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开启辅助访问
切换到窄版
登录
注册
首页
Portal
养生
中医
疾病
方药
针灸
古籍
论坛
BBS
公告
搜索
搜索
中医基础
中医诊断
临床经验
理论探讨
中医文化
新闻动态
内科
外科
妇科
儿科
传染病
肿瘤
医案
中药
方剂
经典类
方剂类
各家类
五官类
四诊类
针灸类
外科类
妇儿类
医案类
养生类
现代类
本版
帖子
用户
大医精诚网
»
论坛
›
中医论坛
›
中药方剂
›
[推荐]经方配伍实验研究概述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推荐]经方配伍实验研究概述
[复制链接]
1617
|
1
|
2003-9-29 21:18:52
|
显示全部楼层
|
阅读模式
自宋迄今,言经方者,皆指仲景之方。因其法度严、配全妙、用药精、疗效宏,屡起沉疴,颇受推崇,从其诞生之日起,一直起到论治的重要作用。随着中药复方药效实验研究的深入开展,对经方配伍规律的实验研究也日趋重视。据不完全统计,国内目前通过拆方比较和正交设计方法等研究的古方逾50个,其中经方占大部分。研究结果表明,仲景所创之方,不仅具有非凡的实用性和合理性,而且具有严谨的科学性和周密性。
1 经方配伍具有合群之妙用
仲景之方,并不是几味药物的简单堆砌,也不是单纯将药效相加,而是根据病情的需要,在辨证立法的基础上,按照一定的组方原则、通过有机的配伍,诸药共奏单味药所不能达到的效能或新的药理作用,即前人所谓“药有个性之特长,方用合群之妙用”。
1.1 配伍使经方具有单味药物所不备的药理作用 葛根汤由葛根、麻黄、桂枝、生姜、大枣、芍药组成,具有发汗解表,生津液、濡经脉之功效;现代药理研究表明,葛根汤能解热,但在相应剂量下,分别单用其组成的七味生药,均未表现解热作用。桂枝茯苓丸10-900mg/kg可预防小鼠因大肠杆菌引起的弥漫性血管内皮凝血,单用其组成药味桂枝、茯苓、桃仁、丹皮、芍药,虽900mg/kg的剂量都不显示效果。黄芩汤对乙酸引起小鼠扭体反应的拟疼痛有显著抑制作用,而其组成单味药黄芩、芍药、甘草、大枣却无明显影响。大承气汤对腹部血管通透性具有双向调节作用,而减去一味芒硝即丧失了此作用,且芒硝单味及大承气汤各种拆方均未出现双向调节。
1.2 配伍使经方作用优于其组成的单味药物 葶苈大枣泻肺汤能防治革兰氏阳性菌对动物支气管的感染,全方比相应的单味主药葶苈子、黄芩更为有效。由附子、甘草、干姜组成的回阳救逆的四逆汤,在正常离体蛙心实验中发现,附子能使心肌收缩力增强,甘草、干姜均无作用;附子加甘草比单味附子更能增强心肌收缩力;附子加干姜先有短暂的心肌收缩力加强,尔后就无明显强心作用;三者相合的四逆汤则可使心肌收缩力短暂下降后逐渐增强,在强度和持续时间上均超过附子。又如柴胡桂枝汤的抗癫痫作用比其组成的单味药都好。
2 经方配伍具有诸药优化组合的特点
仲景制方具有严谨的组方原则,君臣有序,各司其职,相辅相成,并通过诸药间的优化组合,使全方产生最佳的治疗效果。
2.1 君药药理作用为全方的主要药效 黄氏等实验表明,黄芩汤有明显的抗炎、退热、镇痛和镇静的作用,从复方和各单味药同步实验结果分析,君药黄芩在上述药理指标方面,除镇痛外,均呈现明显活性。乌梅丸主治蛔厥,实验中观察到乌梅丸能麻痹蛔虫,驰缓奥狄氏括约肌,增加胆汁排泄量;以胆囊造影和超声波检查监测,服药后能促进人体胆囊收缩,方中加大乌梅剂量,余药量不变,该作用超过原方,但原方的作用又强于单味乌梅,胆囊收缩曲线也不尽相同,提示乌梅丸的缩胆囊作用主要是乌梅所致。又如治胸痹的瓜蒌薤白半夏汤,在扩张冠状动脉,增加冠脉流量、拮抗垂体后叶素引起冠脉血流量降低等方面,均有与复方相似的作用,体现了君药桥栝在方中的主导地位。
2.2 诸药配伍,相得益彰,提高疗效 白虎汤中的生石膏与知母的组合就能“相须”为用。现代药理研究表明,单用生石膏退热作用虽快,但较弱而短暂;知母单味退热作用虽缓,但作用较强而持久;两药相伍,全方退热作用就显著提高。仲景芍药甘草汤中的配伍则是“相使”为用。芍药的有效成分芍药甙与甘草有效成分FM100合并腹腔注射后,镇痛、抑制胃酸分泌和消炎作用均因协同而得到加强。从分子生物学水平认为,芍药甙的作用通过一种皂甙与细胞膜结合来改变细胞膜的理化结构,起到快速调节的作用,对应激性溃疡有预防作用;而甘草有效成分FM100通过调节胃粘膜中cAMP含量,起得调节胃酸分泌和保护胃粘膜的作用。故芍药、甘草的配伍,其药理作用互相增强,从而提高疗效。
