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开启辅助访问
切换到窄版
登录
注册
首页
Portal
养生
中医
疾病
方药
针灸
古籍
论坛
BBS
公告
搜索
搜索
中医基础
中医诊断
临床经验
理论探讨
中医文化
新闻动态
内科
外科
妇科
儿科
传染病
肿瘤
医案
中药
方剂
经典类
方剂类
各家类
五官类
四诊类
针灸类
外科类
妇儿类
医案类
养生类
现代类
本版
帖子
用户
大医精诚网
»
论坛
›
中医论坛
›
中药方剂
›
[贴图]细辛
返回列表
发新帖
[贴图]细辛
[复制链接]
1804
|
1
|
2004-1-9 13:21:39
|
显示全部楼层
|
阅读模式
细辛为马兜铃科植物北细辛、汉城细辛、或华细辛的全草。前两者习称“辽细辛”,主产于辽宁、吉林、黑龙江;华细辛主产于陕西等地。原植物喜生于林下坡地或山沟阴湿而肥沃的地上,喜冷凉、阴湿环境,耐严寒,忌强光与干旱。味辛,性温。归肺、肾经。功效散寒解、祛风止痛、温肺化饮、通窍开闭。临床生用,名称细辛。
《神农本草经》:味辛,温。主治咳逆。头痛,脑动,百节拘挛,风湿痹痛,死肌。
《名医别录》:无毒。主温中,下气,破痰,利水道,开胸中,除喉痹,齆鼻,风痫癫疾,下乳结,汗不出,血不行,安五脏,益肝胆,通精气。
《药性论》:味甘,辛。治咳逆上气,恶风风头,手足拘急,安五藏六腑,添胆气,去皮风湿痒,能止眼风泪下,明目,开胸中滞,除齿痛,主血闭,妇人血沥腰痛。
《日华子本草》:治嗽,消死肌,疮肉,胃中结聚。
《开宝本草》:味辛,温,无毒。温中,下气,破痰,利水道,开胸中,除喉痹,齆鼻,风痫、癫疾,下乳结,汗不出,血不行,安五脏,益肝胆,通精气。
《本草衍义》:治头面风痛不可阙也。
《药类法象》:气温,味大辛。治少阴头痛如神,当少用之。独活为使,为主用药也。
《药性赋》:味辛,性温,无毒。升也,阳也。其用有二:止少阴合病之首痛,散三阳数变之风邪。
《汤液本草》:气温,味大辛,纯阳。性温,气厚于味,阳也,无毒。少阴经药。手少阴引经之药。
《象》云:治少阴头痛如神,当少用之。独活为使,为主用。
《珍》云:主少阴经头痛。
《心》云:主诸项头痛,诸风通用之。味辛热,温阴经,散水寒以去内寒。
《本草》云:主咳,逆头痛脑动,百节拘挛,风湿痹痛,死肌,温中下气,破痰,利水道,开胸中,除喉痹,齆鼻,风痫癫疾,下乳结,汗不出,血不行,安五脏,益肝胆,通精气。久服明目,利九窍。
东垣云:治邪在里之表,故仲景少阴证,用麻黄附子细辛汤也。
易老云:治少阴头痛。太阳则羌活,少阴则细辛,阳明则白芷,厥阴则川芎、吴茱萸,少阳则柴胡。用者随经不可差。细辛香味俱缓,故入少阴,与独活颇相类。
《本草》又云:曾青、枣根为之使,得当归、芍药、白芷、川芎、牡丹、藁本、甘草,共疗妇人。得决明、鲤鱼胆汁、青羊肝,共疗目痛。恶狼毒、山茱萸、黄芪,畏硝石、滑石,反藜芦。
《衍义》云:治头面风痛,不可缺也。
《本草衍义补遗》:气温味辛,手少阴引经之药。治头痛,诸顶头痛诸风通用之药,独活为使。温阴经,去内寒,故东垣治邪在里之表。《本草》云:主咳逆、头痛,百节拘挛,最能温中下气,破痰,利水道。若单服末,不可过半钱,若多即气闭,不通者死,故书于此。
