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开启辅助访问
切换到窄版
登录
注册
首页
Portal
养生
中医
疾病
方药
针灸
古籍
论坛
BBS
公告
搜索
搜索
中医基础
中医诊断
临床经验
理论探讨
中医文化
新闻动态
内科
外科
妇科
儿科
传染病
肿瘤
医案
中药
方剂
经典类
方剂类
各家类
五官类
四诊类
针灸类
外科类
妇儿类
医案类
养生类
现代类
本版
帖子
用户
大医精诚网
»
论坛
›
中医论坛
›
医理探源
›
禪宗牧牛圖頌與仙道進程抉要
返回列表
发新帖
禪宗牧牛圖頌與仙道進程抉要
[复制链接]
916
|
1
|
2004-2-28 11:16:40
|
显示全部楼层
|
阅读模式
◎單元目錄 ◎回首頁
禪宗牧牛圖頌與仙道進程抉要
博士候選員 李昌駿 注釋
禪宗牧牛圖以前曾經讀過白話本與英文本,但是從沒把他跟仙道想成一起,似乎這牧牛圖頌,在美國日本受歡迎的程度,遠大於中國,否則怎麼很少聽國內的禪門大德提過。前年閱讀黃易先生的武俠小說「破碎虛空」,主角學仙的進程用了相當多的禪宗的的牧牛圖頌,但書中對主角的進程,大多只言心性上的轉變與頓悟,不言調息練氣,用仙學的話,叫做「言汞不言鉛」,想來作者也僅是魏晉玄學的名士騷客,善演繹玄理而已。
但這學期上了吳怡老師的課,首次將牧牛圖頌的原文仔細看過,此時發覺此圖頌簡直就是仙道進程的翻版,換了不同的象徵,禪宗有禪詩,仙家則有丹詩,禪詩的奧妙在指外之月,仙家的丹詩則隱喻性高,在可言與不可言之間。仙學不講當下頓悟,諸法皆空,立地成「仙」,卻是下學上達理為一貫,雖是循序漸進,但卻也是一超直入。禪宗雖言頓悟成佛,一悟盡透,但也非頓悟前後全不努力,否則慧能何必磨米九個月,頓悟之後,還要跑去獵人隊苦修十九年,教人時,卻又從念「總淨心念般若波羅密多」開始。禪宗之妙,在於師徒心心相映,仙學之妙,則在於師徒陽氣浸潤。兩者之妙,皆超出語言文字與功夫之外。
禪學之妙在於禪機,禪機有理路,而投機無門,得機在心心相映,此為見諸法皆空,心無掛礙,(心無掛礙方能兩見真心)而仙學之妙,在於玄關,玄關為溝通陰陽兩地的唯一途徑,此玄關不在身內,不在身外,不在非內非外,在內外交感,天人合發,神氣充足,自然發生,(似男女的愛情,豈能強求)非是有意可以求得。空與自然、理趣不同,而似可會通。仙學與禪宗,可會通乎?陳攖寧編丹詩24首,第一首即取張拙證道詩,為「光明寂照遍河沙,凡聖原來共一家,一念不生全體現,六根才動被雲遮」(前四句為仙禪兩家通用,為陳攖寧所取)「解除煩惱重增病,趨向真如亦是邪,隨順世緣無掛礙、涅槃生死等空花」(後四句為禪家解數)第24句「打破虛空消億劫、既登彼岸捨舟楫、閱盡丹經千萬卷,末後一句無人說」並設一故事,有來者問陳夫子,末後一句無人說,是不能說,還是不肯說?陳夫子對曰,是不肯說,非不能說,怕學者聞之驚駭,失去對仙學的信心耳。來者曰,先生之學,素以徹底見稱,何妨相告,夫子曰,請勿驚駭,有幾分信心?來者對曰,絕不驚駭,有十二分信心。陳夫子曰「可以,既登彼岸捨舟楫,再入輪迴作眾生」,來者默然良久,含笑而退,此亦如禪宗公案也。
《牧牛圖頌》
1. 未牧
「猙獰頭角恣咆哮,奔走溪山路轉遙,一片黑雲橫谷口,誰知步步犯佳苗」
在牧牛圖中,將牛比喻成我們的心,此心還沒修練之前,發狂發顛,見到可欲可愛,即前去追求,不顧自家身命,故要用種種辦法,加以馴服,然此像仙家解數,不似禪宗(特別是頓悟)之解數。
此第一句,如老子所說,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位令人口爽、馳騁田野,令人心發狂,所以廣成子要黃帝,無視無聽、必靜必清(莊子)。
若是禪宗解數,既以牛(心)為主體,就不會說此牛(心)野性難馴,否則豈不一劍將牛殺了豈非痛快,此非無風起浪乎?但若是北宗解數,時時勤拂拭,莫使惹塵埃」,為何還有「忘」字,此忘字為莊子的路數,如能比照仙家的心齋坐忘解,從心息相依(聽息),到隨息,到神氣兩忘,便能明白兩者軌跡實出一轍!