2.3 诸药配伍、相反相成,降低毒副反应 仲景之方常利用药物间的配伍来减少毒副反就。在实验性缺血或失血性休克家兔试验中,附子有强心、升压效应,但可导致异位心律失常;但附子与干姜、甘草相合的四逆汤,其强心升压效应大于各个单味药,且能避免附子引起的异位心律失常,降低毒性,使口服的半数致死量同附子相差四倍以上,说明该方存在辅佐药与君药间的协同增效和监制毒性的配伍关系。仲景用柴胡常与甘草、芍药、黄芩相配伍,药理实验发现,柴胡的有效成分柴胡甙和甘草的有效成分FM100或芍药的有效成分芍药甙合用时,能降低柴胡皂甙的毒性,缓和对肠道的刺激,并增强镇痛作用。
2.4 诸药配伍,协同与拮抗作用并存 仲景之方,各组成药物之间既可以出现协同作用,也存在拮抗作用。泻心汤主治邪火内结,迫血妄行。实验观察到全方有明显的抗凝和抗血小板聚集作用;组成药味黄连的作用与全方相似,大黄只有抑制血小板聚集效应,黄芩并不呈现活性;但在组合中却出现了相加(黄连黄芩)、协同(大黄黄芩)、拮抗(黄连大黄)的作用,并随药物浓度变化而呈双相效应。吴茱萸汤温中止呕的功效为医家所推崇,实验表明,君药吴茱萸无论在抑制小鼠胃排空运动的作用上,或镇吐止呕效果上均起着主要的药理作用;吴茱萸与生姜配伍,止呕呈协同作用,尤其对延长呕吐潜伏期的影响较大;在毒性上,也主要由吴茱萸所产生,但与生姜又有交互影响;就单味药而言,党参、大枣无明显活性,但二药对全方的止呕作用仍有增强效应,大枣还能降低吴茱萸的毒性。总之,全方药理活性最强,毒性最弱,且以原剂量组为最佳,说明仲景制方遣药的科学性和严谨性。
3 药味药量增减使方药与病证吻合
清·张璐指出:“字有字母,方有方祖”。仲景制方用方,可溯流追源,有宗有祖,常为某个祖方的加减衍化,务使方药与病证完全吻合。药味、药量是决定方剂功效的主要因素,当其增减时,必然使全方组成的配伍关系发生变化,并由此改变全方的功用和主治证的主要方面:
3.1 药味的增减变化 大承气汤、小承气汤和调胃承气汤均用大黄为君,分别或伍芒硝、枳实、厚朴,或伍枳实、厚朴或伍芒硝、甘草。三者均能清热泻下,但大承气汤峻下,小承气汤轻下,调胃承气汤缓下。三方用相同剂量口饲小鼠,观察胃肠蠕动和对肠容积的影响,结果以大承气汤作用最显,次为调胃承气汤,更次为小承气汤。以大、小承气汤对血管能透性作用作平行比较,两者均能降低腹部毛细血管的通透性;对血管吸收过程,大承气汤明显增强效应,小承气汤则起降低作用。小柴胡汤、大柴胡汤、柴胡桂枝汤三方虽君药相同,但因其它药味有出入,在功能上所差异。以大鼠三种实验性炎症模型作试验,三方共有的基本药味组对佐剂性关节炎有效;芍药、枳实、大黄药组对佐剂性关节炎、角叉菜胶浮肿和葡聚糖性肿胀均有效;人参、甘草药组未表现抗炎活性;人参、甘草、芍药、桂枝药组仅对葡聚糖性肿胀有效,将这些药组分别与基本药组相伍,即为大、小柴胡汤和柴胡桂枝汤。和解少阳的小柴胡汤未见抗炎的作用;清热利胆的大柴胡汤对三种炎症模型的均有效果,作用强于单纯的芍药、枳实、大黄药组;兼解表邪的柴胡桂枝汤对佐剂型关节炎和葡聚糖性浮肿也有效果,作用也略强于基本药组。
3.2 药量的增减变化 桂枝汤、桂枝加桂汤、桂枝加芍汤和桂枝去芍汤,由于桂枝芍药的用量不同,主治也各不相同。用多指标多剂量平行比较试验发现,桂枝加桂汤的镇静作用为诸方之首,非特异性屏障功能的增强作用显著减弱;桂枝加芍汤的镇痛作用为诸方之首,促进肠道推进功能的作用强于桂枝汤,增强机体屏障的作用弱于桂枝汤;桂枝去芍汤的镇静作用则近乎消失。实验结果基本与方义的变异相吻合。
4 经方配伍的研究方法
经方组方严谨,疗效肯定,但过去对其药效、配伍规律的阐述,大多停留在直观观察所得的宏观认识上,多用文字加以描述,难以揭示其组方配伍的奥秘。近年经方实验研究方法的应用,为确立经方组成药物间的相互关系和配伍的科学机理提供了实验依据。正交设计、均匀设计、聚类分析法及计算机的应用使研究的效率大大提高。
4.1 正交设计法 实验中通过拆方研究来认识经方君臣佐使配伍理论,为从实验意义上理解方剂配伍的合理性提供了可能,正交设计法为经方配伍研究积累了丰富的资料。如王氏等用正交设计法研究真武汤及其拆方对动物实验性心力衰竭的治疗作用。结果表明,真武汤原方效用最佳,组方中的芍药以用赤芍效果更优,生姜对全方有增效作用,显示经方配伍的合理性。李氏等用正交设计法对小青龙汤的平喘作用进行了析因研究,麻黄具有非常显著的松弛支气管平滑肌、增加肺灌流量的作用,五味子、白芍也有显著的作用,细辛具有非常显著的松弛支气管平滑肌痉挛的作用,其它各味或作用不显著或作用相反,提示由麻黄、细辛、五味子、白芍组成的配伍平喘作用最为满意。