《本草发挥》:成聊摄云:细辛、附子之辛,以温少阴之经。
洁古云:治少阴经头痛如神,当少用之,独活为之使。《主治秘诀》云:性温,味辛,气厚于味,轻清上浮,而升阳中阴也。止诸阳头痛,诸风通用,辛热温少阴之经,散水寒,治内寒。
《本草纲目》:治口舌生疮,大便燥结,起目中倒睫。
气之厚者胀发热,阳中之阳也。辛温能散,故诸风寒、风湿头痛、痰饮、胸中滞气、惊痫者宜用之。口疮,喉痹诸病用之者,取其能散浮热,亦火郁发之义也。辛能泄肺,故风寒咳嗽上气者宜用。辛能补肝,故胆气不足,惊痫眼目诸病,宜用。辛能润燥,故通少阴及耳窍,便涩者宜用之。
《本草经疏》:细辛禀天地阳升之气以生,故其味辛温而无毒。入手少阴、太阳经。风药也。风性升,升则上行,辛则横走,温则发散,故主咳逆,头痛脑动,百节拘挛,风湿痹痛死肌。盖痹及死肌,皆是感地之湿气,或兼风寒所成,风能除湿,温能散寒,辛能开窍,故疗如上诸风寒湿疾也。《别录》又谓温中下气,破痰开胸中,除喉痹齆鼻,下乳结,汗不出,血不行,益肝胆,通精气,皆升发辛散开通诸窍之功也。
细辛,风药也,其性升燥发散,故凡病内热,及火升炎上,上盛下虚,气虚有汗,血虚头痛,阴虚咳嗽,法皆禁用。即入风药亦不可过五分,以其气味俱厚而性过烈耳。
《本草蒙筌》:味大辛,气温。气厚于味,升也,阳也。无毒。其根甚细,其味甚辛。药中惟采根煎,故因名曰细辛也。反藜芦,忌生菜。畏滑石硝石,恶狼茱狼毒、山茱萸。黄芪虽手少阴引经,乃足少阴本药。或用独活为使,止本经头痛如神,治诸风湿痹立效。安五脏尤益肝胆,温阴经旋去内寒。利窍通精,清痰下气。得归芍牡本芎清痰下气。得归芍牡本芎芷甘草,当归、芍药、牡丹皮、藁本、川芎、白芷、甘草。疗妇人血闭神方;得决明鱼胆羊肝,石决明、青鱼胆、青羊肝。止风泪目疼劫剂。寒邪发在里之表,合麻附三味煎汤。麻黄、附子、细辛汤载仲景方。口臭及齿龈肿疼,煮浓汁热含;冷吐过半钱单服,令气塞命倾。
《本草乘雅》:肝木上行,春风上升,反于横偏矣。经云:无怒其志,使华英成莠,此春转成夏,升转从出之机乎。
密通精气,显益火大,青阳之象也。
细指形言,辛指味言。轻清柔劲,端直修长,当入少阳,宣达甲胆之用。自下而上,以行春令者也。故主春气者病在头,而为头痛脑动,目不明,窍不利。此虽自下而上,不能宣达者也。咳逆上气,此惟自下而上,不循伦次者也。百节拘挛,此不能自下而上,升从入令者也。痹痛死肌,此不得自下而上,反侮所胜者也。总属肝用之过与不及,而独偏向不及者欤。
轻清柔劲,端直修长,即内经所谓:春脉如弦,何如而弦,春脉者,肝脉也。万物之所以始生也。故其脉之来,轻虚以浮,端直以长,以言肝木这用,效象天气以为形容者也。细辛功用吻合,的是少阳用药无疑矣。
《药性解》:味辛,性温,无毒,入心、肝、胆、脾四经。止少阴合病之首痛,散三阳数病之风邪,主肢节拘挛,风寒湿痹,温中气,散死肌,破结气,消痰嗽,止目泪,疗牙疼,治口臭,利水道,除喉痹,通血闭。独活、为使,恶狼毒、山茱萸、黄芪,畏硝石、滑石,反藜芦,华阴者良。
细辛辛温,宜入心肝等经,以疗在里之风邪,其气升阳,故上部多功。然诸症犯寒者可用,若因火热属阳证者忌之。单服末不可过半钱,多则气塞,不通者死。
