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开启辅助访问
切换到窄版
登录
注册
首页
Portal
养生
中医
疾病
方药
针灸
古籍
论坛
BBS
公告
搜索
搜索
中医基础
中医诊断
临床经验
理论探讨
中医文化
新闻动态
内科
外科
妇科
儿科
传染病
肿瘤
医案
中药
方剂
经典类
方剂类
各家类
五官类
四诊类
针灸类
外科类
妇儿类
医案类
养生类
现代类
本版
帖子
用户
大医精诚网
»
论坛
›
中医论坛
›
医理探源
›
[转帖]影响中医发展的重大问题
返回列表
发新帖
[转帖]影响中医发展的重大问题
[复制链接]
1039
|
2
|
2005-5-20 01:34:02
|
显示全部楼层
|
阅读模式
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和文化、科学传播方式的现代化,文化、科学多元共存,共同繁荣的观念、格局,正在世界形成。随着人类疾病谱的变化和化学合成药物毒副作用的扩大,西医在困境中正把希望投向中医。然而在中国,用西医观念和方法对中医进行改造、解释式的“科学研究”,正占领着中医“发展的潮流”。这的确令人尴尬。细究其咎,其中主要有两个问题:
一、关于冲破“凡是”禁锢,走出“悖论”困扰问题
以1958年10月11日毛泽东同志对卫生部党组“关于西医离职学习中医班总结报告”的批示(以下简称“10·11批示”)和当时《人民日报》为此发表的社论为代表,形成了困扰中医发展长达40年之久的一个悖论。随着时间的推移,科学和历史越来越清楚地表明,边个悖论已经到了非破除不可的时候了。(详见《因扰中医长达40年的悖论》一文)
任何文化与科学的发展,都是“内在于自身传统的历史性演进”,中医的发展必然也是这样。而“10·11批示”既承认中医是科学的,又将中医自身的发展与完善寄托在西医学术身上,这就是困扰中医发展长达40年之久的自相矛盾的悖论的核心。
第二,本世纪20年代以后,主张“中医科学化”的人,多是从分析——还原性科学的观念与标准出发,错误地认为中医“有经验而无理论,有技术而无科学”。毛泽东与同时代的许多人同样囿于历史的局限性,未能从综合——系统的科学观念与标准出发,来认识中医的科学性,这是酿成悖论性认识的根源。这种认识在今天看来,,显然是对中医学原理不理解的表现,或者是用某一种科学观念与标准对另一种科学的误解。
第三,这个悖论是当时政治、历史环境中的特殊产物:首先把学术界一部分人的观点,借以特殊的方式变为领袖思想;然后在毛泽东个人权威与“左”的路线庇护下,再以行政命令的方式强加给中医界。这是极不正常的。而且,当时还强调这是“一项严重的政治任务”,必须“遵照办理”,“不可等闲视之”。因此,“不需要讨论,没有人怀疑,用不着理解,更不敢反对”。今天看来,这显然是中医近代发展史上学术问题政治化的又一个典型。
第四,“10·11批示”与我国其他领导人对中医工作的批示不同,具有绝对的权威性一一它不代表党和国家正式出台的方针、政策,但贯彻执行甚至超过了建国以来所有关于中医的方针、政策、法规、条例的指令性;批示下发后,全国上下迅速通过组织手段和人事措施,铸成了40年来中医学术发展和医疗、教学、科研、管理的基本思路与基本格局,并从当时的管理体制上固定了下来。直到今天,我们仍然被禁锢在这一思路、格局和体制之中。
第五,悖论的格局,必然产生悖论的危害。它不仅严重困扰着中医医疗、教学、科研、管理的健康发展,而且增加了中医界内部的思想矛盾,严重影响中西医工作者之间的团结与合作。比如,中西医结合本来是立足于整个中医与西医之上,进行统筹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医疗卫生大业,但是在悖论的格局中只把它作为中医管理职能中的一个部分。在这种管理格局中,中医与西医之间的相互团结、真诚合作,为提高临床疗效的有机配合,在很大程度上被扭曲为“中医只有与西医结合,才能得到发展”。几十年来,中医界“继承靠中医,发扬靠西医”的论调,“中西医结合是发展中医的唯一道路”的错误观点,都是这一悖论的延伸。40年里,这一悖论造成的中医学术上的损失和人、财、物方面的浪费,是沉痛的、难以计算的。
第六,“悖论”和“凡是”论是一对孪生兄弟。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宪法中“发展现代医药和我国传统医药”的规定,中央书记处关于“要把中医和西医摆在同等重要的地位”,“中医不能丢”的指示,国务院关于成立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的决定和“中西医并重”的卫生工作方针等等,都是对悖论的拨乱反正。80年代以后,中医界曾经有过几次影响较大的学术讨论和理论研究。应该说,对于中医到底按照内在的科学规律走自身发展的道路,还是走“中医西医化”的道路这一问题,在理论与科学上早已明确无疑了。但是在中医界,“凡是”论观点至今没有认真清理,因此,科学的认识就难以在正确的方针、政策指导下,迅速变为现实。而且,直到1998年,仍然在人民大会堂召开纪念“10·11批示”40周年大会。这岂不是说,凡是毛泽东讲的,即使被科学证明是不对的东西,在改革开放的年代里,仍然要继续“高举”、“遵照办理”吗?这到底把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发展中医的一系列正确的方针、政策置于何处呢?这种观念不改变,中医能够按照自身的科学规律发展吗?