2. 初調
我有芒繩募鼻穿,一迴奔競痛加鞭,從來劣性難調制,由得山童盡力遷
初習打坐的人特別明白這點,人的心不斷向外奔馳情況下,忽然要他停下來乖乖坐著很困難,特別是觀察小孩子上課,小孩子往往坐不住,要他坐下來,必定很痛苦。
牛野性難馴,如果要他乖乖聽話,騎在牛背上喝令牠往東往西都沒有用,反而還會被摔死,此處最妙的是「芒繩幕鼻穿」,用一條繩子穿住牛鼻子,使其往東就往東,使其往西就往西,這條繩子,在仙家就是息,初下手時,將心放在息上,但是心外馳已久,難依於息,因此常常要先配合刻意屬息的功夫,或是放棄自然無為式的心息相依,改由控制式用力的吐納,所以「由得山童盡力牽」
3.受制
漸調漸伏息奔馳,渡水穿雲步步隨。手把芒繩無少緩,牧童終日自忘疲
在刻意數息後,心已逐漸減少遊思妄想,慢慢會的跟著息一出一入,雖有妄想,但是還是立刻回到息上。故曰「渡水穿雲步步隨」。但是心還是要感覺著息,聽著息依著息不放,否則很快又會想東想西,神遊各處,這功夫剛開始很累,但是做久了之後,漸漸習慣,也就不覺得累。曹文逸靈源大道歌「他日功滿自逍遙,初日煉烹實勤苦,勤苦之中又不勤,閒閒只要養元神,奈何心使閒不得,到此縱擒全在人」即此境。
4.迴首
「日久功深始轉頭,癲狂心力漸調柔,山童未肯全相許,猶把芒繩且繫留」
在經過數息,聽息的階段後,心已經不再像以前一樣野性難馴,而與息混合在一起,但是此時還是不肯進入第二階段「聽之以氣」,因為心與息還沒有完全混合,丹經把心比做女,息比做男,此時兩人在一起,但還在似有意似無意的狀態,要他們不分開,還是得「把芒繩且繫留」
5.馴服
「綠楊陰下古溪邊,放去收來得自然,日暮碧雲芳草地,牧童歸去不需牽」
此時已經進入真正「心息相依」狀態,若是死死用心守住息,則嫌太過執著,心與息已經不分裂混容在一起,因此使用「聽之以氣」的功夫,從有知覺狀態進入無知覺的狀態,因為心與息已經相戀相依,所以人不必再刻意聽息與數息。
6.無礙
「露地安眠意自如,不勞鞭策永無拘。山童穩坐青松下,一曲昇平樂有餘。」
此時應以進入神氣合一的階段,不能稱做「心息相依」,因為意識已經漸漸模糊,只剩下一點知覺,呼吸也幾乎感覺不到,但是卻不是佛家的空寂,而是意識與呼吸都化作兩種不同的能量,一者為神,一者為氣,神入氣中,氣包神外,從聽息到隨息,感受到造化的微妙。百字碑云「坐聽無弦曲,明通造化機」,,聽無弦曲,聽息也,「山童穩坐青松下,一曲昇平樂有餘」從此出乎?