《药鉴》:气温味辛,气厚味薄,无毒,浮而升,阳中阴也。止诸阳头疼、风痹痛,开胸中滞,益肝胆,明目,利九窍,眼泪、齿痛,凡头面诸风,不可缺也。东垣用之治邪在里之表,本草主治咳逆,百节拘挛,最能温中下气破痰,盖味本辛也。予尝用之以利水道,何哉?不知诸辛入肺,肺气赖辛以通畅,则渗下之官得令,所以能利水道也。大都不可重用,恐成气闭之患。痘家气粗,切不可用。
《景岳全书》:反藜芦,忌生菜,味大辛,气温,气味俱厚,升也,阳也,有小毒。用此者,用其温散。善祛阴分之寒邪,除阴经之头痛,益肝温胆利窍,逐诸风湿痹,风痫阂疟,鼻齆不闻香臭,开关通窍,散风泪目疼。口臭牙虫,煎汤含漱。过亦散真气,不可不知。此味辛甚,故能逐阴分之邪,阴分且然,阳分可知,旧云少阴、厥阴之药,然岂有辛甚而不入阳分者?但阳证忌热,用当审之。
《本草备要》:宣,散风湿,补肝,润肾。
辛温散风邪,故诸风痹痛,咳嗽上气,头痛脊强者宜之。专治少阴头痛,独活为使。辛散浮热,故口疮喉痹、少阴火。鼻渊齿 者虫蚀脓烂。宜之。辛益肝胆,故胆虚惊痫,风眼泪下者宜之。水停心下则肾燥,细辛之辛,能行水气,以润之。肾燥者,心亦燥,火屈于水故燥也。经曰:肾苦燥,急食辛以润之。虽手少阴引经,心。乃足少阴本药,肾。能通精气、利九窍,故耳聋鼻齆,音瓮,鼻塞不闻香臭也。寒入脑,故气不宣通。寒宜表,热宜清;有息肉者,为末吹鼻。倒睫便涩者宜之。散结温经,破痰下乳,行血发汗。能发少阴之汗。仲景治少阴证反发热,麻黄附子细辛汤,乃治邪在里之表剂。然味厚性烈,不可过用。不可过一钱,多则气不通,闷绝而死。虽死无伤可验。开平狱尝治此,不可不知。恶黄芪、山茱,畏硝石、滑石,反藜芦。
《本经逢原》:细辛辛温上升,入手、足厥阴、少阴血分,治督脉为病脊强而厥。《本经》治咳逆头痛脑痛,善搜厥阴伏匿之邪也。独活为使,治少阴头痛如神。亦主诸阳头痛,诸风药用之,治风湿痹痛,百节拘挛,却死肌明目者,取辛以散结,而开经脉窍隧之邪也。味辛而,温少阴之经,故仲景少阴证用麻黄附子细辛汤。辛温能散,故凡风寒风湿,头痛口疮,喉痹蛪齿诸病用之,取其能散浮热,亦火郁发之之义也。辛能泄肺,故风寒咳嗽上气者宜之。辛能补肝,故胆气不足,则肝气有余,惊痫眼目诸病宜之。辛能润燥,故通少阴诸经,及耳窍闭塞者宜之。又主痰结湿火,鼻塞不利。凡口舌生疮者,用细辛、黄连末掺之。凡血虚内热,火郁头痛,发热咳嗽者戒用,以其辛烈耗散真气也。细辛辛之极者,用不过五分。
《本草崇原》:细辛气味辛温,一茎直上,其色赤黑。赤黑,禀少阴泉下之火阴,而上交于太阳之药也。少阴为水脏,太阳为水府。水气相通,行于皮毛,内合于肺。若循行失职,则病咳逆上气,而细辛能治之。太阳之脉,起于目内眦,从巅络脑,若循行失职,则病头痛脑动。而细辛亦能治之。太阳之气主皮毛,少阴之气主骨髓,少阴之气不合太阳,则百节拘挛。节,骨节也。百节拘挛,致有风湿相侵之痹痛。风湿相侵,伤其肌腠,故曰死肌。而细辛皆能治之。
细辛乃《本经》上品药也,味辛臭香,无毒。主明目利窍。宋元陈承谓:细辛单用末,不可过一钱,多则气闭不通而死。近医多以此语忌用,嗟嗟。凡药所以治病者也,有是病,服是药,岂辛香之药而反闭气乎?岂上品无毒而不可多服乎?方书之言,俱如此类,学者不善详察而遵信之,伊黄之门,终身不能入矣。
