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开启辅助访问
切换到窄版
登录
注册
首页
Portal
养生
中医
疾病
方药
针灸
古籍
论坛
BBS
公告
搜索
搜索
中医基础
中医诊断
临床经验
理论探讨
中医文化
新闻动态
内科
外科
妇科
儿科
传染病
肿瘤
医案
中药
方剂
经典类
方剂类
各家类
五官类
四诊类
针灸类
外科类
妇儿类
医案类
养生类
现代类
本版
帖子
用户
大医精诚网
»
论坛
›
中医论坛
›
中药方剂
›
漫谈“十枣汤”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漫谈“十枣汤”
[复制链接]
1195
|
0
|
2004-3-21 09:23:22
|
显示全部楼层
|
阅读模式
十枣汤出自《伤寒论》,并见于《金匮要略》,是一首攻逐水饮的名方。“饮”是指停聚在身体某一部位的一种稀薄的液体。正常情况下,体内的水液流布全身,以发挥其营养机体的作用,称之为“津液”。倘因脏腑功能失调,水液不得正常输布转化,停聚在某一部位,便形成了“饮”。饮与痰、水有许多相似之处,在病变过程中又密切联系,如积水成饮,饮可转化为痰等,因而又常将饮称之为“痰饮”或“水饮”。痰饮的含义有广、狭之分,广义的痰饮是各种不同名称之饮的总称,狭义的痰饮则是指诸饮中的一个类型。
水饮停聚的部位不同则名称不同,症状表现亦异。如水饮停于肠胃称为“痰饮”(狭义),留于胁肋称为悬饮,溢于四肢肌肤称为溢饮,犯于胸肺称为支饮等。
十枣汤所针对的主要是悬饮。如《金匮要略》说:“病悬饮者,十枣汤主之”。悬饮的主要表现是:胁下胀痛,每当咳嗽、转侧、呼吸时疼痛即加重,甚至影响呼吸,出现呼吸短促的症状。此外还可能见有头痛、目眩、干呕、胸背掣痛等症。胁痛、气短是主要症状,病机是饮停胁肋,气机受阻,肺气不降之故。头痛、干呕,则是水饮上犯,使得清阳受扰,胃气不降所致。临床也往往伴有低热的表现。如果水饮停聚于胸腹,表现为周身浮肿,肚腹膨大、喘满,二便不利,但体质尚属壮实者(主要指腹水而兼胸水),也可应用十枣汤攻逐水饮。
十枣汤用甘遂、芫花、大戟三药各等量为末,以大枣十枚煎汤送服。以上三味药都是逐水涤饮的主要药,有很强的泻下作用。其中甘遂善行经隧之水,大戟善泄脏腑之水,芫花善消胸胁之饮,三药各有专司,合而用之,逐水荡饮、除积消肿之力甚为峻猛,因而必须用大枣煎汤送服药末,以起到健脾和胃,减轻药毒,扶正祛邪的作用。方名十枣汤,顾名思义,大枣是一味不可或缺的要药。
至于服用的剂量和方法,据《伤寒论》十枣汤方后说:“强人服一钱匕,羸者服半钱,温服之,平旦服。……得快利后,糜粥自养。”这些经验之谈,不可忽视。一钱匕,约合现在的15克,但体质差的应减半。“平旦”指凌晨而言,说明此药须在早晨空腹服用,服后须泻下通利,使水饮泄去,否则,次日应再服。泻下后即需服粥,以养胃气。也可以在服药前先服十枣汤一半,然后再用另半十枣汤送药末,以减轻过于猛烈的泻下作用。若药后腹泻不止,可进服冷开水或冷粥,泄泻自止。
十枣汤具有泻下利尿作用。目前临床上用本方治疗渗出性胸膜炎,能使积液大量消退。对肝硬化、血吸虫病、慢性肾炎引起的胸水、腹水以及全身水肿都有较好的疗效。但体质虚弱者须慎用,或与健脾补益之剂交替服,或先攻后补,或先补后攻,或攻补兼施。据报道,十枣汤对系统性红斑狼疮合并尿毒症、类风湿性关节炎、精神分裂症均有一定疗效。
歌诀:十枣遂戟与芫花,攻逐水饮效堪夸。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提升卡
置顶卡
沉默卡
喧嚣卡
变色卡
显身卡
返回列表
发新帖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发表回复
回帖并转播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浏览过的版块
临床经验
沙漠草
回复楼主
返回列表
中医沙龙
尊生保健
走进中医
医理探源
临床经验
中药方剂
四大经典
美容之声
声乐治疗
房中探玄
针道天下
中西结合
古今医案
中医资源
医学视频