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开启辅助访问
切换到窄版
登录
注册
首页
Portal
养生
中医
疾病
方药
针灸
古籍
论坛
BBS
公告
搜索
搜索
中医基础
中医诊断
临床经验
理论探讨
中医文化
新闻动态
内科
外科
妇科
儿科
传染病
肿瘤
医案
中药
方剂
经典类
方剂类
各家类
五官类
四诊类
针灸类
外科类
妇儿类
医案类
养生类
现代类
本版
帖子
用户
大医精诚网
»
论坛
›
中医论坛
›
中药方剂
›
[推荐]名医擅用峻药案略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推荐]名医擅用峻药案略
[复制链接]
1280
|
4
|
2003-11-27 21:28:27
|
显示全部楼层
|
阅读模式
宁波名医范文甫(1870~1936年)以擅用峻剂著称,尝言:“医之运用古方,如将之使用重兵,用药得当其效立见。”他辨证准确,用药果断,如用越婢汤治风水,麻黄常用至18g,治小儿麻疹闭证竟用至24g;用急救回阳汤时附子常用45g,闻者骇然。范氏行医乃南方热带之地,如此大剂应用麻黄、附子等热药更属非常,难怪沪上名医徐小圃(亦善用麻黄,有“徐麻黄”之称)辈也为之叹服。时医有讥其用药太峻者,范氏大言:“不杀人不足为名医”(《近代名医学术经验选编——范文甫专辑》)。意谓不善用峻烈药者,不足以成名医。他对危重病症用药大胆,常能力挽狂澜,顿挫病势。某年仲春一个晚上,范与徐小圃共同诊治一个2岁病儿,发热数日,麻疹尚未见点,喉中痰声漉漉,咳声破碎,面色青白,闭目不言,四肢厥冷,胸腹略见隐点,脉浮大而紧。二人共曰:此乃病毒为邪所遏,肺金受累,急宜重剂麻黄疏表达邪。范氏书方,遂交家人抓药,不令徐氏阅方。次日,患儿已汗出热退,喘急大减,四肢渐见红点,小圃问曰:昨晚投麻黄几钱?范曰:一两。徐氏惊愕:“余生平擅用重剂麻黄,然未过5钱,君何如是大胆耶?”范曰:“实告君,麻黄只开8钱”,彼此相视而笑。对此2岁稚儿,开手即用麻黄8钱,确非寻常手眼。
所谓峻药,含义大致有三:一者,《内经》所谓“大毒之药”,有称为“虎狼药”者,如甘遂、大戟、芫花之属;二者,虽无大毒,但药性偏峻,可称为“霸道”者,寒如石膏,热如附子,攻如大黄,辛如麻黄等;三者,药性虽平和,但用量特重,超于常量多倍者,也可视为峻药,如黄芪用至300g,绝非通常所为。医史上有些名医擅用某种药物,剂量恒重,超过常规,以致形成一种鲜明的用药特色和独特的学术风格,这常常是其成为名医的重要因素。例如张景岳擅用熟地,人誉“张熟地”;祝味菊擅用附子,人誉“祝附子”;严苍山擅用沙参,人誉“严北沙”等。一般而论,平常之症当用平和之药,无须峻药重剂。但当大病重症之际,则非寻常药剂所敌,而需峻药重剂方能奏效,喻嘉言所谓“大病须用大药”,王孟英亦云“急病重症,非大剂无以拯其危。”名医杨华亭则言:“唯能用毒药者,方为良医。”但此类药毒性或大,药性或峻,用之不当则可致人性命,此即范文甫所谓“不杀人不足为名医”之意,亦即名医手眼过人之处。下面试举案例证明之。
吴佩衡(1888~1971年),原云南中医学院院长,著名经方大家,擅用附子,有“吴附子”之称。其用大剂附子治疗垂危重症多例,令人惊心动魄,却又拍案叫绝,这里仅举一例。1947年1月,昆明患者秦念祖,13岁,患伤寒重症发烧已20余日不退。其父亲系云南省某医院院长、著名西医,与同道多方救治均不见效,认为已无法挽救。无奈邀请吴佩衡诊治,下面是诊治记录:
1月7日:发热20余日,晨轻夜重,面色青黯,双颧微红,口唇焦躁已起血壳,日夜不寐,人事不省,时而烦乱谵语,双手乱抓,呼吸喘促,食物不进,小便短赤,大便多日不通,舌苔黑燥,不渴,喂水仅能下咽二、三口,脉浮而空,重按无力。吴认为系“伤寒转入少阴,阴寒太盛,阴盛格阳,心肾不交,致成外假热而内真寒之阴极似阳证。外虽现一派燥热之象,内则阴寒已极,逼阳外浮,将有脱亡之势。”“法当大剂扶阳抑阴,回阳收纳,交通心肾,方可挽回。”拟以白通汤加肉桂主之:附片250g,干姜50g,葱白4茎,上肉桂15g(研末,泡水对入)。1月8日:热度稍降,唇舌已润,烦乱亦止。处方:附片300g,干姜80g、茯苓30g,葱白4茎,上肉桂15g(研末,泡水对入)。1月9日:热度稍降,神情淡漠,不渴饮,夜间烦燥复作,认为药不胜病,尚须加量,处方:附片400g,干姜150g,茯神50g,炙远志20g,公丁香5g,生甘草20g,上肉桂20g(同前法),昼夜连进2剂。1月10日:身热退去十之八九,黑苔退去十之六七,唇舌回润,脉已浮缓。病似转安。此后,以上方出入加减,但附子用量一直是400g,且昼夜连进2剂,直至13日,病情稳定向好,到此危症终至痊愈。观本案开手就用附子250g,真乃大将法度,而且是昼夜连进2剂。第3剂时附子已用到400g,昼夜连进2剂即是800g,用量可谓惊人。
善用大剂附子可谓吴氏一贯风格,他还曾用附子治愈许多大病重症,如八年阴黄伴腹水(附子用量100~150g),肾结石(附子60~100g),重症肺脓疡(150~200g),真善用附子大家也。有兴趣者可参看《吴佩衡医案》。
民国年间名医陆仲安以擅用黄芪著称,而且用量颇大,每至8~10两,有“陆黄芪”之称,曾为孙中山及汪精卫治病。1920年11月,胡适患肾炎,在北京协和医院久治不愈,判为“无法挽救,速备后事。”胡适主张全盘西化,反对中医。病重无奈,胡适才请来陆仲安诊治。陆诊毕说:“此事易耳,饮我此药如不愈,惟我是问。”处方中黄芪用至300g,党参用至180g,普通药壶装不下,只好用砂锅来煎,剂量之大,“许多人看了,摇头吐舌”(胡适语)。但胡适的病竟由此治愈,协和医院的专家会诊确认无疑。
另有医家善用黄芪则较陆氏有过之而无不及。河南南阳张翰,字骏声,光绪甲午举人,精于医,有“神医”之称,袁世凯之兄长袁清泉有病,闻张之声名急迎来诊。开药不过四五味,而有黄芪2斤。袁世凯之子袁寒云疑误,持方问之。张举笔改为32两,仍为二斤,袁寒云私改为半斤。次日复诊,张起身欲去,说:“不信医者不治,吾用黄芪2斤,病者只服8两,迁延贻误,谁任其咎!”寒云谢过请复开方。张说:“无庸,即按前方服三贴痊愈矣。”既而果愈。后询之,张说:“虚弱老病,非黄芪不能补,理甚易明,惟分量须有把握耳。”
戴星甫(1896~1948年),安徽名医。幼承庭训,刻苦学医,夜读不辍,目力受损成高度近视,人暗称“戴三瞎子”(兄弟中行三)。戴识证准确,投药果敢。1942年夏,新四军名将罗炳辉将军患温热病,高烧不退,皮下隐疹,时或谵语,病势危笃。当时西药奇缺,慕名求治于戴。一诊即断为“阳明腑实证”,迳投大承气汤通腑泻热,生大黄用至二两。药店惧药量太重,自行改配熟大黄且减其量。罗服后未效,戴甚诧异,细检药材,知为药误,复命取生大黄二两重煎再服,果热退便通,转危为安。戴氏于此症成竹在胸,用药亦有把握,故能在初服未效后“细检药材”,查出药误,仍用生大黄2两而取佳效,此非胆识兼备者不能为也。
另有儒医单用重剂大黄治愈奇疾之案,则令海内名医张锡纯亦惊异不已。张氏某日去邻县治病,遇一杨氏少妇,得一奇疾,赤身卧于账中,其背肿热,若有一缕着身,即觉热不能耐,百药无效。后有自南方来省城赴乡试者,精通医术,延为诊视,言系热毒,俾用大黄十斤,煎汤十碗,放量饮之,数日饮尽,竟霍然而愈。这大概是有史以来用大黄剂量最大者(《医学衷中参西录》)。
张锡纯本人以善用石膏著称,有“石膏大王”之誉。他认为石膏系阳明实热之“圣药”,遇实热炽盛者,恒重用至四五两或七八两。曾治沈阳患者马某,外感兼伏热,表里大热,烦躁不安,脑中胀痛,大便数日一行,甚干燥,舌苔白厚,中心微黄,脉极洪实,左右皆然。辨为阳明实热夹心肝之火,处以白虎汤加连翘:生石膏120g,知母30g,粳米18g,甘草12g,连翘9g,煎汤至米熟,取汤3盅分3次温服。药后热稍退而翌日复作。生石膏加至240g,连服5剂,病仍不减,病家惧怕不可挽救。张氏处方石膏仍用240g,煎服之后,另取生石膏细末60g,蘸梨片徐徐嚼服之,服至45g,其热全退。张氏经验,生石膏研末服之,其退热之力3g可抵煎汤者45g。凡投白虎汤热退复作者,即用石膏研末送服,至多用至45g,其热即可全退,此又为枕中之秘。历史上善用石膏者不乏其人,清代擅治瘟疫创清瘟败毒饮方者余师愚,有“余石膏”之称;近代北京四大名医之一的孔伯华,亦喜用石膏,人誉“石膏孔”。