《本草求真》:宣散肾经风寒。
细辛专入肾,兼入肝、胆。味辛而厚,气温而烈,为足少阴肾温经主药。凡风寒邪入至阴而见本经头痛,太阳头痛在脑后,阳明头痛在额,少阳头痛在两角,厥阴头痛在巅顶,少阴头痛在脑齿。腰脊俱强,口疮喉痹,鼻渊齿蛪,水停心下,口吐涎沫,成无己曰:水停心下不行,则肾气燥,宜辛以润之,细辛之辛以行水气而润燥。耳聋鼻痈,倒睫便涩者,并宜用此调治,或用独治为使,俾在表之阳邪可表,而在里之伏邪可除。故书载能通关利窍,破痰下乳,行血发汗。仲景治少阴症反发热,麻黄附子细辛汤以发少阴之汗。且走肾者必兼肝与胆,胆虚惊痫及风眼泪下者,得此辛散宣通,而令泪收惊除。至书所云服能入肾润燥,非是火盛水衰,阴被阳涸而成,实因阴盛阳衰,火屈于水而致也。遇此辛以除寒,温以燥湿,则阴得解而不凝矣,岂刚燥不挠之谓也乎。时珍曰:气之厚者,能发阳中之阳也。辛温能散,故诸风寒、风湿头痛,痰饮胸中滞气,惊痫者宜用之。口疮喉痹蛪齿诸病用之者,取其能散浮热,亦火郁则发之之义也。辛能泄肺,故风寒咳嗽上气者宜用之。辛能散燥,故通少阴及耳窍,便涩者宜用之。世之论药性者,每鲜如此体会,但知就燥论燥,而致固执不通,独不思经有云,肾苦燥,急食辛以润之乎。然味厚性烈,所用止宜数分,过则气塞命倾。承曰:细辛多则气闷塞不通者死,虽死无伤,近年开平狱中尝治此,不可不知。若血虚头痛者,尤宜戒焉。
《得配本草》:畏滑石、硝石。恶黄芪、狼毒、山茱萸。反藜芦。
辛、苦,温。入足少阴、厥阴经血分。温经发散,治风寒风湿,头痛脊强,咳逆上气,不停心下,痰结惊痫,喉痹咽闭,口疮齿蛪,目泪倒睫,耳聋鼻齆,腰足痹痛,拘挛湿痒,豚瘕疝,乳结便涩。
得黄蜡为丸,绵裹塞耳聋。使川连,掺口疮齿蛪;使桂心,治客忤。研末吹鼻中,治暗风卒倒,不省人事。并治鼻中息肉。
风热、阴虚、血虚头痛者,禁用。
其性极辛烈。气血两虚者,但用一二分,亦能见效,多则三四分而止。如用至七八分以及一钱,真气散,虚气三四分而止。如用至七八分以及一钱,真气散,虚气上壅,一时闷绝。
《本草经解》:细辛气温,秉天春升之木气,入足厥阴肝经;味辛无毒,得地西方之金味,入手太阴肺经。气味俱升,阳也。
肺属金而主皮毛,形寒饮冷则伤肺,肺伤则气不降,而咳逆上气之症生矣,细辛入肺,温能散寒,所以主之。
风之湿气,感则害人。皮肉筋骨,百节拘挛,湿伤筋骨也;风湿痹痛,湿伤肉也;死肌,湿伤皮也。细辛辛温散湿,活血,则皮肉筋骨之邪,散而愈也。
久服辛温畅肝,肝开窍于目,五脏津液上奉故目明。辛温开发,故利九窍。
《神农本草经百种录》:味辛,温。主咳逆,散肺经之风。头痛脑动,散头风。百节拘挛,风湿痹痛,死肌。散筋骨肌肉之风。久服明目,利九窍,散诸窍之风。轻身长年。风气除,则身健而寿矣。
此以气为治也,凡药香者,皆能疏散风邪。细辛气盛而味烈,其疏散之力更大。且风必挟寒以来,而又本热而标寒。细辛性温,又能驱逐寒气,故其疏散上下之风邪,能无微不入,无处不到也。