可见,要使中医走出悖论的困扰,首先要冲破“凡是”论的禁锢.中医界只有进一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尊重科学、崇尚真理,才能在宪法的有关规定与“中西医并重”的方针指引下,团结一致,振兴中医。否则,唱新调,走老路,中医将难以迈出改革开放的大步伐。
二、关于深刻理解“中西医并重”的战略方针,走出“西化”误区问题
按照“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学术是事业发展的基础,所以,90年代制定的“中西医并重”卫生工作方针,其根本是中医与西医两个医学理论体系应当并重。不可重西轻中,更不可以西代中。从科学与技术的关系而言,科学是技术的理论依据,技术是科学的实践应用,所以,讲“中西医并重”,核心是中医与西医各自的科学、理论部分必须并重,既不能以技术代替科学,更不能在科学、理论上以西非中。因此在东西方文化与科学多元共存的今天,科学地理解“中西医并重”的战略方针,同样也是一个政治问题。
当前,中医医疗、教学、科研、管理上的突出难题是两个“西化”,即学术与管理上的“中医西医化”。这两个西化是上述悖论困扰的结果,至今仍是中医面临的首要难题。用西医生理、病理的观念与方法解释中医的藏象经络、病因病机,用西药药理、药物化学的观念与方法代替中药、方剂理论,几乎占据了中医科研课题的主导地位。而为管理提供科学依据的中医科学学、软科学研究却仍然一直未能受到应有的重视。在一些人的头脑里,“中医西医化”就是“中医现代化”;有的部门甚至“寺院当教堂,神父管和尚”。
中医与西医是两个不同的医学理论体系,从两者的观念、方法到概念、范畴,各不相同,不可通约。因此,中医的医疗、教学、科研、管理必须符合中医的理论与临床特点。人们常说:有为才能有位。处于世纪之交的中医,绝非无可作为,关键是“如何为”的问题。若以西代中,则中医错位。如此而为,则为必无为,为更无位。从这个角度看,当前,中医必须彻底摆脱从属于西医的地位,并牢牢站稳自己的科学位置,有位才会有大作为。因此,全面贯彻“中西医并重”的战略方针,首先要彻底走出“西化”的误区.
面对ZI世纪,必须使全国上下清楚地认识到:中医正处于一个千载难逢的全面振兴的前夜,这是人类科学发展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性惠顾,必须抓住机遇,不可彷徨、蹉跎。
其一:20世纪里,在西医飞速发展的同时,越来越暴露出西医无法克服的自身观念、理论的局限性;西药化学合成药物的毒副作用以及2/3以上的内科疾病缺少特异性治疗的现实,迫使西医不得不“回归自然”,希望从传统医学中求得互补与自救。而在世界的传统医学领域,形成相对完整理论体系者,唯独只有中医。其它各国的传统医学,在理论上尚处于粗浅的萌芽水平,实际上只是经验性的传统治疗方法与技术而已。当今,西医向传统医学求得互补,其视野已经集中在中医上了,所以“中西医并重”很可能发展为21世纪人类医学的大趋势,从这个意义上讲,“中医药要堂堂正正地走向世界”,就是要把国外没有的地地道道、原原本本的中医,传播到世界各国去。尽管在这个过程中需要有计划、分步骤进行,但决不是把中医西化以后再送到国外去。
其二:中国是中医的故乡,也是世界上唯一的中药材生产大国。在满足国内需求的同时,并逐步走向世界,那么中医就很可能发展为我国最大的知识经济产业。比如,全世界每年用在医疗卫生上的总投入大约2. 5万亿美元,我们12亿人口的大国仅占其中的1.6%左右。如果中医在不断振兴的同时逐步走向世界,那么,我们在医学传播、药品输出、医疗服务等方面精心组织、科学管理,从全世界医疗卫生总投入中取得10%的份额,并非天方夜谭。果能如此,每年将会拿回2,500亿美元的外汇。到那时,中医就自然成为我国独有的、可持续开发利用的、巨大的经济增长点,并造福于全人类。对于中医来说,这就是我们的大政治。所以,中医不但不能“西化”、“不能丢”,而且必须振兴和发展。(详见《关于中医生存与发展的战略思考》一文——《中国科技导报》,1999年第7期)
崔月犁老部长在他主编的《中医沉思录》序言中强调说:“如果形形色色削弱中医的做法不改变,或在漂亮的口号下使中医很快地西医化,那就重复了日本在明治维新以后消灭中医的悲剧。”这句话是对我们的清醒剂和警示钟。现在,在我们的面前明显地摆着两条路:不去勇敢地担当振兴中医的历史使命,那就只好去做历史的罪人。上述两个问题是摆在中医前进道路上的两大难题,避不开,绕不过,只有以科学的态度真诚地面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提升卡
置顶卡
沉默卡
喧嚣卡
变色卡
显身卡
学艺
|
2005-5-20 09:53:10
|
显示全部楼层
[转帖]影响中医发展的重大问题
记得早在五十六年代,书画大师潘天寿老先生说过,搞中国画的,应该与西洋画拉开距离,不要把素描、写生等方式强加在国画学生的身上,要保持国画的纯粹性。如今,反省“中西医结合”,还中医一个纯粹和生存,大有异曲同工之妙。
中医必需自尊、自爱、自强,否则,中医永无希望。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显身卡
yongkang3214
|
2014-5-2 12:04:18
|
显示全部楼层
路过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显身卡
返回列表
发新帖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发表回复
回帖并转播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会联想的风
回复楼主
返回列表
中医沙龙
尊生保健
走进中医
医理探源
临床经验
中药方剂
四大经典
美容之声
声乐治疗
房中探玄
针道天下
中西结合
古今医案
中医资源
医学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