4.2 均匀设计法 是将数论和多元统计相结合的一种实验设计方法,适用于多因素、多水平的实验研究。因该方法舍弃了正交设计的“整齐可比”的特点,而让试验点在试验范围内充分“均匀分散”,所以它安排的试验次数仅与水平数相等(而正交设计试验次数是水平数平方的整数倍),大大地减少了试验次数,在方剂配伍实验研究中的应用,将节省大量的时间和经费;同时,均匀设计试验结果的分析是通过计算机进行多元统计处理,经回归方程分析各因素对试验结果的影响,可定量地预测优化条件。因此,它适用于中药方剂的配伍实验研究。尽管目前在经方配伍实验研究中,均匀设计方法的应用尚未见报道,但可以预料该法将为经方配伍研究提供更为方便的手段。
4.3聚类分析法 利用计算机对经方配伍进行解析是一项新的尝试。该研究以方中药物的性味归经为特征,运用模型数学中的聚类分析方法,对复方中作用不同的几个药群(即君药、臣药、佐药、使药)进行分类,据此探讨复方的组方规律。如苏氏采用该法对小柴胡汤进行分析,最终得到中药的模糊等价矩阵,取λ=0.77,方中诸药分为3类:①柴胡、黄芩;②半夏、生姜;③人参、甘草、大枣。聚类分析结果与该方组方的传统中医药理论相一致。周氏等也采用本法对半夏泻心汤、旋复代赭汤等《伤寒论》中7味药以上的28个经方进行了模糊聚类分析,结果表明,上述各方是由各类药物模糊聚类群组成,各类药物对于六经病变各有其侧重,与组方原则相符。
5 成绩、问题与思考
5.1 促进了经方伍研究的深入开展 近年来,通过对经方组成原则和配伍变化的实验研究,有助于经方组方理论的科学阐明,论证了经方配伍的科学性和严谨性,揭示了经方配伍的内在物质基础,为指导临床遣药用方、创制新方提供了实验资料。
5.2 存在问题 在经方实验研究的内容上,经方配伍研究与药效学相比仍是薄弱环节。在研究方法上,较多地采用拆方研究中的正交设计法;虽然该法对阐明配伍关系是有益的,但要定量说明方药配伍关系尚存在局限性;且运用多剂量、等剂量及计算机辅助分析的实验研究方法有待加强。在观察指标方面,仅以某一药效为指标作为制断全方配伍优劣的研究不少。
5.3 结合六经辨证和脏腑辨证理论开展配伍实验研究 六经辨证和脏腑辨证是《伤寒杂病论》的主要辨证方法,结合其主要辨证理论进行经方配伍的研究,既可从辨证方法研究中吸取其科学合理的实验方法、手段和指标,又可为经方配伍规律的认识予以符合传统理论的阐释。
5.4 结合药效学、化学成分进行系统研究 药效机理研究是实验方剂学的一项重要任务,经方的配伍关系及其与药效学、化学成分的研究,有助于全面认识经方的配伍、剂量与全方功效的关系。首先要阐明经方发挥药效的基本条件、作用部位和继发效应;其次要观察不同的药效学指标,因为经方常是一方多效和一方多用,且中药常有多种有效化学成分,而一种成分往往有多方面的药理作用,因而经方常具有多样的药理活性,这就决定经方配伍实验研究选用的药效学指标应具多样性,并以多指标来综合评估经方配伍优劣或最佳配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提升卡
置顶卡
沉默卡
喧嚣卡
变色卡
显身卡
金谷子
|
2003-9-30 22:10:25
|
显示全部楼层
[推荐]经方配伍实验研究概述
也是一种研究方向。
但更重要的是,如何应用到临床。
会用,有效才是硬道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显身卡
返回列表
发新帖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发表回复
回帖并转播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浏览过的版块
临床经验
岐黄子
回复楼主
返回列表
中医沙龙
尊生保健
走进中医
医理探源
临床经验
中药方剂
四大经典
美容之声
声乐治疗
房中探玄
针道天下
中西结合
古今医案
中医资源
医学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