《本经疏证》:细辛色紫,紫者赤亦黑相兼也。赤为心色,黑为肾色,心与肾皆属少阴,两少阴经皆短而直,细辛一枝直上,体细柔劲似之。少阴者,又皆水火相依,细辛体虽细,味极烈似之,故凡风气寒气依于精血津液便溺涕唾以为患者,并能曳而出之,使相离而不相附,则精血津液便溺唾各复其常,风气寒气自无所容。如本经所载主治咳逆者,风寒依于胸中之饮;头痛脑动者,风寒依于脑中之髓;百节拘挛者,风寒依于骨节屈伸泄泽之液;风湿痹痛死肌者,风寒依于肌肉中之津。推而广之,随地皆有津液,有津液处,风寒皆能依附焉。故在胸为痰为滞结,在喉为痹,在乳为结,在鼻为齆,在心为癫痫,小肠为水,在气分为汗不出,在血分为血不行,此别录之与本经,一贯不异者也。然须审定风寒果否零乱细碎倚著于津液者宜之,若风寒偏被一身,及与营卫相搏者,自有他味为治,与细辛无预也。
细辛能提出依附津液之风寒,不能使津液复其常,且不能使津液中气不随提曳以出,故其治咳每与五味子干姜为耦,如小青龙汤、真武汤、厚朴麻黄汤是也。若射干麻黄汤,则不用干姜用生姜。四逆散、小柴胡汤,则但用干姜五味子,不用细辛。盖水气与风寒相搏,有饮有湿有水,随人异,亦随证异,则兼呕者有之,兼满者有之,兼喘者有之,不可但因其咳,混同施治也。特风寒将化,则细辛不可用,小柴胡汤证,半化半未化者且然,何况全化者耶?四逆散证虽以四逆系之少阴,然终外寒内热,故其治咳,干姜五味可用,细辛不可用矣。
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麻黄附子细辛汤主之;少阴病,得之二三日,麻黄附子甘草汤微发汗,以二三日无里证,故微发汗也。夫以不用细辛为微发汗,则用细辛为大发汗矣;以无里证不用细辛,则细辛为里证用矣。里证谓何?吐利手足厥冷是也。细辛非治吐利手足厥冷之物,少阴病始得即用之者,盖始得病即脉沉发热,沉为在里,病已决在少阴,若少蹉跎,必至吐利手足厥冷,故乘其外有发热用麻黄附子,一治其内,一治其外,然不得细辛,自阴精中提出寒邪,则温者温,散者散,犹未能丝联绳贯,使在内之邪,直从外解也。若至二三日,犹无吐利手足厥冷,则直是内本脏寒,外被寒著,互相勾引,势将入内,故不必细辛之提曳阴寒,但以甘草缓其内入,能得微汗,即便愈矣。然则细辛治利手足厥冷,亦有据欤?是其义在当归四逆汤、乌梅丸二证可验也。特彼二证,是寒邪附于血,此则寒邪附于精耳,然则少阴吐利四逆证,有用吴茱萸汤者,有用四逆汤者,有用附子汤者,有用白通汤者,有用通脉四逆汤者,皆不兼用细辛,岂其寒非著阴精耶?是又不然,夫诸证皆无外热,是以不得用细辛,惟通脉四逆汤证有之,又系阳已虚不可汗者,故虽亦欲通阳,不过至用葱用生姜用桔梗已耳,此则直欲其汗,故与麻黄比而奏功也。然则当归四逆、乌梅丸,亦欲其汗耶。是盖有说焉,欲其藉汗分消,非纯欲其从汗愈也,之二症者,虽皆手足厥冷,皆有寒,复有热,若以四逆汤等温之,则寒既去而热遂猖,故当归四逆汤中,仍有桂枝汤在内,以其寒邪内有所著,用细辛助桂枝,是犹与向者之助麻黄,同一理也。若乌梅丸,则乌梅、黄连为君,益以黄蘖沉寒,附子细辛,仅得君药三之一,是其大致为清剂,以余寒尚有所附,恐其热去寒生,故以细辛提之使出,以附子干姜化之,遂寒热俱消,太和复书耳。要之药之功能非有异,而调处之多方,制剂之各别,遂使之若有异者,故既不得舍药性论方,又不容舍方议论药矣。