晚清福建寿宁名医郭彭年(1843~1908年),光绪年间悬壶台江,有一举子温冠春,因日夜苦读而成鼻衄,有时出血盈碗,长时方止,多方延医不效。延郭诊视后,开一处方:柴胡250g,水煎当茶频饮。有医惊曰:“柴胡性升发而动肝阴,怎能一下用半斤呢?”病家自忖别法都已试过,权服一剂再说。岂料,鼻衄竞止住了。如期赶考,竞然高中。郭解释曰:举子因功名心切,肝郁化火,上扰鼻窍,以致衄血。前者多以泻心汤直折火势,与其扬扬止沸,何若釜底抽薪?经云:“木郁达之”,木达则火自平,故重用柴胡而取效。鼻衄而用如此大剂柴胡,非名家难以有此手眼。
当然,应该强调指出,名医擅用峻药,“不杀人不足为名医”者,绝非一味蛮干,初学者切勿轻用。第一须胆识兼备。考上述名医投用峻药,皆为学验俱丰之辈,有识才能有胆。范文甫云:“临证处方胆欲其大,而辨证审因,务须细心。”吴佩衡擅用大剂附子总结了辨识阴证的16字诀:身重恶寒,目瞑嗜卧,声低息短,少气懒言。所以认症准确,胸有定见,方可放胆投用峻药,所谓“艺高才能胆大”是也。其次“屡用达药”。范文甫曾云:“余平生用药大多有据,决非漫无目的”。其用药经验是从屡次应用中积累而得。张锡纯善用石膏是从小剂量开始的。他初次重用石膏是从7岁儿子开始的:第一次用30g热稍退,加至60g热又再退,再加至90g病遂全愈,一昼夜间共用石膏180g。张氏示人曰:“世之不敢重用石膏者,何妨若愚之试验加多,以尽石膏之能力乎。”他善用峻药亦从亲身尝试得来,首先“验之于己,而后施之于人。”如他曾于清晨一次服下甘遂3g,到午间一点许,也未见方书所载的“眩瞑”现象,只是连续泻下10多次,最后所食水谷尽出,未见其它异常现象。由此认识到甘遂通利效果远胜硝、黄,剂量可从15g增至30g,并无危险。而吴佩衡投用大剂附子,必用开水久煎3~4小时减去毒性,且同时伍用干姜、甘草以减其毒性方可,此又屡用达药是也。 (张存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提升卡
置顶卡
沉默卡
喧嚣卡
变色卡
显身卡
pinpinheiful
|
2003-11-28 18:02:12
|
显示全部楼层
[推荐]名医擅用峻药案略
好文!!!!!!!!!!!!!!!!!!!!!!!!!!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显身卡
火烈鸟
|
2003-12-12 13:22:31
|
显示全部楼层
[推荐]名医擅用峻药案略
保存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显身卡
沐天翔
|
2004-1-2 00:41:54
|
显示全部楼层
[推荐]名医擅用峻药案略
欲仿古人拍案叫绝,却无案可拍,只得拍电脑桌大呼:“爽!”此乃大家风范也,岂是平常碌碌庸医可比!中医用药之鬼神没测,让人叹服!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显身卡
庖丁解牛
|
2004-1-12 20:48:30
|
显示全部楼层
[推荐]名医擅用峻药案略
好文。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显身卡
返回列表
发新帖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发表回复
回帖并转播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浏览过的版块
临床经验
岐黄子
回复楼主
返回列表
中医沙龙
尊生保健
走进中医
医理探源
临床经验
中药方剂
四大经典
美容之声
声乐治疗
房中探玄
针道天下
中西结合
古今医案
中医资源
医学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