比照朱子(熹)調息箴
鼻端有白,我其觀之;隨時隨處,容與猗移(容與,閒暇舒適之義。猗音依,猗移,隨順之義)。靜極而噓,如春沼魚;動極而翕,如百蟲蟄。氤氳闔闢,其妙無窮。誰其尸之("尸"字作"主"字解),不宰之功。
此時已得不宰之功,自然不勞鞭策永無拘了。
7.任運
柳岸春波夕照中,淡煙方草綠茸茸,飢食渴飲隨時過,石上山童睡正濃
這裡妙處正是睡字,又與仙學的進程符合,從有知覺進入沒有知覺,神與氣交互團結一出一入,功夫正是任運二字,任其運動,不加以任何干涉,任其「自然蒸發,自然收斂,自然停止」(倘若一物也沒有,任運個什麼)
在此時,已經進入心止於符、聽止於耳的狀態,進入無知無覺的狀態,也就是睡著了,而一般普通人的睡眠,常常有夢境,意識還在造作,此種睡眠,沒有夢境,意識整個徹底休息,故曰「睡正濃」
8.相忘
「白牛常在白雲中,人自無心牛亦同,月透白雲雲影白,白雲明月任西東」
此時應當稱做「神氣兩忘」,呼吸、精神都徹底的忘掉,忘記所操持的功法,莊子說「魚相忘乎江湖,人相忘乎道術」,倘若不能忘掉,那麼道便隱於小成了,筆者修練丹道數年,不能突破,後來一直在研究,功法上到底出了什麼問題,是我悟性不夠,還是老師不肯透露,不知為何就是老是感覺到自己的存在,後來重讀莊子,讀到此「忘」字,亡心也,心都可以沒有,何況道術呢,再想起「忘精神而超生」之句、寵辱皆忘,方才若有所悟。
9.獨照
牛兒無處牧童閒,一片孤雲碧嶂間。拍手高歌明月下,歸來猶有一重關
在進入睡鄉後,忽然一覺而醒,此時稱做「玄關竅開」,稱做此時的意識稱做「真意」,呼吸稱做「真息」,根據「心法相映 丹道心悟卅年」所述此境為「恍惚杳冥間,先天一氣乍然自虛無中如電光飛奔、閃爍,遽然飄來,又像來自虛空中的一朵清香白蓮,踏著漫妙的舞姿,輕盈婀娜,一時空山靈雨,鳥語花香,一靈不滅,一靈獨存,間或天宇明光,冥合天地,其大無外,其小無內,充塞二重時空」
因此此圖採用「獨照」,一靈獨存也。
(很抱歉本人功夫還未到此,但我想皆下去的功夫應該是如此,人在路上,雖未到達目的地,但前面景物,清晰可見,于臆測,這位十牛圖作者,也是如此)
仙道的功夫做到這裡,大致上已經上路,一直下去,遲早達到目標,歸來猶有一重關,跟「莫後一句無人說」意境頗類似,雖然功成圓滿,可惜仍非究竟,因為無論佛、菩薩、神仙、神通廣大(如果有的話),都是人做的,只要是人,便對紅塵有情,只此「情」字,都是聖賢仙佛都要面對的「一重關」。
據說,牧牛圖本來只有八幅,後來增加到九幅,後來又增加至十幅,不知是否如此?
10.雙泯
人牛不見杳無蹤,明月光含萬象空。若問其中端的意,野花芳草自叢叢。
第十圖是市場,也就是「再入輪迴作眾生」之意,「隨順世緣無掛礙、涅盤生死等空花」。「見山仍是山,見水還是水」。悟前野花撲鼻香,悟後野花撲鼻香。可惜筆者程度離此尚遠。多講此,就會變成「口頭禪」了。
從張紫陽開始,便開啟了仙禪同參的局面,很多學仙無法進步的人,因為執著在有為的功夫上,因此前往禪宗求取突破,在他們進入禪門時,往往把仙學思想帶了進去,從禪詩中很少地水火風,卻常常充斥著自然景物的描寫,可見一般,而也有學仙之前,學習佛學儒家者,因為苦於無法突破,進入仙學,因此丹詩中,也常出現佛學與儒家的語詞。
魚相忘於江湖,人相忘於道術,筆者於禪與仙都未能通透,整天憂心沖沖,還是「兩忘而化其道」吧。
參考資料
陳攖寧 靜功療養法、中華仙學 真善美出版社
洪碩峰 心法相映-丹道心悟卅年 性與命雜誌
單元目錄
--------------------------------------------------------------------------------
仙道源流 台灣仙道史 仙道功法 古仙名著 道海卮言 歷代神仙傳略 隱仙活動 中定隨筆 網站連結 工作團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提升卡
置顶卡
沉默卡
喧嚣卡
变色卡
显身卡
会联想的风
|
2004-3-2 19:34:03
|
显示全部楼层
禪宗牧牛圖頌與仙道進程抉要
吾学丹道许久,终悟一偈,写来以博一笑:内经一句话,丹经万卷书。一母生七子,个个皆不同。而今牵来一起烹,老母胞中重来过。金丹一粒化纯阳,修得后天到先天。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显身卡
返回列表
发新帖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发表回复
回帖并转播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浏览过的版块
美容之声
中医外科
古今医案
中医资源
四大经典
jemmyyao
回复楼主
返回列表
中医沙龙
尊生保健
走进中医
医理探源
临床经验
中药方剂
四大经典
美容之声
声乐治疗
房中探玄
针道天下
中西结合
古今医案
中医资源
医学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