金匮桂姜甘枣麻辛附子汤所治之气分为寒著于何所耶?然其在内者,曰心下坚大如盘边如旋盂,其在外者,曰手足逆冷腹满胁鸣身冷骨疼,其脉在寸口曰迟涩,在跌阳曰微迟,则其寒为与胸腹之津液相搏矣。是病也上则心阳不纾,下则肾阳难达。是故桂枝汤,畅心阳之剂也,麻黄附子细辛汤,鼓肾阳之剂也,二方诸味分数皆与伤寒论无异,惟细辛则多用一两,与小青龙汤同,麻黄较之小青龙汤少用一两,是则其中有故矣。夫补上治下制以缓,补下治下制以急,小青龙汤其治在上,则此汤其治在下可知矣。且肾主分布五液于五脏,寒邪之依津液者,虽在上在下不同,然其本莫不根于肾,细辛本入肾能提散依附津液之邪,安得不重之耶?是证之解也,仲景著其义曰,阴阳相得,其气乃行,大气一转,其气乃散。又著其状曰,服药后当汗出如虫行皮中,夫欲其阳回阴戢,诸味所能也,欲其阴阳相得,非细辛不能也,欲其汗出,亦诸味所能也,惟然则联二方而重细辛,非无故矣。咳逆倚息不得卧,服小青龙汤后,多唾,口噪,气从少腹上冲咽胸,面翕热如醉状,小便难,时复冒,于小青龙汤去麻黄芍药干姜半夏细辛,加茯苓治其气冲,服汤已冲气低,反更咳,胸满,则去桂,还用细辛干姜治其咳满,咳满止则当渴,反不渴,且冒而呕,则还用半夏蠲其饮,此亦小青龙加减法也。而其关键实在细辛干姜,盖邪之中人,无所依附,则其去必速,焉有绵延迁变如是哉?惟饮为邪窟宅,邪为饮凶锋,互相勾留,故其治虽至变端叠出,复加杏子,加大黄,麻黄桂枝可不复用,干姜细辛终不可去也。夫小青龙本以咳为主证,以渴为欲解,致渴之物,方中无如干姜者,然干姜能治饮,不能去附饮之邪,附饮之邪不去,纵使饮已消而邪固在,亦终不渴,此则细辛之功,还在干姜之右矣。况口燥冲气面热,恐其阳胜气逆,暂撤二物,随即咳且胸满,是二物者,可不急复用耶?故下文云,细辛干姜为热药,服之应遂渴,乃渴反止,则二物之始终不可去,尚何疑矣。方以加减而用益长,药以出入而指益明,审夫咳与渴之离合,细辛干姜之用遂无误矣。
风湿脉浮身重汗出恶风者,防己黄芪汤主之,若其人下有陈寒者,加细辛;手足厥寒,脉细欲绝者,当归四逆汤主之,若其人内有久寒者,加吴茱萸生姜。久寒陈寒一也,上条加细辛已足,下条既有细辛,又加吴茱萸生姜,吴茱萸生姜,岂猛于细辛哉?盖上条之病,在上在外者多,其下但有些微陈寒,加用细辛,引之外达,其寒自随芪术甘草姜枣以透达。若下条其病原在内在下,细辛本不可无,加以素有久寒,非细辛桂枝所能悉解,如吴茱萸是劫散其寒,加生姜是协桂枝甘枣,使病从外出也。是故上条不加细辛,则治法有上无下,不能保风湿去而寒复猖,下条若但恃细辛,则治法有下无中,不能保阳已布而寒仍不达,可见细辛究是治下之剂,能直上直下,不能彻内彻外,是下条有细辛,犹上条有生姜,乃病机形势不能不然,非有猛劣之殊也。故凡凿然谓甘药治某病,不知揣切其病情,联络其形势者,可语一劳永逸耶?其某药治某病,其间犹有如何则可用,如何则不可用,审其不可用,则可用者遂不误矣。如细辛本经主咳逆上气,小青龙汤治咳逆上气之剂也,而曰服汤已渴者,寒去欲解也,则咳逆上气而渴者,细辛不当用矣。又主百节拘挛侯氏黑散,千金三黄汤,治百节拘挛之剂也,而此曰恶寒,彼亦曰恶寒,则百节拘挛而不恶寒者,细辛非所宜矣。又主风湿痹痛,防己黄芪汤,治风湿痹痛之剂也,而曰下有陈寒者加之,则风湿痹痛下无陈寒者,细辛无能为力矣。推而广之,仲景景无治头痛脑动之方,然曰头痛脑动,则头痛脑不动者,细辛其可用耶?总之细辛惟治寒,乃为恰合,恶寒者寒之方猖,口渴者寒之已化,脑动者寒与在上之阳战而阳欲负,下有陈寒,则必恶寒可见矣。曰胁下偏痛发热,其脉弦紧,此寒也,当以温药下之,宜大黄附子汤;曰寒气厥逆,赤丸主之。二者一温以附子,下以大黄,一温以乌头,利以茯苓半夏;一使其从大便解,一使从小便解,皆以细辛联络其间,不然,则温自温,下自下,利自利,终不能使寒气彻底澄清耳。
