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开启辅助访问
切换到窄版
登录
注册
首页
Portal
养生
中医
疾病
方药
针灸
古籍
论坛
BBS
公告
搜索
搜索
中医基础
中医诊断
临床经验
理论探讨
中医文化
新闻动态
内科
外科
妇科
儿科
传染病
肿瘤
医案
中药
方剂
经典类
方剂类
各家类
五官类
四诊类
针灸类
外科类
妇儿类
医案类
养生类
现代类
本版
帖子
用户
大医精诚网
»
论坛
›
中医论坛
›
中药方剂
›
[推荐]绍奇谈医:半夏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推荐]绍奇谈医:半夏
[复制链接]
1009
|
1
|
2003-9-8 09:55:25
|
显示全部楼层
|
阅读模式
在我家乡的麦地里,半夏(俗称“麻芋子”)甚多,三叶,茎长不及尺,半夏其块茎也。拔起,去茎叶,在淘洗时撞去粗皮,晒干,即生半夏。麦黄在旧历五月,正值夏季的一半,故有“半夏”之名。
半夏的传统加工方法,是用米泔、石灰、明矾、甘草加水反复浸泡,或仅用明矾水浸泡,不仅费时费工,更重要的是损失了半夏的药效。曹颖甫《金匮发微》说半夏久经浸泡,是去精华而留渣滓,如欲立止呕吐,岂能得哉。我治呕吐、恶阻、痰饮、痰核、瘿瘤、失眠、痞满、眩晕,当用半夏者,都用生半夏,在四川工作的十数年间,从没出过问题,只有一次,我的学生把生半夏另包,嘱病者加生姜一块先煮半小时,病者是个老太太,回去以后竟然忘了,且误以为是贝母(半夏去粗皮后洁白如玉,故又有“水玉”的别名),自作主张,冲而吞之,咽喉旋即发麻,指天划地骂了我半天。我也亲自嚼过生半夏,起初淡而无味,只觉得有些粘牙,继则咽喉发麻,约一、二小时始缓解。
我用生半夏的方法是:将生半夏与茯苓、生姜一起捣烂如泥,文火先煎半小时,尝一尝,不麻口了,再下余药。
生半夏的用量一般在10g左右。我在北京曾治疗一例溃疡病兼幽门梗阻的患者刘念,呕吐得很厉害,我在处方中用生半夏15g,病家去同仁堂取药,药师说:哪有生半夏用这么大量的,一定是医生忘了打小数点,径自改为1.5g,服后效果居然也不错。
生半夏用于妊娠剧吐有卓效,而且并不碍胎。我家乡县医院有一位年轻的西医外科大夫,其妻妊娠剧吐,吃食吐食,饮水吐水,经多方治疗仍不止,一筹莫展,已数日矣,看到我的一篇题作《半夏小识》的文章(当年县科委编印的一本小册子),遂用生半夏10粒,打碎,加灶心黄土60g,浓煎与服,结果药未尽剂,呕吐立止。如今他的孩子已经上大学了。
1993年春夏,我在马来西亚色兰半州泰安堂坐堂,有位妇女叫山色拉的,28岁,妊娠二月余,恶心呕吐,食不下,食后腹胀,左胁痛,脉弱滑,舌淡,我用六君子汤少加柴胡、芍药,方中用生半夏10g,三服后吐止,胁亦不痛矣。乃去柴芍,并停用生半夏,又吐,乃再用之,三服吐止,易方调理而安。
20世纪70年代初我在甘南碧口采药时,曾采到过与三叶半夏不同品种的掌叶半夏与水半夏,掌叶半夏的块茎大如芋艿,我们也当半夏使用。最近见到上海有人用掌叶半夏治疗肿瘤,并已初见成效,北京的大小药店却没有这味药。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提升卡
置顶卡
沉默卡
喧嚣卡
变色卡
显身卡
郑钦安
|
2003-9-8 12:34:39
|
显示全部楼层
[推荐]绍奇谈医:半夏
妙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显身卡
返回列表
发新帖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发表回复
回帖并转播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浏览过的版块
临床经验
走进中医
岐黄子
回复楼主
返回列表
中医沙龙
尊生保健
走进中医
医理探源
临床经验
中药方剂
四大经典
美容之声
声乐治疗
房中探玄
针道天下
中西结合
古今医案
中医资源
医学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