大,也最关键,一旦把第一根桥搭通了,心脏的血流就可以马上改善很多,手术风险从很高一下子就降到很低了。
  手术的过程很顺利,孔烨一共为陈启辉的心脏搭了两根桥,手术完成后,陈启辉被送进了无菌的重症监护室,但是陈启辉并没有像大家希望的那样好转起来,相反,他的情况不容乐观。
  孔烨:我们当时把桥给他接好之后,他的心功能还是处在一种很差的状态里面。
  手术之后,陈启辉的心脏还不能自己正常工作,为了维持他心脏的功能,孔烨使用了多种应对的药物。
  孔烨:但是还不够,发现他心脏的功能还是不够,还是很差,在这种前提下,我们又给他装了一个辅助的泵。
  在为陈启辉的心脏安装了一个帮助它跳动的机械泵后,陈启辉的心脏功能才勉强达到一个可以接受的状态,但在随后的时间里,由于血压太低,他的心脏出现了衰竭的迹象。
  孔烨:你手术做完了,他心功能还有一个恢复的过程,有时候,你手术做完了,给他本身带来的好处不足以抵挡手术的创伤对他心功能打击的话,有时候病人在手术后可能会死于心功能衰竭。
  陈启辉的情况在手术后数小时仍没有好转,此时孔烨一方面全力抢救着陈启辉,一方面却不得不向他的家属发出了病危通知单,尽管这是医生们都不愿做的事情。
  孔烨:但是你面对现实,他确实是这么严重的一个心功能的衰竭,这种情况,所以我们还是不得已,还是得给家属发这个病危通知,告诉他们这个情况是非常危重的,非常危险的情况。
  在接到第三份病危通知单后,陈启辉的家人后悔不已。
平凡一生 | 2005-2-28 15:04:02 | 显示全部楼层

三张病危通知单


  陈静:当时我们后悔的要命,我们说蛮好不要开,蛮好不要开,如果不开的话,他还能够活。不做手术他活一天是一天,可能可以活一个月,可能可以活两个月。虽然说心理有思想准备,但是真的发生这个事实了,也就没法接受,思想准备还是有的,因为不开就是等死,开了还有希望。
  孔烨那天一直在守在重症监护室里,直到深夜。他让陈启辉的家人先回去,如果有消息,他会及时用电话通知的。那晚,陈启辉的家人对着电话,紧张的过了一夜。
  陈静:听到电话铃声我就怕,这天晚上电话特别多,都是我们的亲戚都打电话来问怎么样了。一来个电话,我们就紧张的要死,孔医生来电话通知我们不行了,不是,松口气。
  这一夜,陈启辉的家里没有接到过孔烨打来的电话。
  陈静:后来我哥哥和我妹妹到医院里去,他们说去看爸爸,我不敢去。
  陈启辉的大女儿不敢去医院,她不知道重症病房里发生了什么。
  陈端:第二天早上我就和哥哥到医院去了,到了医院以后,里面的护工出来说好了。
  这个结果让陈启辉的家人几乎不敢相信。
  陈端:当时我们还不是很相信,我们没有碰上医生,因为孔医生当时在里面查病房,后来到十一点的时候孔医生出来了,他说现在基本上有救了,昨天还不敢跟你们说这个问题,现在跟你们说肯定是有救了。
  五天以后,八十五岁的陈启辉在手术后,第一次被推出重症监护室,见到了自己的家人。
  陈启辉:就让我坐在手推车里推出去,那推出去之后我看见我的家人,多开心,他们看见我也开心。
  如今陈启辉做完心脏搭桥手术后,健康状态一直非常好,再过几天,就是他手术一周年了。
  孔烨:并不是说医生没有失误,病人就一定可以活下来,如果你在整个治病的过程中,没有任何失误的地方,或者是做得不够好的地方,病人最后是死亡还是活下来,实际上不应该有什么后悔的地方。
  主持人:其实刚才我看到第三张病危通知书的时候,就在想,如果当时陈启辉老人这个手术没有成功,那么孔烨会不会对自己当初做这个手术感到后悔,认为自己不应该冒这个险呢。不过,片子结尾时孔烨医生的那段话我想已经很好的回答了我这个疑问。其实,医学的进步从一开始就是建立在不断失败的基础上,不可能每一次对极限的挑战或者是对医学禁区的探索都是成功的。如果结果是成功的,那么当然好,皆大欢喜;如果失败了,只要在整个过程中你尽了最大的努力,那么,的确也就没有什么好后悔的。
     
   (编辑:戴昕来源:CCTV.com )
沐天翔 | 2005-2-28 16:35:20 | 显示全部楼层

三张病危通知单

谁来给中医这样一个不断失败的基础???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