于金匮求大利者,有大黄附子汤,于伤寒论求利止者,有乌梅丸,可知细辛能已后阴诸疾矣。至千金治鼻塞耳聋齿痛诸方,用细辛者甚多,至口鼻目病,则几乎无方不用,岂本经所谓明目利九窍者,诚不必别择,尽可用之耶?然即此亦可窥其岩于去取之意矣。观于目病,由劳者,息肉者,有障翳者,有赤白膜肤者,生珠管者,皆不用;眼暗者,泪出者,眦赤者,多用之,则目病用细辛有去取矣。鼻病生息肉者,衄血者,皆不用;鼻塞者,鼻齆者,多用之,则鼻病用细辛有去取矣。口病惟口臭齿痛多用之,耳病惟外治多用之,惟前阴则绝无用者,曾谓九窍不利,于细辛毫无别择哉?素问曰,六经为川,肠胃为海,九窍为水注之气,细辛虽善治著水之寒,然著于小者能治之,著于川著于海,则非所长矣。前阴者汪润大水之出路,故非细辛所能与也。
《本草新编》:细辛,味大辛,气温,升也,阳也,无毒。入手足少阴。止头痛如神,治诸风湿痹,尤益肝、胆之经。肾得之而温。利窍清痰,止迎风泪眼,疗妇人血闭,祛在里之寒邪。口臭齿肿,含漱亦良。但止可少用,而不可多用,亦止可共用,而不能独用。多用则气耗而病增,独用则气尽而命丧。可不慎欤。
或问细辛既能温肾,自是补剂,何故又散气耶?夫细辛,阳药也,升而不沉,虽下而温肾中之火,而非温肾中之水也。火之性炎上,细辛温火,而即引火上升,此所以不可多用耳。
或问细辛散人真气,何以头痛能取效?盖头为太阳之首,清气长而浊气降,则头目清爽。惟浊气升而清气降,则头目沉沉欲痛矣。细辛气清而不浊,故善降浊气而升清气,所以治头痛如神也。但味辛而性散,必须佐之以补血之药,使气得血而不散也。
《本草分经》:辛、温,性烈。肾经本药,心经引经药。散风寒浮热,温经发汗,能行水气,以润肾燥,专治少阴经头痛。北产者良。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提升卡
置顶卡
沉默卡
喧嚣卡
变色卡
显身卡
幽草堂主
|
2004-2-13 20:22:01
|
显示全部楼层
[贴图]细辛
great!!!!!!!!!!!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显身卡
返回列表
发新帖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发表回复
回帖并转播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浏览过的版块
临床经验
走进中医
钟老鸭
回复楼主
返回列表
中医沙龙
尊生保健
走进中医
医理探源
临床经验
中药方剂
四大经典
美容之声
声乐治疗
房中探玄
针道天下
中西结合
古今医案
中医资源
医学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